約翰福音第十三章
約翰福音一個很獨特的地方是作者對耶穌所行的每一個神蹟(記號)馬上作出神學性的詮釋。但是對最大也是最後的神蹟- 死,埋葬,復活,升天,聖靈降臨- 的意義,則在發生前先作交代,就是接下來幾章(13-17)所記載的事。
和共觀(符類)福音不同的是,約翰福音並沒有很清楚交代這個晚餐就是逾越節的晚餐。在那年,逾越節從星期四晚上六點開始到星期五晚上六點結束。很多學者根據七節聖經(13:1, 27; 18:28; 19:14, 31, 36, 42)認為,這個晚餐應該發生在前一天(星期三)晚上。這個說法將耶穌的受釘放在星期四下午,就是聖殿宰殺逾越節羔羊預備過節的時候。這樣,所謂的最後晚餐就不是逾越節的晚餐了。這明顯和共觀福音書的說法有出入。聖經學者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明顯無法得到一個令大家滿意的結論[1]。但比較合理的是,和共觀福音對照,約翰福音所記載的就是逾越節的晚餐。那麼為什麼約翰不明白的說,這就是逾越節的晚餐呢?一個可能也合理的解釋是,約翰寫作當時的信徒已經將「聖餐」看作是有神奇功效的儀式[2]。約翰要將人的注意力從儀式上面轉回到耶穌身上,他是從天上下來真正的糧(6章),只有他能賜給人永生。
對約翰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一頓飯,耶穌用了五章的篇幅對他的門徒說話,也開啟了耶穌受難的記載。
1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 2 吃晚飯的時候,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裏。 3 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裏,且知道自己是從上帝出來的,又要歸到上帝那裏去, 4 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 5 隨後把水倒在盆裏,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6 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 7 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 8 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 9 西門‧彼得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 10 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 11 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 12 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 13 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 14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15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 16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 17 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1-17 耶穌洗門徒的腳
通常在讀這段洗腳的經文時會引起兩種解釋:屬靈潔淨的象徵(sacramental interpretation),謙卑服事的榜樣(moralistic interpretation)。也有學者認為,這是耶穌預告他即將來臨的受難。
13:1 可以說是接下來13-17章整段的引言,將我們帶進耶穌愛(受難)的故事裡,而這個故事的高潮就是即將來臨的十字架(在13:2,我們看到猶大賣耶穌背後的力量-魔鬼撒旦,這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爭戰的對象。現在魔鬼已經開始行動,最後攤牌的時刻即將來臨)。13:3-5則呼應了這個引言,再次強調耶穌對自己身份的自覺,並祂來世間的目的和離開時間的認知(12:23)。在這個緊迫的時刻,耶穌則將心思放在他所愛的人(門徒)身上,所以13:1b說,祂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to the uttermost, to the end of his life )[3];13:4-5,耶穌則以為門徒洗腳的行動表明這個愛的本質。祂甚至洗了要背叛祂的人(猶大)。顯然這不是門徒(當時的人)所能想像的事;耶穌所作的是一個僕人作的事。耶穌正在改變門徒對「愛」的認知,也像徵其所帶來救贖性的潔淨(10),並且設立了基督徒行為的典範(12-17)。
雖然是他們的老師,耶穌的動作和裝束(1:4)卻完全是一個僕人的樣子。正如路加福音22:27說的,「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的人。」又如腓立比書2:6-7所說,「祂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式,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
除了彼得,門徒顯然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驚嚇的不知該說什麼。希臘文的語法暗示彼得的話中帶著生氣的口吻﹕「主啊,你洗我的腳嗎?」就像他們現在不能明白為什麼耶穌(他們所認定的彌賽亞)必須上十字架,他們當然也不能明白這個指向十字架的洗腳行為。只有等到這些事完成,聖靈降臨以後,他們就必明白(7)。彼得的無知顯示在他下一句更強烈的話﹕「你永不可洗我的腳(8)。」彼得在這時候,仍然完全照著世界的習俗和思考模式,但耶穌則從救贖的層面來回答他﹕「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耶穌給門徒洗腳不是單純自表謙卑的行為,而是要表達他和門徒之間的關係。「無分」在猶太人的思想裡,就是不能繼承產業,與將來的福氣無關。耶穌的意思就是,如果沒有洗腳,彼得就和耶穌沒有關係了。
彼得的回答顯示他一貫的性格和對洗腳意義的無知(9),他以為自己明白了耶穌的話- 要除去他身體的不乾淨。如果只是乾淨不乾淨的問題,那麼最好連頭和手都一起洗。彼得完全誤解了耶穌洗他們腳的目的- 作一個僕人作的事。他不是要彼得(門徒)認識自己的罪,而是藉著這個象徵性的行動,將自己以僕人的樣式呈現在他們面前,這是他來世間的目的。所有赴宴席的人都是洗過澡的人,當他們來到主人家的時候,只需接受僕人在門口的洗腳就可以了。對耶穌來說,這些門徒(除了猶大)都已經是潔淨了,但那不是他們潔淨了自己,使自己配來參加這個宴席,而是耶穌認識他們,他的話已經使他們潔淨了(15:3)。耶穌連猶大的腳也洗了,證明這個洗不是為了潔淨的目的,而是要教導他們,耶穌和門徒、門徒和門徒之間關係的本質。
但彼得的話也讓耶穌對救贖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祂所提供的洗(救贖)是一次性的,根基性的。雖然我們對每天所犯的罪仍然必須認罪悔改,但基督徒因信得救蒙潔淨是內在的,一次性的(你們是乾淨的),完全根基於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贖。耶穌所完成的救贖工作是不再重複的。這和約翰一書1:9所說的一致[4]。
從耶穌洗猷大的腳,而猷大卻沒有得救(乾淨)的事實來看,使人潔淨的是恩典和信心(6:65),不是洗腳(或洗禮)的儀式。約翰福音另外一處講到門徒的潔淨是15:3:「現在你們(不包括猷大)因我講給你們的道已經潔淨了。」我們可以下結論﹕真正的潔淨是藉著道和洗腳所預表的事-耶穌十字架的救贖。整個洗腳的記載不是要設立一個儀式,而是顯明耶穌和他拯救的工作(基督論和救恩論的範圍)。
接下來耶穌要教導他們洗腳另外一方面的應用。12節說,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作的,你們明白嗎?」現在耶穌恢復老師的身份。(他有權柄脫下,也有權柄再穿上)
藉著給門徒洗腳,耶穌預告了祂在十字架上犧牲的本質 – 上帝的兒子取了奴僕的形象,是為了叫眾人得益處。如果洗腳和十字架是耶穌愛門徒的表現,那麼那些被洗淨的人之間,不也應該有這個愛的記號嗎(34-35)?那麼這個洗腳也就具備了一個典範的意義,和基督的死一樣。
這個記號就是彼此洗腳。在這個驕傲的世界裏,沒有人願意主動向人屈身。但現在他們的主和老師竟然這麼作了。耶穌很清楚的表示,這是給他們作榜樣的。耶穌不是在設立一個洗腳的儀式(聖禮),乃是在設立一個謙卑,彼此服事的榜樣,顯明基督徒和他們的主之間的關係。耶穌現在接受他們對祂的稱呼﹕主;祂也以主人和差遣他們之人的權柄,命令他們照著祂所設立的榜樣去行。如果門徒對前面救贖性的意義還無法明白,但彼此洗腳的道德性意義-彼此順服-應該現在就可以知道的。如果主人都可以給人洗腳,為什麼作僕人的不能呢?所以,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18 我這話不是指著你們眾人說的,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現在要應驗經上的話,說:『同我吃飯的人用腳踢我。』 19 如今事情還沒有成就,我要先告訴你們,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20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21 耶穌說了這話,心裏憂愁,就明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 22 門徒彼此對看,猜不透所說的是誰。 23 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裏。 24 西門‧彼得點頭對他說:「你告訴我們,主是指著誰說的。」 25 那門徒便就勢靠著耶穌的胸膛,問他說:「主啊,是誰呢?」 26 耶穌回答說:「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耶穌就蘸了一點餅,遞給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 27 他吃了以後,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穌便對他說:「你所做的,快做吧!」 28 同席的人沒有一個知道是為甚麼對他說這話。 29 有人因猶大帶錢囊,以為耶穌是對他說:「你去買我們過節所應用的東西」,或是叫他拿甚麼賙濟窮人。 30 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
18-30 這段經文明確的指出,也預告了猶大賣主的行為。為什麼耶穌要事先告訴他們這件事?祂是為了門徒的信心。耶穌不希望門徒的信心在事情發生時跟着動搖,反而更加堅定(13:19; 14:29; 16:1,4,32,33)。預言的實現證明耶穌所說的一切話和祂為自己所作的見證,也更堅定他們起初的信心-耶穌是基督(19,我是,ego eimi)。這件事的實現不單證明耶穌的預言,更應驗了舊約(詩41:9)的話[5]。耶穌選擇猶大作門徒,(即使是這樣背叛他的人),都是為了成就他救贖計劃的目的。雖然門徒要等到耶穌復活(甚至聖靈降臨)以後才能夠明白十字架的意義,但至少耶穌現在對他們所說的話(包括猶大出賣耶穌的這件事),在耶穌復活之前能夠將他們凝聚在一起。
耶穌現在明白的對門徒表明他的身份:我是(基督)。同時將父和祂,祂和門徒的關係連結在一起(20),將祂從父所得的權柄賜給他們。同時也將猶大從門徒中間除去。
這並非耶穌第一次預告猶大要出賣祂。耶穌在之前已經好幾次提到這件事(6:64,70,71; 13:2,11)。只是這次他用非常堅定和明確的口吻說出來。現在是攤牌的時候,在晚餐即將結束時,在他和門徒分離之前,在他更進一步將重要的話告訴他們之前,他必須主動先將猶大趕出去。只是,這件事令他心裡憂愁。憂愁這個字也用在耶穌於客西馬尼園禱告時的心境。在近東的文化裡,被一個共享食物的人背叛是非常令人厭惡的事。
門徒顯然因耶穌的話而議論(22)。他們的老師剛剛才給他們每一個人洗腳,雖然他說過:「你們不都是乾淨的」這樣的話,但還不至於到賣主的地步啊。為什麼老師這麼憂愁?彼得於是暗示坐在耶穌身邊的那位門徒,要他問耶穌所指的人是誰。作者告訴我們,這個坐在耶穌身邊(右邊,因為他的頭靠近耶穌的胸膛)的,是耶穌所愛的。雖然作者沒有指名道姓,但他明確的強調這個門徒和耶穌特殊親密的關係。這個關係使他成為耶穌預言猶大賣主的直接證人。很顯然,只有他聽到耶穌說:「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當耶穌將餅給猶大時[6],他不只讓「所愛的門徒」知道誰要賣他,也揭開了十字架的序幕。因這個餅,撒旦就進入猶大的心。耶穌便對猶大說:「你所作的快作罷。」所有舊約所指的事(詩41),撒旦所計劃的事,都在等待耶穌這句話。
門徒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耶穌說這話,而猶大聽了這話以後,立刻就出去了。既然魔鬼已經入了他的心,他就必須立刻去做這件事。30節最後說:那時候是夜間了。這句話不是單指一個夜晚的時刻,而是指黑暗的權勢已經來臨,就是耶穌先前不斷對門徒的警告(9:4)。一個從世界的光身邊離開的人,他只能在黑暗裡行走。黑暗的權勢已經擄掠了猶大的心,他現在只能按照魔鬼的計劃行事。
31 他既出去,耶穌就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上帝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 32 上帝要因自己榮耀人子,並且要快快地榮耀他。 33 小子們,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後來你們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到。這話我曾對猶太人說過,如今也照樣對你們說。 34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35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36 西門‧彼得問耶穌說:「主往哪裏去?」耶穌回答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 37 彼得說:「主啊,我為甚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 38 耶穌說:「你願意為我捨命嗎?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31-38 夜間的來臨也代表白日的結束。而白日的結束代表耶穌在地上的工作也告一個段落。祂就要完成父所交給祂在地上的工作。現在,耶穌再次以人子自稱。如果「上帝的兒子」這個頭銜是指祂和父在永恆裡(preexistent)的關係,那麼人子這個頭銜則是指祂在人類救贖歷史(eschatological, salvation-historical)中,父所託付祂的功能和工作。在舊約裡,人子的頭銜和榮耀連在一起,在共觀福音書裡強調他(人子)的受苦,而約翰福音則將兩樣合在一起。在猶大出去以後,耶穌知道祂的時間已經到了,就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也因他即將完成父的計劃,父也因祂得了榮耀[7]。
然而,耶穌的得榮耀意謂著祂必須返回天上。現在祂必須讓門徒更清楚知道這件事(33)。他用「小子們」稱呼他們。雖然這些話祂也對不信的猶太人說過,但對那些猶太人,這個話是對他們的警告。但對門徒,這些話卻是預備他們的心。因為在往後的日子裡,他們再也不能親眼看著祂,親手摸祂。祂要以一種新的方式和他們同在。他們的信心必須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整個約翰福音表達一個強烈的對比:地上的耶穌vs.天上的耶穌。門徒必須對這個改變有所認識。
耶穌要門徒知道,祂的離去不是他們之間關係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這個新的關係必須藉著一個新的命令來維持。這個命令耶穌已經在給他們洗腳時頒布了,現在他將「彼此洗腳」換成「彼此相愛」。這個命令簡單到三歲小孩都可以背,但也深沉到連最成熟的基督徒都要為膚淺的認識,甚至作不到而羞愧。為什麼說這是一個新的命令?這個命令不是在舊約就有了嗎?重點就在「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耶穌的命令不是一個道德倫理性的勸說,而是將這個愛的行動放在救贖歷史的框架裡,賦予這個相愛一個新的基礎,藉著祂的救贖和聖靈的能力而有實現的可能(羅8:3-4)。「你們愛,因為我先愛你們[8]。」在前面的洗腳裡,耶穌已經給了他們一個彼此相愛的榜樣(祂如何愛他們,正是顯明上帝的愛),在15章則會更詳細的闡述「彼此相愛」的內涵。這讓我們看見這個命令對維持與耶穌正常的關係是何等重要。這是門徒以後一生要不斷思想,不斷探究的題目。當一個人越清楚自己罪的深重,他就越認識主耶穌的愛;越認識主的愛,就越發看見這個愛的標準是何等的高;而越發現這個標準,就越看清自己的自私(自我中心)和罪的深重。
當然,這個愛除了改變我自己以外,這個「彼此相愛」的命令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門徒的彼此相愛不只是關起門來的事,而是為了要向世界見證他們的主;不是要得人的稱讚,乃是要將基督的愛表明出來。這個命令的終極目的就是,上帝要藉著祂在地上的百姓,向世人反映存在於父與子之間愛的關係。這樣,對基督徒來說,彼此相愛不僅是一個要遵守的命令,更是上帝賜給祂兒女榮耀祂的特權。
彼得仍然是彼得,永遠不滿足耶穌的話。他對耶穌要去哪裡的關心遠超過耶穌的命令[9]。(這是不是也常常發生在我們身上,沒有抓住聖經的重點,只注意次要的事,或是眼前的光景。)他要知道耶穌到底要去哪裡。對彼得來說,知道老師的計劃,能夠緊緊跟隨耶穌比順服祂的命令更重要。耶穌的回答和33節一樣,只是改為「現在不能去,後來卻要跟我去。」彼得還是不滿意(和洗腳時一樣)耶穌的回答,他現在就要跟去,即使捨命也在所不惜。
耶穌的回答令人震驚,好像潑了彼得一盆冷水。是的,彼得是要為耶穌(為教會)捨命,但不是現在。耶穌的死是獨特的,因祂是上帝設立的羔羊,要除去世人的罪孽。只有祂的死能顯明上帝的愛,帶來實質的拯救。彼得將來也要跟隨耶穌走這條路,但不是作為上帝第二個羔羊,而是效法主的死,享受他的榮耀。
耶穌知道彼得將來要為祂殉道,但現在他用一種反諷的口吻:你願意為我捨命嗎?到底誰要(先)為誰捨命?我們知道彼得沒有惡意,但他的思想好像總是跟不上耶穌。彼得的心態顯明人常常對自己軟弱的無知,他的自信反成為使他跌倒的種子 – 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10]。
[1] 從神學的角度:約翰要將耶穌的受釘和逾越節被宰殺的羔羊連在一起,因此將這個晚餐放在前一天。從不同日曆的角度:有人認為耶穌和門徒使用陽曆,而耶路撒冷的人使用陰曆,因此差了一天。但這個理論的證據非常薄弱。
[2] 我們常常將注意力放在聖餐本身的功用上,卻忘記聖餐最主要的目的是思想主耶穌及十字架的意義。
[3] 世界,屬世界,屬基督,這些字眼不斷的出現。顯然耶穌要門徒清楚分辨它們的意義。
[4] Carson認為,耶穌給門徒洗腳的事有三方面的應用﹕耶穌的救贖(8),救贖的一次性本質(10),基督徒的謙卑﹕彼此洗腳(12-17)。
[5] Carson, 1. 因為撒下7:12-16,詩篇2等等的經文,大衛成為所應許之彌賽亞的預表。預表的意思不是說,所有大衛身上發生的事都可以在耶穌身上找到迴響,而是當我們拿許多在耶穌身上發生的事回去看和大衛有關的經文,我們從這些經文看到一個對彌賽亞強烈的期待,而這些期待就在耶穌身上得到實現。這也是新約作者引用舊約經文的原因。2. 新約引用有關大衛最多的經文是他的受苦,軟弱,被出賣,痛苦(詩22) 的記載。偉大的大衛受苦;他的偉大並沒有使他免受痛苦流淚。基督徒在思想耶穌受苦,受辱罵時,很自 然會聯想到大衛的生平所預表的基督。
[6] 很可能猶大就是坐在耶穌的左邊,因為耶穌很容易就將餅給他。左邊通常是大位,而主人將餅遞給客人也是愛的表示。也因此耶穌這個動作並沒有引起門徒的注意,他們只以為猶大出去是為了買東西,或是賙濟窮人(這是逾越節晚上要作的事之一)。如果耶穌這個動作是愛的表示,只是它卻沒有使猶大回心轉意,反而更加硬心。聖經說,撒旦就入了他的心。
[7] 以賽亞書49:3,耶穌超越了以色列的角色。
[8] Indicative - imperative
[9] 就像在山上變形的事件,彼得不願離開那個光景,他要建三座棚子住下來。現在,我們才很開心的在一起吃了一頓飯,為什麼要談離別的事?
[10] 沒有知識的熱心(屬靈的瞎眼)所帶來的結果。門徒不應該只有僕人的忠心,卻不明白主人的心意。(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