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第三章
1-10 與尼哥底母論重生
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猶太人的官。 2 這人夜裏來見耶穌,說:「拉比,我們知道你是由上帝那裏來作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蹟,若沒有上帝同在,無人能行。」 3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 4 尼哥底母說:「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 5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 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 6 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 7 我說:『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以為希奇。 8 風隨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凡從 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9 尼哥底母問他說:「怎能有這事呢?」 10 耶穌回答說:「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還不明白這事嗎?
在第二章結束前,約翰說,很多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信了祂的名,但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祂知道萬人,知道他們心裡所存的。尼哥底母應該就是屬於這群人。注意3:2尼哥底母用「我們」知道,表示和他有共同看法的人不少(參2:23; 12:42)。到底他們看了神蹟以後,信了什麼?
尼哥底母因看見耶穌所行(不一樣)的神蹟,「知道」祂是上帝那裏來的「教師」(不是先知,更不是彌賽亞)。這是當時猶太人普遍的想法,也是他們知的層次。(9:31)因此,光靠神蹟不能證明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摩西也行神蹟。
如果尼哥底母以神蹟證明上帝的同在(3:2),那麼耶穌則要超越神蹟,對他講天國的事。或許尼哥底母想問耶穌,祂到底是誰,是先知嗎?但耶穌沒等他問,就對他說話了。尼哥底母和其它的猶太人一樣,想要設定一個標準來衡量耶穌,但耶穌拒絕他們的設定。當耶穌用「阿門,阿門」(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開始說話時,正是要述說重要的啟示(1:51),不只超越人的所知 (不是尼哥底母所以為知道的),更要將他帶進另一個更優先的次序,就是上帝在末世要在基督身上所顯明的救恩。耶穌要讓尼哥底母知道更深層的事,是關係他這個人在上帝面前存在的問題。這是天國的層次。
信仰不能只停留在看見神蹟而相信(只是把耶穌放在一個崇高尊敬的地位)的層面;而是要重生(從上面來的),一種翻天覆地的改變。Carson說得好,如果耶穌真是那位猶太人所盼望的彌賽亞,更重要的問題不是問祂是不是,而是問自己是否預備好迎接祂。(就像今天很多人注意基督什麼時候回來,卻忽略了自己是否作好準備。)
「人若不重生,不得見上帝的國。」上帝的國這個名詞只在這裏出現。但我們知道,約翰把它和人子從天降臨相提並論。
· 從上面生(born from above)vs. 重生 (anew, born again) 的爭論。其實都可能(尼哥底母的了解是後者,所以他以為人要生兩次;但耶穌和其它出現這字的地方,3:31; 19:11,23等等,都是指從上面來),都是從聖靈生的(3:5,8),也是屬神的(1:13)。
· 兩種不同世界觀(耶穌的vs. 尼哥底母)的差距反映在尼哥底母對重生的反應(3:4)。尼哥底母當代的猶太人普遍認為,在末世到來時,所有的猶太人都要進入那新的國度(除非犯了背教,或重大罪行的人)。但耶穌卻說,不管你是什麼人(即使是法利賽人,公會的人),除非重生(一個經過激烈的轉化而徹底的改變,不是對過去的修補,也不是要進入母腹,回到時間的過去,重新再來一次),否則不能進天國。對尼哥底母來說,這是完全沒聽過的概念。尼哥底母以人的想法來反問耶穌。
· 如果從上頭生(重生)是荒謬而不能理解的事,那麼現在耶穌換一種說法-從水和聖靈生,也一樣荒謬難懂。從聖靈生或許可以接受,因為舊約提到過,在末世上帝要賜下聖靈的禮物;但是水呢?
· 為什麼耶穌說,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呢?我們必須從1:26ff-3:22ff的施洗背景來了解。天國的信息不只是針對悔改的要求,也和洗禮綁在一起。耶穌把水和聖靈擺在一起,用來代表重生是一個人進入天國的要件。水代表除舊,聖靈代表新的生命。在舊約裏,很多地方提到末世的情形,有水和聖靈作更新的工作。最清楚的地方莫過於以西結書36:25-27。水清除污穢,聖靈則轉化人心,使人重得能力,得以完全順服上帝。接下來的37章則講到新心和新約。這也是為什麼耶穌責備尼哥底母,作為熟悉舊約的法利賽人,竟然聽不懂祂引用舊約的話(3:10)。當然水與聖靈也指耶穌自己說的,因為「若不是藉著我,沒有人可以到父那裡去。」(14:6)耶穌常用極端的語言來粉碎人自以為確定的事。當人面對天國的實體時,他整個存在的問題就被暴露出來。在這個重要的關頭,人從自己的經驗所累積的知識完全派不上用場,他需要的是經歷水和聖靈的洗禮,領受從上帝來的道[1]。
· 耶穌進一步用「肉身生的」和「聖靈生的」作鮮明的對比來說明人存在的問題。這是對1:13更進一步的說明。肉身指一個人自然的存在;這個存在是從父母而來,它決定了這個存在的限制,沒有看見和進入天國的能力。但耶穌不是在說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存在﹕在上和在下。藉著水和聖靈生不是說(這正是約翰福音所要強調的)人必須完全脫離這個暫時的肉身存在,而是要讓這個肉身的存在順服在聖靈的管理(the reign of the Spirit)之下,與神和好,罪得赦免,有新生的樣式;讓屬靈(天國)的統治深入到肉身的領域裏,不再受罪和撒旦的轄治,不再隨著世界的思想潮流。從這個角度來看,進入天國不單是將來的,而是今生就可以開始的事,我們可以在肉身裏享受天國的福氣。這樣耶穌可以對尼哥底母說,「這樣的話你不要以為稀奇。」人靠自己無法進入這個天國的領域,只有藉著聖靈的能力。
· 接下來(8),耶穌用風作比喻。在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裏,風和靈都是同一個字。用風來形容靈是普遍的情形(傳道書11:5)。風可以觀察得到,但它隨自己的意思吹,也沒有人知道它從那裏來,往那裏去。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這不是說,聖靈胡亂吹,而是有自己的定意。這樣,聖靈的可能性加諸於人的不可能性上面,使人轉向上帝的救恩;這個天國的門上帝已經打開。那麼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聖靈重生的人呢?這可以從聖靈工作的果效來知道,就像風吹過所產生的現象和留下的痕跡。
· 肉身 vs. 靈(Flesh and Spirit)
o 我們不可將耶穌的說法和希臘哲學的二元思想相提並論,好像肉身和靈從一開始就是上下的領域(如﹕neo-Platonic idealism) 或是極端對立的領域( Gnosticism )。約翰福音從一開始就闡明萬物藉著道受造的事實。道不是來到一個祂所陌生,而是祂自己造的世界。只是這個世界和它裏面的人不認識祂,也不接待祂。
o 這樣,肉身和靈的關係是否正常,主要在於人的生命是否依賴上帝作為它的源頭和管理。肉身不是指人較低層次的存在,而是全體,包括受造的肉體和靈魂。而人類存在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肉體本身,而是人的自主(self-direction),攪亂了和創造者之間的關係,導致一個和上帝完全陌生的狀態,從而帶來充滿罪咎,無力感,短暫,不確定,又沒有意義的人生。
o 這樣,在約翰福音裏說,肉身不能進入上帝的國,並不是指肉身和靈在本體上的對立,如二元論者的說法;而是指上帝自己才是生命的源頭(1:13),只有藉著祂所賜更新的能力,人才有可能從迷失中回轉,重新得到永生。
o 耶穌不是從人類學來述說肉體和靈的關係,好像人必須從一個低層沒有價值的存有(肉身)提升到一個較高層的存有。而是從基督論的角度,來闡明人和上帝的關係﹕只有上帝能夠轉變人今天所處的狀態,得到從祂那裏來的重生。而基督就是從神那裏來的。這是基督來的目的,不是來表演神蹟顯明祂的能力而已(那是人單以肉體對基督的認識,fleshly knowledge of Christ)。
o 整個接下來的論述就是以此為基礎。
尼哥底母這個人
恩上加恩。基督徒是否在信主的生命中有這種體驗?對主的認識越多,基督徒的生命越豐富?
如果沒有清楚耶穌所行神蹟的意義,人只會一直追求新的神蹟,就像猶太人要求耶穌顯一個從天上來的異象。他們雖然相信耶穌的名(表面),耶穌卻不將自己交給他們。(2:24)
尼哥底母似乎與他們不同,雖然是法利賽人,他來找耶穌,要了解更多。從他所說的話,他想知道耶穌所行神蹟的意義,他知道這些神蹟與眾不同。他看出耶穌不是一般的神蹟表演者,不是要靠神蹟來取寵的人。尼哥底母是一位會思想的人。
耶穌一定有獨特之處,他必須弄清楚。任何沒有把耶穌的身分搞清楚的人,不配稱為基督徒。任何把基督和其他宗教的神放在同一位階的,根本就不是基督徒。 尼哥底母雖然還不清楚,但從耶穌所行的神蹟,他知道這個人必然和上帝有密切而不尋常的關係。從尼哥底母身上,我們看出一個真正被聖靈感動的模式,對真理的追求不會自我滿足,因他知道,上帝的道不是人隨便可以獲得,不管他是高級知識份子,有地位的人,如尼哥底母,或像我的外祖父,一個沒有學問的鄉下人。
這是一個真實基督徒的樣式:如鹿渴慕溪水般的渴慕上帝和祂的話。
尼哥底母的第二個特質是:謙卑。一個法利賽人的官 Vs. 加利利的木匠。那為什麼他在夜晚來找耶穌?怕被人知道嗎?其實這正是他的細心及周全的考慮。就他的知名度及地位,為了自己和耶穌都是好的。耶穌並沒有拒絕他,也沒有指責他。
尼哥底母有了感動,就立即採取行動去找耶穌,他必須抓住機會,如果沒有得到答案,心裏不會平安。但我們很多人卻常常讓感動溜走。
尋找就必尋見,叩門就必給你們開門,求就得。。。
接下來,故事的中心就是耶穌了,祂主宰整個對話,正如祂是迦拿婚宴的主,是聖殿的主。祂在哪裡,就是那裡的主。祂知道眾人的心。尼哥底母來的時候,祂就知道他了。一方面,這令人害怕,另一方面卻令我們感到安慰,因為,在我們向祂祈求前,祂已經知道我們的需要。祂甚至比我們更認識我們自己。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常常是錯誤的,因我們的思想基礎原是錯誤的,我們的慾望也是屬世的,即使是尼哥底母那樣有學問和地位的人。
耶穌不必等尼哥底母發問,就知道他最需要知道的東西。祂知道尼哥底母心裡所想的並不正確。祂單刀直入,馬上切入重點。就像前面對馬利亞說不禮貌的話。這是很多人對耶穌的看法-不講理,不留情面。有的人因此就離開了,非常可惜。就像那個來問耶穌永生的年輕富人,聽了耶穌的話,就憂憂愁愁的走了。
當我們面對天地的主,全能全知的上帝時,我們唯一能作的是謙卑。不管你在世上的地位如何,在祂面前,你就是學生,就是僕人,不再有任何權柄。
為什麼許多世上有學問的人不是基督徒?他們也很謙虛,也不會驕傲啊?問題是他們沒有成為小孩,不知道重生的需要,事實上,這些學問和自表謙卑是他們的絆腳石,他們恥笑,並拒絕這種神觀。
尼哥底母來見耶穌時,應該也抱著這種態度。他可以謙卑的來見耶穌,但他是以同為猶太人教師的身分來。他沒有重生的觀念,他要的只是在他已有的學問知識上多加一些新的東西。他需要一些幫助,需要一些建議,他不認為自己全然的無助(helpless)。 但這不是耶穌來的目的。一個要得到耶穌全然豐盛恩賜(fullness)的人,是那些absolutely helpless and hopeless 的人。
只要你仍然只是需要一點幫助,你還是站在自己腳上,掌控自己生命的人。你不會需要耶穌。耶穌要做的是改寫你整個生命的故事,不是在你原來的書上加添或刪去一點東西。
人若不重生,不得見上帝的國。除非重生,耶穌豐盛的生命和你沒有一點關係。
*約翰福音提到尼哥底母的地方:7:50,19:39
9-10
o 對尼哥底母的困惑(9),耶穌以責備的口吻回答他(10)。
o 雖然耶穌所說的重生(從上頭生,從聖靈生)好像很新鮮,但這絕對不是舊約沒有啟示的話。作為一個以色列人的教師對耶穌的話感到如此困惑實在說不過去。在舊約裏,先知一再的講到末後的日子,上帝賜下聖靈的禮物所要帶來內心的改變。耶穌所說的話,對尼哥底母來說不應該是完全陌生的話。這就是約翰說,祂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卻不認識祂。。。
11-15 人子被舉起
11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我們所說的是我們知道的;我們所見證的是我們見過的;你們卻不領受我們的見證。 12 我對你們說地上的事,你們尚且不信,若說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 13 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 14 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 15 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 或譯:叫一切信的人在他裏面得永生) 。
· V.11的「我們知道」 vs. v.2的「我們知道」,兩種層次的知。
· 耶穌的知識是直接從父那裏來的(non-mediated knowledge from the Father),也就是31節所說的,從天上來的。但是門徒呢,如果這個「我們」是指耶穌和祂的門徒?
· 「我們所見過的見證」也是一樣。
· 這個「我們」是指什麼?(耶穌為什麼用複數?是指教會嗎?但這樣的轉變很奇怪,何況12節又變成「我」對你們說。)
· 地上的事是指什麼?就是前面對尼哥底母所說有關重生的話。這些話尼哥底母(作為一個以色列的教師)應該懂卻不懂,也不相信。
· 那麼天上的事又是指什麼?就是關於祂自己的事(道成肉身)。(13-15)
o No one has ascended into heaven except he who descended from heaven, the Son of Man. 14 And as Moses lifted up the serpent in the wilderness, so must the Son of Man be lifted up, 15 that whoever believes in him may have eternal life.” (ESV)
o 從天降下,升過天。。。不是說耶穌去過天上,將天上的事(智慧知識)拿下來的意思;而是指耶穌的超越性(父懷裏的獨生子);天國的王(人子)所要完成上帝的救贖大事。這樣13-15節才能一致(人子被舉起,信的人得永生)。
o 約翰福音把耶穌被舉起和祂得榮耀看作是同一件事。他用民數記21章摩西舉銅蛇的故事(這是尼哥底母所熟悉的)作比擬。沒有被舉起(十字架)就沒有榮耀。只有這樣,祂能將永生賜給一切信祂的人。就像上帝將拯救和勝過死亡的大能賜給那些憑信心仰望(看)銅蛇的人,也同樣賜給那些憑信心(重生)仰望十字架並相信耶穌的人。但是,這些事的發生必須經由道成肉身(從天降下的人子)的基督在十字架上(被舉起)來完成。
o 尼哥底母現在也許還沒有相信,但很多人在人子被舉起來以後就要相信,並且得到永生。(12:32)
o 耶穌雖然用銅蛇比擬祂自己被舉起,但耶穌不是銅蛇。銅蛇在希西家作王時就被銷毀(王下18:4),因為人把它當偶像,對它燒香膜拜。真正救以色列人的不是銅蛇,乃是上帝的恩典。但耶穌不是這樣;耶穌自己就是復活,就是生命。生命在祂裏面(1:4),道成肉身。藉著信,在祂裏面人要看見並且進入天國,經歷重生,開始永生。
16-21 神愛世人 (信和不信)
16 「(因為)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17 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 (- 或譯:審判世人;下同) ,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18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生子的名。 19 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 20 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 21 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上帝而行。」
· 這段聖經可以說總結了前面所說的,給我們一個很簡明的原因﹕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that He gave His only Son…。道成肉身並且死在十字架上,這是上帝的愛最高的彰顯。這是最偉大的禮物;上帝將祂最好,最獨特,最愛的兒子給了我們。
· Gave 有捨棄 (giving up,surrender in) 的意思。呼應1:29約翰的話﹕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 這樣說來,信心要從相信道成肉身(上帝回到祂所造的世界)開始,而不是從相信升天的耶穌開始。
· 上帝愛世界(cosmos),在約翰福音裏這不是尋常的說法。也因此更顯得突出。猶太人熟悉的真理是上帝愛以色列人;但這裏說,上帝的愛並不限定任何族群。讓人尤其訝異的是上帝愛世界,不是因為這個世界多大多好,而正是因為它不好(這是約翰福音對世界的評價)。這個世界壞透了,甚至約翰必須警告基督徒不可愛貪愛這個世界(約一2:15-17)。但上帝卻愛這樣的世界。基督徒不可貪愛這世界,跟從這個世界的思想風俗;但是上帝以無私,犧牲,救贖的愛來愛這個祂原來所造的世界。
·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說上帝愛世界,但整個約翰福音卻又不斷的講上帝對世界的審判,又把愛限制在父,子,門徒的小圈圈裏?
o 司布真說,他對上帝不拯救以掃並不感到驚奇,卻對上帝拯救雅各而百思不解。
o 上帝愛祂所審判的世界(The love of God for a world under His judgment. Carson, p206)除非如此,在祂震怒之下的世界,無人能得救。
· 3:16很清楚的指出重生(3:4,5),永生(3:15,16),得救(3:17)的秘訣。
· 另一方面就是﹕滅亡;沒有第三條路。
· 為什麼3:17說,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9:39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矛盾?
o 這裏用的字Krino/krisis(審判)是中性。人子有審判的權柄(5:27),祂有權柄宣告審判(但7:13-14)。但這和定罪不同。
o 祂不是來到一個「中性」的世界,拯救一些人,定罪其它的人;不,祂來到一個「失喪」的世界,為了拯救一些人。
o 18-21很清楚的指出,上帝差耶穌將救恩帶進世界,但不是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會得救。這是耶穌被稱為「世界的救主」的意義。
o 不信上帝獨生子的名—罪上加罪,⋯ 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3:36)。
· 19-21 光和暗
o 光和暗的對比(1:5)。
o 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被暴露),就像亞當夏亞犯罪後躲起來的情形,罪惡感,羞恥,逃避。這是整個人類的光景。
o 21節很清楚指出,這裏所說的不是指人有好人壞人的區別(好像只在作一個道德行為上的判斷),而是指一個人是在光的裏面(重生的人),還是在光的外面。一個真正行真理的人,不是因為自己的本性好,而是顯明他是靠上帝而行(接受光,行在光中)的人。這是上帝的工作,上帝的能力。
o 約翰強調這些,為了使他的讀者知道如何尋求上帝,在他們一切所作的事上靠祂而行,仰望那被舉起的人子耶穌基督。
o 我們對上帝的愛知道得太少。如果知道的話,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o 人不只不認識上帝的愛,也不認識上帝所差來的光。(約翰一書,上帝是光,上帝是愛)這兩樣都是人不斷尋求,卻遍尋不著的,但當真光來時,他們不認識祂,就拒絕了祂。
o 今天基督徒最大的問在於不明白「恩上加恩」的意義,雖然稱為基督徒,卻沒有享受所應許的豐盛和完全(fullness)。
o 有人追求知識,有人追求經驗,有人求人的按手祝福,卻不知道把眼睛轉到耶穌身上。這種基督徒非常可惜,因為不知道上帝一切的豐盛都存在基督裡,祂是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林前 1:30) 不要再追求更多的知識或經驗,也不要追求什麼內在的光,那會使你走偏。光已經來了,就看你是否擁抱祂。
o 尼哥底母來找耶穌,他期待耶穌給他的建議,不曉得他需要的是眼前這個人。如果人所需要的是知識性的,那意謂,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得。但所有人的問題都一樣,喜歡黑暗,卻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因為都在黑暗裡。
o 人不喜歡光,害怕光將我們的惡行暴露出來。我們將自己隱藏起來,把罪合理化,滿足於現狀(已經是基督徒了,已經決志過了),不願面對尖銳的反省和挑戰(躲在舒適的環境,以自己的好行為掩蓋惡行)這樣我們永遠得不到那完全豐盛的生命。我們都偽裝在這些面具後面,如同亞當躲在樹的後面。
o 你必須立刻出來面對光,讓祂毫無保留的將你完全暴露出來。你必須交出心中所有的偶像,完全的順服。不要像那位年少富有的官,失去永生的機會。(希律與施洗約翰的例子)
o 我們必須以此審察自己,是否還緊緊抓住世上的任何東西,不願完全的將自己交給主?
22-30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22 這事以後,耶穌和門徒到了猶太地,在那裏居住,施洗。 23 約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為那裏水多,眾人都去受洗。( 24 那時約翰還沒有下在監裏。) 25 約翰的門徒和一個猶太人辯論潔淨的禮, 26 就來見約翰,說:「拉比,從前同你在約旦河外、你所見證的那位,現在施洗,眾人都往他那裏去了。」 27 約翰說:「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 28 我曾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見證。 29 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 30 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Carson: Uniqueness of Jesus (耶穌的獨特性)
· 新時代(新酒)vs. 舊時代(猶太教潔淨用的水缸)(2:1-11)
· 真的聖殿 (2:12-25)
· 水和聖靈的重生實現舊約的預言(3:1-12)
· 十字架 vs. 銅蛇(3:13-15)
· 耶穌和祂的洗超越施洗約翰和他的洗(3:22-30)
22-26 到底應該被誰施洗?耶穌還是約翰?誰的施洗更有效?我們要注意約翰自己的回答。
27-28 所有的恩賜都來自天上;人所有的成就背後都隱藏著上帝的主權,因為人所有的,有什麼不是領受的?(林前4:7)施洗約翰清楚知道也滿足自己在救贖歷史中上帝所給他的角色。
29-30 Ridderbos (p147) 約翰不只為自己成功的見證耶穌以後可以功成身退,更看見自己預備性的工作達成既定的目標而充滿無限的喜樂,就像在新郎旁邊的朋友,看見婚禮順利的完成,新郎和新娘成功的結合而喜樂(馬可2:19)。(在猶太人的習俗裏,這個朋友就是在新郎的婚禮前後為他預備料理各樣事物的人。)現在他能夠作的就是退去。藉著「祂必興旺,我必衰微」這句話,他給自己下了一個結論。注意這個「必」字。這是上帝所命定的「必」,救贖歷史的「必」。約翰站在兩個世界(時代)的邊界(太11:11-13)。舊的已經跑完了,實現的時候已經到了,如日中天的真光已經照射進來,約翰這顆舊時代之星的光芒將逐漸褪去。
31-36 後記
31 「從天上來的是在萬有之上;從地上來的是屬乎地,他所說的也是屬乎地。從天上來的是在萬有之上。 32 他將所見所聞的見證出來,只是沒有人領受他的見證。 33 那領受他見證的,就印上印,證明上帝是真的。 34 上帝所差來的就說上帝的話,因為上帝賜聖靈給他是沒有限量的。 35 父愛子,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裏。 36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 (- 原文是不得見永生) ,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
這幾節聖經總結了前面的論述。
· 重生就是相信那位從天上來的。。。而只有一位是從天上來的,是在萬有之上。
· 施洗約翰也是從地上來的,所說的話也是屬乎地。雖然他是上帝所差來的,卻仍是屬乎地。上帝所給他(所有的先知)的能力也是有限量的(按照他們被分配的工作)。他呼籲人悔改,用水給人施洗,但他無法向人顯明天上的事,也無法叫人重生。
· 注意整段的重點都在耶穌基督的身上。
· 父愛子,子愛父;這是整個救贖工作的基礎。
· 36,兩種選擇。在耶穌道成肉身之後,恩典和審判更是完全顯明了。我們要知道,上帝的震怒不是一般人所想的(impersonal)報應原則,而是聖潔的 (personal) 上帝對背叛祂的世界,卻不接受祂救恩的反應。
當彌賽亞來了以後,我們無法將今世(present age)和來世(the age to come)清楚的切割,雖然它們仍然代表不同的時期。相信耶穌的人現在就開始享受一個將來基督再臨時要成全的永生;而不信的人則已經站在上帝的震怒之下,在基督再臨成全之時被永遠的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