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英博物館的大中庭(Great Court),沿著樓梯走進很氣派閱覽室,穹頂像羅馬萬神殿一樣,圓頂中間有個透光的圓形罩子,陽光柔和灑在咖啡色燈罩和閱讀桌上,綠色地毯,窗明几淨,四週圍都是書架,擺了滿滿的書,讓人有那種飽讀詩書的幻覺或成就感;其實1997年之前,這個閱覽室並不屬於大英博物館,而是屬於大英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我們知道國父孫中山先生,1896年曾在倫敦蒙難,當年10/23獲釋後,他在倫敦停留八個多月,這段期間他經常到大英圖書館讀書,那時的英國,是全球最強盛的國家,世界唯一霸權,孫中山去看書的地方,其實就是現在眼前的大英博物館閱覽室;除了孫中山,館方說明牌也列了以下這些知名人物,包括:馬克思、甘地、列寧等政治人物,及王爾德、海耶克、蕭伯納、馬克吐溫、吳爾芙等文人也都來過;閱覽室的說明牌說:「這空間是個匯聚不同思想的中心,作家和革命家、學者、記者、學生,比鄰而坐。」;聚天下英才共讀書,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從正面走進大英博物館,古希臘式建築,ㄇ字型門廊,成排古希臘愛奧尼式(Ionic Order)石柱,高大雄偉,參觀者心中無不充滿著期待與崇敬;這座世界最知名的博物館,被譽為人類文明的寶庫,文化結晶的殿堂,收藏品800多萬件,涵蓋全球各洲,有展廳94間,以優雅尊榮姿態,向參觀者展現人類兩百萬年來的歷史及文化,大英博物館的館藏確實價值連城,可以讓參觀者一次看盡人類文明的珍品,大開眼界。博物館的解說自許:「為跨越人類文化與族群的交流及研究,提供一處平台」。
整個博物館走馬看花很快走一圈,不難發現,展示品最大的幾個館都是外國的,包括亞速帝國(Assyrian Empire)、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再到古中國,甚至非洲、大洋洲,但出自英國本土的收藏,屬於英國與歐洲部門(Britain , Europe and Prehistory),只佔相對小部分,估計只約佔全部收藏的5-10%,進一步探究,大英博物館當初取得這些外國的文物,雖有部分合法,但大部分不是19世紀英國帝國「日不落國」的時代,從各殖民地搜刮,搶奪劫掠而得,就是巧取豪奪取得的,事實上手法都很不堪聞問,跟閱覽室給人那種無私、正義的好感,或博物館本身的自我期許,相差甚遠,這些外國文物的所有權和歸屬權,其實都頗有爭議,雖當事國近年來一再要求歸還,但大英博物館始終以「保存完善」、「有利於學術研究」等理由拒絕交還;另一方面英國更早在1963年,即立有大英博物館法,規定:「任何文物一旦進入其館藏,就不得離開。」;茲舉幾個最有爭議的例子,這幾樣都是大英博物館一等一的珍品,沒有這些珍品,大英博物館絕對遜色許多。
1. 埃及廳內以玻璃罩保護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是古埃及西元前196年,托勒密(Ptolemy)時期文物,是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關鍵,意義重大,這塊石碑是英國在十九世紀英法爭奪埃及控制權時,英軍從法軍手中接管的戰利品。
2. 古希臘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Parthenon)的雕刻,西元前五世紀文物,這些珍貴雕刻,英國大使艾爾金伯爵(Earl of Elgin,1766-1841 ),於奧圖曼帝國統治希臘期間,1801-1812年間私自非法「轉移」其中的一半到英國。
3. 大英博物館即將在25/07/14-8/25舉辦東晉顧愷之(345-406)的「女史箴圖」特展,一般認定目前的「女史箴圖」是唐代摹本,為目前全世界最著名的中國繪畫之一,年代比台北故宮北宋三幅鎮院之寶畫作-包括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還要早;但「女史箴圖」資料註明:「1903年由大英博物館購得」,其實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這幅畫在圓明園被一名英軍上尉趁亂偷走,該上尉帶回英國後,1903年以區區25英鎊賣給大英博物館。
從以上斑斑劣跡,令人不禁懷疑,大英博物館到底是文化的守護者,還是帝國榮光的展覽館?不能說保護文化沒貢獻,但它以知識與教育之名,包裝了整個帝國主義時代的侵略與掠奪;西方強調的價值是民主、人權及民族自覺,可是英國在面對過去,明顯不符這些價值的行為,從未公開反省,他們將侵略包裝成保護,將掠奪聲稱為共享,而那些曾經被征服的民族,只能透過玻璃展櫃中的遺物,回望自己被割裂的歷史。從上述西方價值的觀點,英國實在沒理由不歸還,以似是而非的說辭拒絕原始國的要求,說一套做一套,只能說是偽善。
其實也不止大英博物館,以館藏文物質與量來衡量,世界五大博物館是: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Louvre)、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艾米塔吉博物館(Hermitage),和台北的故宮博物院,除了故宮幾乎完全是源自中國的收藏外,其他四家非源自本國的收藏,都超過90%,尤其大都會,更高達98.5~99%;當然取得方法,爭議最多的還是大英博物館。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的話語權總是掌握在勝利者手中,古今中外皆然,英國最著名的首相邱吉爾不也說過:「英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永久的敵人,只有英國永遠的利益。(Neither friends nor rivals are everlasting, but only profits.)」,也不必天真的以為國際間必定有公平正義,但大英博物館「贏筊(賭)又想贏話」的傲慢,只能說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大英博物館的正面,古希臘式建築,ㄇ字型門廊,成排愛奧尼式(Ionic Order)的古希臘石柱,高大雄偉,參觀者心中無不充滿著無限期待與崇敬。
▲大英博物館的空拍圖,中間淺綠色圓頂建築是閱覽室,綠色部分是現在的大中庭(Great Court),原來是博物館的中庭空地,2000年重修,加了半透光的鋼架屋頂。(摘自Wikipedia)
▲▼從二樓看大中庭及中間的圓形閱覽室(上,摘自大英博物館網站),及由上圖右側地面所見(下)。
▲▼▼大英博物館閱覽室(上),四周書架(下),及屋頂類似羅馬萬神殿(Pantheon)的圓頂及圓形口(下下)。
▲▼閱覽室現場說明牌上註明那些有名的政治及文藝領域人物,來過這個閱覽室,包括:孫中山先生(上,udn格友Kevin Huang提供),及馬克思、甘地、列寧等政治人物,文藝界名人有王爾德、柯南、貝翠絲,Wikipedia資料還有蕭伯納、馬克吐溫等人。
▲▼大英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中,最珍貴的幾項收藏之一,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官網上2025/7/14-8/25展覽的公告(上左),及第7幅:化妝(上右),全部共12幅,大英博物館館藏少了前三幅;北京故宮藏有一南宋素描摹本,所謂女史箴,是告誡宮中女性所應遵守的道德規範,畫作筆法細膩,人物神態生動,體現了早期中國人物畫的巔峰水準,是研究早期中國藝術與文化的關鍵文物。(摘自Wikipedia)
▲大英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中,最珍貴的幾項收藏之一,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出版的佛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木刻印刷書籍,原藏於敦煌的莫高窟第17窟,1907年為英國探險家斯坦因(Aurel Stein,1862-1943)購得,後捐給大英博物館。(摘自Wikipedia)
▲大英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中,最珍貴的幾項收藏之一,康侯簋(音同軌),估計是西元前11世紀西周的文物,簋是用以盛放黍稷(小米等)的食器,也是禮器。其碗底刻有銘文24字,記載了周公平定商遺民叛亂,後分封康侯的歷史事件,與「尚書」等文獻記載相印證,是研究西周早期政治史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關鍵實物證據,銘文內容直接關聯重大歷史事件。(摘自Wikipedia)
▲大英博物館館藏中東文物亞述帝國(Assyrian Empire)廳最珍貴的幾項收藏之一,半人半獸的人面翼獅,是皇宮或城門的守護神,稱拉瑪蘇(Lamassu),西元前8世紀的文物,這些雕像藝術水準極高,展示了亞述帝國在石雕技術與建築上的水準;亞述帝國是位在伊拉克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和底格里斯河(Tigris)一帶的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西元前14世紀起,到西元前612年被巴比倫(Babylon)滅亡的一個帝國,西元前七世紀是亞述帝國的巔峰;在發展成帝國之前,從西元前21世紀到西元前14世紀,亞述是城邦(City-State )的型態。
▲大英博物館館藏中東文物亞述帝國廳最珍貴的幾項收藏之一,亞述巴尼拔國王(Ashurbanial,685-631BC)圖書館的楔形文字泥板,是現存最完整的古代中東文獻;亞述巴巴尼拔國王在位時亞述帝國的國力達到巔峰。(摘自Wikipedia)
▲大英博物館館藏中東文物亞述帝國廳最珍貴的幾項收藏之一,亞述巴尼拔國王宮殿裡的浮雕,描述亞述巴巴尼拔國王的軍隊踩踏敵軍的情形。
▲▼大英博物館館藏古埃及文物最珍貴的幾項收藏之二,羅塞塔石碑(上,Rosetta Stone),是古埃及西元前196年,托勒密(Ptolemy)時期的文物,石碑上有三種不同語言,包括已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最上面),是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文物,整塊石碑還以玻璃罩保護;及木乃伊(下),西元前8世紀末到西元前四世紀的文物。
▲大英博物館館藏古埃及文物收藏,第18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紅色花崗岩頭像,西元前1370年左右的文物;第18王朝是古埃及歷史上國力最強盛的時期,所處時期約是西元前1570-西元前1293,所謂法老即是當時的國王,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位期間,第18王朝的國力及藝術,達到巔峰,是盛世中的盛世。
▲▼大英博物館館藏古希臘文物最珍貴的幾項收藏之一,古希臘雅典衛城(Acropolis of Athens )帕特農(Parthenon)神廟的石雕,也稱額爾金石雕(Elgin Marbles),或帕特農石雕,包括雕像(上)及簷壁浮雕(下);這些石雕是西元前5世紀雕刻,衛城直譯是最高之城,防衛要塞之意。
▲蹲下的維納斯(Crouching Venus)大理石雕,是西元一世紀羅馬時代的作品。
▲在大中庭展示的摩艾石像(Moai)-「失落的朋友(Hoa Hakananai’a」,高2.42公尺,英國船員從復活島(Easter Island)運回來,估計西元1000-1500所雕刻,是大英博物館大洋洲館的館藏;復活島是南島民族分佈最東的界線。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5樓. Kevin(黃坤山)2025/06/27 15:21
Charles學長,
已另以email發送照片給您,供您的文章使用。
謝謝Kevin Charles Lin 於 2025/06/27 15:41回覆 - 14樓. Kevin(黃坤山)2025/06/26 23:32小弟於6/23前往大英博物館,在閱覽室見到孫中山先生的介紹,特拍照留下記錄,證明孫中山被認證曾來過此閱覽室。謝謝Kevin在匆忙行程中留言,特別感謝。
我我在在大英的閱覽室找了一下,除了我文內附的那張,是否有其他說名牌?可能我匆匆忙忙沒發現這張,感謝補了我的不足。
祝旅途愉快,順利平安。 Charles Lin 於 2025/06/27 13:32回覆Kevin,我可以加這張照片在我文章內?謝謝。 Charles Lin 於 2025/06/27 13:36回覆 - 13樓. Kevin(黃坤山)2025/06/23 20:20小弟正要去大英博物館,剛好先看到學長的這篇文章,正好有個心理建設,太感謝了!謝謝Kevin來訪及留言。
雖然我說大英博物館偽善,也被消譴為「贓物博物館(The Museum of Loot)」,但館藏確實豐富,含金量也相當高,短期英國也不會良心發現,將這些有爭議文物,送回原始國,還是很值得去看。
大英博物館25/07/14-8/25有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特展,有時間一定要去看,「女史箴圖」共12幅,大英只有九幅,不知是否會全部九幅都展出?「女史箴圖」因怕見光掉色,很少展出,要看到很不容易,機會難得。
從我的iPhone傳送 Charles Lin 於 2025/06/25 14:04回覆 - 12樓. 環保阿嬤金鳳姨2025/06/20 19:01晚安
祝福您 天天笑口常開,
環保阿嬤金鳳姨 - 11樓. 花鼠妹2025/06/16 04:11
有人戲稱大英博物館為〝贓物博物館〞,由此可見那些館藏品是透過何種手段獲得。
文中提及的亞述文帝國文物,印象中大英博物館的藏品數量既龐大又完整,尤其是石碑更是少有破損,相較於羅浮宮和俄羅斯的冬宮博物館都無法和其比擬,而柏林最負盛名的佩加盟博物館也無法望其項背,這是自己參觀後所留下的印象。
感謝精彩分享!
謝謝花鼠妹來訪與留言。
稱「贓物博物館」,比樓下稱的「二手市場」還要傳神。不過大英博物館館藏數量龐大又完整,且含金量高,這個確實是。
至於石碑少有破損一事,這個我倒沒特別印象,我去冬宮和羅浮宮兩博物館,主要時間都花在看油畫,石碑只是走馬看花。至於柏林的佩加盟博物館,則還未去過,有機會去時會好好注意一下。 Charles Lin 於 2025/06/18 00:13回覆 - 10樓. 中子(東籬居士)2025/06/15 00:12
遊英倫行程匆匆,只能走馬看花。大英博物館,坦白說,「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在沒有導覽的匆匆瀏覽下,我是屬於「大開眼界」、「大為驚嘆」看熱鬧的那一類。當然知道,追本溯淵,這些展品是過去幾個世紀,英、法、西曾分別於海上武力稱霸,以船堅炮利橫行全球五大洲,到處殖民掠奪有關吧!
惟經Charles Lin重點舉例敘述來歷,更凸顯「成王敗寇」的歷史傷痕記憶吧。
<旅遊見聞>歐遊掠影(8)英倫史蹟瀏覽 博物館趕集(下)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6995956謝謝中子兄來訪及留言。
「成王敗寇」歷史的話語權總是掌握在勝利者手中,古今中外偕然。中國的25史(加新元史)都是後朝修前朝,裡面有多少「單方面之言」及「美化之言」,其實不難想像,但又不能無史。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諤諤之士批評英、法發動鴉片戰爭(第二次,第一次是單獨英國),竊取中國古文物的行為,除了法國的雨果(Victor Hugo),事實上後來曾任英國首相的葛雷德史東(William Gladstone),他在國會辯論中曾發言:「我不會為這場戰爭辯護,我對我國人民的名譽感到羞恥!」,「一場戰爭,其源於不公義,其過程出於功利計算,其讓這個國家永遠蒙羞,莫此為甚。」
但還是抵不上金錢及利益的誘惑。 Charles Lin 於 2025/06/17 00:38回覆 - 9樓. 林書玉2025/06/14 01:27
charles 先生好,
雖然我認為所有的文物和古物都應該好好保護,保存, 但先生的"偽善"一詞下得又對又好....邱吉爾的名言也許為當年的大英帝國帶來極大的利益, 但世界許多角落還在飽受這遺毒的傷害....我曾讀過一篇文章說明古埃及的文物不是在開羅的博物館流覽, 而是大英博物館, 埃及多次開口索回, 但未果....
謝謝先生的直言, 也祝福周末愉快.....
謝謝書玉小姐來訪、美言及祝福,也祝妳週末愉快。
二樓的無*言兄附了一段影片,是一位會說中文的埃及小姐,在大英博物館介紹埃及被「偷」的文物,切中要點,言語幽默,很值得一看。
影片中她稱大英博物館是全球最大的二手市場,還說:「這裡的埃及文物,除了金字塔沒有外,其他都有。」,影片她一直稱大英博物館是小英。 Charles Lin 於 2025/06/14 23:23回覆 - 8樓. 陳正華 牧師2025/06/13 23:07
謝謝Charls!
很感動您的用心分享,
也極同意您的智慧分析。
謝謝陳牧師來訪及美言。
哈哈,只是覺得大英博物館表面道貌岸然,背後卻是說一套做一套,嚴重雙重標準。
下一篇我打算寫「英國國教面面觀(暫定)」,陳牧師這方面應比我知道的多更多,貼出後還請不吝指教,謝謝。 Charles Lin 於 2025/06/14 23:06回覆 - 7樓. 環保阿嬤金鳳姨2025/06/13 20:10晚安
健康的身體是最大的財富!
環保阿嬤金鳳姨謝謝環保阿嬤,也祝旅途愉快。 Charles Lin 於 2025/06/14 23:36回覆 - 6樓. 米若絲2025/06/12 05:49以歷史的長河看,古文物歷經劫難是很難避免的,倖存的還看的到勿寧是幸運的。
文物被掠奪是可恨,更多是自毀更可悲。謝謝米若絲兄來訪及充滿人生經驗的留言
去年曾到山西旅遊,其中一個行程是參觀晉國博物館,此博物館原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其歷代晉侯之墓葬遺址,20世紀下半葉開挖,2015年原遺址建館展示。
其中全套16件晉侯穌的編鐘,目前已列中國禁止出境文物,一般認為是周厲王33年(844BC)所鑄;其實真正挖掘到的只有2件,其他14件早為盜墓者取得,流落香港古物市場,所幸因緣巧合,被識貨的上海博物館高層發現,僥倖得以重見天日。
您說的:「還看到的勿寧是幸運的」,確實沒錯。 Charles Lin 於 2025/06/13 16:33回覆
Charles Lin 於 2025/06/13 16:3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