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分明的樹葉沉潛於盞底,釉光粼粼,在燈光下閃閃發亮,沖茶入盞,水光折射,樹葉宛如漂浮起來,在茶湯中若沉若浮,濃濃禪意;天目木葉,有深黑,有霽藍,更有芽白,光可鑑人,細看其肌理,仿如樹葉浴火重生,葉脈由粗而細,細緻如網,優雅的躺在茶盞內,是陶土與窯火對話的產物,練土幻化,留下一盞盞質地細緻,溫潤可親的時光容器,觸手輕撫,光滑無瑕,彷彿陽春三月,以茶代酒的曲江宴,手握鎏金浮觴,葉影映照流光,在掌心悄然流轉。
夏至甫過的豔陽午後,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饗宴正式登場.,6/24-7/7由「大岡藝術空間」所策畫主辦的藝術家聯展,三位參展的女性藝術家林映汝、郭靜樺與林俞君,以「君汝靜語」為主題,呈現陶藝與書畫的對話。前一段就是參觀林映汝小姐,木葉天目盞,或稱黑釉葉紋瓷碗,那些令人愛不釋手的茶盞茶碗,給人的感受。唐代禪宗龐蘊居士的偈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說明宇宙真理就隱藏在日常平凡的事物中,但也隱喻人生的無限可能性,從林映汝的職涯經歷,和燒陶的心路歷程,我們彷彿也看到這偈語的完美詮釋。
林映汝是我任職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簡稱TI)台灣廠時的同事,她的夫婿劉祖謙先生,也是我在竹科任職時的同事,但她TI的資歷比我長很多,TI是她職涯的唯一公司,我1976年加入時,她早已在,我1997年離開時,她還繼續工作很長的一段時間,到2009年才退休離開職場,在TI前後待了40年,幾乎是我的兩倍;她在TI的最後職稱是財務部經理,對財務學有專精,尤其是成本會計,更是其專門,長期成本會計的資歷,不難想像她公事上錙銖必較的功力。
附帶一提,德儀和荷蘭的飛利浦(Philips)是兩家最早到台灣設立半導體封測廠(Packaging & Testing)的外商公司,荷蘭的飛利浦1966在高雄楠梓,美國的德儀 1969年在新北中和,分別設立封測廠,比台灣開始發展晶圓製造的1976年都還要早,1970、1980年代,這兩家公司的營業額排名,都在行政院十大外銷績優廠商的第五至八名之間,這兩家公司也訓練出不少本土的管理幹部,根據工研院的資料,2024年台灣有封測相關公司36家,一半以上的公司,都有前飛利浦,或前德儀員工的影子,更難得的是這兩家公司,目前仍繼續營運,都已經超過50年,活力仍十足,也持續在台灣半導體產業扮演重要角色。
沒想到林映汝退休後,卻走了一條跟大部分人完全不一樣的路,一頭栽進陶器燒製,以前知道她領有池坊花藝准教授二級證書,對「美」情有獨鍾,但還是令人有些意外,仔細想想,其實也早有預謀,退休前她跟老公就在鶯歌買了房子,俾能在台灣的瓷都,近水樓臺先得月;當然燒陶跟原來的成本會計,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從練土、拉胚、上釉和燒窯,每一步奏都得從頭開始,反覆練習,經無數次的失敗,才能掌握竅門,尤其釉,更是重中之重,她還曾拜專門老師學藝,之後她更醉心於木葉天目盞,獨創出自己的風格。
所謂木葉天目盞,盞即碗或杯,原是深黑的陶瓷茶碗,內壁或底部的釉面下擺一片樹葉,即是木葉,而天目,就是浙江的天目山,唐代時日本景仰中華文化,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也派出不少「學問僧」到各著名寺院取經,包括天目山的寺院,這些僧人回國時,會帶一些寺內江西吉州窯燒製的黑釉茶盞送給親戚朋友,很得日本人喜愛,但陰錯陽差,卻稱之為天目盞,天目遂成日本對中國黑釉瓷的稱呼,後來吉州窯的工匠特別在茶盞中鑲進樹葉,即是木葉天目盞,更是受到皇室貴族,和文人士紳的喜愛,是當時最珍貴的茶具;木葉盞製作要先搜集大小適中的老樹葉,如菩提、楓葉、銀杏及蠶葉等,浸泡水中將葉肉去除,僅剩葉脈,沾釉貼在杯、盤等器物上,經高溫燒製,木葉殘留的灰質在釉面鈣化,留下葉脈的完整形狀;林映汝更在黑釉之外,青出於藍,獨創霽藍及芽白的木葉瓷。
「老實說,我有時真的說不上來,各種各樣的困難都有,多得難以一一細數。」,當我問林映汝:「燒製木葉天目盞,碰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她這麼回答,她進一步解釋:「像是土壤不對,進窯時坯體還沒燒成就爆開;釉的配方跟泥土不相容,表面會起泡,就像開水翻騰的氣泡;葉子不夠老,燒起來變成一團糊,或是葉子的纖維不耐高溫,無法與陶胎「共融燒結」;甚至有時候整窯燒壞,前功盡棄⋯等等,不一而足,每一小步驟都不能輕忽。」,林映汝接著說:「每一次出錯都讓人無比沮喪,氣得直跺腳,想放棄算了,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我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觀察,開始能夠讀懂土的性情、葉的狀態和窯火的語言,然後再來一次⋯;其實這些年我與其說是在燒陶,勿寧說是在與材料磨合、與失敗共處,也是在磨練心性,一種面對失敗的忍耐力,與重來的勇氣;現在回頭看,每一件能夠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作品,其實背後都隱藏著無數次的錯誤與重試。」。
後來林映汝成立陶喜工作室,從事陶藝文創與花藝教授,過去十年,她在台灣與大陸各地參展,獲獎無數,在完全不同的燒陶領域,大放異彩,較之先前職涯成就,只有過之而無不及;我仿彿又見到在TI工作時,那個碰到問題,苦思解方的林映汝,她在木葉瓷的成功,也許不是科技的突破,但絕對是一種日復一日,百折不撓,努力與心性的累積。 (陶喜工作室:https://www.taocheer.com/)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6樓. 中子(東籬居士)2025/07/25 14:56飲茶與茶具分不開,愛茶者多各有一套飲茶文化;燒陶領域過程其中變化多端,正是吸引科研人的精神和成份吧。 而有號稱「壺仙」、「壺痴」的愛茶養壺人士,也各自有一套飲茶文化,私心則仍較喜好因人而異,不刻意講繁文縟節,主客隨意,談心論性,豈不暢快! <生活隨筆>飲茶情懷—解渴、健康、會友、養性、休閒、風雅、詩禪 謝謝中子兄留言。
 
 不管是宋朝「汝窯」的雨後天青色,元朝青花瓷的藍色,和清珐瑯彩瓷的色彩繽紛,釉都在瓷器燒製的過程扮演重要角色,色彩的變化多端,也是瓷器令人愛不釋手的重要因素,但釉確實是化學、材料等科技的範疇。
 
 青花瓷成了中國陶瓷史上元朝的代表作,最主要的原因是用了西亞波斯一帶的氧化鈷為釉料,因蒙古三次西征,絲路全線暢通,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有大量商旅往來及文化交流,鈷被引入中土,讓青花瓷大放異彩。 Charles Lin 於 2025/07/26 14:06回覆
- 15樓. 環保阿嬤金鳳姨2025/07/20 13:49人生若能減低慾望,生活便沒有什麼值得計較!謝謝環保阿嬤金鳳姨。 Charles Lin 於 2025/07/20 22:23回覆
- 14樓. 花鼠妹2025/07/19 22:11好美喔! 第一次認識木葉磁,作者的每件作品都讓人驚豔! 感謝詳細介紹與分享! 
- 13樓. 環保阿嬤金鳳姨2025/07/18 12:22午安
 祝福您健康快樂,天天笑容滿面
 環保阿嬤金鳳姨謝謝環保阿嬤金鳳姨。 Charles Lin 於 2025/07/20 22:23回覆
- 12樓. 環保阿嬤金鳳姨2025/07/17 20:26晚安
 祝福您健康快樂,天天笑容滿面,週4順心愉快
 環保阿嬤金鳳姨謝謝環保阿嬤金鳳姨。 Charles Lin 於 2025/07/20 22:23回覆
- 11樓. 黃掬馥2025/07/17 14:16拍水,又忘了說 老闆夫婦的陶瓷杯是他們自己做的 所以格外有意義.... 
 信仰中最大的、與軟弱有關的掙扎,
 不是去悲憫原諒別人的軟弱,
 而是深刻的、痛苦的
 去與自己內心深處的軟弱相遇。
 
 ─陳韻琳確實,親友親手做的禮物,不管是否貴重,都是滿滿的心意。 Charles Lin 於 2025/07/18 21:43回覆
- 10樓. 黃掬馥2025/07/17 12:55忘了說 我以前的老闆夫婦送我一個陶瓷杯 上面有我的名字和機構的簡稱 雖然毀於祝融 卻仍是我難忘的禮物.... 
 信仰中最大的、與軟弱有關的掙扎,
 不是去悲憫原諒別人的軟弱,
 而是深刻的、痛苦的
 去與自己內心深處的軟弱相遇。
 
 ─陳韻琳即使那個陶瓷杯並不貴重,上面有妳名字和機構的名稱,都會令人愛不釋手,之後不幸燒毀,更令人不捨。 Charles Lin 於 2025/07/18 21:45回覆
- 9樓. 黃掬馥2025/07/17 12:07每一個陶瓷作品都很美 謝謝您的分享 您能寫出這麼高雅的文章 真的不簡單..... 
 信仰中最大的、與軟弱有關的掙扎,
 不是去悲憫原諒別人的軟弱,
 而是深刻的、痛苦的
 去與自己內心深處的軟弱相遇。
 
 ─陳韻琳謝謝韻琳小姐美言。
 
 初見映汝小姐燒出這麼美麗的木葉瓷,我也是非常驚訝,成本會計本來是硬梆梆數字的工作,竟然可以燒出出這麼漂亮的瓷器。
 
 近幾年很流行所謂斜槓,其實這也是一種斜槓。 Charles Lin 於 2025/07/18 21:33回覆
- 8樓. 小羊媽媽2025/07/15 11:38「陶喜」這名字取得真貼切, 林映汝老師的笑容太有感染力了, 每個創作如藝術品般令人驚豔! 
- 7樓. 陳正華 牧師2025/07/12 12:27她的藝術成品固然讓人驚嘆, 您的文字書寫,也美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