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利物浦(Liverpool)莫西河畔碼頭頂( Pier Head, Mersey River)的港邊,被暱稱為三女神(Three Grace),名列英國保護建築的三棟優雅建築高聳,處處顯露出這座海港城市的往日榮光,離郵輪碼頭不遠,「鐵達尼號輪機室英雄紀念碑(Memorial to Engine Room Hero’s of Titanic)」矗立,那是紀念1912/04/15船難當天堅守崗位,讓部分旅客得以逃生,但最後卻犧牲自己生命的244位工程人員。儘管鐵達尼號在北愛貝爾法斯特(Belfast)建造,由南安普敦(Southampton)啟航,但鐵達尼號的註冊港是利物浦,船尾就髹著Titanic Liverpool,船東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也在利物浦,跟利物浦關係匪淺。
鐵達尼號處女航不幸撞冰山沈沒,是個世紀災難,更是個大悲劇,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鐵達尼號是當時全世界最大,且正式投入營運的豪華郵輪,總噸位46,329噸(Gross Tonnage),能造出世界當時最大的船隻,不也顯示英國當時的造船工業實力。現在的英國雖已沒落,但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國力全球之冠,殖民地遍佈世界,被稱為「日不落國(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是當時世界第一的霸權。引領人類以機器取代人力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年代發韌於英國,19世紀上半葉更是蓬勃發展,當時英國的鋼鐵、機械、造船等工業世界首屈一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各國想要「船堅炮利」,找英國購買軍艦是首選,中國,俄羅斯、日本,都可見英國造軍艦的身影,以服役時間先後,分別介紹如下:
2014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在遼寧丹東海域發現一艘沈沒戰艦,命名「丹東一號」,出水文物中一個拼接盤子顯示篆體致遠二字,專家認定「丹東一號」即為清日甲午戰爭前豐島海戰中,爆炸沈沒的北洋水師「致遠」艦。致遠艦是清朝向英國訂購的兩艘致遠級巡洋艦中的一艘,長度82公尺,排水量(Displacement,軍艦一般用此單位) 2,310噸,是北洋水師的重要軍艦之一,跟另一艘同級艦「靖遠」號,1885年(光緒11年)在英格蘭東北角阿姆斯壯惠特沃斯公司(Armstrong Whitworth)的埃爾斯維克造船廠(Elswick)同時建造,1887/07/23「致遠艦」開始服役,1894/09/17在豐島海戰時被砲彈擊中,右傾進水,管帶(艦長)鄧世昌命衝向日艦,欲與之共亡,中途即爆炸沈沒,246名官兵僅七人獲救,鄧世昌與艦同殉,壯舉獲得多方讚譽,大陸的中學教科書中還收錄致遠艦及鄧世昌的英勇事蹟一文,廣為宣傳。除了「致遠」、「靖遠」兩艦,更早的「超勇」、「揚威」兩艘噸位較小的巡洋艦,也是由英國同一船廠建造,四艦都在清日甲午戰爭時沈沒。
其實致遠、靖遠兩艦還跟台灣還有些因緣;1888年8月,台東發生以原住民為主的動亂,包圍官署,情況緊急,史稱呂家望事件或大庒事件;當時巡撫劉銘傳以陸路險阻,非經海道無法通信、調兵,請求清廷派快船兩艘來台,前往查辦解圍。前一年才返抵國門的「致遠」、「靖遠」兩艦,是當時最快的兵艦,由後來任水師提督的丁汝昌(1836-1895),親率「致遠(管帶鄧世昌)」、「靖遠(管帶葉祖圭(1849-1894))」兩艦,8/23夜由北洋艦隊基地劉公島出發,兼程趕往台灣,應該是兩艦的首次戰鬥任務,8/26抵達基隆,8/28即赴台東海岸,以艦砲支援攻堅,艦上官兵並組成「洋槍隊」,參與戰鬥,10/10才回到劉公島,前後在台灣停留一個多月;附帶一提台灣1885建省,首任巡撫是劉銘傳。
在日本東京灣南岸橫須賀的三笠公園,一艘不小的軍艦靜靜的停泊在港邊,那是日俄對馬海戰時,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三笠號(Mikasa),也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一艘軍艦,園區入口,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雕像矗立;1905/05/27東鄉指揮的日軍聯合艦隊,與從波羅的海東來,歷經近八個月航行的俄羅斯第二太平洋艦隊,在對馬海峽的激烈海戰,日軍大獲全勝;日俄戰爭是日本廁身世界強權的關鍵一役,而對馬海戰則是其中的關鍵海戰;三笠號排水量15,140噸,由英國維克斯父子-馬克遜公司(Vickers, Sons & Maxim)建造,1900/11/08開始服役。三笠艦儘管前期戰功赫赫,後期卻艦命多舛,但仍是英國所謂前無畏艦級軍艦(Pre-dreadnought battleship)中唯一僅存者,也是日方參加日俄對馬海戰的戰艦中,唯一僅存者。
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涅瓦河(Neva River)的海軍學院前河面,停泊了俄羅斯海軍的博物館船曙光號(Aurora);曙光號是俄羅斯海軍傳奇的「九命怪艦」,由聖彼得堡海軍造船廠建造,排水量6,731噸,1902年開始服役,是目前俄羅斯艦齡最大的軍艦,參加過1904年日俄對馬海戰,是少數沒被擊沉,目前俄羅斯方唯一倖存的軍艦,1917/11/7曙光號開了十月革命的第一炮,也參加過蘇共的二月革命,更參加過一戰、二戰及列寧格勒保衛戰,1957年起停泊現址成為博物館船。先前原一直以為曙光號是俄羅斯所建造,但1987年大修,水線以下切除換新,才發現其中有不少重要關鍵部份是英國製的,像專門用在側舷、指揮塔、彈藥庫、鍋爐艙、引擎艙等重要部位,以抵擋火炮與爆炸的裝甲鋼板(Armor Plate) ,還有其他蒸氣鍋輪葉片、甚至銅鐘等等,也是有英國血統。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從15世紀開始大航海時代以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相繼登上世界第一強權的寶座,各國從崛起到結束在130多年到230多年,其中英國時間最長;先前提過,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但其實下半葉起,英國國力已開啟走下坡,以購買力指數(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1870-1880美國的GDP已超過英國,以名目(Nominal)計,則要到1890-1900才被超過;但19世紀末,英國仍見耀眼的落日餘暉,仍是世界工業與金融霸主,擁有無數殖民地、海軍優勢與國際貿易順差;但太陽下山的腳步越走越快,1945年二戰結束後,英國雖是戰勝國之一,但國力大傷,海外殖民地快速瓦解,美國在政治、軍事、金融、科技與文化各方面全面領先,正式成為唯一超級強權,透過馬歇爾計畫、布萊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聯合國成立等等,美國開始主導全球秩序,世界進入美國的世紀。
▲▼利物浦碼頭頂(Pier Head),郵輪碼頭邊的「鐵達尼號輪機室英雄紀念碑」。
▲利物浦碼頭頂被暱稱為「三女神(Three Graces)」的三棟建築,最近的是皇家利物大樓(Royal Liver Building),中間的是冠達大樓(The Cunard Building),及最遠的利物浦港務局(The Port of Liverpool)。
▲利物浦碼頭頂的披頭四(The Beatles)雕像,披頭四出身利物浦,被認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樂團,影響世界樂壇深遠,其中最右邊是披頭四台柱約翰藍儂(John Lennon,1940-1980);利物浦也是珍氏世界記錄認定的世界流行音樂之都(World Capital City of Pop)。
▲▼1912/04/10駛離南安普敦的鐵達尼號(上),及髹著Titanic Liverpool的船尾(下)。(摘自Wikipedia)
▲▼「致遠艦」在黃海航行(上),及在英國下水海測,船尾升起清朝的黃龍旗(下),在英國時艦身塗裝仍是灰白色,回國後再改成北洋艦隊的黑色。(摘自網路)
▲▼畫家筆下的想像圖,1888年「致遠」、「靖遠」兩艦奉命前往台灣支援平定呂家望叛亂事件,在台東外海準備炮擊,兩艦前後在台灣停留一個半月。(摘自網路)
▲「致遠艦」管帶(艦長)鄧世昌(第二排中間),及當時北洋艦隊副提督銜總監督琅威理(William Lang,1943-1906,右三)及艦上官兵;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陸軍出身,不懂海軍,琅威理是艦隊實際上管理的負責人。(摘自網路)
▲「致遠艦」的下水典禮,清朝官員與英國來賓簇擁在觀禮台上,錨眼上可見大清飛龍紋章,清朝官員包括當時駐英公使曾紀澤。(摘自網路)
▲▼▼日本三笠艦上兩門305釐米的主炮(上),是當時口徑最大的炮,舷梯(下),及日本三大軍神之一,對馬海戰時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的雕像。(下下)
▲▼三笠艦上當時頂尖,由Barr & Stroud公司製造的測距儀(Rangefinder),炮擊時雙方距離可遠達13公里,足足比十年前的二公里拉長六倍多(上);及艦上的會議室/軍官俱樂部,說明牌註名:日俄對馬海戰時,被打敗的俄羅斯指揮官,就在這會議室呈遞投降書(下)。
▲▼俄羅斯海軍博物館船曙光號(Aurora),停泊在聖彼得堡涅瓦河(上),及近拍(下)。
▲曙光號停泊處岸上的納西莫夫海軍學校(Nakhimov Naval Academy),該校類似我們的海軍士校(中正士校),陪養有志海軍的高中學齡青少年。
▲1987年曙光號大修,由拖船拖過宮廷橋(Palace Bridge),前往十多公里外涅瓦河河口的造船廠大修,宮廷橋白天通常不開,只在晚上12點以後打開兩小時左右,為此特別安排白天打開。宮廷橋因右岸是冬宮而得名,左岸則是聖彼得堡要塞,都是聖彼得堡著名景點。這次大修也發現曙光號有很多裝甲鋼板、關鍵零件等都是英國製造,也有濃濃的英國血統。(摘自網路)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倫敦塔橋附近,也停泊有一艘博物館船貝爾法斯特號(Belfast)。是艘輕巡洋艦,排水量11,550噸 ,不過此艦生不逢辰,1939/8才開始服役,已是英國霸權的最末段。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1樓. 環保阿嬤金鳳姨2025/07/30 16:44晚安
祝福您天天好心情,幸福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環保阿嬤金鳳姨 - 10樓. 環保阿嬤金鳳姨2025/07/29 14:06祝福您健康快樂,天天開心,週二順心愉快。
- 9樓. 環保阿嬤金鳳姨2025/07/28 11:41午安
祝福好友新周美麗好心情!
環保阿嬤金鳳姨 - 8樓. BJ周2025/07/27 23:06
過去參觀過幾艘成為展覽用的老舊潛艇和戰艦
包括日本三笠號戰艦、山東定遠艦、美國密蘇里號
當然去倫敦也沒漏掉貝爾法斯特號
只寫了定遠艦是因為中國水師歷史太沉痛太心酸
謝謝BJ來訪。
定遠艦跟其姊妹艦鎮遠號,都是跟德國買的,在本文的致遠艦之前,排水量也較大,當時英國的造艦實力應仍比德國稍微好一些,但清廷應是為了外交平衡考量,同時避免單一供應國,增加議價籌碼,供應國在英->德->英轉換。
定遠艦後來也是在甲午戰爭被日本擊沈,鎮遠則被日本擄走,那時北洋水師也是依英國納爾遜定下的傳統,艦在人在,艦亡人亡,幾艘被擊沉的軍艦,艦長都是與艦共存亡,確實是一頁悲壯的史詩。 Charles Lin 於 2025/07/28 14:02回覆 - 7樓. Retiredbum2025/07/25 23:06佩服!感謝! Charles Lin 於 2025/07/26 12:47回覆
- 6樓. 環保阿嬤金鳳姨2025/07/23 12:13祝福您闔府週三平安健康
- 5樓. MLIN2025/07/22 07:16驚嘆 & 合理的懷疑
美國建國不滿百年 且經過內外戰 國力便超越母國
同樣是英國人建國(美國雖多民族 但以英裔為主導)
只能用佩服與不可思議形容一戰後期科技 生產力更是突飛猛進 遠超白人國家幾個檔次
難怪長久來有此一說~~怪物似的進步,背後是外星人暗助我想這是鬼扯淡之言 旨在傳達美國就是天選之人 天選之國
而造出的耳語 應該是其先人努力所致謝謝MLIN來訪及留言
國家的興衰是個大哉問,原因絕對不止一端,Edward Gibbon厚厚兩大本的「羅馬帝國興亡史」,不難了解一個國家、一個王朝興衰,其背後原因之錯綜複雜。我不是專家,也不敢妄下斷言,但是倒可以列出近兩百多年來的一些事實。- 英國1760年代工業革命,1860年代,英國GDP超過中國,成爲世界第一,隔了約一百年。- 美國1776年獨立建國,1870年代,美國的PPP GDP超越英國,隔了90多年。- 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德國百廢待舉,1963年,西德GDP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二;同樣1945年日本戰敗,東京滿目瘡痍,1968年日本GDP超越西德,成為是界第二,都相隔不到30年,但都無力更上層樓,挑戰第一。- 中國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2010年GDP超越日本成世界第二,更在2014年,PPP GDP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相隔也只30多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二樓我曾這麼說:是否中國這次挑戰可以成功?沒人有確定的答案,且過程會是緩慢的,上一次英、美霸權爭奪過程,從美國PPP GDP超越英國,到完全主導世界秩序,前後70年左右,我們只能耐心的看。Charles Lin 於 2025/07/22 15:11回覆 - 4樓. tzi2025/07/22 03:54謝謝好文
豐富了我的知識.
您真棒👍👏.謝謝tzi來訪及美言。 Charles Lin 於 2025/07/22 13:52回覆 - 3樓. 花鼠妹2025/07/21 20:00
原來利物浦是鐵達尼號的註冊港,長知識了!
我對利物浦的印象除了披頭四的雕像外
港口的周圍很漂亮,有很多老建築物都被活化使用.
感謝分享
謝謝花鼠妹來訪。
利物浦20世紀初曾盛極一時,1930年代到達最高峰,之後就逐步往下。碼頭一帶有許多過往的榮光,2004年被核准為世界人類遺產,但2021年被撤銷,可能就是因為太多老建築物被活化了。
入選世界遺產跟商業化,一向是背道而馳,當然對觀光業則大有幫助。Charles Lin 於 2025/07/22 13:50回覆 - 2樓. 皓呆土豆2025/07/21 13:28哇 ! 開眼界了 ,謝謝分享 ~謝謝土豆兄來訪及美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從爬梳英國的霸權,逐步被美國取代的過程中,我們現在似又看到類似的情境及場景,只是原先的挑戰者變成被挑戰者。
小文最後段提到1944年的布來頓森林體系,美元從那會議之後,美國大方的將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元自此唯我獨尊,事實上19世紀時的英鎊,並沒這樣的地位。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經濟學及公共政策教授薩克斯(Jeffrey Sachs),最近在多個訪問中說:「美元十年內會失去全球唯一主流貨幣地位。」;2025/07/16英國衛報登一篇專欄作家Kenneth Mohammed的文章,標題是:「Trust in the US is eroding. The question isn’t if the dollar will lose supremacy-it’s when. (美國的信任正在流失。問題已不是美元是否會失去霸主地位,而是何時?)。
是否這次挑戰可以成功?沒人有確定的答案,且過程會是緩慢的,上一次英、美霸權爭奪過程前後70年左右,我們只能耐心的看。 Charles Lin 於 2025/07/21 19:41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