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110817
2011/08/18 05:53
瀏覽363
迴響6
推薦51
引用0


把車開到地下一樓停好,幾步路走向不遠的電梯間等待上樓。門,關了,按G鍵,隨即聽見廣播:「您現在前往的是G樓,請稍候。」簡短兩句雖然聽得懂,字間透露的卻毫無感情,充滿機械。短短幾秒,感覺身子往上飆速,瞬間一陣飄然,而後抵達G樓。門開了,走向另個空間,這兒空敞,鋪著精美雕飾的磁磚。有些人手拿咖啡正在交談,有些人攤開報紙閱讀新聞,突然一聲「噹」的清脆,吸引眾人目光向上,專注在瞬間亮起的三角號燈。「您現在前往的是N樓,請稍候。」門,開了又關,關了又開。人,進了又出,出了又進。開開關關,進進出出,辦公室的每一天。


接駁地下停車場與G樓的電梯乾淨明亮,三面大片玻璃可以讓人清晰看見自己。忘了是第幾天沒看見他了,我記得以前總是會在這個時候看到一位高佻卻略瘦的先生,穿著不曾改變過的一襲樸素,一身黝黑搭配灰暗的制服,看來真的單調。他總是在這兒,每次開闔之間,看著衣著配色亮麗、每日力求變化的人們談笑走出走入。人們眼中只有鏡面中的自己。他,在這忽高忽低的方寸之間,做些什麼呢?抹布一塊,攤在手中,塗塗抹抹;清潔劑一瓶,掛在腰間,噴噴灑灑。偶爾幫忙按一下G鍵,因為剛好有人的手一樣忙個不停,嘴巴也動個不停。你若不注意,數秒之間很容易忽略他的存在。像我就忘了,直到今天,發覺換了一張新面孔,雖然皮膚一樣黝黑,身材卻矮了也胖了許多;他手上拿著抹布、腰間繫著清潔劑,不同的是一身便裝打扮。突然,下意識想起了那位穿制服的先生。想起,才忘了是第幾天沒看見他了。


進入辦公室不久後,通常也會走入一位小姐,穿著和那位先生同樣的樸素制服。我要幫她開門,否則她進不來。有時正忙,忙了一會兒才發現她已在門口等候多時。她的話不多,進門後會禮貌性的打聲招呼,對每個人說聲早安,然後開始工作。從最裡面的廁所開始打掃,拿著一個透明的大塑膠袋,逐次把每個房間裡的垃圾桶清空。然後拿起抹布與一桶水,問你今天要不要擦桌子。有時也不問,習慣性從桌子表面擦了起來。每兩三天吸會客大廳的地毯,每兩三天吸辦公房內的地毯。我們都很習慣這種模式。忙完一陣後,我看她偶爾會坐在廚房內,低著頭靜靜喝杯咖啡或吃點東西,盡量不打擾任何人。


八月九日婦女節前一天,恰好我在廚房泡熱飲時見到她,她卸下了制服,穿上鮮麗亮眼的顏色,髮型也變了。「今天穿這樣,是為了慶祝明天婦女節?」驚訝的我問她,但她只給我一個微笑和一個點頭。每天早上差不多一個小時的打掃,牆壁上的鐘告訴我,時候到了,明天再見。不過,打從幾天前,我又忘了是幾天前,明天依舊來到,她卻不再出現。出現的,是穿著便服的陌生面孔,每天不太一樣,例行公事的進行晨間打掃。


他和她,我不知道叫什麼名字。有時心情好,看見他們我會微笑或打個招呼。有時心情不好,視若無睹。他和她,我忘了是第幾天沒見面。原來,他們罷工去了。清潔工,罷工去了。


「物價現在漲得這麼兇,我們更要罷工!」
「物價已經漲得這麼兇,他們還敢罷工?」


物價和罷工,資方與勞方儘管各自解讀,薪水調漲究竟多少才合理,才是真正的大問題。一張薄薄的紙綁著厚厚的約,內容甚麼合理不合理,都在簽名的當下,都在把握機會的最初,無暇多慮了。


今年南非的冬天真的寒冷。陸陸續續的罷工潮,一波接一波,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加油站員工罷工,令人擔心明日是否無油可加,於是提早把油加滿,就怕真的遇到「NO PETROL」的情況發生。在此之前,開普敦火車員工無預警大罷工,導致進城車輛遽增,幾度癱瘓了交通,辦公室的同仁無奈遲到,行程紊亂。在此之後,清潔工人也開始罷工。最糟糕的是兩天前,部分區域政府員工(municipal workers),沒想到竟也捲起袖子,紛紛加入調薪的混戰。


兩天前,為了午餐去附近的金角購物中心(GOLDEN ACRE),走過開普敦的市區大街,所見一切讓我怵目驚心。沿路的垃圾桶,一個個被人蓄意掀開、丟棄路邊。陳屍暴露的垃圾殘渣紙屑,一堆堆累積成丘,傳來不舒服的惡臭味。我只能快步走過,儘管還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徒步走過熱鬧的車站前,見到數百人集體坐著抗議,手拿招牌,高喊加薪。原本人潮洶湧的金角購物中心,人群三三兩兩,有的店家拉下櫥窗,一切顯得極不尋常。


衝突,終於在隔天引爆了。隔天,電梯開關依舊,人們進出依舊。身在警衛保安縝密的大廈高樓,儘管離大街只有幾步之遙,似乎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次元空間。昨日下午讀報紙才知道,調薪幅度雙方達不成共識,抗議示威行動轉為激烈,罷工民眾甚至與警方出現暴力衝突。憤怒的示威民眾無法控制內心燃燒的火焰,把人行道上的垃圾桶掀開倒出,任由垃圾滿天飛,有的還點燃火苗把桶蓋燃燒,更可怕的是像暴民般搶奪路邊攤販,嚇阻不相關的民眾,平靜的開普敦城內一時失控、混亂不堪。


後來收看新聞才得知,區域政府員工走上街頭,引燃暴力衝突,開普敦不是唯一的受難者,首都培多利亞也有災情傳出。代表區域政府員工的工會組織要求至少調幅18%,但區域政府不肯妥協,調幅上限6.80%。雙方僵持不下,終於衝突,鬧劇頻傳。


記憶中,南非人的示威是相當可愛的。唱起歌,跳把舞,打著鼓,一群人拿著口號旗幟,浩浩蕩蕩走在街頭,還有警察開道護送,多以平和收場。可能是我錯過了甚麼,這兩日見到的令人震撼。開普敦城內宛如廢墟,垃圾到處都是,那一幕看了傷悲,這是抹不掉的痕跡。


昨日下班,想著還要走路過來的弟妹,心中忐忑,不禁走向大街。人潮已散,恢復平靜,只有滿地隨風揚起的垃圾混亂,不斷衝擊城市靈魂。八月冬陽本應溫暖,灑在身上,卻是焦躁悶煩,所幸弟妹均安。


他和她,如今在哪兒呢?望著骯髒紊亂的街景,不禁想起你們的身影,不禁再次想著你們卑微的時薪,不能不想起從前試算基本員工調薪幅度的為難掙扎。但願你們儘快回歸崗位,但願這齣罷工的鬧劇儘快落幕。


P.S.
今日市區已寧靜多了,沒有示威遊行,儘管區域政府員工以及清潔員工還在罷工,市區仍是髒亂。每週一挨家挨戶拜訪的社區垃圾車,從來不唱「給愛麗絲」或「少女的祈禱」,到現在還沒出現,想必還在休息。休息夠了,拜託快點上路,如果高興想要唱「給愛麗絲」或「少女的祈禱」,就大聲盡情地唱吧!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詩詞文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6) :
6樓. 奈米
2011/08/26 20:32
勞 資 總是很難達成協議
和平罷工或示威還好 最擔心是無理性的暴動
但願一切平和 不要傷到無辜
謝謝您的關心。市區已不混亂了。此次罷工雖有零星衝突,所幸並無醞釀成災,薪資協議達成後也就風平浪靜了。 深河2011/08/27 03:26回覆
5樓. Melosa 張米奇
2011/08/19 14:06

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blog/art_id/33595784/IssueID/20110813

你看這篇其中一段:

BBC訪問一名參與暴動大學生,去年11月他與數萬名牛津大學生上街抗議政府調整學費3倍,遊行和平落幕。他坦白告訴BBC,我們和平示威,但國會平靜地把我們徹底出賣。「只有暴力,才足以震醒那些自以為是的上流人士。」

各國都有難解的習題,猶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政事難理,人心難平!

這兒學費調漲的速度也很驚人!我和弟妹讀同一間社區高中,我進去的第一年學費1200南非幣,妹妹就讀的第一年已經4000,聽說現在已漲到8000…大學門檻也一樣,沒有經濟基礎的,還真的讀不上。

暴力,難道是終極手段、必要之惡?真的令人深思。

深河2011/08/20 03:04回覆
4樓. JANE
2011/08/18 18:09
好希望

年紀愈大,竟愈來愈相信祈盼<世界和平>不只是口號

英國倫敦的暴動不是才落幕而已?

又或許,還有許多角落的暴力在發生,只是我們不知道.

和平,就讓我們學習包容與寬恕,由我們開始做起。世界這麼大,苦難這麼多,就讓我們多一點悲天憫人的胸襟吧!

深河2011/08/19 05:35回覆
3樓. 秋裡( ~賞花思故人 )
2011/08/18 14:45
請小心

10多年的某個星期五在Durban,生意上的朋友搖首嘆息:「妳看,才星期五中午,許多人已經準備回家度週末....你知道嗎?這個國家的失業率---50%哩!!......」(是嗎?)

老實說,自從白人政府卸下政權,南非街頭景觀大不相同,JNB最為顯著。 許多原本在Downtown的buyer都搬家了。 對於前因後果,我 no comments。 不過想起一個瑞士技師對我說過:「我寧可當南非的黑人,也不願當美國的...」我並不同意這個說詞。

說遠了...只因為愛這片土地,才有些感觸....

小心喔 盡量少出門為妙。

某個特定族群的失業率偏高是事實,公立學校的教育水準低落也是事實,社會資源無法妥善分配更是事實拼湊一個真實的南非大陸。週五能提早下班回家的有兩種人:站在金字塔尖端的以及最底層的一群人。前者很可能去打高爾夫,後者可能是被炒魷魚

黑人、黑工、黑婆這些稱謂,我們似乎早已習慣,不感到突兀。曾經我聽過有人叫他們「黑鬼」的,如這句相當經典:「哪個黑鬼不偷?哪個華人不被搶?」我也扯遠了。

入夜後,基本上就不常出門。夜生活很簡單,放心不會趴趴走!

深河2011/08/19 05:30回覆
2樓. Melosa 張米奇
2011/08/18 09:19
RE
看了沈痛又無奈,你們 出門可得小心啊!
今天大致恢復正常,深河流淌的郊區平靜就如以往。身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日子過得辛苦,物價飆漲,他們最早體會,薪資調漲,幾番波折才品嚐喜悅。能選擇的選項不多,仔細想來,真的沈痛又無奈。

深河2011/08/19 05:13回覆
1樓. 浮生
2011/08/18 08:58
政府與人民
政府治理與民眾期待間所存之落差,向來就是社會議題引爆之焦點所在。為政者,本來就應該更加深入體察民意與探求民瘼,才能對症下藥有所診治。當社會議題一旦轉為全民集體意識時,政府與民間之對話機制,必定會遭受嚴苛挑戰,不可不慎。
雙方沒有交集,期待有所落差,對峙依然無解。長年因意識型態所導致的扭曲公義,造成族群不能和諧,彼此猜忌,許多重大議題沒有共識,雞同鴨講,最後只有分離

深河2011/08/19 05:06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