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熟齡讀書會來說,要選讀安寧照護或臨終關懷議題的書,絕對是很有挑戰性,一方面即使大家不避諱談接近死亡的種種,但牽涉到的醫療、法律、靈性等議題都很專業,往往不好導讀;另一方面,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和情緒涉入,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如果有人當場情緒潰堤,帶領人還是要有一定的處理能力比較妥當。
但這些導讀的顧慮,都遮蓋不了一個重要事實:好書就是好書,不該因為是死亡相關而避諱,反而更值得精讀、思考與推廣;這對於50+的書友來說,更是進入生命中後段的核心和任務,除了能安撫一定的死亡恐懼外,更重要的,積極去體會:活著的每一天都很珍貴的!
話說從頭,最早認識作者謝宛婷醫師,是從鄧惠文的podcast聽來的,從此成了鐵粉。謝醫師是現任奇美醫院緩和醫療中心主任,也兼任成大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更厲害的是她還在念法學博士,然後竟然開了一家想要的「版本書店」!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不說教,而是用20個故事來深刻闡述安寧照護的真義!
「離人的赤裸最接近的是醫生,但離人的苦難最遠的卻也是醫生,」(p.20)
「如果我們願意在自身或他者的死亡中再停留得久一點,那我們就能獲得回歸本源的恩寵。」(p.23)
1.斷食可以善終,善終不一定要斷食
「善終是一種歷程、心境、情緒、哀傷、靈性的平安。斷食只是縮短餘命的消極選擇,而不是善終的必備歷程。不斷食,當然也可以善終,而且比比皆是。」(p.44)
益發伯是即將「被斷食」的主角,肺癌腦部轉移臥床,因為癲癇越來越嚴重的手抖已經無法藥物控制,家人希望透過斷食以求善終,醫生以專業建議:先透過鎮定劑減緩痛苦,因為如果任意斷食只會帶來更嚴重的癲癇。
然後減少用藥、拔掉鼻胃管,這是安寧照護的基本原則,讓自然飲食取代餵食。最重要的,整個過程,重新建立與病人的充分溝通,並建立與家屬的信任,重新讓病人和家人好好相處,而不是被藥物和鼻胃管壓制安寧的品質和尊嚴。
2.生死是關係的照妖鏡,醫病關係是安寧臨終的必要條件
「就醫的過程,嘗試一連串聆聽醫療人員紛雜指導與命令的過程,當這些語言與誘發的情緒湧入腦海與心中後......也因此,醫病之間也常橫生仇恨與委屈,甚至變成不理智的行動,各有所損,也更明白,信任得之不易,甚至無法靠一人締造,既需努力,也仰賴緣分。」(p.47)
王大姐帶著肝癌末期的母親,來到被建議、完全沒有概念的安寧門診,依循過去習慣於關說或特殊安排,以致於沒料到媽媽病情急轉直下,家屬狠拋出「沒有評估、診斷、處理」的控訴,甚至登報、抬棺、逼著醫療人員必須去靈堂上香致意(道歉?)!還好其先生還能明理、平衡對待。
安寧照護的模式得來不易也非常重要,作者提醒面對喪親的哀悼,有四項基本任務,也是臨終關懷學習的重點:
(1)接收失落的事實。
(2)經驗悲傷的痛苦。
(3)重新適應一個逝者已經不在的新環境。
(4)將情感重新投注在生命中。
3.會惹上法律層面的麻煩也印證安寧照護常有的橫生枝節
「我們或許沒有機會真正改變病人的一生,但至少我們從一個故事裡起身時,可以拍落那些塵埃,無差別,也無定義的。因此,我便不會扳指去數,被幾個家庭所感念,或被幾個家庭所傷害,於是就像銜尾蛇般,我並沒有從經驗走向經驗,然後變成成見,而是每一次都是歸於初始,因此照護的世界就成了無限大。」(p.65)
水伯年事已高,加上失智、洗腎與壓瘡嚴重而安排安寧照護,一年時間內週週到訪三次也是常態,但水伯過世後,多次荒謬的檢察官傳喚出庭實在令人作者無言,起因正是來自四兄弟的遺產糾紛;相較於這樣的紛擾,之前長時間的照護、人情、貼近、點滴,反而都成為諷刺和遺憾。
「無始無終,這是死亡所教會我的。」
4.無功而返甚至充滿遺憾,不順利的安寧也要學習接受與放下
「好可惜,我揣著滿懷從第一次見面就知道會有遺憾的那些直覺,在這個即將腥風血雨的終點之前,我眼睜睜看著那些遺憾成真。」(p.77)
兒童癌症的安寧照護總是有一定的難度,惡性腦瘤侵襲下的喬喬,只是個12、3歲的小孩,第三次復發情況更加險峻,明明已經進入無效醫療的階段,卻還是無法開啟「安寧」的對話,只因媽媽一直是如此「反抗」現實!
第三次復發時,媽媽還是決定要讓喬喬急救到底。
她說:「這是我能給喬喬最後的機會!」
醫師說:「好的,那麼如果試過了之後呢?如果喬喬很痛苦,我們幫他拿掉那些機器,好嗎?」
媽媽說:「不能那麼殘忍,那是喬喬的一個機會。」
5.臨終和願意面對死亡基本上是兩回事
「也許是在這與死亡不得不妥協的過程裡,她有著滿腔的憤怒,因此我們感覺她不是無法理解病情,或是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而是因為她想要的,選單上都沒有。」(p.87)
已經卵巢癌擴散末期的畢姨,整天不斷嘔吐,但絕不想來安寧病房,對她來說,所有的責怪都是合理的,責怪醫師用藥,責怪別人沒有善待,不得已轉到安寧病房卻又拒絕醫護的查房,唯一的問題核心就是:不想承認自己快死了。
即使經歷過一番耗費心力的溝通,畢姨終於簽訂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但接下來的一切,畢姨再也無法和不願下任何決定。
6.與妻訣別,也是與死亡的約會和宣告
「照顧工作中,女性的占比通常還是高於男性。
......
男性照顧者擔負起照顧工作之主因多是對妻子、父母和家庭的愛與責任。因為男性照顧者不像女性照顧者,比較容易從同性友人得到情緒抒發與支持,因此學習吐露心事與適時抒發,常常成為男性照顧者最艱難的課題,並且更認為自己應該一直成為對方的厚實羽翼,忽略了自己也有身而為人的生理、心理、家庭社交與休閒需求。」(p.105)
貝貝腦瘤已經擴散,老公撐起堅強的羽翼想要保護她,不想讓她受任何苦痛,連老婆可以接受的超商食品他也會列出清單給醫護(看護)參考;有一點更固執,他認為某個角度的姿勢老婆才不會癲癇發作。他所強調的「與妻訣別」,正是一個男性/丈夫,面對死亡不得不的不捨、無奈和決心。
7.苦與恨,可以不是生命最後的停格
「很多人認為這段時間(安寧病房)要做的是放下憾恨。實際上,那是錯誤的。......
放下憾恨是一種新的期待與要求,甚至需要各種天時地利與人和的成全。若將放下視為生命最後的目標,那就是製造了另外一個苦楚的起點。......
而萬般世間苦,若有陪伴,就不會如此難行。若有理解,就不會如此難堪,安寧照護便是這樣的理念。」(p.115)
鼻咽癌末期的燕姨進了安寧病房,為何突然抓起醫生的掌心,使勁寫字並大喊:「我恨啊⋯⋯」,因為她感受到醫護人員前所未有的關心。尤其關鍵在施打嗎啡,解除她「癌痛」的極度不適,而終能打開身體溝通渠道,露出微笑至離世。
「任何可以舒適的方式,都不會被放棄,這就是安寧照護的承諾。」
8.尺步之遙,不復相見的無奈
「我們誤以為女兒背負的是那就花個幾分鐘搭上電梯,便能相見的遺憾,早已在終於搭機,終於至少闖關到醫院樓下,以及誠實面對自己其實在見爸面上的渴求,已被要與爸爸相處臨終時刻的害怕而沖淡。
但那一切的比重經過重置,情緒經過消長,某種結局的遺憾,已非遺憾。」(p.128)
疫情期間,凌爺爺癌末住進安寧病房,雖然有就近照顧的兒子,但和凌爺爺親近的女兒因為遠在香港教書,加上期末繁忙,而無奈選擇等爸爸最後一口氣返台,卻因疫情管制而無法做最後的道別。姐弟的心結有沒有怨?姊姊內心的遺憾有沒有彌補?
9.四分之三錠的醫囑和錙銖計較,就是最溫柔的安寧照護
「她對生命沒有惋惜,甚至對死亡前的告別,都自己掌握。
因此,在我們這些親人與醫療團隊成員之中,的確沒有人有資格建議小洛,何時應該放下。
......
小洛教會我們,死亡的豁達和奮力的存活是可以並存的,而那已超越苦痛。」(p.141)
癌末住進安寧病房的小洛,勇敢面對治療和最後僅剩的歲月,用殘餘堅韌的生命完成一本給八歲女兒的繪本,她的勇敢,更是來自不想拖累給公婆的照顧。
醫療能給小洛的「最後溫柔」是:溫柔的用藥,任何一個專業人員肯定會困惑,六毫克和七毫克的嗎啡,有需要這樣斟酌來回嗎?四分之三錠入眠藥的醫囑,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奇特取捨?這些對安寧照護來說,卻都特別重要。
10.失智的迴光返照,乾一杯咖啡也很有意義
「對失智者而言,生活感是很重要的,大多數失智者想用自己的能力生活,很想和別人互動,可是旁人卻無法同理,甚至限制失智者的空間與行為,以免發生危險,導致他們失去基本尊嚴,甚至加速病情惡化。
已有眾多的專家與其著作提醒,不要輕估與錯估失智者的潛力和存有的能力,尤其是他們過去人生中擅長的能力。」(p.156)
安寧居家是安寧照護模式作者最為推崇的,醫師捨棄稱呼楊伯伯,改稱楊董,立刻喚回病人過去風光自信的回憶;而「暢飲」三小杯咖啡的意外驚喜,證明失智的安寧患者,仍然可以保有有效的互動、尊嚴和陪伴,間接肯定了主照顧者楊太太的細心和優雅,這是一種新的經驗,平起平坐保有尊嚴的照顧關係。
11.久病厭世......很沉重!但何妨讓安寧照護幫你重新看見
「根據實證數據,癌症病人在剛被診斷的前兩年自殺風險最高。第一年的標準化死亡比相較於一般人,可能高達三至五倍。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情緒上無法調適或經濟壓力有關。......
實際的統計數據與分析告訴我們,長期未有效控制的疼痛,未能有復健或是賦能介入的失去價值感,才更讓人喪志。」(p.172)
癌末安寧的阿義伯,歷經三段婚姻,家庭支持薄弱,連「自殺也會失敗」,自覺超級丟臉;進了安寧病房,醫護照護下身體舒暢之後顯示,其實他並不是需任何藥物,他更需要的,是找回存在的尊嚴。甚至到臨終前出現的被迫害譫妄,也因為醫護建議可以居家安寧,而獲得很好的照護,整個安定下來。
12.楊桃先生,安詳往生的好例子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若在精湛的醫術之外,能看見醫學的極限,並願意以人的本質陪伴與撫慰,那不只是名醫,更是明醫,亦是求治者之甚幸。」(p.179)
接受安寧居家照護的是一位即將呼吸衰竭的爺爺,恰巧也剛好是作者謝醫師在尋覓獨立書店位址,遇到一棵楊桃樹的緣分,更進而成為類比於賴和「蛇先生(醫師)」,稱之「楊桃先生(醫師)」。爺爺連續三天吃了書店的楊桃開心不已,亦即,臨終階段,更需溫柔的對待,配合合宜的嗎啡等調理,終能安詳往生。
13.海的男人,生命最後片段也要平凡平淡的幸福
「靈性(spirituality)指的是[個人在各種相處關係中,達到平衡的最佳狀態],以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博士曾提出,這是[天人物我合一]的狀態。」(p.196)
蘭嶼的長老已是肺癌末期,醫療服務的跨海家訪,知道長老的心情不好,經由探詢才知是:願望未了;三個願望清單:想吃飯和吃魚、甜的水果、想念海。簡單來說,長老就是思念日常,想回到日常,這是依海而生的人的[存在焦慮],但求平淡如常的心安。
「末期與臨終病人的靈性議題,常見有以下七大類:自我尊嚴感喪失、自我放棄、不捨死亡恐懼、心願未了、對正法認識不正確,以及其他經由轉介宗教師安撫、陪伴的議題。靈性關懷與照顧,首重協助病人接受死亡,解決造成生死困頓的靈性問題,並從生命的肯定、心願的完成、法門的學習等。讓病人瞭解及感應在受苦的身心外,靈性的存在,並在有限的生存期中,追求心智成長。」
14.縱火犯,也是一個癌末與癌痛的承受者
「但我們可曾理解過,孤身一人的對抗啃噬著身軀每一處的巨大疼痛,以及不確定死神的鐮刀何時會劈下的驚懼感,有幾人能與此惡相抗?
又有誰能夠去評斷,受盡苦楚而沒有受到應有幫助的病人犯了罪,是唯一該受唾棄之人?」(p.209)
因為監獄的看診,遇見了一個判死刑的縱火犯,背負十幾條人命的重刑犯,看似肚子痛而已,其實,可能是癌末的反應;但那個當下,他只是個即將死去的犯人,有人在乎嗎?作者感嘆,其實說不定這個命案是可以預防的:他是無望感造成的以牙還牙、無差別縱火犯!如果,他能夠被善待,就不會是法律的判定「僅因情緒不佳,就放火殺人、泯滅人性」!
15.安寧照護下的醫病關係,更需要反思醫護的立場、觀點和傲慢
「但媽媽照顧了孟孟十二年,所有[可以]與[不可以]的模糊界線,答案其實不存在於醫療的教科書或期刊文獻上,而在媽媽與孟孟相處的點點滴滴中。
雖然這並不代表我們就是瞎操心,但是如果我們就這麼粗暴地開口,或動手阻止與責備了媽媽,那就代表我們依舊沒有褪去醫療權威的自以為是。」(p.214)
孟孟是有先天性的智能障礙,也因食道結構異常而常常嗆到必須做緊急醫療處置,以至於必須離開教養院,移至安置在功能較佳的地方。從媽媽給孟孟吃早餐店的小熱狗,到不積極設法讓孟孟回教養院,又安置於功能較不好的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作者反思這些擔心,其實是醫師自我中心的自以為是。有一句媽媽說的話很正確:「孟孟的身體,我知道」答案再明白不過。
16.嶺頂春風吹微微.....安寧更可以來一曲優雅的歌啊!
「奶奶起來吃了點粥,真的睡去了,應該還會醒,但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在屋外開心拍照,那窗框多美,和家人聊著,這社區中的一切。
沒有人擔心奶奶會不會拖太久,也沒有人擔心奶奶會不會走太快,一切被調整與處遇得剛剛好。失序的臨終生命,在安寧的照顧之下,可以這麼美。我們不需要害怕失序,而即早結束。」(p.234)
賈奶奶的末期陪伴,醫護提醒家庭內部的不一致,來自被媽媽疼愛小兒子的不捨,幾經溝通而由大哥做主,奶奶所說的:「喊一喊.....」訴說的是有人願意聽嗎?有了共識,就能在家裡安寧療護,充滿愛與和諧。原來,臨終過程也可以是如此優雅的!
17.龜息大法,我們要尊重他的最後絕招啊!
「楠哥教會我最多的事,就是不要自以為瞭解病人,或是用他過去的生命經歷,揣度他下一步對命運的反應。
只要,好好陪著就是。」(p.247)
楠哥的心臟已經衰弱到離不開強心劑,如果不接受心臟移植,隨時都會往生,但幾次協調師溝通都是失敗的,因為,即使移植手術成功,之後的限制、自律和辛苦,可能都不是他想要的吧!所以作者謝醫師也強調:要尊重病人「理性但不理智」的決定,醫生千萬不要「代位」越俎代庖。
18.兜率天,安寧中信仰的無限力量
「最後這段日子緊密地相處,已經給彼此留下了非常足夠的記憶。死亡輕盈,不應該成為彼此繼續往下的人生的絆腳石或是遺憾。」
「在必然浸潤著悲傷與難關的人生裡,莫大哥為太太與孩子留下[每一刻都要快樂]的諄諄叮囑,
不只是言語,更是行動。」(p.256)
五十多歲的莫大哥罹患極惡性腫瘤,放棄積極治療,信奉佛教的他,尋求心理諮商協助,希望家人能一起面對、除了給太太更多的心理建設時間,更希望全家一起迎接即將來臨的死亡,珍惜最後的時光,買好票的演唱會,當然就去啊!宗教的靈性力量,成為幫忙安寧的最大支柱。
19.不是家人,更顯大愛
「我再次佩服起精神科的醫療團隊,以及康復之家的照護團隊。這已經不是專業達成的事。這裡頭有多少愛的照護才能成全。這愛堪比家人,或者在這個工業化庭關係往往疏離的時代。這愛甚至尤甚家人。」(p.268)
來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馮大哥,曾是一位具暴力和犯罪背景的精神疾患,與家人疏離,醫護團隊竭盡所能地提供意願人整合就醫、安寧、社福、法律等完整的諮詢和建議,見識了馮大哥的明理和豁達,甚至也願意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面對死亡,他不是只想不拖累而已,更想要奉獻出自己;死神當前,願意去愛,比什麼都有意義。
20.人間殊勝,安寧病房中看見最美麗的人物素描
「父母從靈魂深處展現的善良、對生命的接納與理解、在無法衡量的巨大哀傷中,仍對所有身邊之人的關懷與信任。
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安寧居家,以及數月的安寧病房照顧中,讓醫療團隊極為動容。
這家人,實是天使。」(p.279)
30多歲開始抗癌的小涵是腦瘤末期患者,即使癌末,仍積極嘗試各種治療,因為她想要多陪陪父母;其父母也展現出十足的關愛和貼心,觀察入微不說,主動而細心關心醫護人員,並積極參與音樂治療創作詞曲唱給孩子聽;這樣的愛,即使孩子已逝,仍然傳大愛於人間,用溫暖、捐錢.......繼續當人間的天使。
#阿得的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