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在國內搭火車長途旅行,三趟車程都碰上有乘客放出手機聲響,令人厭煩的「迷惑行為」!可惜還來不及跟列車長反映,這些人就下車了!猜想又會繼續危害人間吧!這不只是可惡,更多是可憐。
在輔導室工作30餘年,對於這種習慣「踩線」、「越線」的成年人完全見識過也頗能明白,長期觀察很容易就理解:其實這些難搞的大人,都有一顆很孤獨的靈魂,沒人懂他~他更不想去懂別人!
你說他是天生喜歡孤獨?非也!沒有人是天生的獨行俠,他是根本融不進家人和友群!究其原因,天生個性使然的比例微乎其微,更多是來自成長環境的互動經驗和學習,尤其是家庭。
舉個好例子:獨生子(女)會不會造成孤僻與孤獨感?經驗法則來看:不會,因為人們一旦到了就學階段,從幼稚園開始,人群的互動就會非常頻繁,社交需求會一路精進社交技巧,這是天性使然。
孤獨感多數是習得的!而且會更加逃避社交技巧,然後開始偽裝;最大的偽裝是:攻擊,攻擊他人或自己,因為孤獨感會促發「過度警戒」。我曾經在導讀「當我們一起」一書時,一再呼籲過這樣的警示:
「孤獨者大腦偵測社交威脅的速度是一般人的兩倍」。
「當我們感到孤獨時,對威脅的感知會起變化,導致我們拒絕別人的關心,在友善的社交機會中只看見風險和威脅」。
嚴重的孤獨感,不只一般的自我封閉、自我疏離,更進一步,會隨時覺得他人不利於自己,於是用踩線偽裝和武裝自己;有的則會攻擊自己,從自我鄙棄、放縱,到酗酒吸毒、自我傷害都有。
尤其要注意的是當代手機濫用的加劇。現代人人手一機,連走路也捨不得放下,所以在火車上放出聲響也沒什麼大不了!更多是越線的侵擾:路怒、暴怒、暴走、都是別人的錯......,同理心的天性完全被泯滅。
「社交媒體重度使用者感到孤獨的比例,是輕度使用者的兩倍(「當我們一起」p.157)
一個有效治療「孤獨成疾」的好方法,是學習說(寫)出自己的故事,這故事包含內在壓抑的種種;透過自己的說(寫)出來,重新看待,會有另一個「我」調整並善待,這就是「心理位移」的效果。人,在互動中的換位,天性是會走出孤獨的。
「當你創造一個安全空間,讓人們可以說出自己的故事,他們就逃離社交孤力的狀態了。」
幾十年前農村時代的曬穀場、大廟前、老樹下,充滿著下班後的人際互動和舒壓,除了幾杯茶,還有就是「故事」的交流~說別人的,也偷偷說自己的,無形之間,大家的情緒也獲得了很好的支持和釋放。
我們不只要聽故事(譬如追劇),也可以試著說故事。
結論就是,長期孤獨寂寞是會心性扭曲的,尤其中老年人,因缺乏人際互動,常常踩到別人的界線卻毫無自覺,造成「迷惑」、「騷擾」、「侵害公眾利益」等行為,你我怎能無感和無知呢?!
說好聽的「獨善其身」,或是「喜歡一個人的修心靜養」,其實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往往經不起重大打擊或生命事件的衝擊,所以我都建議,為了身心靈的健康和和諧,平日還是多一點和這個世界的連結吧!
「人生,就是在孤獨與合群間不斷遊走的一個旅程。要避免死亡成為一個孤獨的旅程,那就不能再沉溺於『與自己的甜蜜生活』,而必須走出自我的城堡,和周遭的他人建立各種連結,為他人、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王溢嘉:「悲.慧.生死書」p.254)
註:圖片由Copilot依本文內容生圖
#阿得的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