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球現在美國大為風行。上網查了匹克球(Pickleball):又稱泡菜球,是一種集網球、乒乓球、羽毛球於一體的球拍擊球隔網對抗性球類運動, 1965年起源於美國西雅圖班布里奇島,喬爾・普里查德和比爾・貝爾發明了匹克球。
我嘆了一口氣。
在寫長篇小說《天才的印記-常玉外傳》時,蒐集有關藝術家常玉的文獻,有報導指出,愛運動的他曾發明一種新型運動,他名之為「網球乒乓」,花了不少精神與金錢,到處推廣,還與巴黎地方報的體育記者交上了朋友。
到了紐約後,顯然未忘情這項他自創的運動,繼續推行,卻徒勞無功。
我在小說〖1950年,紐約〗篇章,有幾段想像中的描述:
(305頁)…他對繪畫卻愈來愈提不起勁兒,來紐約後根本不想作畫,一方面是因藝術市場的低迷,一方面是因他已不知為何,為誰而戰?他煩透了那一套的人際虛偽,藝術界的自吹自擂。遂把重心轉移到推展他發明的「網球乒乓」運動上。揮着球拍,扭腰移步,心跳加速,大汗淋漓,聽到那一聲聲擊中球的悶響,是多麽的扎實,打球時,他感到自身的真實存在,那一刻忘卻所有的煩憂。
……(他把客廳)三面牆塗成大紅色,再以白線畫框定中線,闢出了室内球場。在巴黎定制的球拍和球,也随畫和雕塑運來了……一個人打着牆,倒也玩得不亦樂乎。他開始積極推廣這項他認為美妙得無與倫比的運動,寫信給報社體育版記者,結果就像他的單打,總是碰壁。
他始终不明白,這種「混血兒」的運動,如同歐美的有色人種,是無法全然被主流接受的。藝術如此,運動亦然。一項運動的形成,絕非一人單打獨鬥能闖出局面,後頭行銷配套是個利益結構的大網,網住人和,便可開創「天時與地利」。
(309頁)飯後,陸瑜(我給常玉的化名)示範他的網球乒乓,這陣子才上「球場」練了没多久,腰身那圈贅肉就不見了,臉部線條也緊實了。亦梵看着陸瑜跳動輕盈的步伐,除了頭髮灰白些,仍是二十年前的模樣。陸瑜的運動神經發達,打起這個他自創的球,動作優美帥氣。
「很好的運動,只不過…」亦梵語帶惋惜地說。
「只不過甚麽?」
「這個運動怕是旣不被網球界接受,也會被乒乓愛好者排斥。」
「我想開發第三種群眾。」
「這是在夾缝裏求生存。當人們有選邊的機會,就會尋求已獲大多數認可的那一方。」亦梵理性地分析。
「那是因為人們没有機會看到更好的。」
「即使他們看到了,仍會自動加入那個次好的大多數,」亦梵苦口婆心地勸:
「瑜,不要不信邪。這就是人性。」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也同感唏嘘?也對文章開頭引述維基的那段話,起了一點懷疑。常玉,這位中國藝術家在西方主導的語境下,充其量只被視為「東方的馬蒂斯」,「東方的莫迪尼亞尼」;這兩個寓褒於貶的標籤,不論其當代身價,始終撕不下來。
在《天才的印記》這部無法證實的「外傳」裏,我根據他的真實紀年、畫風、與生活足跡,大膽提出一個假設:或許,在某個因缘巧合裏,他的畫也被西方的藝術家看見了,造成了某種程度的影響?
然而,就如同他早在1950年代即已發明的「網球乒乓」是否就是今日「匹克球」的前身,我們無法證實。
誰才是原創,重要嗎?有人抓住契機崛地而起,有人卻掉進時代的裂缝,悄然無息。起碼我起了懷疑,還寫了本小說,想翻案? 蚍蜉撼樹!
註:1. 常玉出生的年份,有謂1895年,也有記錄是1900年。卒年1966則是確定的。
2. 根據維基,匹克球起源於1965年西亞圖。到了1967年,第一個永久性匹克球場在“發明者”--國會議員喬爾·普里查德的後院建成。
匹克球出現與球場建立的時間點,正好是常玉卒年前後。
長篇小說《天才的印記—常玉外傳》爾雅出版社
第一章試閱:https://arttiaobooks.blogspot.com/2023/02/blog-post_3.html#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樓. 刁卿蕙2025/09/29 14:11
註:1. 常玉出生的年份,有謂1895年,也有記錄是1900年。卒年1966則是確定的。
2. 根據維基,匹克球起源於1965年西亞雅圖。到了1967年,第一個永久性匹克球場在“發明者”--國會議員喬爾·普里查德的後院建成。
--------
匹克球出現與球場建立的時間點,正好是常玉卒年前後。
我向來質疑政客,愈大咖說的故事愈不可信。 刁卿蕙 於 2025/09/29 14:13回覆 - 1樓. 刁卿蕙2025/09/29 12:51
好書上線/《天才的印記─常玉外傳》
2020-05-09 13:19 聯合晚報 / 文/陳宛茜
作者/刁卿蕙
爾雅出版社/提供
常玉是華人畫壇中最具傳奇色彩的畫家。他原有機會來台灣,卻因誤辦中共護照不能成行,在巴黎鬱鬱而終。他生前不得志,辭世半世紀後畫作卻飆漲成驚人天價,擁有「一個裸女一個億」的封號。
畫家刁卿蕙2018年在誠品畫廊觀賞了「細看常玉」展後,對法國畫商被譽為常玉伯樂的說法難以釋懷,遂以小說筆法重構常玉的傳奇人生。
書中人物虛實並存,時間橫跨1920年代到2018年,場景穿梭於柏林、巴黎、上海與紐約。常玉的一生是個謎,而讀者或許可以透過畫家的眼和筆,找到最貼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