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感人的生命故事太多了,但永遠比不上自己感動自己!
2025/08/09 09:27
瀏覽689
迴響1
推薦8
引用0

我的閱讀經驗裡,總有一個脈絡是關於生命故事的分享,古今中外都有,說實話,生命故事的感動性就是來自其真實性,而且能寫出來出書的通常文筆都不錯,就讀書會選書來說幾乎不踩雷。

舉個例,前陣子讀完胡咪和侯文詠兩本生命故事類型的書,都很有感觸和收穫,前者是關於離婚和分手的傷痛和療傷;後者則是談中年後的人生體悟,既真實又具參考性,毫無疑問兩本都可以列為讀書會的推薦書單。

又譬如有一陣子,我的好幾團讀書會,都在讀照顧父母長輩的生命故事,每本書各有特色,照顧者走過的歷程都一定是辛苦而沉重的。讀了很多這類書之後,我慢慢累積了體悟:其實我們自己用心創造的生命故事,更能感動自己啊!

說穿了,用心的、刻骨銘心的生命故事到處都有,只是剛好出書的人比較會寫!

所以,翻轉過來想,這樣的生命故事精神可讀、可佩、可取;但就古今中外包羅萬象的人海茫茫的母數來看,他們只是極少數的抽樣,不具備普遍性和代表性!他的艱辛坎坷,他的感人肺腑,他的峰迴路轉,都只是他的,你也無法複製。

甚至我也聽說過,有些作家還會加油添醋,販賣悲情,只為了博取同情,衝高銷售量。(灑狗血的劇就更不用說了吧!)

其實,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悲歡離合誰沒有?放到生命大格局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唯一主角;當我們拼命追劇,看著別人的生命故事時,我們更常忽略自己的主演和感動;而寫作有個很厲害的好處便是:它讓你跳脫出來,重新看自己。

大學時我曾參加過一個文學營,在分組自由交流時,我的小組長剛好是一位新銳的本土作家,我問了他一個尖銳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要去閱讀某個作家一下子澆花、一下子做菜、一下子和小狗玩?」

當時他回答我:「閱讀本意是抒發,寫的人和讀的人都是,能有共感、共鳴,意義就到了!」,也就是,這個作家提醒我:寫文章和拍電影沒什麼不同,有人看最重要!有看,才會產生作用。

也就是說,我們讀再多生命故事,多麼感動是一回事,回到自己的生活,真真實實的生活裏,我們做了什麼?我們做了什麼感動自己的事?然後,好好把它記錄下來,寫下來自己藏著都好,這便是閱讀的進階意義。

意義、思想、體悟、信念,不只在大腦裡,更在行動裡,行動才能創造。

註:圖片由Microsoft Copilot文字生圖。

#阿得的讀書會

有誰推薦more
迴響(1) :
1樓. 羅希希
2025/08/10 05:52
讚啦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