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的副標題:「洞察事物背後的規則,在不確定時代做出對的選擇」點出這本書的兩個重點,也是我所讚歎的兩個宏觀的「知識就是力量」:
1.以顧全全局的系統性知識內涵,架構出人生選擇題的實務參解題指引,每個知識的含金量太高了,沒有一句廢話。
2.掌握不確定年代中的確定性,亦即:你所以為的不確定性、灰犀牛、黑天鵝、飛來橫禍......,其實都有有跡可循,掌握脈絡,就是掌握人生。
一.生涯發展的知識力量
1.祕密專案
白天的上班是上班,晚上的上班則是為了興趣而投入的「秘密專案」,只要一直持續精進技能就能發光,這其中,孤獨是創造力的重要條件,主動的孤獨叫「孤持」,因為保持清明而能有獨創性。
這讓我想到以前很喜歡講的一句話:「超人的偉大事業都是從下班後開始」,下班後的易容和變裝,讓你跳出某個上班角色的束縛,好好做自己、投入「秘密檔案」吧!
2.X因素
很喜歡作者所提「X factor 」,一個產品可以火紅的關鍵因素,作者稱「可火性」,即使其他看起來可能有很多缺點、很多人討厭,這可以類推到一個人的生涯,找到並掌握自己標配外的X因素,作者以他擅長的寫作為例:
「寫作需要文筆,公司需要會計,明星需要操控評論,產品需要行銷包裝,這些東西都是標配。標配能把不成熟的東西變成熟,不夠標配的東西會被人挑出很多的毛病來,但是標配沒有X因素。」(p.32)
3.掌握人生晉升的關鍵
作者所鼓吹的「扮演法」:網路小說「詭秘之王」關於「晉升系統」的精準描寫,好比真實世界,為了成為「非凡者」,大家服用「魔藥」、學習魔法,才能慢慢晉升,但也要避免「失控」:發狂或變形,甚至因此被提早殺死。
大部分人能力平平不求晉升,但至少很安全;如何晉升又不失控呢?秘訣在:牢記自己只是在扮演!作者舉很好的例:二戰最厲害的德國軍官,只是把戰爭當遊戲,而不是當生命。
2020年加州大學博客來分校的研究,以綜合多年的追蹤,分析性格對於取得權利的影響,結果顯示:做不做壞人,跟有沒有權利沒關係;但,做個外向的人,會對你取得權力很有幫助。
4.不走直線路徑,成為更厲害的人
「黑馬思維」是指:「人才不應該是標準化的產品,沒有固定的成長路線----高級人才是自由發展的產物。」(p.203)
所以,黑馬氣質的兩個重點:(1)追求的「做自己」;(2)沒有長遠的目標。「每次選擇一個自己最關心、最適合、最能取得滿足感的事情去做,從一個個局部最優中,尋找全局最優,這才是不確定世界中的最佳路徑策略。」(p.207)
5.野心和誓約
野心比才華重要多了,要有野心,但也不能被野心牽著走,「如果一個人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一邊說著真理,一邊又羨慕人家的成就,自己又沒有太大野心去狠心做事,那他就是人生觀相互矛盾。」(p.215)
「建立誓約,你的生活連貫和相符的。」「誓約給了我們目標感」(p.221)、「誓約讓我們得到更高級的自由」,所以,「第二座山」作者的四個誓約值得參考:使命、婚姻、信仰、社區。
6.不要變成「大人物」般沒意思
「人類大歷史」和「人類大命運」作者哈拉瑞,有一個12個人的團隊在幫他「行銷」和「包裝」,所以,目前看起來已經已經沒有新玩意兒了!明星作家和藝人一樣,只是跟流行。
「哈拉瑞和平克這幫人,已經從學著變成了品牌,這意味著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為思想負責,而且還要為很多人負責。如果你要為很多人負責,你就會變得沒意思」(p.282)
「屠龍的少年變成惡龍,創新者遭遇窘境,明星學者的立場失去懸念,這些故事說的其實是一回事,那就是革命者會反對新的革命,正是因為這個道理,年輕人才永遠有機會。」(p.285)
剛出道的創新學者,一生本領,滿懷理想,屠龍少年沒有包袱,勇於冒險,提供創見;成名後的屠龍者,為名聲所束縛,不敢創新,更不要說革命,因為好不容易得到的名聲、利益和江山,豈容冒險?
二.如何攝取人生的實用智慧
1.做一個「自由的探礦者」
「自由的探礦者」,沒有框架、開放性的知識攝取,才是正確的科學研究制度;而「穩定的銅礦工」,則只追求均值,這正是中國的科學研究制度,所以在中國搞科學研究不自由,也難以有了不起的創見。
作者舉例以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來分析,得到三個結論和印證:
(1)學者搞研究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發表論文。
(2)現在如日中天的思想,剛出來的時候在領域內屬於非主流。
(3)成功來自電腦科學家、生物學家、腦科學家和數學家等的跨學科合作,而這個合作完全是自發的。
「主流終將面對困局,世界上沒有取之不盡又永不降價的銅礦山。我們只是不知道困局何時到來。自由和穩定互相矛盾,聲望和位置是兩種追求,創新在本質上不可控。真正的科學家和創業者都是反判者,意識不到這一點,談論創新都是葉公好龍。」(p.72)
2.尋寶者思維
「職員思維」:一種「優等生心態」,每件事都按部就班做好,害怕失敗;「尋寶者思維」,則是勇於廣撒網!才會有好回報。
「致富心態」一書說的:65%的投資是賠錢的;2.5%的投資成長10到20倍;只有1%的投資成長超過20倍......。所以,「失敗是普遍的,成功是罕見的」、「眼光是有上限的,最終你還是得靠數量」。
「你必須放大數量,別指望奇蹟,沒有量就沒有一切。」(p.79)
「如果你只想做對的事,做歷史證明可行的事,你的路會越走越窄。」(p.79)
「人們搜尋好東西的主動性太低。體制化的學校教育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把人馴服的太老實了。你不能等著好東西來找你,你得主動去找它們才行。」(p.80)
3.全覆蓋級的讀書
當蘇東坡參加禮部的考試,編造了一個堯帝的小故事,考官歐陽修立刻有了敏感度,事後問他故事來源,這,就是讀書人的本事,
「歐陽修的掌控感和敏感度很有道理,讀書讀到一定水準,你眼中的世界不再是無限的,而是非常有限的。」(p.85)
所以,讀書是「內隱學習」,是發現之旅,書讀越多敏感度越高,越能觀察細微的差別,判斷知識的新舊、價值的品味大幅提升,樂趣也會因而更高,
「我們讀書不是為了記住每一本書講些什麼,而是為了建立一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感]。」(p.88)
「什麼書應該精讀呢?那當然是[熟悉]加[意外]」,熟悉是產生共鳴,意外是驚喜的新發現。(p.89)
4.從搜尋到調查研究的功夫
真正做學問不會是隨便搜尋就有,羅素提出好的調查研究必須滿足三個要求:(p.95)
(1)要高品質。你必須圓滿地回答一個問題,形成認知閉環。
(2)要可信。你的資料必須有來源,來源必須有權為性,最好是科學論文。
(3)要表達好。你得把研究結果交付給讀者,讓人一看就明白。
調查研究的心法要先會提問,「問題」可能是隱性的、難以言傳的;但,「提問」必須是顯性的、可調查的,提問會顯示你的思維、視角和思維模型;然後對問題研究的脈絡要非常清晰,需注意資訊的可信度,不應把通俗的科普文章和書籍作為消息來源。
最後要學習「組織」,以問題為核心用自己的語言組織成報告,善用「情境化」:我還需要知道什麼才能更清楚認識這個答案?「情境化要求我們不能只調查研究直接的答案,還要調查研究週邊的情境。」(p.102)
5.更高級的閱讀和研究步驟
第一步:讀書,選定一個領域展開學習時你可以找我本書:第一本是通俗易懂的暢銷書;第二本是熱門書,技術性稍多一點點;第三本是有專家視角的書;第四本是一本真正的硬書;第五本是關於某一領域未來走向的書。
第二步:採訪專家,解決讀文書後帶來的問題,針對他擅長的問題去問。
第三步:到達前沿,所謂前沿就是大家沒有公認確定的答案,你需要去閱讀最新發表的東西。
第四步:形成觀點,樹立自己的觀點,不要人云亦云。
第五步:完成敘事,檢驗有沒有學會最好的辦法就是:能不能講明白。
6.享受過程:心流
「心流」研究源自米哈里•切克森米哈伊,然後史蒂芬*科特勒創辦了「心流研究社」,歸納心流的六個特徵:
(1)注意力完全集中。
(2)意識和行動融為一體,你已經忘記了自己。
(3)內心評判聲音消失。
(4)時間感消失,時間可能變快,也可能變慢,這個現象都叫「深度的現在」。
(5)強烈的自主,覺得完全掌控了局面。
(6)強烈的愉悅感。
但是,最強的心流體驗往往也會伴隨著危險和刺激,有一種神秘感,多巴胺的不斷刺激、興奮和滿足,「心流,是生活給個人最好的獎勵,」(p.114)
透過腦神經科學家,以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的研究,可以理解:注意力是心流的關鍵,前額葉皮質是注意力的關鍵,在心流的狀態下,前額葉皮質的大部分活動會關閉,所以,心流不是用大腦用得更多,而是用得更少。爵士樂手也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的關閉,而沒有時間的壓迫,特別的自然、開放、具創造力去演奏。
從神經化學的角度來說,心流是大腦中六種化學獎勵物質同時發揮作用的結果:腦內啡、大麻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和催產素。
心流的狀態下,人的生產力能提高500%;學習效率能提高230%,流暢的過程和原理如下:
(1)停止:讓前額葉皮質的大部分活動停止下來,忘記自我、忘記時間感、關閉監控聲音。
(2)集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正在做的這件事上,徹底活在當下。
(3)接管:讓最擅長快速計算的大腦區域基本工作發揮最大的創造力,體驗最高的樂趣。
7.保持初學者之心
大腦永遠具有可塑性,也可以叫「開放的頭腦」,高級的說法叫「智識的謙遜」,「智識謙遜的反面是封閉頭腦。很多人是因為書讀得不夠,知識少,而成為頭腦封閉者。雨果•梅西耶的[開放的機警]理論說,越笨的人,越保守,越不思考的人,越接受不了新東西。」(p.136)
日本禪宗大師鈴木俊隆在「禪者的初心」一書中說過:「初學者的心裡有很多的可能性,專家的心裡卻去只有很少的可能性。」為了避免陷入教條主義或封閉思考,鈴木俊隆林目俊榮也說:「技藝的真正秘訣,是永遠當一個初學者。」(p.138)
三.平日的修身養性
1.不要被小事擊垮
剛好前陣子新聞在報導「路怒」的危害和可怕,作者讓我們好好認識「慢性日常麻煩」:生活中看似小事譬如塞車、路怒,其危害往往跟重大壓力事件(失業失去親人)一模一樣可怕。
所以,真正影響你健康的不是麻煩本身而是你對麻煩的反應,草原上的斑馬之所以不會得胃潰瘍,就是因為牠平常非常放鬆,只有在遇到野獸追趕才會拼命奔跑。
如何忽略麻煩?真正的做法是忽略自己的情緒:
(1)你要善於觀察自己的情緒。
(2)開心的小事(小確幸)可以中和煩惱的小事。
(3)更強的功夫,是使用斯多葛哲學和阿德勒的「課題分離」概念:你控制不了麻煩但你可以控制對麻煩的反應,界定該為麻煩負責的範圍。
2.時間管理的精髓
首先要不做「必須做的事」,主導時間:以時間管理所謂「緊急」和「重要」來看,時間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可以不做必須做的事,你始終要領先於你的時間表,你就沒有必須做的事,拿回時間的主導權。
再來要發揮餘暇的價值:探索需要代價,創造往往來自餘暇,「可幹可不幹的事才有創造性,幹什麼都行的時間才是你的時間。」,有一個很好的「緊缺思維」概念:「一個忙碌者可能有很多餘錢,但因為沒有餘閒,其實是個時間上的窮人。」(p.152)
3.自律和自由
作者提醒,首先你得改變姿態,敢於對很多事情說「不」;然後你可以重新啟動、學習自律,很有趣的說法:「如果你從未錯過航班,說明你在機場待的時間太長了。」
這是1982年諾貝爾獎經濟學家George Joseph Stigler的名言,意思是:為了追求完美的記錄,確保自己不錯過航班,你得每次都提很早到機場,你的代價就太大了。
4.不追求完美
不要追求完美有三個理由,從被動到主動是:
(1)代價:完美的代價往往很大,在公司裡面要設計一套沒有漏洞的系統是不可能,所有的系統都會有漏洞,並沒有最完美的系統;就像出門就有車禍的危險,可是你還是得出門。「如果你這個系統沒有一丁點錯誤,說明你的成本可能太高了!」(p.158)
(2.)放飛:通常都只有好人會給自己特別多的壓力,別活得那麼累,別怕放飛自我,不要因為怕弄丟雨傘,而對待雨傘像對待鑽石那樣謹慎恐懼。
(3)試探:「好人和壞人的一個區別是,好人總是適應世界的規範,而壞人總是試探世界的底線。」如果你不犯規,又怎麼知道規則在哪裡?「大部分人的問題在於不敢試探週圍世界,試探到別人抗議為止,你的自由度才能最大化。」(p.161)
5.蝴蝶效應?放下被誇大的恐懼感
所謂的「蝴蝶效應」並不正確,南半球蝴蝶拍翅膀並不會導致北半球的颶風,它其實來自1961年一個氣象模組,因為差萬分之二而導致結果巨變,但這個只是一個距離描述,並非事實。
小骨牌不會導致推倒大骨牌,真相是因為你的「排列」所導致!就像一點點的火星導致一堆火藥爆炸,其關鍵是幹嘛把火藥放一起,而絕不是因為那一點火星。
1979年的三哩島核電廠事故也是,事後社會學家的調查提出兩個關鍵:
(1)「複雜」:系統過於複雜而難以完全安全控制。
(2)「緊耦合」:缺乏緩衝,錯一步就全部錯。
「做事得分清輕重緩急,敢於忽略小事,你才能做好大事。」
「把系統搞好,有緩衝區、有下雨、有穩定迴路,我們就可以有恃無恐。反過來說,如果系統不行,人就算整天戰戰兢兢,也難保不出事兒。」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我們有現代化管理知識的人,還要再加一句:佛畏系統。」(p.169)
6.坦然接受「馬可夫宿命論」
所謂的「馬可夫過程」,是數學模組定理,舉例大學生的上課之分析歸納,無論如何,100人會有75人認真,25人翹課,這不是巧合,是數學定理。
「馬可夫過程」有四個條件:(1)系統中有有限多個狀態;(2)狀態之間切換的機率是固定的;(3)系統具有遍歷性;(4)不能形成閉環。
所以,認清江山易改中的本性難移,善用這個模組的印證是:窮人欠錢的比例、國際自由與否的國家的分配、Google 搜尋等等,都有固定的模式。結論是,「想改變歷史,你得改變機制。」(p.177)
7.找「亮點」解決問題
以心理治療來說,精神分析學派往往看重的是過去的問題,即使找到了病根,可能也幫不了什麼;1970年代以後新的治療方法「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不著重你的過去而是要找出你的亮點。
「找到亮點,推廣亮點,你就有可能解決問題」(p.181)
譬如以下就是找亮點:問題學生在什麼樣的課是專注的?越南農村兒童普遍營養不良,但誰是營養均衡的、又如何做到?推廣氣喘藥成效不佳不是檢討「不佳」,而是還是有人成效很好,他是如何做到?
找到亮點,就能證明自己有力量!
四.處理好你的情感人生系統
1.你的渴望很重要,不是欲望
想成為更好的自己,需要透過渴望,而不是欲望,欲望只是一種需求,而渴望則是價值觀,喜歡什麼?想要什麼?價值感定義的一個人。
作者強調的「真香定律」、「維吉麥法則」:泛指試過才知道的感覺,所以,所謂的「渴望」是人生本來就有的特質,「從改變價值觀這個意義上講,需求是[想要],渴望則是[想要想要]--你想要從一個只想聽通俗歌曲的人,變成一個想聽顧店越的人。」(p.197)
「什麼叫青春呢?青春就是充滿渴望的狀態。年輕人沒有穩定的價值觀」但他們可以到擁有很多渴望。」
「什麼是[中年油膩]呢?就是這個人的價值觀已經固定,他再也沒有渴望,他認為他現有的價值觀就是最好的,他所有的願望都只不過是欲望,他鄙視其他一切價值。不再渴望,是青春徹底死去的標誌。」(p.199)
2.婚姻是什麼
作者提到「第二座山」一書關於婚姻的階段和模式:
(1)一見鍾情;
(2(想要了解對方;
(3)對話:暴露自己
(4)燃燒
(5)危機
(6)原諒
(7)融合
另外再外加三個問題:
(1)道德:對方是不是個好人?
(2)性格:依附類型明顯影響離婚率。
(3)你對這個人的愛是哪一種類型?「朋友的愛」、「激情之愛」、「無私(崇拜)的愛」。
「婚姻能不能搞好,取決於你願不願意被改變」
「你在實踐誓約的過程中慢慢被改變,成為一個更好的人」(p.229)
3.坦然以對:人終將老去
關於如何延緩老化作者的建議:走路、間歇性斷食、運動、讀書、繼續工作、學習新東西、做好事、白天小睡、喝咖啡、交朋友、樂觀、健康橄欖油。
還有很重要的是,老了並非不好,心理學所謂的性格的五個維度: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神經質,親和性不會隨年齡變老而改變。
五.重新認識社會這個大系統,有利投資理財喔!
1.歷史不會重演
作者先強調歷史的驗證:歷史不會重演,因為首先,時代是結構性的進步,環環相扣。
譬如:原子彈、抗生素、AI;再來,人們的確可以吸取歷史的教訓以避開重演,譬如:根據統計,美國的經濟衰退從1854年後,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間隔越來越長,且期間越來越短,經驗累積之故。
然而,歷史雖有連鎖反應效應,但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譬如,因為發生911恐攻導致美國留學變少、之後的學貸大增,進而出現了經濟衰退,這些後續的效應都是無法預測的。
2.「價值投資」的迷思
價值投資有四個正確理念:
(1)買股票的本質是買公司。投資是為了公司的價值,而不是為了投資。
(2)忽略市場的短期波動
(3)安全邊際:等待公司股票交易價格遠遠低於它的內在價值時再買。
(4)能力圈:合理評估公司的價值,投資你能理解的特定產業或公司就行了。
所以作者歸納了價值投資的四個教訓:
(1)人生不是演算法,學東西不能機械照搬。
(2)高手真正的智慧不在於他們會使用哪些規律,而在於他們發現了哪些規律。
(3)盡管很多歷史規律會變,但的確有些規律不會變。
(4)考慮時間:越是遙遠的歷史,就越只能借鑑一些非常廣義的、不具體的規律。
3.是演化不是進化
作者在提到:演化是軍備競賽,還是和平協議?認為達爾文進化論的誤解是:「鬥爭」,跟敵人、同類鬥,那是老百姓對進化論的理解,但達文並沒說作為生物就應該一門心思鬥爭。
所以真正的進化論是:
(1)寬鬆的環境更有利於創新:因為更容易合作,「就好像富養的孩子因為多才多藝,而找到了新興領域的工作一樣」。
(2)有時候不是環境選擇新生物而是生物佔領新環境:生物也會自己找出口,譬如鳥類,良好環境長大的鳥並沒有怠惰,而是到新環境建立新的家庭。
(3)有些生物會主動搭台,讓別的生物來唱戲,合作共利往往比鬥爭多很多。
(4)有些生物會因為和別的生物共生而放棄自己的一些能力,「基因脫落」。
(5)比獨立自主更高級的生存策略是解放自我,我們演化更多的合作,而不是競爭。
「我們為什麼總想著災難要來,一門心思應對嚴酷環境呢?創造寬鬆的環境和自由的文化,求新、求變、求多元,面向未來主動探索新領地,這才是過著好日子的現代人更該做的事情。」(p.263)
4.最高級的交流策略
交流的難題:作者以胎兒和母親爭奪糖為例,有衝突,如果能夠交流,那對雙方都有好處,當然也要付出代價。譬如:瞪羚在跑給捕食者追之前,會先跳一下,提供訊信號:我可是跑很快的!園丁鳥雄鳥築巢不能太華麗,提供公平的訊號很重要
所以,什麼人最容易被騙?並不是傻的人越容易被騙,而是越傻的人越保守,作者建議要保持「開放的機警」:就像雜食性動物的特點,雖然什麼都能吃,但你也必須必須判斷什麼不能吃(p.268)
「越高水準的交流,應該越開放,同時伴隨著機警,把門關起來只跟自己人交流,或者只跟認證過的[友好人士]交流,那就不是自信,而是畏懼,不是進步,而是退化。不管是誰,先交流起來,在交流的過程中保持機警,這才是符合天道的做法。」(p.271)
5.不要困在獎勵裡
「行為設計學」:光給獎勵不行,必須給的巧妙!跟史金納箱子道理一樣,不要按下槓桿就給食物,那叫制約反應,時有時沒有,卻最能增強動物的行為。
簡單的工作用獎勵很有用,一旦工作是複雜的、難以量化的,直接的金錢獎勵可以說沒什麼效果。獎勵制度不但會異化行為,更會傷害了內在動力,所以,「獎勤罰懶」是非常土的管理。
6.處理垃圾問題的迷思
作者以垃圾處理為例,說明成人觀點充滿著迷思:
誤區一:認為地球上的東西用一點少一點所以必須節省的用。
真相是:合理使用也掩埋的方法,地球根本不會變成一個大垃圾場。
誤區二:認為垃圾的最理想歸宿是回收,最好能「變廢為寶」。
真相是:所有的回收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譬如清洗和燃燒,塑膠和玻璃就適合掩埋,一次性餐具並非浪費。
六.學邏輯才不會理盲
1.學邏輯具備真本事
理工出身學識淵博的作者,鼓勵一定學點邏輯思維,因為科學是經驗法則,可以被推翻或更新;但邏輯和數學是絕對正確對的,是硬道理。
抽象思維能讓你舉一反三,看清事物的本質邏輯,並且把這個邏輯運用在其他地方,消除歧異,讓我們對各種問題達成一致意見。
2.常見的邏輯錯誤
逆命題與否命題範例:
命題:請問女性都經歷過性別歧視
極端否定:根本就沒有性別歧視,女性地位比男性高
邏輯否定:有些女性沒有經歷過性別歧視
「以前毛澤東頭腦特別清醒,他曾提出[對蔣鬥爭三原則]:有理、有利、有節。在我看來,這比[矯枉必須過正]高明許多。講邏輯就是有理。不犯邏輯錯誤,首先保全自己不受打擊,才可能有利,不搞極端否定,堅持邏輯否定,就是有節。講邏輯,有理、有利、有節,你在任何爭論中都會利於不敗之地。」(p.318)
3.稻草人攻擊
你明明說的是A,別人卻把你說成是B,然後因為B不好,所以就說你不好;別人攻擊的不是原本的你,是他想像出來的稻草人。
A:「我不能再吃了!再吃就胖了!」
B:「你為什麼貶低長得胖的人!」
稻草人攻擊的根源來自:
(1)對方和你處於敵對的陣營,非邏輯、不理性攻擊
(2)感情,感情用事
(3)一般人的邏輯敏感度太低
「一般人犯低級邏輯錯誤,是不能理解自身眼界之外的東西。或者說得更嚴重一點,是不承認自身眼界之外還有別的東西。」(p.323)
4.灰度認知和黑白決策
等同於毛澤東稱讚鄧小平的話:「思圓行方,既有原則性,又有高度的靈活性。」,作者強調講原則,你才能講邏輯,你才是講理的人,你說的話才值得聽,你的行為才是可以預期,別人才容易和願意和你合作。
底層邏輯,是最基本原則,練習一直逼問自己為什麼?到最後的答案就是你的原則。
灰度認知是保持健康和彈性,不是非黑即白,有些模糊的界線譬如:性騷擾、食物有效期限,灰色是緩衝區,要學習原則性和靈活性,恰如孔子所謂的中庸之道即是。
5.供給側的邏輯使用者
三個邏輯學家的笑話,一起到酒吧,酒保問他們:「三位是都喝啤酒嗎?」
第一個邏輯學家說:「我不知道」
第二個邏輯學家說:「我不知道」
第三個邏輯學家說:「是的」(完全符合邏輯的言行就是有點怪!)
要避免沒有邏輯根據的「籠統陳述」,可以加上「限定語」縮小成安全範圍的陳述,譬如:「以我之見」、「可能」、「在某種意義上」。
學邏輯是為了善用邏輯分析,理解他人的表達,找出歧異點,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邏輯只是對真實世界的一個抽象描述,不符合你邏輯的東西不一定就是錯的,很可能只是你們抽象的方式不同。」(p.338)
七.數學提供人生解答
1.排序不等式
是最底層的「不平等關係」,在「效率」和「公平」本質上是矛盾的;排序不等式無效:為了班級平均分數,老師要重視成績差的學生。工廠生產,也是高手配低手,但強強聯手才是最正確的。
舉例支援平靜生活的物理定律:花粉在水面上的「布朗運動」,就是「隨機漫步」,缺乏方向性;「漲落」是「摩擦力」,就叫做「耗散」,摩擦會生熱,耗散導致漲落。
2.漲落耗散定理
微觀的運動漲落,導致宏觀的能量耗散,反之亦然;注意力亦然,做任何事都會有干擾,小事讓你不得不做出「漲落」而因此耗散能量,所以要減少不必要的能量耗損。
3.傅立葉轉換
「所謂傅立葉轉換就是說,如果我們先規定好一系列的簡單波動,那麼任何一個複雜的波動,就都可以用這些簡單波動拆解。」(p.358)
就像用食譜做菜也是一種傅立葉轉換,即約定成俗標準化簡約事務的精髓,人生的複雜事,更需要傅立葉幫忙轉換。
「在傅立葉轉換的視角下,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新鮮事」(p.362)
4.伯克森悖論
「伯克森悖論常見的形式就是如果你對兩個特性有一個總體的閾值要求--這兩個特性哪怕沒關係,甚至哪怕原本可能是正相關--在你考察的範圍內也會讓你感覺他們有互相關性。」(p.368)
試想,長得帥會性格差?不善言詞往往智商高?特別流行的作家比較沒深度?為富不仁?寒門出貴子?......這都是伯克森悖論。
5.增加優異數
在常態分配曲線下,為了增加優異數量,你唯一能做的其實只有三個變數:總量、平均數和標準差。
「總結來說,想增加優異區中的數量:上策是提升平均值。這個方法對優異區的提升非常快,而且沒有風險。中策是擴大標準差,這意味著你要冒險做一些極端的事情。下策是增加總量,這是一個笨方法,效果很差。」(p.382)
最佳比喻:不要期待一隻猴子不停地打字,就會打出算是比樣的事,這低估了常態分佈曲線尾部下降的速度。勤不一定能補拙!
「水準夠了,才比誰敢冒險。水準夠了,又敢冒險,那就只能比誰勤奮了!」(p.382)
6.真正的難題
真正「NP困難」的經典:旅行業務員問題,如何在地圖上的N個城市,用最短路線移動?排列組合下,難以窮盡所有方法,而陷入苦境。
實用者做法是:用「啟發式演算法」代替「最近距離法」,實用主義做法,只犧牲一點點距離而已是可以接受的,省時省力。譬如改進者和競爭者,如:UPS公司,為了追求最佳效率和利益,不去滿足於實用者。
競爭者做法是:「競爭,能讓人捨得發揮最大潛能。」「對競爭者來說,邊際效應幾乎是沒有意義的概念。面對贏者全拿的局面,贏了就贏得一切,輸了就什麼也沒有,那你就得真的全力以赴。」1%都不能犧牲!
「陶醉於實用主義精明的人,對高級知識的力量一無所知。面對難題,弱者的思維方式是從實用者開始,在現實中被迫改進。而強者的思維方式是從終結者開始,實在解決不了,退而求其次才尋求改進。」(p.392)
7.怎樣優化懸念和意外
如何為戲劇製造最大刺激感?兩個維度:懸念和意外,懸念,是你無法預測比賽結果的感覺,對不確定性的感受,指大事發生之前的感受,譬如灰犀牛;意外是比賽過程中突然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指大事發生之後的感受,譬如黑天鵝。
為了比賽或戲劇張力,要保留懸念也要創造意外,經濟學家的論文研究顯示,一部小說劇情的最佳反轉次數是三次(是兇手,然後是無辜),懸念來自不確定性,反轉兩次到四次隨機選擇,都可帶來理想的「量」的懸念和刺激。
這個韓劇的編劇最懂啦!
#阿得的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