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正覺同修會的-要知見「真如佛性」
2025/08/01 16:54
瀏覽18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世尊以「諸法實相」喻為究竟第一義,並非只用文字就能抄得的。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參用大藏經典並抄改「經、律、論」,費心機鋒努力得來的佛學知識,卻貪著世間識的悟性不足,雖具辨才巧識,盡心在「識」下作遂,而落入迷妄之無相與通靈之知見。

修行應知,並不是比文章、著作、出書很多,就可以代表「開悟」的。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例舉「燈與光」之譬喻說「真如佛性」,己經有了偏見知。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佛告舍利弗:我不先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喻為決疑,令人生疑,是不成喻,

喻不成者,義則自壞,即墮負處。

————— 

以下是從正覺同修會蕭平實網站下載,用月溪大師之見解做解析。

月溪大師之見解:(保持原文如下:)

《首楞嚴經》如是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是說我們未明心見性,一切都是「見聞覺知」作主,一切知見建立皆是無明根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是明心見性後「佛性」作主,則將「見聞覺知」一切皆變為「佛性」。》(5-142、10-138)

(經文繼續為:「無漏真靜,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句偈可以堪破蕭平實所堅稱的「本來而有、常住不壞」之阿賴耶識心體。)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對月溪師的批斷評語:(保持原文如下:)

第一、因為這個能知的心是無明的根本,是輪迴生死的根本。所以能知能聽能見的一念心不是真如,是這個意思,而不是我們末見性前,由見聞覺知作主。見聞覺知從來不作主,而是我們能知能識的六、七二識在作主,不可錯解經文。

第二「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意思是說,我們如果很清楚的知道,而且看見了那個看不見的,那就是涅槃本心,而不是說「見性以後由佛性作主」,在悟前是染汙末那以及染汙意識。見性以後轉依--是清淨末那及清淨意識。也就是下品轉識成智的平等性智的本體--清淨末那在作主,清淨意識配合祂,佛性是從來不作主的。也不可說「見性以後,把見聞覺知一切知見都變為佛性」,佛性是本來具足,不是變來的,只是功夫不夠的人看不見,慧力不夠的人看不見而已,佛性一向都在,不是從見聞覺知變來的????。

第三、上面所講的那兩句經文,講的是真如,不是佛性。如果把這兩句經文當作是在講佛性,如此一直參下去,無量無數劫之後還是不能悟。因為這兩句是講真如,是說五陰之中有真,真妄和合,不即不離??????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是說我們能知能見的一念心,是無明的根本。我們知道這是無明的根本,知道他是虛妄以後,我們才會以「知見立知」的這個妄心去尋找真如不在能聽能知能看的心中,若人想要從能聽能知能看的心裡面去找真如,他永遠找不到。我們有一天知道了、悟了,也看見了這個不見不知的心,那我們就找到真如了。但是我們找到了真如真心之後,這個能知能見的妄心還是繼續存在,並不因此消失掉。這能知的六七二識因此產生了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但這只是下品的轉識成智而已。所以說,只有體用不分的人,才會說「這兩句經文是在講佛性」,真悟的人不會體用不分。

話說回來,佛性真知之用--真如為體,佛性為用。在見性以後,佛性不論做什麼,都是由清淨末那透過阿賴耶識的識種來運作,佛性向來不作主。佛子萬勿因為體用不分,猶如此師產生這種嚴重的錯誤。

—————以上,取自「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在成佛之道網站之論述。

佛性究竟是什麼樣子?佛性叫做本來面目,又叫做法身,又叫真如

都有共同的點:「真如是佛性的體,佛性是真如的用。」

咱們對正覺同修會蕭平實的異見如下:

◎第一點:正覺同修會蕭平實認為:這個能知的心是「無明」的根本,是輪迴生死的根本。所以「能知、能聽、能見」的一念心不是真如,是這個意思。

若不是真如,那也不是佛性,更不是能由「見聞覺知」作主,突然跑進來二個能知、能識的六爺(六識)、七爺(七識)在作主干涉?那是?向外攀緣「六識、七識」的,這也是「見聞覺知」的「識」啊!而且蕭平實的第八識因地名為「阿賴耶識」?應該也來作主才對,那麼多的「」都可以作主干涉?「無明」自循「業」有了「見聞覺知」以來,不知該「貪愛」那一個「」?

佛性」卻無能作主,就這樣斷了佛種關係,蕭平實就不能「成佛之道」了。

蕭平實處在燈光照不到陰暗處內,已無身影的,若是在說可以不用「色相體」就能知能見的,這就很有意思了!無色相體的若是虛妄相,就會容易渙散,那就是「靈」,只能算是「靈界眾生相」的靈,蕭平實受到「靈」的把持,變成了多重性格,附「靈」一旦失散了,腦筋就會白痴!

那麼多的「識」,倒底誰是誰?各有什麼關係?搞的複雜而又不清不楚?

釋尊的遺教大法被正覺同修會蕭平實這樣解說的不清不白,引經據典的舉證,常常抄來抄去,好像大雜燴,抄錯了也要大吹大擂一番,正覺同修會蕭平實像是一隻鸚鵡學人語,模仿的夠多了,就說是正法傳世?花錢著作書來流通,從著作中提醒大家,正覺同修會蕭平實才說得出【燈與光】的偏知見!然後在「燈」不發光時,燈不是光,光跟本也不是燈,在「光」照不到的暗影中,自認為已是「無身影」的人?

◎第二點:搬弄名詞,一付神秘兮兮的,然後說佛子眾生慧力不夠的人看不見。

沒關係,保證讓大家都能看懂,原來六爺叫意識,七爺叫末那識(潛意識),蕭平實說:而且那個看見了那個看不見的?那就是涅槃本心?

看官會認為九成是瞎猜一頓,是誰看見了那個看不見的誰(六爺?七爺?八爺?)?悟前、見性都是同樣的一個「」?只差別在清淨染汙的?原來是七爺成了平等性智在作主,六爺成妙觀察智被要求配合(是下品)。

說了老半天,霧煞煞,卻還沒說到重點

看官別以為自己的慧力不夠?暫且不要管誰看到誰、誰作主,未那識意識,能知、不能知,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清淨的、染汙的…………等等等。原來都是搞一堆名相在做怪,全部都不要理會,只要還記得佛性一向都在,只是從來不作主。「佛性」不起作用就沒有了用處,這是嚴重的錯誤,根本就是斷了佛種

就像蓋房子的地基一向都在而不作主,若不用地基為主基礎,蓋房子用外來的建材為主,往那裡搭建?空中樓閣?

◎第三點:真正亂扯一通,開始說不是真如,現在說是講真如而不是佛性

有一天知道了、悟了?那就是說:「明心見性」就是會從天上掉下來了?

真如佛性是體用常在,蕭平實是在講真如(體),而不是佛性?。

真如體若是不具備「見聞覺知」,就不會有任何的演化功能,只是一個清靜體,無情物體不生「見聞覺知」的知見性,這就是「斷滅相」正覺同修會的「解脫道」

正覺同修會蕭平實是說:五陰之中有真,真妄和合,不即不離?

真如佛性」的究竟第一義,會跑來五陰才是真奇怪!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如是說:五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由「無明」循業起因緣才會開始產生那五陰知見性

五陰有真如」嗎

那五陰就會有相體、形體?有體有用,產生無明緣起的有情種子,想問正覺同修會的蕭平實,五陰生長的相體是如何?

又為何有要「真妄和合

蕭平實的那「真妄和合」是用五陰真如?那一定有「妄如,就是「無形骸的虛妄靈體」,無色相體的是會假借因緣促成而顯現的「妄如」。

蕭平實說:五陰之中有真、真妄和合,不即不離

虛妄相的附著在真如體,這就是眾生的身相、形體被「靈」附著的通靈現象!

蕭平實又說:在「見性」以後,佛性不論做什麼,都是「由清淨末那透過阿賴耶識」的種來運作?

那就奇怪了!

山河、大地再怎麼的看,都不像是「由清淨末那透過阿賴耶識種來運作」。

森羅然萬象也不是「由清淨末那透過阿賴耶識的識種來運作」。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所謂四大「地、水、火、風」也好,加上「空、見、識」也好,都看不出是「由清淨末那透過阿賴耶識的識種來運作」的。

才知道蕭某某的偏斜知見,是人為「心的偏知見,開始誤會,以為「真如佛性」所代表的諸法實相究竟第一了義正法眼藏本來面目,只能限定是「有情眾生」,才可以量身訂做?

總之「五陰」跟所講的「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兩句經文又有何相關?

按照蕭平實的參法,以為“開悟的在楞嚴”,這「執著相」就陷入經典文字當中,東拼西湊,才是真正沒完沒了。所以,才有了正覺同會修的「佛菩提道」法門,如此一直參下去,無量無數劫之後還是不能悟!

—————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前二句月溪大師說的簡單清楚;

眾生所起的一切知見,建立在識心之「見聞覺知」所起的作用,這是無法明瞭「諸法實相」之本質。若是眾生所起的一切知見,離開了識心之本具有的見聞覺知,逐漸的就會領悟出,能涵蘊及包含無情與有情之一切真實相,而不再只是「識」心知見性,這就是正本清源,清淨無染的無餘涅槃顯現之境。

——第三句才是真正重點:「無漏真淨」,…………

「無染的涅槃現境時,為何都可以認為是空、是假、是「中道」?這也是識心之知見,即使是蕭平實最了得的說「本來而有、常住不壞」之阿賴耶識心體?同樣也是用有情眾生之「心作遂下的偏見。若以「中道」而容許依持「真如佛性」的「非一非異」,這「似因非因」論,並不能說是「明心見性」,這種「中道」法義依然無法容納為「森羅萬象」。

 

「觀星望斗」:「晝參日晷,夜考極星,陰晦觀指南針」。

《易經》天道示形,天文星象為淵源, e-mail:tsao144@gmail.com 曹盛健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