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正覺講堂的-前正覺同修會陳永泰老師的公開懺悔與聲明
2025/07/16 11:57
瀏覽17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前正覺同修會陳永泰老師的公開懺悔與聲明 (下集)

正確說法

世親菩薩說:【如何是識蘊的性質就是於所緣的境界能夠了別。又名為,也名為意。名為是由於能採集的緣故名為是由於能思量的緣故。稱為最勝心的那就是阿賴耶識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個第八識在諸行中的所有種子都會採集的緣故。另外,此的行緣無法了別,他作用的時候是前後一類相續隨轉。又因為有此存在,從滅盡定等至位、無想定等至位以及無想天起的有情,他們能了別境界的轉識重新生起作用,觸到相應的所緣緣時就生起各種不同的了別作用。有情入無心位時轉識間斷,有此識的緣故可以再度生起轉識。也可以讓有情在生死流中一期生命死後,下一期生命的轉識生起。此識稱為阿賴耶識的是為它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又緣身為境界故,它又可以稱為阿陀那識,因為它能執持身。稱為最勝意的,是那個緣阿賴耶識為境,恆與我癡、我見、我慢及我愛等相應的識,它運行的時候也是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果及與聖道滅盡等至現在前位。】

世親菩薩說的很清楚,跟上述《瑜伽論記》卷七同樣是在說明識蘊八個識,三種功能。只是加上詳述最勝心阿賴耶識最勝意末那識

每個識有三種常見的意義:。印度梵文:的意思就是採集就是思量就是了別。八個識的每個識都有心、意、識三種作用。

八個識當中阿賴耶識的採集(心)作用特別強;末那識的思量(意)作用特別強。

成唯識論對此也有相同的說明:

成唯識論卷五》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如是三義,雖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集諸法種起諸法故。第七名,緣藏識等,恒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名,於六別境麁動間斷了別轉故。

世親菩薩論文的旨意很清楚,層次井然的作分析:

1.識蘊有三種作用:(了別)的作用、(採集)的作用、(思量)的作用。

2.識蘊當中心(採集)的作用最殊勝的是阿賴耶識,意(思量)的功能最殊勝的是末那識

3.世親菩薩說識蘊 = 有了別(識)、採集(心)、思量(意)作用的識

4, 前六識+最勝心(阿賴耶識)+最勝意(末那識)= 八個識 

 

破解蕭導師的曲解話術 

世親菩薩說識蘊的每個識都有識(了別)、心(採集)意(思量)三種作用。

但是:

1.蕭導師刻意把心(採集)意(思量)兩種作用,曲解為一種,把說成是心意,說成是意的採集(心)作用。蕭導師說心意是「根採集(心)的作用。」所以他說:『識蘊是指對於所緣的六塵境界而作了別的,又名為「心意」,因為根能採集種種業種而交付於阿賴耶識保存的緣故。』

2.世親菩薩說明完最勝心之後,接著原本還有53個字說明「最勝意」的段落,被蕭導師刻意刪除不提(最勝意者,謂緣阿賴耶識為境,恆與我癡、我見、我慢及我愛等相應之末那識,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果及與聖道滅盡等至現在前位。)。

3.然後蕭導師刻意把世親菩薩下一段,隔了94個字之遠,討論十二處的文句,(……言意處者,即是識蘊。)拉上來湊到識蘊這段裏面,假裝是這一段的結論。

蕭導師是用這三招:

1.把心、意說成是根的採集作用;

2.刪掉最勝意末那識那一段。把下一段,隔了94個字之遠,解說十二處的內容文字拉上來湊到這一段,假裝是這一段的結論。

3.然後下一個錯誤的結論:識蘊就是前六識,有時候根可以方便攝在識蘊中,但是阿賴耶識為最勝心不屬於識蘊

學禪的人和學佛的人必須弄清楚這一點:

世親菩薩說:   識蘊 = 有了別()、採集()、思量()作用的識

                  = 前六識+最勝心(阿賴耶識)+最勝意(末那識)= 八個識

蕭導師誤說:識蘊 = 能了別六塵的心 + 能採集業種的第七識

 蕭平實痴人的笑語,自我妄說是破參開悟」的譬喻,這?像嗎?

正覺講堂蕭平實跟本就不清楚「真如與佛性」的體用關係,提到【真如與佛性,非一非異】,真如是本體,佛性是本體的作用。「真如佛性」譬喻「還是這樣弄的不清楚,到頭來還是學人話的鸚鵡一隻!

這正覺講堂竟然吸引了一大堆貪圖成佛之道開悟」的「抄書匠」,糾眾來自我標榜「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性,見性的文章也不必遮遮掩掩的私下相授?

不見性的「抄書匠」才怕公開受人驗證!

正覺同修會的「抄書匠」全是抄襲經典文字,把「文字佛」搬來搬去,讓大眾眼花瞭亂,再以自己之意思扭曲解釋,完全沒有離開阿難那個「如是我聞」的文字相之範圍。

 

「觀星望斗」:「晝參日晷,夜考極星,陰晦觀指南針」。

《易經》天道示形,天文星象為淵源, e-mail:tsao144@gmail.com 曹盛健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