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人類潛能的哲學意蘊:論人的潛能與需要、可能和現實(1) ---- 雲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5/03/19 13:53
瀏覽98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1995 作者:崔金賦

筆者曾在幾篇論文中,初步闡述了人類潛能在跨學科意義上的基本含義及其與自然生物因素和社會後成作用的基本關系。[(1)]那麼,隱藏在這些關系背後的人類潛能的具體生成機制表現形式運動規律以及本質特徵等等又是什麼呢?

本文將從另一個角度,以哲學解析的方法來探討和回答這些問題。這一角度,就是既借鑒智慧哲學的研究方式,又超越其只將人類智慧視為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資訊的相互轉化運動在人那裡所達到的一種新形式[(2)]的局限,把主體人的已有發展水準的方方面面——自然生理結構的、社會後成結構的、主觀精神結構的、智慧系統結構的等等,都視為大自然的物質、能量和資訊的演化運動在人那裡所達到的一種新形式,從而到這一“現實”所標示的那無數可能性之中去尋找人類潛能的蹤跡。

人的需要超越了一般生物的新陳代謝和本能層次,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勞動)形成和發展到對實踐對象、實踐手段(主要是工具)、實踐動力、實踐產品(物質成果、知識經驗、科學藝術等)等等的物質能量需要和精神資訊需要。因為,社會運動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作為一個高度復雜的系統,它必須隨時對外界保持一種開放的攝取狀態,與外部世界進行廣泛的物質、能量和資訊交換。非此不能存在、發展和進化。然而社會又是人的社會,人是它的基本元素。社會系統就是依靠人自己對物質、能量和資訊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巨大力量來維系的。這是一種涉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的物質、能量和資訊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豐富和復雜狀態,亦即人類發展的根本要求。唯其如此,才有學者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見解: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把人類的“需要”和“創造”視為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需要——創造”統一體。從而揭示出人類“由自己的需要驅動自己的創造,用自己的創造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的“最高本質”。這是深藏於人類的一切問題之中並從根本上支配它們的真正的“基因”和“乙太”。人類因為具有這種特殊的因素才構成了人類社會,才創造和發展著自己的歷史。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支柱和得以發展的動力。[(4)]

人的需要是人的發展歷史進程中所存在的客觀要求,是這一歷史進程發展到某一階段時由於各方面條件的成熟而提出的某種任務。正如馬克思所言:“……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5)]亦即,在人的發展的總體歷史進程中,人對任何外界的物質、能量和資訊的需求都必須以現有條件為基礎。這表明需要的內容是客觀的,帶有客觀必然性。但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最終是要通過動機指向目的的,使人的活動具有目的性。這表明了需要的形式是主觀的,乃客觀的需求在人的心智中的主觀反映。此二者本該是統一的,但由於受到源於主客觀方面的種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就出現了統一程度高低的問題。又由於主觀需要指向目的,客觀需要又與客觀可能性相統一,所以主客觀需要的矛盾最終就表現為主觀需求與客觀可能性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克服就是需要的滿足或者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如此,我們的思維程式中出現了“可能”和“現實”這對基本範疇。     

1.可能性與現實性   

可能或者可能性,作為與現實(性)相對應的一個哲學概念,反映的是事物或者現象出現之前的發展趨勢,是客觀事物內部包含著的各種傾向的總和,或者說是某一事物向另一事物轉化的“苗頭”或“勢頭”。由於任何事物都要向其他事物轉化,但轉化成什麼卻是由該事物的內部規定性(矛盾)和它與其他周圍事物的聯系所決定的。這就使得事物的轉化具有了不確定性——只要轉化尚未完成,任何新的因素的介入都可能改變它的方向和性質。這說明可能性是標志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或然性和不穩定性的基本範疇。這種或然性和不穩定性的存在,根源在於可能性與偶然性是相互聯系起來的。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