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人類潛能的哲學意蘊:論人的潛能與需要、可能和現實(2) ---- 雲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5/03/19 16:02
瀏覽78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人類潛能的哲學意蘊:論人的潛能與需要、可能和現實

1995 作者:崔金賦   

盡管任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均受其內在的必然性(規律)所支配,但這種必然性卻是無數偶然性作用的結果。它使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因偶然因素的作用而表現出多種可能性來。其實這也正是事物內部矛盾和外部聯系復雜性的反映。在這些同時存在的多種可能性之間,根據各自所帶有必然性的多少而表現出有些可能性相互對立和排斥,而有些則相互容納和並存(前者如成與敗,進與退等;後者如其人可以同時取得多方面的成就等)。這又邏輯地將可能性和必然性聯系到了一起。因為事物變化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不會齊頭並進和平行轉化。一般而言,在特定條件下“只有一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或一種可能性首先變成現實。……這種變成現實或首先變成現實的可能性就包含著事物發展的必然性。不言而喻,那些沒有變成現實或者沒首先變成現實的可能性一般不會包含或者至少暫時還不包含必然性”[(6)]。所以,是否包含必然性是可能性能否變成現實的關鍵。而現實或者現實性作為與可能(性)相對應的哲學範疇,反映的則是事物(或現象)出現之後的實際存在,指相互聯系和變化發展著的各種客觀實在的總和,或者是實現了的可能性。就現實性範疇來說,原也許出現也許不出現的事物出現了,或者如此或者不如此的東西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樣式存在了。它改變了那種寓於事物的關聯之中的、依附於一定的根據和條件而存在的可能性的局限,直接地表現為事物之間的既成關聯和現實的根據及條件。又由於“現實的屬性僅僅屬於那同時是必然的東西”[(7)]——只有具備了必然性,不是現實的可能才能變成現實。但需要指出的是,現實性與必然性之間的這種關聯有別於可能性與必然性之間的關聯:一個是既成的和穩定的,另一個則是潛在的和不穩定的。具體而言,就是現實性中一定包含著必然性,而且是既成的事實,而可能性中則不一定都具有必然性。在多種可能性中,只有那些基本形成轉化成現實的所需條件的,或者體現事物發展方向的,才具有必然性。在轉化未完成之前,這種必然性只是一種潛在的趨勢而已。[(8)]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已經把需要、可能和現實三個基本範疇作了簡要區別。同時,也揭示出這三個範疇之間以客觀必然性而內在地關聯起來,保證了相互之間的滲透和轉化。就人而言,主體的需要是客觀的需要,也是滲透著必然性的需要,它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為主體提供了相應的必須實現的發展目標,因為這種目標順應了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而包含了必然性,同時也就具有了向現實轉化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只要代表著主體發展的根本方向,它就會在一定的條件下轉化成現實。如此,現實就是實現了的可能,也是實現了的必然性。從需要到可能,再到現實的運動狀態,構成了人類發展的基本程式。每一種需要既經滿足和實現,新的需要又隨之產生。這種需要、可能和現實在客觀必然性基礎上的無限往復循環的轉化,充分說明瞭兩點:其一它推動了社會發展目標的不斷更新——正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指出的:人類的歷史活動從需要開始[(9)];其二這三個範疇均是一種歷史性的概念   至此,我們可以根據上述邏輯鋪墊來大概地描述一下什麼是“潛能”了。     

2.潛能   

大家知道,歷史上最早使用“潛能(希臘文dynamis)”一詞的人是古希臘大哲學者亞裡斯多德。在他那裡,這是一個與“現實(希臘文energeia)”相對應的基本範疇,意思是“可能性的存在”。正如他在自己著名的哲學著作《形而上學》第九卷中所寫的:“現實之於潛能,猶如正在進行建築的東西之於能夠建築的東西,醒之於睡,正在觀看的東西之於閉住眼睛但有視覺能力的東西,已由質料形成的東西之於質料,已經製成的東西之於未製成的東西”,人們可以“用對立的一方來解說現實而用另一方來解說潛能”,等等。[(10)]顯然這是把潛能看作現實的來源和基礎,將現實視為潛能經過運動變化而具體化的結果。並且將潛能與可能性對等起來了。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