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8.13 採訪報導/鄭清榮
陳國鎮對生命結構的剖析,讓宋光宇一接觸就深深著迷。宋光宇從偶遇陳國鎮的演講之後,對探索生命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從此,開始到東吳大學旁聽他的課,甚至連他在校外的演講,只要有時間他必定到場聆聽,並發揮作田野調查精神,自備錄音機,逐堂錄音動作筆記。他說:「每堂二個小時的課,我聽完之後,至少花掉二十個小時整理,一面重新聽過錄音帶,一面打字輸進電腦。上陳教授的生命成長和禪修的課程之後,我為了這兩本筆記,很辛苦,不過,這也是我學習「生命學」的入門功夫。」宋光宇除了上課作筆記之外,也跟其他學生一樣寫讀書報告繳給陳國鎮,後來,宋光宇學會操作陳國鎮發展的穴道電檢儀時,也樂得像頑皮的小孩一樣,到處找人做實驗,以印證陳國鎮的理論是否正確。
宋光宇和陳國鎮從認識到現在己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宋光宇考慮是否出任佛光大學生命所所長時,首先就諮詢陳國鎮。等他決定全力以赴,陳國鎮亦慨然提供當年行政經驗,鼎力協助創所工作。此外,宋光宇每次看到與生命學相關的書籍期刊,亦迫不及待和陳國鎮分享,甚至從南港中研院親自開車送至外雙溪東吳校園,這兩位學有專精的學者,亦師亦友的分享著新知的喜悅。
至於王悟師和陳國鎮等人,則是相識於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的年會上,後來,陳國鎮知道王悟師曾應患者要求作過催眠,而且,對患者產生很好的治療效果。陳國鎮回憶說:「頭一次跟王醫師碰面,我就直覺認為王醫師必須練氣功,因為催眠過程中,也會從對方吸收到一些信息,因此,必須靠練氣將不好的信息排除掉,我非常鼓勵他練氣功和靜坐。」陳國鎮還表示:「與王悟師交往更深之後,我和宋光宇都接受過他的催眠。」陳國鎮透過實際的體驗,發現進入催眠時,曾有類似禪定狀態。他說:「催眠後,身心變得更和諧,更容易接受信息,將現在的時間拉得特別長,長到可以跨越涵蓋當下的現在、過去和未來,而且,潛意識的空間感也特別加大。」他還表示:「催眠也曾讓被催眠者了解,他當前的病痛或狀況其來有自。當患者了解這些前因後果,再經過幾次催眠後,人就變得像經過一番修行一樣,情緒會更穩定。因此,催眠對於心念雜亂、躁動者具有一定的效用。」專精領域不同,但都能感受催眠的作用,自然越談越契合。
總之,他們四個人的共同樂趣,就是一起切入生命核心,從人類外顯行為探究事象的根源。陳國鎮指出:「我們之間可談的事情太多了,從重新解讀中華經典、到生命如何與生活結合,到如何快樂享受生命,都是我們談論的議題。」陳國鎮還說:「我們也希望藉著我們的努力和傳播,讓每個人的生命力活化,也讓人們了解「無常是常」,變化是常態的道理。」
註:
1.陳國鎮(1945年—2016年11月19日),台灣學者,國立清華大學博士。曾任東吳大學理學院院長、物理學系系主任。此外也擔任過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理事長。著有《生命信息說》。提出「生命多重結構」的概念,主張生命包括「構成身體的物質、驅動身體活動的能量、指揮生理和心理的信息波,以及扮演司令角色的心靈等四種必要元素」。
2. 宋光宇(1949年3月31日—2016年9月13日),台灣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宗教學家。1971年,獲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學士學位。1974年,獲得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之後赴美國留學。1990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98年7月至2001年8月,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後任台灣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所長,兼人類學系系主任。
3. 李嗣涔(1952年8月13日—),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主要研究半導體領域,為臺灣早期研究非晶矽的學者,亦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在該領域有一定聲望。後來應臺灣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陳履安等人的邀請轉入氣功、特異功能方面的研究,而使其學術地位充滿爭議性。先後成為臺大星艦學院科幻社、臺大特異功能社、臺大賽斯思想研究社的指導老師。 李嗣涔為在臺大校務行政方面,其於1996年到2002年間擔任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2005年6月10通過中華民國教育部遴選,6月22日就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於2013年6月21日任期屆滿後卸任。
4. 王悟師(1953年 —),曾任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玉里醫院主治醫師、澎湖醫院精神科主任、澎湖醫院副院長
2018年11月8日 央廣 江昭倫採訪
今年63歲的王悟師,高雄人,18年前原本在花蓮玉里醫院擔任資深精神科醫師,因為支援衛福部澎湖醫院,有機會前往澎湖服務。由於當時澎湖醫院只有一名專職精神科醫師,在醫院的請求下,王悟師同意留了下來幫忙,原本以為只會待1、2年,沒想到這一待就是18年,一直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