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小小說 – 淮南王劉安
2022/10/20 04:49
瀏覽1,339
迴響0
推薦55
引用0


漢朝時期,淮南王劉安,喜好追求成為神仙的方法,因此國內有非常多的道士前來投靠、貢獻所學。有一天,有八名老先生來到王府大門前要求拜訪劉安,這八位老先生的模樣體態都是滿臉皺紋、手足瘦削而且彎腰駝背,真可說是老得不能再老的樣子。看門人對他們說:

 

「王爺所歡迎的是那些懂得神仙、度世(超脫塵世為仙)、長生、久視(長久存在)之類的道術,而且必須要與其他人不同之人,王爺才會以禮接待。現在幾位老先生衰老成這樣,不是王爺想要會見的人啊。」

 

因此再三的拒絕八位老先生拜見王爺的請求,儘管老先生們不停的要求拜見,看門人始終用這同一套說詞勸退老先生們。於是帶頭的老先生說:

 

「你說王爺因為我的模樣衰老而不願意接見我,反倒是願意接見年輕的我,那麼這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困難呢?」

 

於是轉頭示意其他老先生們一起整理服裝儀容,瞬間八位老先生就變成了八名孩童的模樣。看門人看得目瞪口呆,驚覺是真神仙蒞臨,趕緊領著八人入內。劉安聽聞通報,也興奮得連鞋子左右腳穿反了都不顧,急忙親自出來熱情迎接真仙們,自稱弟子並以弟子拜見老師的大禮向八人行禮致敬,然後詢問他們:

 

「高仙遠道而來降臨敝處,有什麼能教導寡人呢?」

 

同時也請教了他們的姓氏。帶頭的之人向劉安一一介紹說:

 

「我們的姓名分別是『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壽千齡』,『葉萬樁』,『嗚九皋』,『修三田』,『岑一峰』。」

 

接著八人各自說明自己的能力,或是能呼風喚雨、震動雷電令天地驚駭,或是令太陽回避、或是令流水停駐,又或是能役使鬼神,鞭撻妖魔魑魅,又或是能出入水火而毫髮無損,又或是能搬移大山、變動河流走向,如此種種變化之事,幾乎可說是無所不能了。

 

當時劉安麾下有一個名叫伍被的中郎將,據說他是伍子胥的後代,因此被劉安招攬擔任中郎將一職。伍被因為犯了過錯,擔心被劉安處死,心中不安之餘,就悄悄的向朝廷告發淮南王劉安意圖叛變,並願意親自作證,指稱劉安曾問計於伍被伍被自稱力諫劉安不要造反,劉安不聽,伍被只好被迫為劉安謀劃,因此就以此證明劉安一定會謀反。漢武帝對於雙方都有所懷疑,就詔令大宗正出使淮南調查此事。宗正還未抵達前,這八名老先生就對劉安說:

 

伍被身為人臣,卻誣告他的主君,如此作為必遭天誅。而王爺卻是也可以藉此離開塵世,踏上成仙升天之路,這也是上天藉機驅使王爺進一步動作而已。倘若沒有伍被這件事,那麼之後王爺依舊會日復一日的滯留在人間,又如何會捨得離開這紅塵俗世而羽化升天呢?」

 

八名老先生就取來一個鼎,合力煉煮好丹藥後,給劉安以及他的妻子兒女等親近之人一同服用,於是連同劉安在內約三百餘人於同日成仙昇天,王府中舔食過裝藥的食器的雞隻與狗兒也一同昇天飛去。其間八名老先生與劉安等人曾暫時勒馬停駐在一處廣大的山石之上,後人卻只見那山石表面留下了人馬痕跡,卻都不知劉安等人的去向了。(此即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由來……)

 

之後,宗正抵達淮南,才知道劉安一家都已經得道昇天、消失無蹤,就將此事稟奏漢武帝。也想求道成仙得長生的漢武帝知道後,對於與仙人失之交臂一事非常的懊惱悔恨。至於那告發劉安武被,原本惜才的漢武帝想要赦免他,但任長安吏、茂陵尉的張湯認為伍被自供曾為劉安謀劃謀反之策,罪無可赦,依法當誅,漢武帝就下令誅殺了伍被

 

此後,漢武帝也開始廣招方士(道士),也訪求服用之後便能超脫塵世為仙昇天的靈藥,竟然都無法如願得到。直到後來於元封元年的七夕,西王母降臨承華殿,傳授仙經、又密賜靈方(一說是蟠桃)漢武帝漢武帝這才習得了屍解成仙的方法。由於漢武帝的陵寢所在的漢茂陵中所陪葬的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金杖等物再度出現在人間,在抱犢崮的山洞中也找到了道教經典(可能是指部分漢武帝曾研讀過的道書),這些都顯露出漢武帝沒有死而是成仙的跡象。

 

到了唐朝唐高宗李治龍朔年間,位於成都至真觀有一名道士黎元興,想要在學射山這裡建造一座道觀。這天晚上,黎元興夢見一位神人前來,引導黎元興到高山上的一處大殿要謁見某位仙尊。端坐在大殿中央的仙人是黃老君,身長數丈,髭鬚皎白,頭戴金鳳冠,身穿雲霞衣,兩旁有十餘名侍衛侍立著。黃老君看著黎元興,說:

 

「我在附近有一批木料可以供你建造道觀,你不需要為此煩憂了。」

 

就這樣,一連數晚黎元興都作了同樣的夢。然後有人在成都城外十里處的萬歲池中駕船捕魚時,見到池水變得清澈見底,而池底有許多大木頭,就將這件事告知了黎元興黎元興讓人將那些木材撈了出來,得到了一千多根烏楊木,最長的長達一百尺,就開始道觀的建造工程。在道觀中特別建造了一座黃老君殿,並依照夢中所見的黃老君形象塑造了神像。另外又建造了三尊殿、講堂、齋壇,以及相關的房間、走廊與門宇。對於如此繁雜的建築,那一批從池中打撈出來的烏楊木都足夠而且能恰當的使用。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閽者」,「閽」音「昏」,古代負責看守門戶的人。

 

:「數四」,猶言再三再四、多次。

 

:「倒屣」,倒穿着鞋。古人家居,脫鞋席地而坐。客人來到,因急於出迎,以致把鞋穿倒。後以倒屣形容主人熱情迎客。

 

:「高仙」,或作「上仙」,指成仙、登仙,亦即天上的神仙,或道家傳說「九仙」中品級最高者。

 

:「迴日」,此處指令太陽閃躲回避。參考成語「揮戈回日」、「揮戈退日」、「魯人回日」,也省略為「揮日」、「揮戈」。意思是揮舞兵器,趕回太陽,形容力挽危局。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為之反三舍。」

傳說周武王率領諸侯討伐殷紂王,旌旗飄揚,殺聲四起,戰鬥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魯陽公愈戰愈勇,敵人望風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魯陽公舉起長戈向日揮舞,吼聲如雷,太陽又倒退三個星座(「三舍」,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爲九十里。又二十八星宿中的一宿爲一舍,三舍指三座星宿的位置。),恢復了光明,終於全殲了敵軍。

 

:「宗正」,皇室親屬之近官,為管理皇族事務的官員。漢朝時的宗正是九卿之一,一般由氏同族出任。「大宗正」應是指宗正中輩分地位最高之人。

 

:「持節」,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爲憑證。

 

:「抱犢」,應是指「抱犢崮」,山名,時期的名稱,在之前的漢代稱「樓山」,稱「仙台山」,位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西北40公里處。

 

:「學射山」,古山名,因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劉禪於此習射而得名。《太平寰宇記》又稱其為「斛石山」,即位於今四川省成都市北、天回鎮東南的潘塚山

 

:「門宇」,大門的整體建築,包括門屋、門牆、門樓等。

 

改編自 《錄異記》

 

原文:

 

《錄異記》.卷一.仙.淮南王劉安

 

淮南王安,好神仙之道,海內方士,從其遊者多矣。一旦,有八公詣之,容狀衰老,枯槁僂傴。閽者謂之曰:

「王之所好,神仙度世、長生久視之道,必須有異於人,王乃禮接。今公衰老如此,非王所宜見也。」

拒之數四,公求見不已,閽者對如初。八公曰:

「王以我衰老,不欲相見,卻致年少,又何難哉?」

於是振衣整容,立成童幼之狀。閽者驚而引進,王倒屣而迎之,設禮稱弟子,曰:

「高仙遠降,何以教寡人?」

問其姓氏,答曰:

「我等之名,所謂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壽千齡,葉萬樁,嗚九皋,修三田,岑一峰也。」

各能吹噓風雨、震動雷電,傾天駭地,迴日駐流,役使鬼神,鞭撻魔魅,出入水火,移易山川,變化之事,無所不能也。

時王之小臣伍被曾有過,恐王誅之,心不自安,詣闕告變,證安必反。武帝疑之,詔大宗正持節淮南以案其事。宗正未至,八公謂王曰:

「伍被人臣,而誣其主,天必誅之,王可去矣。此亦天遣王耳。若無此事,日復一日,人間豈可捨哉?」

乃取鼎煮藥使王服之,骨肉近三百餘人同日昇天,雞犬舐藥器者亦同飛去。八公與王駐馬於山石上,但留人馬蹤跡,不知所在。

宗正至,以此事奏帝,帝大懊恨,命誅伍被。自此廣招方士,亦求度世之藥,竟不得。其後王母降時授仙經、密賜靈方,得尸解之道。由是茂陵、玉箱、金杖,再出人間,抱犢道經,見於山洞。亦示武帝不死之跡耳。

成都至真觀道士黎元興,龍朔年中,於學射山欲創造觀宇。夜夢神人引昇高山大殿之中謁見。中央黃老君,身長數丈,髭鬚皎白,戴金鳳冠,著雲霞衣,侍衛十餘人。顧謂元興曰:

「吾近有材木,可構此觀,無煩憂也。」

如此再夢數日,有人於萬歲池中乘舟取魚,或見水色清澈,池底大木極多,以告元興。元興令人取之,得烏楊木千餘段,至有長百尺者,以用起觀。作黃老君殿,依夢中像塑之。又制三尊殿,講堂齋壇,房廊門宇,木皆足用。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雜記
自訂分類:小小說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