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狄仁傑傳》中,在接下來提到狄仁傑彈劾韋機一事,內容卻與同樣記載於《舊唐書.韋機傳》中的內容有所差異,而《新唐書.狄仁傑傳》就沒有這一段了。
----- 偶素分隔線 -----
在唐高宗、上元二年時,唐高宗、武后(武則天)以及皇太子李弘(武后所生)一同前往洛州的合璧宮,皇太子李弘突然就死了,一說是武后因皇太子李弘為幽禁於掖庭中的異母姊姊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二位都是蕭淑妃所生,而蕭淑妃曾得罪了武則天)求情觸怒了武后,武后因而將他毒殺;另一說是李弘本就體弱而因病過世。不管原因為何,唐高宗對於李弘的過世非常哀慟,史無前例的將這位皇太子賜贈了「孝敬皇帝」的諡號,並要以皇帝的葬禮等級將李弘葬於恭陵(今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東北的滹沱嶺)。
古時候皇帝通常在即位後便開始著手自己的陵墓修建,好等到歸天時可以風光大葬。但像這樣突然要將皇太子李弘以皇帝的規格舉辦葬禮,光是陵墓,也就是這恭陵的修建便成為非常急迫的工程。唐高宗又認為原本恭陵當中要安置棺木的玄宮太狹小了,擔心李弘的棺木放不進去,就下令當時兼任將作、少府二司首長的司農卿韋機,負責趕緊將恭陵擴建完成。韋機就在陵墓道路兩旁趕建了四所「便房」,也就是像徵生人臥居之處的建築,同時棺木也將安置於其中。
恭陵完工後,唐高宗十分滿意韋機的成績,於是又讓韋機負責建造了宿羽、高山、上陽等宮殿。韋機將這幾處宮殿造得高大華麗自不在話下,在建造上陽宮時,還將中橋從立德坊曲巷遷移到長夏門街,讓當時的人們都讚許這樣的做法讓大家能更省功便利。不過這些工程由於太過浩大,不但耗費鉅資,更使得工匠們苦不堪言,甚至還發生過工人們集體罷工,將磚瓦四處亂丟後一哄而散的事。
後來,有一位名叫朱欽遂的道士,奉武后之命要趕回長安,就拿著雞毛當令箭,在驛站索討官方的車馬,一路上橫行霸道,但最後卻被韋機給攔了下來並將他囚禁後,秘密的向唐高宗報告此事,說:
「這名道士假稱是中宮(也就是皇后)派遣來的,倚仗權力地位橫行無忌,臣恐怕如此會有損於皇上聖明,成為禍患的端倪,所以擅自將這人先行扣押了。」
唐高宗很滿意韋機的處置,就派宦官前往嘉獎韋機,並下令將這道士朱欽遂流放邊疆,不過韋機也因為此事觸怒了武后。
到了儀鳳年間,韋機的家人被指控犯了盜竊罪(有可能是被某位高高層下令誣陷的),韋機因此受到牽連而被御史彈劾(因為當時比較有名的就是侍御史狄仁傑,而這名彈劾的御史是不是狄仁傑,《韋機傳》中沒說清楚),或許有人跟著落井下石,將當年建造恭陵、宮殿時過於鋪張浪費的往事都翻了出來,所以韋機因此被罷除了官職貶為平民。
到了永淳年間,唐高宗巡幸東都洛陽,在芳桂宮驛站召見韋機,命他以平民身份擔任檢校(低階的辦事人員)園林苑囿的職務,有意準備讓韋機官復原職,但武后當然不同意,所以韋機還是沒能恢復官職。不久後,唐高宗命韋機擔任檢校司農少卿之事,卻剛好遇到韋機也於此時過世了。
----- 待續 -----
改編自 《舊唐書》
原文: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 族曾孫兼謨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
……
時司農卿韋機兼領將作、少府二司,高宗以恭陵玄宮狹小,不容送終之具,遣機續成其功。機於埏之左右為便房四所,又造宿羽、高山、上陽等宮,莫不壯麗。仁傑奏其太過,機竟坐免官。
《舊唐書》.卷第一百八十五上.韋機
韋機,雍州萬年人。祖元禮,隋浙州刺史。父恪,洛州別駕。機,貞觀中為左千牛冑曹,充使往西突厥,冊立同俄設為可汗。會石國反叛,路絕,三年不得歸。機裂裳錄所經諸國風俗物產,名為《西征記》。及還,太宗問蕃中事,機因奏所撰書。太宗大悅,擢拜朝散大夫,累遷至殿中監。
顯慶中為檀州刺史。邊州素無學校,機敦勸生徒,創立孔子廟,圖七十二子及自古賢達,皆為之贊述。會契苾何力東討高麗,軍眾至檀州,而灤河泛漲,師不能進,供其資糧,數日不乏。何力全師還,以其事聞。高宗以為能,超拜司農少卿,兼知東都營田,甚見委遇。有宦者於苑中犯法,機杖而後奏。高宗嗟賞,賜絹數十疋,謂曰:
「更有犯者,卿即鞭之,不煩奏也。」
上元中,遷司農卿,檢校園苑。造上陽宮,並移中橋從立德坊曲徙於長夏門街,時人稱其省功便事。有道士硃欽遂為天后所使,馳傳至都,所為橫恣。機囚之,因密奏曰:
「道士假稱中宮驅使,依倚形勢,臣恐虧損皇明,為禍患之漸。」
高宗特發中使慰諭機,而欽遂配流邊州,天后由是不悅。
儀鳳中,機坐家人犯盜,為憲司所劾,免官。
永淳中,高宗幸東都,至芳桂宮驛,召機,令白衣檢校園苑。將復本官,為天后所擠而止,俄令檢校司農少卿事,會卒。
- 1樓. 冠慧~2014/05/03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