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決戰於千里之外(三之二)–淺述決戰於千里之外地域上遠程作戰即境外決戰對臺灣的意義。
2025/03/25 16:28
瀏覽1,050
迴響0
推薦15
引用0

一、「決戰於千里之外」的概念與戰略意涵

「決戰於千里之外」是戰爭的最高指導原則,也是一種戰略思維,強調在遠離本土或核心區域的地方發動決定性戰役,以減少對本土的直接威脅。這種作戰方式又稱為遠程作戰或境外決戰,其核心概念是主動將戰事引導至敵方領土或中立地區,以掌握戰略主動權,並最大限度地保護我方的國土與資源。

二、地域上遠程作戰(境外決戰)的意義

1. 防止戰火波及本土,降低我方風險,避免大規模傷亡。

在敵人進攻本土之前,於遠方進行攔截或決戰,可有效避免戰爭直接影響國內民眾、基礎設施和經濟運作。例如,遠程作戰(如戰略轟炸、無人機、巡弋飛彈)能夠在敵軍防禦圈外發動攻擊,減少我方士兵的直接戰鬥損失。在2011年,美軍利用無人機與情報戰擊殺賓拉登,避免大量美軍傷亡。

2. 保持戰略縱深,強調非對稱戰爭,讓敵軍無法有效還擊。

境外決戰能夠爭取更大的戰略縱深,使敵方難以輕易突破防線,並為後方提供更多應變時間。例如,利用隱形戰機、無人機、電子戰與網絡攻擊,使敵方無法立即反擊。我方可選擇有利的戰場環境,控制戰爭節奏,避免陷入被動應戰的不利局勢。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利用F-117隱形戰機與B-2轟炸機摧毀伊拉克指揮部,使敵軍陷入混亂。

3. 削弱敵方實力,不須占領敵國領土即可削弱其戰略能力。

在敵方腹地或前進路線上展開作戰,可削弱敵軍的進攻能力,使其難以形成對本土的直接威脅。例如,透過遠程精確打擊(如無人機、導彈攻擊),可破壞敵方關鍵基礎設施,如指揮中心、能源設施、補給線,避免陷入長期佔領戰爭的泥沼。在2019年,美軍打擊ISIS據點,未大規模部署地面部隊即取得勝利。

4. 鞏固盟友與國際影響力。

境外決戰過程中,可能與盟友進行合作,強化戰略聯盟關係,並在國際舞台上展現軍事實力與影響力。例如,透過聯盟共享情報,在2011年,美英法聯軍透過戰斧巡弋飛彈與F-15空襲,推翻利比亞卡扎菲政權。

三、境外決戰的優點

1.   減少國內基礎設施與人口損失:若能將戰爭控制在境外,即可避免國內遭受轟炸、破壞與戰爭帶來的經濟衝擊。

2.   打擊敵方經濟與戰略資源:在敵國或敵方控制區域進行戰爭,能夠直接破壞其軍事工業、後勤補給與戰略資源,降低敵人的戰爭潛力。

3.   擴大戰場選擇,分散敵方戰力:境外決戰可選擇適合我方優勢的戰場,迫使敵方分散兵力,降低其集中兵力進攻本土的能力。

4.   心理戰效果:讓敵方承受戰爭壓力,對敵國民眾和政府形成心理震懾,可能影響其士氣與內部穩定,進而促使其妥協或談判。

5.   促進技術發展與軍事實驗:遠程作戰通常需要更先進的軍事科技,如遠程導彈、無人機、網絡戰與電子戰等,這些戰爭經驗能夠促進軍事技術的發展與完善。

四、結論

「決戰於千里之外」的戰略思想在歷史上多次被成功應用,如二戰期間盟軍在歐洲戰場與太平洋戰場的作戰、冷戰期間美蘇的代理人戰爭,以及現代的遠征軍作戰模式。這種戰略能有效保護本土安全、削弱敵軍戰力、擴大戰略縱深,並提升國際影響力。然而,境外決戰也需要強大的後勤保障、情報支援與國際外交合作,才能確保戰略成功並避免陷入長期消耗戰。秦能統一六國,是最好歷史案例。

五、個人回應

此文目的,是希望臺灣領袖能看清臺灣的優勢與劣勢,妥善經營臺灣,而非內耗臺灣免誤入戰爭危境。

有誰推薦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