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陣子公司的貨機越來越多,航班自然也多得像雨後竹筍。當飛行員嘛,飛貨機有個小好處,就是常常能飛到一些「鬼才會去」的地方,從冷清的偏遠小鎮,到國際航圖上要翻三頁才找得到的機場。對我們來說,也算是一種生活調劑——畢竟天天紐約、法蘭克福,也會膩。
唯一的壞處是:搭機的次數跟著水漲船高。
這種非飛不可卻又不是自己開的狀況,在行話裡叫 Positioning。有時候搭自家公司班機,有時候就得委身於別家航空公司。坐在座位上,看著駕駛艙門緊緊關上,心裡總是癢癢的——「要是我來飛,剛才那個下降就不會這麼笨拙了吧?」
簡單說,就是一種 「空有職業病,卻不能治病」 的尷尬心情。
廣播與隔壁的手機
有一次,搭乘某家航空公司(名字就不說了,反正也不是廣告)回程。飛機開始下降,傳來耳熟能詳的廣播:
「本班機已經開始下降,請各位旅客關閉使用中的電子用品,包括筆記型電腦、手機、隨身聽等等……」
我聽得差點笑出來。這段話我已經聽過上千遍,熟到連語調都能背。
結果一轉頭,看到坐我旁邊的女士,玩得正起勁的手機螢幕「啪」地一黑,手指滑了兩下,把它切到「飛航模式」。她準備收進包包時,我職業病發作,忍不住開口提醒:
「手機要關機喔。」
她抬頭,眼神有點不耐煩:「我已經轉成飛航模式了呀。」
我微笑,心裡嘆口氣——這就是傳說中的「教育時刻」, 我的人之患要來了。
飛航模式 ≠ 飛得安全
我溫和地回答:「飛航模式其實不妥,廣播要求的是『關機』。」
她愣了一下,語氣裡帶點挑釁:「為什麼?飛航模式不一樣嗎?」
好吧,既然妳問了,那就請收下我的 TED Talk——
手機不是乖小孩。
它不只是在通話時才發射電波,就算待機狀態,它也會不斷和地面基地台聯繫,像個閒不住的八卦阿姨,隔三差五就「喂喂,有訊號嗎?」。飛在三萬呎高空時,訊號當然收不到,可一旦下降接近地面,它就會不斷掃描、嘗試連線。飛航模式只是把 Wi-Fi 和訊號暫停,實際上只是把「敲門次數」拉長,還是可能發射電波。
飛航模式其實比較像「午休模式」。
老實說,這功能根本是手機廠商的貼心噱頭:你想小睡一下,不想被吵;想追韓劇,不想被電話打斷。與其叫「飛航模式」,不如乾脆叫「度假模式」或「午休模式」。反正它從來沒經過什麼航空主管機關的正式背書。說穿了,只是「看起來好像合法」的安慰劑。
所以啊,廣播叫你關機,意思是「徹底閉嘴,不要出聲」,而不是「偶爾還能偷碎碎念」。
「不過就是個手機嘛」
聽我講完,她嘴角一撇,顯然還是不太服氣,邊關機邊碎唸:
「不過就是個手機嘛,有這麼嚴重?」
哎,這句話我聽過太多次了。每次有人這麼說,我腦子裡浮現的畫面都是:飛機在大霧裡盲降,導航訊號卻因為某人的手機在旁邊胡亂發射而出現抖動。
我忍住沒翻白眼,耐心補充:
「飛機的確有屏蔽裝置,能阻擋大部分干擾,但沒人敢拍胸脯說能百分之百。特別是在進場和下降這種『黃金30分鐘』,是一趟航程裡最關鍵的時刻。這時候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多一分風險,就是多一分麻煩。」
她聽完,終於安靜了,但臉上還是一副「我不服」的表情。
我努力壓下心裡的吐槽,只差一點就要說出那句話:
「又不是要留最後遺言,有必要這時候急著跟人講話嗎?」
貨機飛行員的旁觀者清
其實,飛貨機讓我對這些事特別敏感。因為我們飛到的地方千奇百怪,規矩卻都是一樣:安全第一。
貨機雖然沒乘客,但我們的下降、進場、落地流程,跟客機一模一樣,甚至更嚴苛。只要有一丁點干擾,就可能讓整個進場程序大亂。
更別提那些狹窄、陌生的小機場——跑道短得像便利商店的停車場,導航設施還老舊,這時候如果再來點「手機雜訊」助興,後果絕對比韓劇結局還要驚悚。
飛行員的職業病
說到底,這其實就是飛行員的職業病。
平常我們自己在駕駛艙裡,什麼按鈕該按、什麼程序該做,都精確到分秒。突然換個身分坐在乘客位,聽著熟悉的廣播,看到隔壁旅客若無其事地「玩規則擦邊」,心裡怎麼可能不發癢?
我們不是愛管閒事,而是腦袋自動會浮出那句萬年老話:
「飛安沒有小事。」
所以啊,下次飛機廣播叫你關手機,真的不是要剝奪你追劇、打怪的快樂,而是想讓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到達。
結語:小動作,大差別
貨機飛行員的生活,常常在各種奇特的場景裡上演。飛到陌生機場、遇到各種「奇人奇事」,有時候比飛機本身還有趣。
但不管飛到哪裡,有件事始終不變:下降和進場,是最不能馬虎的時候。
所以旅客們,下次聽到「請關閉電子用品」時,別再心不甘情不願了。老老實實按下關機鍵,真的沒那麼痛苦。畢竟,生命的續集,不靠「飛航模式」,只靠——安穩落地。
✈️ 最後補一句:飛航模式?拜託,它應該改名叫「假飛航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