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的《人本建築》(Humanise)
2025/05/11 06:22
瀏覽57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Excerpt: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的《人本建築》(Humanise)
There are three crucial ways we can shift our thinking if we want our buildings to follow
改變思維讓建築遵循的三大方式:
THE HUMANISE RULE:
人本化規則
A
АCCEРТ THАT HOW USERS FEEL ABOUT A BUILDING IS A CRITICAL PART OF ITS FUNCTION.
將使用者感受奉為建築機能的一大重點。
B
DESIGN BUILDINGS WITH THE HOPE AND EXPECTATION THAT THEYLL LAST 1,000 YEARS.
設計建築物時要預設它能屹立千年。
C
CONCENTRATE A BUILDINGS INTERESTING QUALITIES AT THE 2-METRE DOOR DISTANCE.
將建築物的有趣特質集中在兩公尺的門前視距。
——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人本建築》(Humanise)
打開電腦的購書清單excel 檔,第一次認識西班牙建築師Antoni Gaudí應該是在1995年1月,也就是那個時候在唐山書店買下當時誠品極力推薦而引進的德國TASCHEN出版社藝術家叢書中的這一本Gaudí。
沒想到《人本建築》的一開始,作者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把時間提早到1989年,也把購書人換成他自己,導引出他對於建築的一些想法。(天知道當初我看到Gaudí這本書曾經有過什麼想法?如果有的話,我也就不會乖乖地呆在這裡整理書摘吧?)
以下書呆子繼續摘要分享。
書名:人本建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設指南
Humanise
作者: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
譯者:托馬斯˙海澤維克工作室
出版社:原點
出版日期:2025/03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5153
《人本建築》是海澤維克於 2023 年出版的最新著作,也是他暢談自己設計初衷與理念的建築宣言。他跳出建築舒適圈,寫出這本通俗易懂,給所有人的建築之書。他用真實的城市照片,揭露當代城市的模糊面貌;用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分析建築對人類心理的影響;用具體的數字,見證亂蓋房子的浪費與不環保。他感嘆我們的世界正在失去人性。太多公司關心股東更勝於社會;太多政客更關心權力,而非投票給他們的人民;而太多城市讓人感到沒有靈魂和壓抑,因為它們是為商業而設計,並非我們。我們從哪裡可以找到希望呢?
【Excerpt】
〈人本場所〉(HUMAN PLACES)
我有生以來花過最物超所值的£6.99(同年台幣約284元)是在1989年1月的某個下午;當時在英國的布萊頓(Brighton)的學生特價書展上看到一樣吸引我注意力的東西。
那趟旅程目的是參加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開放日,想去看看那裡的三維設計(Three-Dimensional Design)課程。我從小就對新發明、新想法以及產品設計非常著迷。十八歲的時候,我正在倫敦的金斯威普林斯頓學院(Kingsway Princeton College)攻讀BTEC藝術與設計國家畢業文憑(BTEC National Diploma in Art and Design),研習的課程包括素描、油畫、雕塑、服裝、織品和三維設計。早在幾年前,我已經放棄從事建築設計的想法;那些我所看到被稱為「建築」的世界,令人感到冰冷、難以理解而且毫無新意可言。
但當時,我逛到學生會特價書展,拿起這本書,隨意翻開了一頁,大腦中的某一個開關被打開了。
我在書裡看到一棟又大又髒的建築的照片,位於巴塞隆納市中心的一個街角。那棟建築名叫「米拉之家」(Casa Mila)它跟我之前看過的所有建築都不同。它同時兼具兩種特質: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原始石雕刻,一棟現代公寓大樓。我驚呆了。
我從沒想過世界上有這樣的建築存在。
我從沒想過,這樣的建築竟然可以存在。
如果建築可以長這樣,為什麼沒有更多長這樣的建築呢?
如果建築可以長這樣,是不是還能有別種長相?
三十三年後,我為了參觀米拉之家去了巴塞隆納。我剛從慕尼黑開完會,排隊等飛機時,我聽到一位乘客匆匆打了一通電話。我的德語不夠流利,無法完全聽懂她講的話。但有個名詞我聽得很清楚——就是我正準備飛去看的那棟建築的建築師大名。她不斷重複那個名字,每隔幾秒就講一次:「高第(Gaudi)……高第……高第……」
在這趟旅程之前,我曾親眼目睹過好幾回米拉之家的風采。但如今的我,更能清楚領略到它的天才之處。我在倫敦國王十字區(King’s Cross)主持一家忙碌的工作室,設計過橋樑、家具、雕塑、聖誕卡、汽車、船隻、紐約市的「小小島」(Little Island)公園、倫敦的紅色雙層巴士,還有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聖火台。但我們的業務大宗,還是設計建築。因此我深知金錢、時間、法規和政治的力量的重要,也體會過所有決策人隨時會向你說「不」的經歷。我也明白,有無窮無盡的壓力可能會稀釋掉一個充滿創意的願景,要蓋出任何一棟新建築有多困難,更別提是一棟建造得特別的新建築。
我記得最近在倫敦跟一位友好建築師的對話——我和我的工作室提議在一個長方形的窗戶上端拉一條微弧的曲線,他們聽到後的回應是:「哇,你真勇敢。」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評語,這讓我意識到建築設計界存在著嚴重的大問題。此刻,當我走近米拉之家,我看到眼前的建築物徹底擯棄了那種可怕觀點,因為這棟傑作的創造者曾經明白地表示:「直線屬於人類,曲線歸於上帝。」
米拉之家是一場毫無顧忌的曲線盛宴。十六間公寓的窗戶像是在石灰岩懸崖峭壁上精雕細琢而成。它與「扁平」截然相反。這棟九層樓建築物的正面,在光線中曼妙波動,在空間裡翩然起舞—時而進入,時而退出,忽而上升,忽而下落,彷彿建築本身正在呼吸,讓人驚嘆不已。
石牆前方的鍛鐵陽台,以抽象形狀不對稱地翻騰轉折,宛如巨大海草保護人們免於墜落。屋頂上,極具藝術感的旋扭煙匈和通風管道如雨後春筍般從大型露台上冒生。1912年米拉之家落成後,評論家幫它取了「採石場」(La Pedrera)的暱稱,因為它看起來就像是直接用現地石頭切鑿出來的。
高第的建築在當年造成轟動,就跟今日一樣。米拉之家的建造新聞出現在當時的流行雜誌上,例如《加泰隆尼亞畫刊》(Ilustració Catalana)。不過,雖然備受讚譽,但高第還是惹上了地方政府的麻煩——米拉之家違反了好幾條營建法規:建築物高度超過了限制許可,柱子侵占人行道的深度也超標。
當高第得知建築檢查員的巡查進行得不太順利時,他威脅說,如果他被迫鋸掉柱子,他會立一塊牌子寫著:「消失的柱子是根據市議會的命令鋸掉的。」最後,柱子保住了,但政府要求支付十萬西幣的罰金:這是很大一筆錢,只比高第十萬零五千西幣的設計費少一點而已。
我站在繁忙十字路口的另一邊,不禁想到,當高第和他的客戶正在為城市打造一份無價之寶時,當局卻對他處以鉅額罰款。雖然這棟建築是為富人興建的高級公寓,但我認為它是一份禮物。米拉之家是極度慷慨之舉。自私的建築物只關心如何替它的業主創造利潤,而無視其他人的感受。但米拉之家卻向每天路過它的每個人發出邀請,希望為我們注入敬畏之心,讓我們綻放笑容。高第的米拉之家和其他建築現在都已經變成旅遊景點,為國家創造了許多財富,即便將這部分忽略不計,單是米拉之家為數億普通路人帶來的喜悅歡樂,就已無法衡量。
……
三十三年前,我在一本書中看到米拉之家,那本書已經破爛翹起,夾滿便利貼,至今仍放在工作室的書架上。初次造訪時覆蓋在建築上的煤灰,如今已清除乾淨。現在的米拉之家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美麗。以前這棟房子令我興奮,有部分是因為它並非年代久遠的古老城堡或皇家宮殿。它是一棟現代建築。是為機械年代興建的。它有電梯將住戶送往不同樓層,它有通往地下停車場的後門。它向我展示現代建築可以像任何藝術品一樣,美麗又有趣。
作為一個年輕人,看到那張米拉之家的照片時,我愛上的並非是一棟建築物,而是所有建築的潛在可能性。在造訪布萊頓那天之前,我一直認為建築世界是固定不變的。舊建築幾乎總是迷人,新房子則是千篇一律,單調乏味到難以理解。但米拉之家在這個固定不變的現實裡,拉開了一道縫隙。
透過這道縫隙,我瞥見世界可能的模樣。
There are three crucial ways we can shift our thinking if we want our buildings to follow
改變思維讓建築遵循的三大方式:
THE HUMANISE RULE:
人本化規則
A
АCCEРТ THАT HOW USERS FEEL ABOUT A BUILDING IS A CRITICAL PART OF ITS FUNCTION.
將使用者感受奉為建築機能的一大重點。
B
DESIGN BUILDINGS WITH THE HOPE AND EXPECTATION THAT THEYLL LAST 1,000 YEARS.
設計建築物時要預設它能屹立千年。
C
CONCENTRATE A BUILDINGS INTERESTING QUALITIES AT THE 2-METRE DOOR DISTANCE.
將建築物的有趣特質集中在兩公尺的門前視距。
——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人本建築》(Humanise)
打開電腦的購書清單excel 檔,第一次認識西班牙建築師Antoni Gaudí應該是在1995年1月,也就是那個時候在唐山書店買下當時誠品極力推薦而引進的德國TASCHEN出版社藝術家叢書中的這一本Gaudí。
沒想到《人本建築》的一開始,作者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把時間提早到1989年,也把購書人換成他自己,導引出他對於建築的一些想法。(天知道當初我看到Gaudí這本書曾經有過什麼想法?如果有的話,我也就不會乖乖地呆在這裡整理書摘吧?)
以下書呆子繼續摘要分享。
書名:人本建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設指南
Humanise
作者: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
譯者:托馬斯˙海澤維克工作室
出版社:原點
出版日期:2025/03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5153
《人本建築》是海澤維克於 2023 年出版的最新著作,也是他暢談自己設計初衷與理念的建築宣言。他跳出建築舒適圈,寫出這本通俗易懂,給所有人的建築之書。他用真實的城市照片,揭露當代城市的模糊面貌;用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分析建築對人類心理的影響;用具體的數字,見證亂蓋房子的浪費與不環保。他感嘆我們的世界正在失去人性。太多公司關心股東更勝於社會;太多政客更關心權力,而非投票給他們的人民;而太多城市讓人感到沒有靈魂和壓抑,因為它們是為商業而設計,並非我們。我們從哪裡可以找到希望呢?
【Excerpt】
〈人本場所〉(HUMAN PLACES)
我有生以來花過最物超所值的£6.99(同年台幣約284元)是在1989年1月的某個下午;當時在英國的布萊頓(Brighton)的學生特價書展上看到一樣吸引我注意力的東西。
那趟旅程目的是參加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開放日,想去看看那裡的三維設計(Three-Dimensional Design)課程。我從小就對新發明、新想法以及產品設計非常著迷。十八歲的時候,我正在倫敦的金斯威普林斯頓學院(Kingsway Princeton College)攻讀BTEC藝術與設計國家畢業文憑(BTEC National Diploma in Art and Design),研習的課程包括素描、油畫、雕塑、服裝、織品和三維設計。早在幾年前,我已經放棄從事建築設計的想法;那些我所看到被稱為「建築」的世界,令人感到冰冷、難以理解而且毫無新意可言。
但當時,我逛到學生會特價書展,拿起這本書,隨意翻開了一頁,大腦中的某一個開關被打開了。
我在書裡看到一棟又大又髒的建築的照片,位於巴塞隆納市中心的一個街角。那棟建築名叫「米拉之家」(Casa Mila)它跟我之前看過的所有建築都不同。它同時兼具兩種特質: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原始石雕刻,一棟現代公寓大樓。我驚呆了。
我從沒想過世界上有這樣的建築存在。
我從沒想過,這樣的建築竟然可以存在。
如果建築可以長這樣,為什麼沒有更多長這樣的建築呢?
如果建築可以長這樣,是不是還能有別種長相?
三十三年後,我為了參觀米拉之家去了巴塞隆納。我剛從慕尼黑開完會,排隊等飛機時,我聽到一位乘客匆匆打了一通電話。我的德語不夠流利,無法完全聽懂她講的話。但有個名詞我聽得很清楚——就是我正準備飛去看的那棟建築的建築師大名。她不斷重複那個名字,每隔幾秒就講一次:「高第(Gaudi)……高第……高第……」
在這趟旅程之前,我曾親眼目睹過好幾回米拉之家的風采。但如今的我,更能清楚領略到它的天才之處。我在倫敦國王十字區(King’s Cross)主持一家忙碌的工作室,設計過橋樑、家具、雕塑、聖誕卡、汽車、船隻、紐約市的「小小島」(Little Island)公園、倫敦的紅色雙層巴士,還有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聖火台。但我們的業務大宗,還是設計建築。因此我深知金錢、時間、法規和政治的力量的重要,也體會過所有決策人隨時會向你說「不」的經歷。我也明白,有無窮無盡的壓力可能會稀釋掉一個充滿創意的願景,要蓋出任何一棟新建築有多困難,更別提是一棟建造得特別的新建築。
我記得最近在倫敦跟一位友好建築師的對話——我和我的工作室提議在一個長方形的窗戶上端拉一條微弧的曲線,他們聽到後的回應是:「哇,你真勇敢。」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評語,這讓我意識到建築設計界存在著嚴重的大問題。此刻,當我走近米拉之家,我看到眼前的建築物徹底擯棄了那種可怕觀點,因為這棟傑作的創造者曾經明白地表示:「直線屬於人類,曲線歸於上帝。」
米拉之家是一場毫無顧忌的曲線盛宴。十六間公寓的窗戶像是在石灰岩懸崖峭壁上精雕細琢而成。它與「扁平」截然相反。這棟九層樓建築物的正面,在光線中曼妙波動,在空間裡翩然起舞—時而進入,時而退出,忽而上升,忽而下落,彷彿建築本身正在呼吸,讓人驚嘆不已。
石牆前方的鍛鐵陽台,以抽象形狀不對稱地翻騰轉折,宛如巨大海草保護人們免於墜落。屋頂上,極具藝術感的旋扭煙匈和通風管道如雨後春筍般從大型露台上冒生。1912年米拉之家落成後,評論家幫它取了「採石場」(La Pedrera)的暱稱,因為它看起來就像是直接用現地石頭切鑿出來的。
高第的建築在當年造成轟動,就跟今日一樣。米拉之家的建造新聞出現在當時的流行雜誌上,例如《加泰隆尼亞畫刊》(Ilustració Catalana)。不過,雖然備受讚譽,但高第還是惹上了地方政府的麻煩——米拉之家違反了好幾條營建法規:建築物高度超過了限制許可,柱子侵占人行道的深度也超標。
當高第得知建築檢查員的巡查進行得不太順利時,他威脅說,如果他被迫鋸掉柱子,他會立一塊牌子寫著:「消失的柱子是根據市議會的命令鋸掉的。」最後,柱子保住了,但政府要求支付十萬西幣的罰金:這是很大一筆錢,只比高第十萬零五千西幣的設計費少一點而已。
我站在繁忙十字路口的另一邊,不禁想到,當高第和他的客戶正在為城市打造一份無價之寶時,當局卻對他處以鉅額罰款。雖然這棟建築是為富人興建的高級公寓,但我認為它是一份禮物。米拉之家是極度慷慨之舉。自私的建築物只關心如何替它的業主創造利潤,而無視其他人的感受。但米拉之家卻向每天路過它的每個人發出邀請,希望為我們注入敬畏之心,讓我們綻放笑容。高第的米拉之家和其他建築現在都已經變成旅遊景點,為國家創造了許多財富,即便將這部分忽略不計,單是米拉之家為數億普通路人帶來的喜悅歡樂,就已無法衡量。
……
三十三年前,我在一本書中看到米拉之家,那本書已經破爛翹起,夾滿便利貼,至今仍放在工作室的書架上。初次造訪時覆蓋在建築上的煤灰,如今已清除乾淨。現在的米拉之家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美麗。以前這棟房子令我興奮,有部分是因為它並非年代久遠的古老城堡或皇家宮殿。它是一棟現代建築。是為機械年代興建的。它有電梯將住戶送往不同樓層,它有通往地下停車場的後門。它向我展示現代建築可以像任何藝術品一樣,美麗又有趣。
作為一個年輕人,看到那張米拉之家的照片時,我愛上的並非是一棟建築物,而是所有建築的潛在可能性。在造訪布萊頓那天之前,我一直認為建築世界是固定不變的。舊建築幾乎總是迷人,新房子則是千篇一律,單調乏味到難以理解。但米拉之家在這個固定不變的現實裡,拉開了一道縫隙。
透過這道縫隙,我瞥見世界可能的模樣。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