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劉森堯的《暗影與流光之間(一):電影和精神分析》
2025/05/19 05:12
瀏覽54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劉森堯的《暗影與流光之間(一):電影和精神分析》

作者劉森堯透過本書帶領我們重溫十三部經典電影,其中阿莫多瓦的《悄悄告訴她》這部電影,除了本文,他則是另外寫出了一篇評介羅蘭.巴特《戀人絮語》的附錄文章。

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暗影與流光之間(一):電影和精神分析
作者:劉森堯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5/01

內容簡介
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電影複合了私密與自曝兩種相悖卻又併行無礙的特質;鏡頭四界的框格既是限制也是指引,排除一切多餘,只留下導演要你看的。在這個創作者自我邊界消隱的過程中,無數的情感、欲求、渴望、匱乏……也都隨著其創作的影像溢流而出。

作者劉森堯這一次放下譯筆,再次回歸專業影評人角色,透過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帶引讀者「重看」十三部經典電影。他從人格分裂與戀母情結的角度,解析恐怖大師希區考克《驚魂記》凶手的悲慘心理生活;以精神官能症詮釋王家衛《花樣年華》裡的不倫戀情;更從英格瑪.柏格曼《秋光奏鳴曲》的母女關係,找出劇中人物情感匱乏的症候……種種別開生面的析論,為讀者們打開截然不同的觀影視野。

Excerpt
〈附錄:戀愛中的男人——關於《戀人絮語》〉

《戀人絮語》是一本很獨特的有關愛情論述的著作,它不像斯湯達爾的《論愛情》那樣帶有條理性的冷靜分析,也不像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那樣充滿感情和義理,羅蘭.巴特憑藉著片段式文字和解構主義方法去仔細描繪戀人的處境。他不談愛的哲學,也不談愛情的方法,卻只談陷入戀愛的情境,亦即戀人的艱困處境,這聽來有些玄奥,卻是這本書顯得獨特而吸引人的地方,其中大有學問焉。
羅蘭.巴特向來偏愛片段式文字,比如他就很推崇紀德的片段式日記文體以及布萊希特的片段式批評短文,他自己也以片段式文字的書寫方式寫他那本有名的自傳《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他死後所出版的晚年日記集《偶發事件》在寫作文體上也是如此,《戀人絮語》可謂集其大成者,也是至上乘者。
為什麼會寫《戀人絮語》這樣一本書呢?大約一九七五年左右,羅蘭.巴特在巴黎高等技術學校負責一門討論課程,當時討論的主題是有關愛情現象的論說,並鎖定從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愛和激情的現象上面,亦即所謂的浪漫愛情。他們選擇一本小說文本並分析其中有關愛情的論說,這個文本就是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這個故事可看成是愛和激情的原型,看來似乎大有可為。巴特試著以虛擬方式去塑造一個有關愛情主體(亦即陷入愛情的人)的論述,這恰好正是少年維特面對夏綠蒂時的處境。至於書名的含義則非常清楚:這不是一本討論愛情的書,而是一篇有關愛情主體的論說,換句話說,這是一篇陷入愛情的人的喃喃自語和痛苦告白。因此,這本書以「我」為主體來從事一個主體的論說,這個可憐的「我」陷入愛河了,他正處在掙扎的狀態。
羅蘭.巴特這本書於一九七七年出版之後,在一次接受訪問時他這樣說過:「在我們這個時代,愛的激情和受苦本質並沒有被好好理解,大家總是把這種本質看成是病態。」我們一般人大多時候總是把愛情看成是偷悅快樂的,戀愛總令人神清氣爽,生活充滿生機,眉開眼笑。事實不然,真正的愛情總會引發焦慮不安和許多莫名其妙的奇怪情緒,特別是爆發激情時,還有偏執的癡情,這些可能都是愛情行為中最無法解釋的一些現象,一般人無不以瘋狂或病態視之。巴特絕對不相信,真正陷入愛情是可以輕鬆愉快的,如果是如此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愛情了,可能只是閒情小調,要不就是一般友情來往而已。所以他說,受苦正是愛情價值的一大肯定,當然這種受苦並不像一般基督
教意義的受苦,剛好相反,這像是犯錯之後的純粹受苦,同時也是一種煎熬,這正是少年維特同時也是許多人身上的寫照。
這本書的構思和寫作方式很別出心裁,因而在行文風格上就顯得很獨特不凡。首先,巴特故意按法語字母順序的文字構造來建構他所要表達的戀人的各種不同情境,比如從第一個情境s’abîmer(我沉醉了)直到最後一個情境vouloir-saisir(占有欲),這些以法文字母順序排列的情境寫照如果翻譯成中文或甚至任何別種語言,就感受不到作者精心設計的意圖。當然這並不會影響我們對文章內容的品味和理解,也許這只能看做為一種匠心獨運的文字形式的遊戲,而這正好是羅蘭.巴特向來所愛嘗試的遊戲。其次,本書作者刻意以第一人稱「我」為主體去從事戀人的論說,好比說我沉醉了,我屈從了……我陷入了相思,我焦躁不安……我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我到底怎麼了?巴特擅於運用人稱的變換去從事觀念或敘事的論說,比如他就用「我」和「他」交替運用來論述他的自傳《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一書。在《戀人絮語》中的「我」帶有虛擬特性,並且是以歌德筆下的維特為模型,他單戀已經訂了婚且即將成親的夏綠蒂。因此,我們可以理解這本書所設定的基調是,戀愛的主體並不為對方所愛或是由於客觀環境的妨礙而不能成全所愛,但他一直努力想要達到目的,亦即為對方所愛,因為他的最終目標必定是期盼和對方結合成對,可是他失敗了,套用巴特的用語:他的投資失敗了。戀愛行為本身即是一樁瘋狂的投資,在這世界上如果還有其他人類會讓他覺得是共謀關係的,那必定是其他的戀愛中的人了。德不孤,必有鄰,他們一樣在不可靠的對象身上瘋狂投資,他並不孤獨啊!
巴特在本書中所設定的每一個情境幾乎都是一篇愛情小說的雛型,好像有一段戀愛故事在發展,但都發展到一個關鍵就戛然而止,依巴特自己的說法,他並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論說,並且是以不按順序和牌理的方式在從事有關愛情的論說。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處在困境中的戀人所說的話語都是斷續而不連貫的,巴特在書名上面使用fragments這個字眼,即帶有想到那裡說到那裡,一個一個片段吐露出來的意思,有時甚至還會是不知所云的喃喃自語,這可都是每個頭腦發燒戀人的肺腑之言呀!事實上,書中的戀人是一個超凡的複合體:純真笨拙的戀愛中人和睿智聰穎的作者的結合,想像的激情和冷靜的克制互為表裡,對習於閱讀傳統愛情故事和論述的讀者而言,讀這本書會是一大挑戰:其中充满有關愛情現象的新視野,和新概念以及嶄新的表述手法。同時,這是一本結合作者個人經驗和閱讀心得的智慧之書,敘述筆調親切單純且又不失些許幽默,幾乎也說得上是羅蘭.巴特最平易近人的一本書了。
誠然有許多讀者初次接觸這本書時無法適應巴特的論述方式,甚至覺得不知所云,我後來終於發現了問題關鍵所在。因為我最初也一樣面臨到讀不出所以然的困惑,直到有一天我認真仔細重讀《少年維特的煩惱》並看了幾部跟愛情有關的精采影片,才真正恍然大悟。事情如何發生的呢?比如阿莫多瓦的《悄悄告訴她》一片正是《少年維特的煩惱》之翻版,片中癡情的男主角最後也自殺了。我們平常很少去注意所謂殉情的真正價值,這時候我們了解得更深了,好比馬奎斯在《愛在瘟疫蔓延時》中透過男主角父親生前所寫筆記這樣說: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為愛而死。我們由此可以更深入了解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絕對不是一齣講青少年膚淺戀愛的戲劇,作者至少透露了愛的災難本質,亦即愛的悲劇性格,如果說劇中男女主角自殺殉情是因為兩家世仇,或是劇中神父陰錯陽差的拉皮條行為,亦或有人說是因為這兩個青少年缺乏心理輔導,這些都不是準確的說法。這個時候羅蘭,巴特為我們釐清出看事情的更寬廣視野,也就是更深入探勘到愛的最根深柢固的本質:愛和死亡緊密掛勾的關係。
……

在《法國中尉的女人》小說中的醫生勸告女主角要脫離精神官能症的糾纏,唯有離開當下生活環境一途。她不告而別離去後,男主角陷入癡狂,羅蘭·巴特這麼說:我會想像出許多解決戀愛中危機的辦法,我不斷想像著……

我之所以還能自得生活著,那是因為我對另一個角色,一個想要擺脫困境的角色,尚存有幻想。……

……

……
小說《雙城記》中那位青年表演殉情的方式是代替自己所鍾愛女子的丈夫去上斷頭台,這可能是為愛殉情方式當中,難度最高同時也是最引人矚目的一種表演,歷來已經引發許多議論。我認為那些議論的人似乎並不了解由於愛所引發的精神官能症可以走到什麼地步,但他們倒是很了解什麼叫做一廂情願,那就是為愛付出一切,甚至犧牲性命而不求任何回報,只為圖一個痛快。可是這和精神官能症的偏執狂病徵還是有連帶關係,羅蘭.巴特一再強調,真正的愛情絕對是一種精神病的病徵,愛得瘋狂,死得壯烈,最後以悲劇收場。我們忍不住懷疑狄更斯的想像力是否過了頭,這位為愛犧牲生命的年輕人行為雖然壯烈動人,卻多少流於一廂情願,阿莫多瓦的影片《悄悄告訴她》片中男主角的殉情方式更是一廂情願的最佳典範,他幾乎是毫無所求地為所愛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包括性命。我們會注意到,流於一厢情願的偏執愛情,比如《少年維特的煩惱》,最後免不了都會跌入無法自拔的困境而以悲劇收場,羅蘭.巴特在本書裡「災難」這一章中如此寫道:「在劇烈發作的過程中,由於戀人感受到他的戀愛處境猶如一條死胡同,一個他身陷其中而不克自拔的陷阱,這時,他寧可毀滅自己。」真是真知灼見啊!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