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班雅明:多重面向——詹明信重讀班雅明》-1
2025/05/16 05:13
瀏覽88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班雅明:多重面向——詹明信重讀班雅明》-1

一種民間的習俗告誡說,早晨不要空著肚子說夢……也就是說,洗身只能喚醒身體的表面及其可見的運動功能,而灰色的夢境即使在早晨盥洗的時候,仍然頑固地留在更深層,甚至牢牢地黏附在醒來後第一個小時的寂寞中。誰要是怕和白天接觸,不管他是怕見人,還是為了內心的寧靜,誰就不想吃東西並拒絕早餐。他以這種方式迴避夜與晝這兩個世界的斷裂。
……
因為只有從另一個岸邊,即從明亮的白晝出發,夢境才可以從占優勢的回憶中被說出來。夢的這個彼岸只有在另一種洗滌中才可以達到,這種洗滌類似洗身,但卻又完全不同。它是通過胃來進行的。空腹的人說夢就像說夢話似的。
——
〈早點鋪〉(From 班雅明的《單行道》/ 李士勛譯)

閱讀及分享《班雅明:多重面向——詹明信重讀班雅明》。

約莫三年前入手的這一本班雅明相關評論作品,終於趁著最近閱讀班雅明的書信集和傳記作品之後,從不見天日的書架深處拯救出來。

以下試摘要分享第二章〈涉及空間的文句〉,而本文中主要論述的《單行道》這部作品,看來需要再找出來重新閱讀啊
……

書名:班雅明:多重面向——詹明信重讀班雅明
The Benjamin Files
作者: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譯者:莊仲黎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3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8469
內容簡介
被哲學家漢娜.鄂蘭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的思想哲人班雅明,無疑是20世紀最獨特、最豐富,也最難懂的思想哲人。他一生留下大量評論、書信、研究計畫、筆記雜文,以及許多難以歸類的文字。他從城市的遊蕩直通神學的語法,在新科技與新媒體中尋找彌賽亞的救贖,以文學評論和歷史哲學進行對暴力的批判。其思想與靈光,猶如一座豐富礦脈,各世代的學者均深受其啟發,影響力至今不墜。
……

在這部巨作中,後現代理論大師詹明信,與素來以晦澀難懂著稱的班雅明文本正面對決,他對班雅明的著作、書評、信件與雜文,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審讀,並發現班雅明作品中的種種矛盾、其多重身份,原本即是他寫作與思想實踐的一部分,不能理解這一點,便會對班雅明產生誤解。
從歷史、寫作、語言、戲劇、寓言、城市、評論、媒體與神學九條路線,詹明信引領我們深入班雅明宏偉的思想迷宮,直探這位謎樣哲人深藏於語言核心的終極命題。此外,也對20世紀重要思潮、人物與事件進行龐大的梳理考察,助我們理解班雅明所身處的歷史語境。
書中並搭配多張示意圖,清楚扼要地展示了這位後現代大師對班雅明複雜思想的理解。喜好班雅明的讀者,必定不能錯過這本絕佳的指南。

Excerpt
〈涉及空間的文句〉



許多有趣的理由使人相信,《單行道》是班雅明唯一真正的(only real)著作。此書就像一盒應該貼上「小心!內含使人上癮的成分!」這個警示標語的巧克力。由於裡面的巧克力太多,無法一次把它們吃完,因此,你們陸續在取用這些巧克力時,就好像從舊紙盒裡取出一張張舊照片,而且心裡還納悶著照片裡的人究竟是誰?你們在《單行道》的每張照片上所消磨的時間,已超出自己的想像,而且還因此陷入莫名其妙的狀態。你們覺得這些舊照片還不錯,也就是你們在上面所看到的一切(choses vues),不過,這些畫面卻帶有可操作的辯證意象。如果你們認為這些舊照片只具有純粹的視覺性,而且還把它們和一些簡單的想法以及有趣的觀察相混淆,那可就錯了!更何況有趣的觀察就和詳細的描述一樣,不一定可靠!這裡所存在的,其實是一些已各自分離的、罕見而微小的、卻內含相互勾連之身心元素的事物。在《單行道》裡,危險就是各個完整的段落之間的裂口,無論班雅明多麼巧妙地處理其中的主題,也無法彌補這些確實存在的、非比尋常的裂口。它們與深淵無異,相當於某些非經驗性事物、靜止的瞬間和片刻,以及被抽離出來的東西。不過,它們卻不是夢之邏輯的跳躍(leap of the dream logic)、場所的變換、關注的喪失,或記述時注意力暫時的渙散。至於此書各個段落古怪的內容,則變成一些接連出現的奥秘。
你們在《單行道》裡所吸收的那幾頁,正好修正了你們跟閔讀及書寫的關係(在大大地違反你們的意願和認知的情況下),並使你們確認了這些內容所包含的危險刺激物(stimulant)。這種刺激物當然希望你們察知它的存在,並且會把你們的察知轉變成一種矛盾的隱喻,而使你們無法受益於抽象化,或受益於任何一種你們可能用來解釋某項操作或行動的思想。齊美爾著作的晦澀難懂始終是因為其中的經驗內容(empirical content;也就是歌德所謂的「細緻的經驗主義」〔tender empiricism; zarte Empirie〕一),他雖盡力地分析論述一番,卻仍無法有條理地歸納那些經驗內容,這就是他所得到的教訓。班雅明在驅散一片迷霧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齊美爾無法歸納的經驗內容正是波特萊爾文學的精確性(precisions)裡,最頑強、最具體的東西。城市依然存在於《單行道》裡,而且還扮演核心角色,然而,一種近乎諷刺的、德國哲學的深奥性,卻已向其對立面讓步。我們在《單行道》裡,非常專注地察看自己駐足停留的每一間店面的外觀。我們會一直堅持到最後嗎?
所以,《單行道》的內容──就像這個書名在某種程度上所暗示的──其實就是當時尚未成為班雅明寫作主題的遊蕩者,穿梭於城市密集建築群之間的閒逛,而其中的街道和巷弄則是「由工程師般的阿霞·拉齊絲(Asja Lacis, 1891-1979)所打通的(durchgebrochen)」。這句引言(出自《單行道》前面的獻詞)使我們想起,身為作家的班雅明對本身著作那種奇異的構想,畢竟在他的眼裡,人們在外逗留也是一種城市的復甦:人們已從傳統的都市景觀中,開關出、或用堆土機修建出這條特殊的、全新的單行道。車輛在這些單行道裡朝著單一方向行進,或許它們正駛向(面向著從過往吹來的陣陣強風的)「新天使」(Angelus Novus)背後的那個未來。
《單行道》頭幾頁的內容確實讓我們聯想到,那是班雅明隨意對我們曾經過的建物和設施(加油站、釘有門牌號碼的獨棟房宅、公寓大樓、大使館和建築工地)之外部所進行的觀察,同時這樣的描述也促使他繼續敘寫這些建築無法直接被看到的內部,尤其是它們裡面的間室(早餐室、走廊、家具、地下挖掘工程,甚至是威瑪歌德故居的書房)。然而,我們眼前的一切,以及可能作為我們的目標或甚至終點的一切,卻未被揭露出來:這條街道是否終止於郊區的鄉間?它是否穿越整座城市?它是否受阻於某條更大的主要幹道,而屈辱地戛然而止?
實際上,《單行道》的最後一篇短文〈通往天文館〉(Zum Planetarium)似乎已超越城市的限制,而指出某種至今尚未被確認的東西。由於城市人口愈來愈多,隨之而來的便是建築物的擴增,大型啤酒館的林立,以及節慶活動和嘉年華會的蓬勃發展,但弔詭的是,人們的感官知覺卻對它們愈來愈沒有反應。班雅明在《單行道》裡寫道:「莎士比亞和卡爾德隆(Pedro Calderón de la Barca, 1600-1681)劇作的最後一幕,一再充斥著軍事戰鬥,「舞台便上演著」國王、王子及其侍從和隨員的『逃跑』。」(I, 484; IV, 143
因此,《單行道》的城市漫遊在若干不同地方的駐足停留,從未符合任何適當而普遍的範疇。這種具有普遍性的範疇當然不是一組零碎的片斷;它不是歌德所謂的aperçu(依據歌德的用法,這個法文詞語乃意指人們在某個短暫的一瞥,而將內在精神性或所謂的「原型」〔Urform〕。具體化),也不是箴言銘句(不論尼采和阿多諾多麼仔細地察看班雅明的著作,並要求我們把他們以單一句子所完成的偉大跳躍,融入班雅明已完成的文句或段落裡),更不是細瑣的雜聞〔fait divers〕;因為,細瑣雜聞通常衍生自人們對某個事件,或某項行動那種充滿矛盾的議論)。歸根究柢地說,這種具有普遍性的範疇其實是一種沒有抽象概念的概念綜合體(conceptual complex):班雅明偶爾會使用「理型」(Idea)這個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概念,這似乎使他涉入一場和「理型」有關的運動,雖然這種運動在《德國哀劇的起源》一書裡,顯示為德國巴洛克時期所特有的一整個運動或風格,而且實際上還被賦予新的名稱,並被歸入智識史當中。班雅明認為,人們所獲得的視覺印象、所看到的、所描繪的種種、在日記裡所寫下的字句,以及順便注意到的東西,全都表現出波特萊爾所謂的事物之「現代性」(modernity)。「現代性」短暫易逝,而人們遠遠更難以掌握的,其實是波特萊爾(在〈現代生活的畫家〉〔Le Peintre de la vie moderne〕這篇文章裡)所同時強調的、構成美的「另一半」的永恆(that eternal “other half’)。正是永恆,把我們帶回到歌德的「原型」這個無關歷史的面向裡。
有時我覺得,我們最好把班雅明的寫作過程,理解為他在書寫某個決定性句子之前所做的準備(曾有人說過這句話:「作家就是一群熱愛句子的人。」):畢竟意象式(非概念式)的遣詞措句可以修潤文字,而使其達到完善的境地。此外,我們或許還應該以其他方式來界定班雅明的書寫過程,並開始注意他針對一系列主題所寫下的內容:班雅明對一系列的、或一堆雜七雜八的主題的論述,含有許多彼此互不連貫的內容。這些零散的個別內容便透過本身的精確性,以及所捕捉到的乍現亮光來探問本身和前面那些主題的關係。
……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