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度」與「渡」之異同結論(二)
2025/05/22 16:30
瀏覽146
迴響0
推薦50
引用0

「度」與「渡」之異同結論(二)

 

「止」「趾」初文」: 

    「止」「趾」也是「初文」與「後起字」的關係。《說文》「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趾」字《說文》不錄;始見於《龍龕手鑑》,足部有「趾:音止,足也」的字樣。其實「止」字本義就是「足」,是「趾」的「初文」,在吉今文字中(詳見古文字中「北」「止」與「莫」象「腳掌」之形,而甲骨文雖然比較抽象,卻能分出「左腳掌」與「右腳掌」,簡帛文字與篆文則抽象到「不像腳掌」「左腳掌」,《說文解字》根據「不像腳掌」篆文,解釋字形誤作「象艸木出有址」,解釋字義也侷限於引申義的「下基」,沒能說出「止」就是「足」的本義。

    「止」的本義「足」是走路」用的,走路到達某一目的地就會「停止」,所以「止」字引申得「至、到」的意思,如:「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經•商頌•玄鳥》)、「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莊子•德充符》)、「學無止境」、「淺嘗輒止」、「靜止」、「截止」;從「至、到」再引申可得「達到的境地」之義,如:「容止可觀」(《孝經•聖治章》)、「言行舉止」;引申義既已「蔚為大國」,不得已另造「从足止聲」的後起俗字「趾」。有人因《說文》不錄「趾」字,以為先秦有「止」沒有「趾」,事實不然,這是因為取字有「今、古」之異;我們看到的《詩經.周南》有「麟之趾,振振公子」、《易.山火賁.初九》有「賁其趾,舍車而行」、《左傳.桓公十三年》有「舉趾高,心不固矣」,不會都是以後起字「趾」替換初文「止」的結果吧!至於音讀,「趾」字《廣韻》作「諸市切」,「止」字《廣韻》也作「諸市切」;今讀「趾」字音「ㄓˇzhǐ」,「止」字也音「ㄓˇzhǐ」;自古至今兩字都同音。  

「莫」「暮」初文」: 

    「莫」與「暮」也是「初文」與「後起字」的關係。《說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天將要暗的時候,就是「日暮」的「傍晚時分」。從甲骨文、吉金文字、簡帛文字與篆文都可看出這是意字。甲骨文配合「日」字的有「从林」、「从艸」和「从茻」三種字形,「从林」是「日落林木間」,「从艸」是「日落草叢間」,「从茻」是「日落莽原(稀樹草原)間」,都是「日暮」之義;吉金文字比甲骨文少了「从林」,小篆「从日」「从茻」,這些都說明「莫」字的確都是「日暮」的「暮」之「初文」;簡帛文字早期都「从日」、「从茻」,晚期有「隸變」訛為「从日」、「从艸」、「从大」,把从「日」、「从茻」訛為「从日」、「从艸」、「从大」,就是後來「隸書、楷書」寫法作「莫」的源頭。不過典籍中保留本義「日暮」的「莫」已不常見,而《詩經·齊風·東方未明》中的「不能辰夜,不夙則莫」卻是難得的例子:這裡的「莫」與「夙」相對應,「夙」是「早上、早晨」,相對應的「莫」就應該是「日暮」的「傍晚時分」的意思。

    「莫」從本義「日暮」引申為形容詞「晚上」、「晚了」、「遲暮」甚至「歲末」,如《詩經.小雅.采薇》的「歲亦莫止」。原詩第一段作:「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意思是「薇菜采來一大把,地裡的薇菜又長大。口說回家到了年末成空話,忙著打獫狁哪裡還能顧到妻室顧到家;連閒坐一會兒的功夫都沒有,一直忙著跟獫狁去廝殺。」註解說:「薇」是「野豌豆」;「莫」音ㄇㄨˋ通「暮」;「獫狁」是「周朝時匈奴族的名稱,來自北方的侵略者」。註解的「音ㄇㄨˋ」說對了,但是「通」就不合適,應該說「的初文,本義是傍晚時分,這裡引申作年終歲尾」。

    又《論語.先進》也有「莫春」,這是「孔子問弟子志向」的一段,原文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整段師徒對話的大義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陪著老師閒坐,孔夫子說:「我比你們虛長幾歲,但不要因此覺得拘束。平日你們常說:『沒人瞭解我!』如果有人瞭解你們,不妨說說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吧!」

子路立刻就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外面有軍隊侵犯,而國內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來治理,只要三年,便能使百姓變得勇敢,並且明白事理。」 孔夫子聽完,只微微的笑一笑。接著問冉有說:「冉求,你怎麼樣呢?」冉有回答說:「縱橫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讓我來治理三年,就可使百姓豐衣足食;但是禮樂教化方面,還要另請能力卓越的君子了。」接著孔子問公西華說:「公西赤,你怎麼樣呢?」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自己可以做到,但願意努力去學習:有關宗廟祭祀或國際盟會的相關事務,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冠冕,擔任一個小司儀。」最後孔子問曾皙說:「曾點,你怎麼樣呢?」曾皙正在彈瑟,聽了老師問話,瑟的聲音逐漸歇息,然後鏗地一聲將瑟推開,說道:「我與三位同學的想法不同。」孔夫子說:「無傷大雅,不過就是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於是曾點回答說:「暮春三月時,穿上剛製作好的春服,與一群青年及少年到沂水沐浴,接著在祭天求雨的臺上吹吹風,最後一路唱著歌走回家。」孔子聽了讚歎一聲說:「我最欣賞曾點的志向啊!」…

    這裡的「莫春」要讀成「ㄨˋmùㄔㄨㄣchūn」,根據現在的寫法要寫成「暮春」,就是「晚春」的意思。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