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蓓蕾」的寫法與古音今讀
2019/03/12 23:05
瀏覽1,801
迴響0
推薦75
引用0
「蓓蕾」的寫法與古音今讀
「蓓蕾」讀作「ㄅㄟˋㄌㄟˇbèi lěi」是沒有疑義了;但是「蓓蕾」一詞是怎麼來的?最早「蓓蕾」是怎麼發音的?
「蓓蕾」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惠帝的時候;始見於王隱《晉書》。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大熙中童謠曰:「二月盡,三月初,桑生蓓蕾柳葉舒,荊筆揚板行詔書。」
隋•虞世南《北堂書鈔》:「二月盡,三月初;葉生襄蕃柳葉舒,荊筆揚板行詔書。」「襄蕃」是「蓓蕾」的誤字。
宋•李昉《太平禦覽》作「二月盡,三月初,桑生裴雷柳葉舒,荊筆楊板行詔書,宮中大司馬作幾驢。」「裴雷」就是「蓓蕾」。
遼•僧人行均《龍龕手鑑》:「蓓蕾:上薄灰反,下落猥反;蓓蕾:花欲綻皃」「蓓:薄灰反」今讀「ㄆㄟˊpéi」,「蕾:落猥反」今讀「ㄌㄟˇlěi」。
金•韓道昭《四聲篇海》:「蓓,蓓蕾。又黃蓓,草名。」「<艹陪>,黃<艹陪>:草名。又<艹陪>蕾,始華也。」
宋•張有《復古編》:「琲瓃,始華也。琲从王非;瓃从王靁省。別作蓓蕾非。」
明•張自烈《正字通》:「蓓:部浼切,倍上聲,黃倍,草名。又花蕊謂之蓓蕾。晉童謠『桑生蓓蕾』,《復古編》作『琲瓃』,郝敬引《晉書》作『棓櫑』,《宗吾篇》作『蓓<非品>』,晶薀作『琲<玉品>』,…蓓蕾為正,蓓俗作<艹陪>。」
「<艹陪>,俗字。舊注音倍。<艹陪>蕾,始華也。一說本作蓓蕾。」
「蓓蕾」是譯音詞,古人也寫作:
琲瓃,棓櫑,<艹陪>蕾,蓓藟等。
據古音記錄,今讀可以有
「ㄅㄟˋㄌㄟˇbèilěi」
「ㄆㄟˊㄌㄟˇpéilěi」兩種讀法。
(請參見相片圖檔)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