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甚麼是「色受想行識」?(2/2)
2025/10/19 16:21
瀏覽47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受想行識基本定義

受想行識是指一系列「神經/精神活動」(註一),佛陀並未明說,如果沒有一個真我,那是誰在完成這個活動?後世認為意根或心或阿賴耶識是進行認知的主體。

1、依阿含原意,受想行識是以六根完成「認識」外界的系列活動,包括感受、分辨各種外物的體相性用,以及對外物體相性用的反應與認知,譬如這是火,火是熾熱的,火沒有固定形體;火可以取暖會舒服,火也可燒傷會痛苦;火應該控制,不然就應該遠離……(註二)。

2、受想行識尚未包含後世所說的愛、恨、嗔、癡、疑……等情緒的「心理活動」;也尚未包含忍耐、爆發、應對等的「心智活動」;當然也尚未包含身、口、意的「行為活動」。如前所言,受想行識是指一系列「神經/精神」活動,心理、心智與行為活動應屬後世五位百法與唯識學的範疇,但它們都是從五陰擴充而來,後世也常將它們混為一談。

3、何謂受想行識眾說紛紜,但可以掌握兩個原則:因為它們是相緣而生的,從最初的「受」到最終的「識」,所以是有先後層級的;受想行識尚在神經/精神活動的初級層次。

•受:「諸覺相是受受陰,何所覺?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受。」受是覺相,是感覺,感受到苦樂(受不是接受,那是觸)。「相」的意思是說,四大是極微,人類看不到、摸不著,而且即生即滅(剎那生滅),所以由四大組成的色也是如此,但因為人感受到了色的苦樂,便「以為」色是實在的。

•想:「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1249:「謂眼見色,隨取形相。」所以「想」便是「取相」,如果六根沒有感受到色,自然不會覺得它們存在,如果感受到了,便會「以為」它們存在,眼以為色存在,耳以為聲存在,鼻以為香存在,……,這就是「取相」。這裡用「想」、「取相」是說,六根產生色聲香味觸法的感知,都是人類的神經和精神自己塑造出來的。而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取相,因為刺激不同,有的有,有的沒有,有的輕微,有的強烈。

•行:「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行是「作相」,作是發起、產生的意思。1171「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餘境界。」人們對色聲香味觸法的苦樂,產生求或不樂的自然反應,譬如快樂的自然會去親近,痛苦的就避開。

•識:「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識是別知相,就是分別了知,現在話就是「能分辨、覺知外境」,亦即認識,包括能分辨、理解、認知、反應六塵,至此六根才算完成六識的認識系列活動,當然這只是人的神經、精神認知。(註三)

 

無常相

四大是極微、是剎那,不是實在,諸色亦然

覺相

六根對諸色有感覺,如感受到苦樂,因而以為諸色實在

取相

六根分別認知到色聲香味觸法,並以為它們實在

作相

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的苦、樂,產生求、避的反應

別知相

完成神經、精神對諸色認識的系列活動

 

◎結論

人對色產生受想行識的過程,如就今日視之,#是前科學時代偏向直觀的哲學分析法,#猶如漢族之陰陽五行,#並不符合現實,所以並不需太過穿鑿附會,也不需將之視為真理,但以佛教思想史來說,仍有釐清的必要,以免混淆不清。

 

註一:此處指,人透過神經系統接受外界訊息並理解之,也產生生理性的精神認知與反應,完成認識外境的系列活動,但尚未進入更複雜的心理層次。

註二:今日之AI人工智慧,便是模仿人體神經學,將一物標上許多類型的註記(標籤),然後AI便能加以辨識分析,並且學習、訓練,再加以更多運用。

註三:以今日科學言之,物質的本質都是能量,能量都是以波的型態展現,只有波長和頻率,並無所謂色聲香味觸的感覺,是波被人的眼耳鼻舌身感知後,才產生上述的感覺與認知。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佛教文學
下一則: 甚麼是「色受想行識」?(1/2)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