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簡介
大多數的讀者應該會注意到,約翰福音和其它三本福音書有極大的差異。先不管產生這些差異的問題,讓我們來看看幾個約翰福音特殊之處。
I. 特質
A. 舊約的地位
很多人把焦點放在希臘文化對約翰福音的影響上,因此忽略了舊約對它的影響。其實它許多篇幅是建構在猶太人的歷史上,為了顯示耶穌基督是此歷史的核心;如此就凸顯猶太人拒絕耶穌的謬誤(1:11)。在猶太人的聖殿裏,耶穌宣告祂對聖殿的權柄(2:16);尼哥底母(一個猶太領袖)承認耶穌是夫子,有拉比(教師)的權柄(3:2);而耶穌宣稱自己握有救恩的奧秘 (4:22)。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必須衡量耶穌在這本福音書裏,如何引用舊約聖經來指明祂和舊約的連續性。耶穌責備祂的聽眾,雖然他們勤讀聖經,卻看不出給祂作見證的就是這經(5:39)。 尤有甚者,祂堅定的說,(猶太)人若相信摩西就當信祂(5:45)。 祂以天上的糧和嗎哪作對比(6) ;對聖靈的論述(7:38);對牧者的論述 (10)等等,都是引用舊約的比喻。耶穌騎驢子進耶路撒冷更是被看作舊約預言的應驗(12:14);祂也用先知以賽亞的話來責備人的不信(12:38-39)。約翰更以(在十字架上)耶穌的腿骨沒被打斷(19:36)來證明舊約預言的實現。
此外,約翰提到許多舊約的人物,由他們來見證基督;特別是亞伯拉罕(8),雅各(1:50-51),摩西(3:14-15),以賽亞(1:23; 12:41)等等。
由此可見,約翰的目的要告訴讀者,整個舊約聖經都指向基督;祂是舊約預言和應許的實現。這個事實是我們解釋約翰福音至為重要的導引。
B. 對聖靈的教導
主耶穌在本書裏對聖靈的論述遠超過新約聖經其它的書卷,藉著地上的事來明白天上的事。
· 聖靈在人重生上面的角色(第三章)
· 聖靈在敬拜中的角色(第四章)
· 聖靈降臨的應許,和聖靈的工作(教導真理;想起基督的話;見證基督;為罪,為義,為審判)
· 聖靈的名稱和本質(保惠師,真理的靈,內住在信徒心中,帶領他們進入真理)。 (第七章,第十四~十七章)
C. 本書充滿(抽象)主題的闡述
· 光
· 生命(永生)
· 真理
· 愛
· 內住
這些主題在第一章裏就被點出來了。整個約翰福音就在這些主題上面繞來繞去。其它的福音書都沒像約翰福音對這些主題如此清晰的定義。
D. 約翰福音比較缺少敘述性的描述(Narrative)
· 比較多論述 (Discourses)的資料。
· 強調耶穌所行之事的意義。
· 因此顯示更多反射式的情緒
E. 對耶穌的素描
· 人子
· 神子
· 和上帝的關係
· 和信徒的關係
· 耶穌的人性(在迦拿的婚宴,在撒馬利亞的井邊累了渴了,在拉撒路的墓前哭了,洗門徒的腳等等)
· 耶穌對自己彌賽亞身份的自覺(17章, inner consciousness)
o 1:41; 4:26; 6:15
· 道 (Logos),上帝永存的本質。
II. 作者
內在和外在證據 (作者是﹕猶太人,住在巴勒斯坦,見證人,使徒,約翰)
A. 福音書本身的暗示
本身沒有直接指出作者的名字,卻透露一些蛛絲馬跡。
1. 他是親眼 (肉眼) 的見證人(1:14; 19:35; 21:24)
2. 他是耶穌所愛的門徒(19:26; 20:2, 21:7,20)
3. 有別於其它福音書常常提到約翰的名字(和彼得,雅各連在一起),約翰福音從不提約翰之名。在約翰福音裏,約翰總是指施洗約翰說的。(當然這樣的推測不是沒有困難之處。)
B. 作者的巴勒斯坦背景
· 熟悉猶太人的生活習俗(2:6; 7:37; 8:12; 18:28; 19:31-42);律法(4;27; 5:10; 7:21-23; 9:14ff)
· 熟悉猶太歷史(4:9; 7:35; 11:49; 18:13ff)
· 熟悉巴勒斯坦的地理(1:28; 2:1; 4:5,21; 9:7; 18:1)
C. 只有親眼看見的人才能描述的細節(不可能是虛構的故事)
· 六個水缸(2:6)
· 行了十多里路(6:19)
· 153條魚(212:8,11)
· 五餅二魚(6:9)
· 指出一些人名(12:3; 6:7; 18:10)是其它福音書所沒有提到的。
D. 和其它福音書之比較,看看是否能夠定位約翰福音的作者?
(i) 處理類似的資料時, 約翰是否引用其它福音的資料?使徒需要藉助非使徒的第二手資料嗎?
(ii) 約翰獨特的資料是否是使徒約翰自己杜撰出來的? 但約翰對這些事的宣稱都是﹕親眼所見。
E. 希臘文化思想(一個加利利漁夫能受多少希臘文化的影響而寫出這樣的福音書?)
F. 其它的考慮
· 作者會不會是外邦人?因為作者老是用「猶太人」來稱那些抵擋耶穌的人。但這也不一定(保羅也用猶太人這個稱呼),也可能是因為他的讀者是外邦人,特別是基督徒。
· 作者熟悉拉比的辯論法。一個加利利的漁夫懂這個東西嗎?
G. 外在證據(初代教會的認定)
(i) 作者是使徒的證據. Irenaeus是第一個認定使徒約翰是此福音書作者的人,在以弗所完成這本書。Eusebius認為Irenaeus的權威性來自波里甲(Polycarp),而波里甲被認定是約翰的學生。但也又學者懷疑,這個約翰是否就是使徒約翰?然而,所有Irenaeus之後的教父(Tertullian, Clement of Alexandria, Origen 等等)和當時的文獻也都持約翰是作者的看法。
(ii) 有人認為約翰早就殉道了,不可能寫此書。但所有的理論(有人根據馬可福音10:49)都只是推測或傳說,無法證實。同樣,約翰是否住在以弗所也是難以證實的事。
H. 不同的假設
(i) 使徒約翰是作者。這是傳統的看法。最強的證明來自福音書的內在證據。也有一看法認為約翰提供了資料,而作者另有其人。就像彼得和馬可之於馬可福音。
(ii) 耶路撒冷的約翰。(進入大祭司家中的約翰)
(iii) 非約翰本人。
· Theory of pseudonymity。問題在於作者為什麼不在書中提約翰的名字?
· 一群人共同寫的(the Johannine circle)。都是約翰的學生,但不是約翰自己。
· 編輯者
(iv) 作者是「長老約翰」,一個以弗所教會的長老。
(v) 福音書在早期教會的使用和權威(在Irenaeus 時期已經被接受是使徒的作品)
III. 目的
A. 作者自己的聲明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20:31)」。從這個聲明,我們知道此書主要的目的是造就信徒的信心。它是一個傳福音的工具。 它告訴我們基督教信仰的內涵 -- 對耶穌真正的認識﹕基督,上帝的兒子。基督是一個頭銜,意思是受膏者,受膏的王。這是猶太人所熟悉的頭銜;而上帝的兒子則容易被熟悉希臘文化的人所接受。
作者在20:30說,還有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很顯然,作者選擇性的使用他所擁有的資料(參21:25),選擇性的記錄那些與他寫作目的吻合的神蹟。
我們必須注意,只有這本福音書使用彌賽亞(1:41)這個希伯來文。約翰顯然希望他的讀者清楚明白這個猶太頭銜的意義(參1:45,49)。從一開始約翰就把耶穌的彌賽亞性質顯明出來,也一直持續到最後。如﹕耶穌進耶路撒冷 (12:12-19);在彼拉多前承認自己是王(18:33-37);猶太人的王(19:3, 12-15, 19-20);彼拉多拒絕大祭司的要求更改耶穌的頭銜等等;耶穌拒絕百姓扶祂作王的要求,因為祂對彌賽亞的觀念和他們不同。
B. 早期教父的看法
· Clement of Alexandria認為約翰福音是一屬靈性質的福音。他認為福音外在的事實在其它的福音書裏都講的很清楚了,約翰要闡明的是內在,屬靈的福音,強調福音神聖的一面(divine side)。這樣,約翰福音彌補了符類福音的不足。(約翰很可能假設他的讀者熟悉其它福音書的內容,因此略去一些重要的敘述。)
· 提供大量主耶穌自己對聖靈的教導,並交代每一件神蹟的屬靈意義。
C. 約翰福音的目的是要取代其它福音書。此理論沒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
D. 約翰福音是為不信的猶太人寫的。 整個福音好像把猶太人看作是抵擋耶穌的群體。(有別於其它的福音書的法利賽人,文士和撒都該人)
E. 約翰福音是為了反擊諾斯底主義
· Docetism﹕基督並沒有真正的成為人,因為物質是邪惡的。因此耶穌並沒有真正受苦,祂也不是真正的被釘十字架。耶穌的目的是啟示,不是救贖。約翰福音的內容明顯對這種教導迎頭痛擊。(但是我們無法認同這是約翰最主要的目的)
· Bultmann﹕約翰福音是和諾斯底類似的神話思想 – 耶穌只是一個啟示者(Revealer)
F. 約翰福音提供一種希臘文化式的基督教。 C.H. Dodd認為,約翰福音轉化希臘文化的一些思想(例如:Logos),用來表達基督教的觀點,易於被當代人了解。
G. 約翰福音指正當時熱門的潮流,例如,施洗約翰派(Acts 19:1-7)。
· 耶穌超過施洗約翰
o 施洗約翰自己見證耶穌的角色
o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o 耶穌的見證大過施洗約翰(5:33)
H. 對教會和聖禮(主餐和洗禮)意義的教導
· 羊圈的比喻,葡萄樹枝的比喻。
· 天上的米糧(主餐)
· 重生(洗禮的屬靈意義)
I. 對教會末世觀的教導 (已實現Realized eschatology vs. 將來futuristic eschatology)
IV. 日期
大多數的聖經學者同意寫作的日期落在90-110年之間。
A. 外在理由﹕福音書的內容很早就有人使用並流傳(在第二世紀的前葉)。
B. 歷史狀況﹕諾斯底主義(Docetism)的出現。如果作者的目的和它有關。
C. 和符類福音的關係
D. 作者的身份決定寫作日期
E. 寫於主後70年之前的可能性?
V. 和符類福音的關係
很多關於約翰福音的問題都從它和其它福音書的關係所引起。 不管人如何看它們之間的關係,要明白一本福音書,其它三本福音書是不可少的。如果約翰福音是最後寫的,那麼要回答前三本書裡面的很多難題,非借助它不可。
A.福音資料的比較
(i) 相似處。施洗約翰的事,呼召門徒,餵飽五千人和門徒渡海,彼得的告白,進入耶路撒冷,最後晚餐,受難的記載等等。此外,還有潔淨聖殿的事和耶穌的受膏,雖然被放在不同的情景之下。 但是這些相似處很少有相同的語言,很多地方的說法也不一致,例如,耶穌復活顯現的記載;約翰所記載的洗腳事件和路加22:27的話是否有關連?。
雖然有類似,但是差異的地方更多。
(ii) 差異處。 我們可以將它們分成四類以便區分。
1. 符類福音有記載的,約翰福音沒有。
童女生子,耶穌受洗,耶穌受試探,山上變形,醫治鬼附或麻瘋,比喻,聖餐的設立,客西馬尼園的煎熬,被棄的哭喊,升天等等。作者沒有記錄這些事件是否因為他知道他的讀者已經熟悉這些事? 但是很多神學家不能接受這解釋,他們認為作者有他自己的神學理由(20:31)。 例如,餵飽五千人不能被看作是代替聖餐的設立,而是藉著這事件來預備門徒的心。
2. 約翰福音獨有的資料。 耶穌早期在加利利的工作﹕迦拿的神蹟,尼哥底母和撒馬利亞婦人,醫治在耶路撒冷的癱子和瞎子,使拉撒路復活,洗門徒的腳,離別的話,部分受難的記載等等。約翰福音獨特的前言(1:1-18),一連串使用“I am” 的宣告。 為什麼其它福音書沒有這些重要的事件?難道這些事件不是真實的?
3. 約翰福音的重點似乎在南部猶大地(耶穌好幾次上耶路撒冷),符類福音則在北部加利利地區。
4. 同樣的資料,不同的呈現(Difference in presentation)
· 約翰比較少事件的敘述(Narrative),比較多教義的論說述(Discourse)。
· 哲學性的前言
· 用猶太拉比性的方法辯述耶穌這個人物。
· 沒有使用符類福音式的比喻(就像符類福音裏沒有約翰式的論說)。但C.H. Dodd提出約翰福音裏的七個類似比喻的經節。另外第10和15章也類似比喻的形式。
· 比較大的問題在於約翰福音裏有符類福音所沒有的論述性經文。為什麼耶穌的教導呈現兩種不同的方式?難道這是約翰自己的東西(他的講道?)。但我們也可以問﹕難道耶穌不能有不同的教導方式(針對不同的聽眾)?
5. 歷史和時間次序的差異
· 潔淨聖殿的時間
· 耶穌工作的期間
· 最後晚餐的時間(是逾越節當天,還是前一天?)
i. 約翰福音說是同一天,符類福音說是前一天(公會不希望在節期時逮捕耶穌,馬可4:2)。
ii. 保羅﹕耶穌是逾越節的膏羊(1 Cor. 5:7)
iii. 兩者都對﹕
1. 兩種日歷用不同的方法來定逾越節﹕一種固定算法(the Book of Jubilees, believed to be used by the Qumran community )﹕逾越節總是在星期三 (因此,Essenes比耶路撒冷的法利賽人早一天過逾越節);另一算法﹕隨著陰歷計算調整。
2. 符類福音根據前者,約翰福音後者。
3. 加利利人也是根據前者,因此耶穌和他的學生比耶路撒冷人早一天吃逾越節的筵席。
B. 解釋符類福音和約翰福音之間的關係
1. 約翰福音補充符類福音 (最被接受的說法)
2. 約翰福音獨立於符類福音
3. 約翰福音解釋符類福音(有不少支持的人。問題是,為什麼它不解釋符類福音裏很多的比喻?)
4. 約翰福音取代符類福音(非常不可能)
VI. 語言文字和體裁
一般公認,約翰福音使用的希臘文顯示作者自己的風格。他使用的詞匯並不廣泛,但所產生的效果卻帶著尊嚴又激動人心。約翰重覆使用某些字眼和詞句,卻不流於單調。他沒有刻意要使文詞優美(按照古典文學的標準),但卻能充分而簡捷地表達他的思想。他的希臘文雖然簡單,卻沒有不準確。有聖經學者認為,他所寫的希臘文顯示希臘文並非他的母語。
值得注意的是,約翰福音常常出現的神學字眼(如﹕愛,真理,生命,光,見證,內住等等)在符類福音裏則少很多。反之亦然(例如﹕國度,people laos,呼召,禱告等等)。
約翰福音最典型的寫作形態可能是他廣泛使用kai這個連接字,而不用附屬子句來連接句子(這是簡單希臘文的表現),顯示作者重視的是信息的傳達,而不是詞句的優美。 Poythress 的研究也用這個連接詞(還有dei, oun)來證明約翰福音的一體性(同一個作者),也間接證明約翰福音和約翰書信的關係。
書裏的一些文字以詩的體裁呈現(7:37-38)。
VII. 背景
認識新約背景對了解福音書至為重要。特別是約翰福音,對整本書的解釋常常因對背景(作者的背景或是讀者的背景)持不同的意見而受影響。
A. 原始基督教
我們不可將這本福音書和初代教會歷史隔離。它是這個歷史中的產物,當我們解讀的時候,絕對不可脫離當時的神學時空背景,特別是作者宣稱,他自己是直接或間接的見證人。
B. 保羅神學
有人認為這個福音書的作者是保羅派的人。這種說法把約翰神學建立在保羅神學上面。Dodd反對這種說法。我們只能說,約翰和保羅的神學並不衝突,它們各自呈現基督教的重要面。
C. 猶太教
說約翰和當時的猶太教沒有接觸點是不可能的事。當然我們的工作是要區分,約翰所受到的影響來自舊約本身,還是當代拉比的教訓。 一件事很清楚,就是耶穌的教訓和拉比的教訓之間的差異遠大於相似之處。
另外一個需要釐清的是約翰和Essenism的關係。有些Qumran的東西可在約翰福音裏找到回響。特別是一些原先以為是希臘文化的概念(光和暗;真理和誤謬),在Qumran文獻裏也有發現。也有很多平行相似的語言被用在約翰福音裏。有學者認為,約翰似乎熟悉Qumran的東西。但如果針對基督這個人來說,差異則有遠大於類似。
D. Hermetic literature
E. Philonism
亞歷山大的Philo 可以說是猶太教希臘化的代表人物 。約翰和Philo的接觸點在第一章前言裏的那個道(Logos)。很多人認為,我們必須從Philo的解釋來明白它的概念。這種想法近年來逐漸失去它的影響力。理由是,更多的發現顯示,Logos的概念其實是根源於希伯來的思想。雖然如此,Philo(基督教早期的希臘化猶太教)的影響仍然不能忽略。 約翰和Philo都把上帝比作光,水泉,和牧者。和其它背景的影響一樣,異遠大於同,而且主要的差異都在重要的核心論點上,相似的地方通常都不是緊要的部分。Philo的Logos在約翰福音裏被全然的轉化,成為基督的化身;這是Philo完全陌生的概念。
F. 其它可能的背景
諾斯底思想在一些地方似乎和約翰福音裏的概念很像,特別是一些二元性的觀念和救贖的想法。 有可能約翰福音寫作的時期是諾斯底開始在亞細亞流行,教會面對它的威脅時。
VIII. 歷史性(HISTORICITY)
很少人會否定約翰福音深沉的神學性,影響了它的歷史性。約翰並不單要告訴我們一些歷史發生的事件,而是要帶領他的讀者進入一個信仰(21:30)。他所關心的是教義性的目的。
如果這樣,約翰福音有歷史性的價值嗎?或是如有些學者說的,這些事件只有像徵性的意義,不必然是真實的事?例如﹕迦拿婚宴裏的六個水缸代表六天(律法),為了預備安息日(婚宴)。但歷史性的事件為什麼不能也具有像徵的意義?約翰所呈現的是一個實際發生,卻被詮釋過的歷史(例如﹕潔淨聖殿的事)。 C. K. Barrett 認為約翰福音像是一副印象派的圖畫,不是一張照片。你必須站遠一點來看,而不是專注在一些細節上面。
約翰對耶穌身份(彌賽亞,上帝的兒子)的描述著重在它的神學性甚於歷史性。這不是否定耶穌是歷史中的人物。整個約翰福音對時間地點清楚的交代,明顯的告訴我們作者的企圖﹕這是歷史記錄。
值得一提的是,約翰一再強調的「真理」。一個以見證人自居的作者怎麼會使用「假」的歷史事件來呈現一個完全實現「真理」的耶穌?他的福音書沒有給人絲毫「這不是真實歷史事件」的印象。
約翰福音裏幾個重要的神學教導﹕
1. 耶穌是誰(基督論)
2. 救恩論
3. 末世觀
4. 聖靈論
5. 引用舊約(舊約論)
6. 教會-上帝的百姓(教會論)
7. 聖禮
8. 揀選,信心,和神蹟的功能
內容
本書的目的很清楚,就是造就信徒的信心 (John 20:30-31),為了這個目的,作者的心意就是將他的見證按照這個需要呈現出來。
表面來看,它分成前言 (John 1:1-18) ,後語 (21:1-25),本體( 1:19-12:50 and 13:1-20:31)。整本福音也可以分成記號(神蹟)和受難(榮耀)兩大部。 當然,在作者的眼中,耶穌的受難、復活才是最大的神蹟。我們實在很難清楚的區分那些章節屬於那個部分。
I. 前言 (1:1–18)
道成肉身﹕道和創造 (1:1–5)。 道作為上帝的自我啟示 (1:6–18).
II. 耶穌進場 (1:19–2:12)
約翰用一個典型的猶太場景(七天)來引進成為肉身的道。
施洗約翰的見證 (1:19–34)。呼召第一批門徒 (1:35–51)。迦拿的婚宴—Sign 1 (2:1–12).
III. 公開傳道 (2:13–12:50)
A. 對話 (2:13–4:45)
潔淨聖殿 (2:13–22)。和尼哥底母的對話,耶穌自己的見證和宣告(3:1–36)。和撒馬利亞婦人的對話 (4:1–2)。 受到加利利人的接待 (4:43–45)。
B. 醫治 (4:46–5:9)
大臣的兒子—Sign 2 (4:46–54). 畢士大的池子—Sign 3 (5:1–9). 安息日醫治的爭議 (5:10–47).
C. 神蹟記號 (6:1–7:1)
餵飽五千人—Sign 4 (6:1–14). 行走在海面上 —Sign 5 (6:15–21). 論天上的糧 (6:22–7:1).
D. 耶穌在住棚節 (7:2–8:59)
對彌賽亞的爭論,官府覺得要捉拿耶穌 (7:2–52). 犯姦淫的婦人 (7:53–8:11). 對耶穌宣稱自己的爭論:世上的光,與亞伯拉罕的關係 (8:12–59).
E. 醫治生來瞎眼的 (9:1–41)
神蹟 —Sign 6 (9:1–7). 眾人的反應 (9:8–23). 瞎子信心的形成 (9:24–41).
F. 我是好牧者 (10:1–42)
耶穌好牧者的宣稱和引起的反應 (10:1–30). 耶穌退回約但河外 (10:31–42).
G. 拉撒路的復活 (11:1–46)
拉撒路的死訊 (11:1–16). 復活與生命的論述 (11:17–37). 神蹟—Sign 7 (11:38–44). 官府的反應 (11:45–57).
H. 在耶路撒冷 (12:1–50)
伯大尼的膏抹 (12:1–8). 殺害拉撒路的計謀 (12:9–11). 進入耶路撒冷 (12:12–19). 一些希臘人想見耶穌 (12:20–26). 天上來的見證,耶穌解釋所要面臨的死 (12:27–36a). 耶穌退去 (12:36b–50).
IV. 耶穌受難和復活的敘述 (13:1–21:25)
A. 最後晚餐 (13:1–17:26)
給門徒洗腳的舉動和意義 (13:1–20). 預言猶大背叛 (13:21–30). 新的命令,預言彼得不人主 (13:31–38)。臨別贈言 (14:1–16:33). 將來的應許 (14:1–4). 啟示者基督 (14:5–15). 對聖靈的教導 (14:16–26). 主賜平安 (14:27–31). 葡萄樹的比喻 (15:1–17). 信徒和世界的關係 (15:18–27). 受逼迫的警告 (16:1–4). 對聖靈進一步的教導 (16:5–15). 耶穌論自己的死和最後的勝利 (16:16–33).為門徒成聖的禱告 (17:1–26): 子得榮耀的禱告,勉勵門徒
B. 耶穌受難 (18:1–19:42)
被捕 (18:1–12). 大祭司的審問,彼得不認主 (18:13–27). 在彼拉多面前 (18:28–19:16).受釘 (19:17–37). 埋葬 (19:38–42).
C. 復活的敘述 (20:1–21:25)
在耶路撒冷的顯現 (20:1–31). 在加利利的顯現 (21:1–23). 後記 (21:24–25).
參考書目﹕
Carson, D.A. The Gospel of John
Carson, Moo, Morris,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Guthrie, D.,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