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與曖昧之說:評「珊瑚蟲」〈何謂『逆動』?〉
2007/02/11 18:21
瀏覽2,848
迴響2
推薦20
引用0

引用文章何謂『逆動』? 

由於愛情小說看得不多(其實幾乎沒有),所以對我而言,「逆動」這個詞是相當陌生的,不過,該文作者指出,它是出自「解構主義大師」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一書,這樣,我就有東西可以「談論」了。我認為該作者忽略了一件事:羅蘭巴特主要並不是「解構主義者」,而是受沙特、索緒爾影響的符號學者[1] 

況且,在嚴謹的社會學或文化研究的理論詮釋上,羅蘭巴特也都並非以「解構主義」著稱,而是以「能指」、「所指」、「語言」「言語」這四個概念及其和索緒爾的比較為主,另外,羅蘭巴特的理論精華,並不在《戀人絮語》這本書當中。這樣說吧,羅蘭巴特理論思維的歷程,其實就跟傅柯一樣,都有不同的階段及不同的論述,該文作者舉出的書籍,是羅蘭巴特在最後一個理論階段的作品。 

再者,《戀人絮語》真正的主旨,也並非「逆動」這個詞的詮釋,而是「能指」和「所指」這兩個概念之意義與關係的討論,不過,由於該書體現了「文本向讀者開放」或「文本可以被拆解」之類的理念,所以,也有類似於「解構」之概念「中心並不存在」的特質,但這並不代表,羅蘭巴特是一個解構主義者。而且,「解構」是一個多數後現代學者的理論風格,並非一個「學派」或「主義」。 

事實上,真正以「解構」之理論觀點與風格著稱的社會理論家,並不是羅蘭巴特,而是傅柯的學生德希達,這個概念也有一定程度的現象學傳統的色彩,而羅蘭巴特,則依舊是一個符號學者,其專長科目為語言學、古典文學,建議該文作者,如果對羅蘭巴特有興趣的話,可以有兩種深入探究的途徑:(1)以社會系為大學志願;(2)閱讀《神話學》、《符號學原理》或《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這三本書。 

此外,若要以羅蘭巴特來作為「逆動」或「曖昧」的實例,舉《戀人絮語》不如考量這個「花邊事實」:羅蘭巴特與傅柯之間的同性戀情誼。此情誼從過程到結果都絕對具有逆動或曖昧的成分。接下來,「曖昧」這個詞,我最早是在前中天主播黃依藍的新聞台看到的,後來,楊承琳也有一首歌叫作〈曖昧〉,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曖昧」一詞的定義,不光是只有戀人互動的狀態而已。 

就社會學的眼光來看,「曖昧」一辭無非是用來形容社會互動或人際關係的「常態」,換言之,在人跟人的互動當中(並不侷限於戀人、情侶),你往往很難知道,這場互動「究竟是理性的成分高,還是感性的成分高?」「究竟是偏向工具性目的,還是情感性目的?」由此可知,人際關係是很難用客觀標準來衡量的,相反,它具有過半的主觀認知成份,所以包曼說:「曖昧才是人際關係的常態。」[2] 

在我看來,除了愛情的領域之外,「曖昧」也體現在如下的領域當中:政治、娛樂、文化、學術、思想、生活習慣等。對於這個詞,包曼也有細緻的闡述,依我看,可以歸納為以下這個系譜(光譜)模型:愛情←│→交換。「曖昧」,就在這個光譜的「偏中間位置」。對小說而言(特別是愛情小說),這個社會互動、人際關係不明確的灰色地帶,是其劇情結構、故事主軸、對話鋪陳的主體。 

該文作者的部落名稱【沒有男人的日子】,其實,我首先是想到一首老歌,也就是〈沒有煙抽的日子〉,其內容都是以「如果沒有香煙、男人,我會如何」之問題的想像式描寫,不知該文作者是否同意,我認為,「曖昧」的特質,很容易出現在這樣的想像當中,畢竟,寫作就跟互動一樣,都是以主觀認知為主的。 

【補述】

其實,羅蘭巴特在台灣的資料很多,誠品書局的【當代思潮】專櫃,就可以找到一系列羅蘭巴特的書,或者使用GoogleYahoo的學術搜尋,也可以找到有關羅蘭巴特的介紹,另外,介紹羅蘭巴特的書籍也不少,例如本文註解[1]所列之書籍,或者高宣揚的《當代社會理論》,及其他羅蘭巴特的同名書籍。

曖昧

曲:小冷

詞:姜憶萱/顏璽軒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  找不到相愛的證據

何時該前進  何時該放棄  連擁抱都沒有勇氣

只能陪你到這裡  畢竟有些事不可以

超過了友情  還不到愛情  遠方就要下雨的風景

到底該不該哭泣  想太多是我還是你  我很不服氣

也開始懷疑  眼前的人  是不是同一個  真實的你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  找不到相愛的證據

何時該前進  何時該放棄  連擁抱都沒有勇氣

曖昧讓人變得貪心  直到等待失去意義

無奈我和你  寫不出結局  放遺憾的美麗  停在這裡



[1] 岀自:石計生《社會學理論從古典到現代之後》,三民,頁404~422

[2] 岀自:齊格蒙特˙包曼《社會學動動腦》,朱道凱譯,群學,頁101~119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雜論
自訂分類:社會輪廓
迴響(2) :
2樓. 珊瑚蟲
2007/02/11 21:24
桂冠出版的

裡頭指稱"戀人絮語"是一本解構主義的文本

也有人指出羅蘭。巴特是解構文學的教父

我可能因此而被誤導了

多謝你的解說

至於"曖昧"這樣的說法

那是為了使觀眾比較容易理解

也有人提出用"得內傷"也不錯

我覺得介紹一個理論,用比較下里巴人的說法會比較深入人心

也或許我這樣的想法太天真了

不過,以後我會更加注意這些小瑕疵

總而言之

謝謝你願意指教

1樓. 小白兔(雞兔同籠)
2007/02/11 19:15
最近你也開始虐待讀者了嗎?
有的時候想一想,寫太難的文章是在鍛鍊讀者的腦力?哈哈,現在我比較喜歡瞎混。最近超忙,累得跟狗一樣!
對付小強良策:見了就抓,抓了就殺!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