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9日的【臺灣大代誌】介紹了臺中市的一間老二媽媽祖廟-萬和宮,但焦點放在其老二媽的西屯省親遶境活動(此活動保存者不是萬和宮,而是臺中市丹慶季媽祖會),在這篇文章,我則想將焦點擺在萬和宮建築本體及其附屬的古物。
經查詢相關資料,萬和宮建於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五年(1727年)完工,廟又名「犁頭店萬和宮」。建廟者是由居住犁頭店的張、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林等十二個姓氏的居民出資鳩工。日治時期,昭和年間大修。省轄市時期,與舊社南興宮、台中萬春宮、台中樂成宮號稱臺中市的四大媽祖廟。今址為南屯區萬和路一段51號,屬南屯里。
1985年,萬和宮建築列為三級古蹟。
廟宇坐西朝東,主要架構採用疊斗式的木構建築,佈局呈日字型,為三落兩院配置,由通廊銜接建築體,結構體系獨立組成,只有前通廊做屋面楹與三川左右次間有銜接關係,暨後通廊的楹木伸入正殿後牆。
萬和宮左右兩側的裝飾為對場作,三川殿為三開間,全面往後退縮形成凹字型,隨著光影變化而具立體感,後殿主祀觀世音菩薩,配祀善財龍女及三十六尊十八羅漢。
萬和宮建築前後落之間各有採光的天井,左右邊以墻廊圍成封閉的空間,呈左右對稱的組合,中間屋頂刻意抬高,和左右兩側形成落差,為清末時期稱為「斷簷升劍口」的作法,再飾以西施脊和交趾燒。
萬和宮的古匾,在1945年以前有十五面,其中於三川殿七架桁下「福蔭全臺」匾額乃雍正年間建置,為台中年代最早匾額,廟內還有張國祿位、昭和年款銅鐘、道光年款鉎鐵大鐘、鉎鐵金爐及「德媲媧皇」匾額這五件古物,2016年被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列為一般古物。
老二媽神像為軟身神像,是以真人頭髮表現似民間閨女一般的盤髮,腿部雕刻精細,小腿部位鼓起有肌肉感,著繡花弓鞋,也列為臺中市文化資產。
九二一地震時萬和宮建築多處損壞,以新台幣4800餘萬預算進行修復,神像暫移到隔壁的萬和宮大樓,2002年10月29日舉行入火安座儀式,該次整修完工後廟內即不點蠟燭,僅於法會期間配合儀式使用,法會結束即撤除。
萬和宮廟方的萬和文教基金會搜集清末至1970年代攸關犁頭店的歷史人文照片,簡述各照片故事背景,出版《犁頭店古早影像》。萬和宮廟方委由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長李建緯領導團隊登錄與研究的文物就有一千五百六十三件,在2019年出版八百餘頁的《萬和藏珍》。
目前為止,南屯萬和宮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古物的物件有「張國祿位」、「昭和年款銅鐘」、「道光年款鉎鐵大鐘」、「鉎鐵金爐」、「『德媲媧皇』匾」、「開基媽像」、「老二媽像」、「聖二媽像」、「聖三媽像」、「龍鳳紋木香爐」、「觀音殿木香爐」、「狻猊紐蓋展耳木薰爐」、「『福蔭全臺』匾」、「『萬里恩波』匾」、「『徳遍寰瀛』匾」,其中銅鐘鑄造出於京都梵鐘高橋才治郎之手。
從南屯萬和宮建物及其附屬古物,還有與之相關的西屯省親遶境活動,均被指定登錄為不同形式的文化資產看來,媽祖信仰可算是臺灣文化重要、關鍵的組成部分,尤其像是臺中市南屯區,目前經指定登錄的文化資產中,就有將近一半跟這間萬和宮有關,而就我以往的觀察,無論是【台灣大代誌】介紹的廟宇,還是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登載的文化資產,都有很多是跟媽祖信仰有關的呢!
不過,南屯萬和宮同樣有著地域上的不安要素。
經查詢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城鄉發展分署【國土規劃地理資訊圖臺】、【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南屯萬和宮(地址:臺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51號)包含臺中市南屯區南屯段1069、1070地號等2筆土地,屬於財團法人臺中市萬和宮所有,由《變更臺中市都市計畫主要計畫(第四次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案》劃定的都市計畫保存區土地,且這兩筆土地也是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
此處所說的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也就是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依據《地質法》第5條第1項、《地質敏感區劃定變更及廢止辦法》第2條第2款及第13條第1項,以104年12月31日經地字第10404606410號公告訂定的「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G0005臺中盆地)」,此地域依法是要配合防範地質災害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