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在輔導室接個案,偶而會遇到因為分手而痛苦不堪來求助的,有一句話我常常會寫在卡片上,談話後送給孩子:「分手真正的痛苦是:你太在意他人勝過自己!」。
很佩服這本書的作者胡咪老師,她透過一系列podcast的自我揭露,讓離婚、分手的痛,轉化為人生的養分,把別人的眼光、世俗的評價丟到一邊,重新珍愛自己,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1.分手課題:從坦然反思和面對開始
怎麼面對?作者跳出理性層面的探討,更多是我們共感的生命課題:面對不好的緣分、不得不的分離和離婚,我們絕對要有自主決定和善後的能力,而這些,通常在學校是不會教也教不會的。
作者在「前言」用一句話勉勵讀者:「愛自己,每個人都會贏」,珍愛自己,應該就是徹底坦然以對,不需遮掩:
「一段鼓起勇氣的自我揭露:看起來事業有成、實則自信與自尊薄弱的我,將進入婚姻、生兒育女當作生命必要的功課,只有傳達了才能得到外界認為的圓滿人生。」(p.6)
2.釐清關係,直視自己內在的需求
「嚴格來說,自始至終,我就在勉強自己處在一段不適合自己的情感裡。光是求婚這件事情就能夠體現兩個人性格上的明顯差異,他張揚熱鬧,我簡單低調。當然這無損他愛我護我的事實,可是不夠契合的價值觀與性格,終究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走向分歧。」(p.16)
這也說明為何兩人才剛分手,卻又馬上復合、求婚和結婚。為什麼明知性格不合而分手了,卻又接受復合?
作者坦然分析:傳統上女人青春珍貴的迷思是其一,與男友分手不甘的沉沒成本是其二;總結來說,如同作者自承,「有個對象並走向婚姻才是完整」,此乃傳統而核心的框架和魔咒。
3.婚禮鬧劇背後的性別不平等
作者說在婚禮當天就後悔了:「這是一場群眾羞辱,在婚宴現場,我成了一個沒有聲音的洋娃娃,是供這些友人取樂調笑的丈夫附屬物;這也是一場集體猥褻,有人用肢體、有人用思想、有人用眼睛、有人用言語;這一群共犯裡,有男、有女、有長、有少,還有我的丈夫。」(p.29)
從求婚的唐突到喜宴的捉弄,充滿男性沙文的操控,既得利益者不但圖利自己,更加害他人;婚姻的本質成了一連串捉弄遊戲,很少女人有道德勇氣去戳破這樣的假象和荒謬。書中提到跳出來義務當司機的友人說得很好:
「你嘛是一个讀冊人,哪會使按呢予人草踏?」(妳也是一個讀書人,怎麼可以這樣被人糟蹋呢?)新婚與喜宴的鬧劇裡,呈赤裸裸呈現女人的可憐和卑賤。
4.傳統婚姻制度下的男女失衡
作者提到好媳婦的前世今生是:「我只是覺得應該結婚、應該要組家庭、應該要生小孩。他們都說我應該,人生順著走,社會框架已經搭好,不是就該往那個方向去嗎?關於自由意願這件事,我想得很少,或者根本沒想到。」(p.44)
婚姻的本質是什麼?恐怕女生比男生更不容易在婚前參透;若嚴肅而殘酷地看待真相卻是:進入陌生的家裡、變成另一個身份、假裝熟悉的家人、成為生育的工具......。一切真的都是為了愛?作者在透過靈媒的提醒,才看清自己的迷惘:
「你想生孩子?你真的有想要懷孕嗎?」一棍敲醒!
5.愛情讓人沖昏頭
作者從難以忍受的打呼說起,提醒我們--真愛從來不是無敵的:
「請在婚前就確定是否能承受伴侶的打呼聲,不能承受或這種情況無從改善那可千萬別結婚。因為睡眠的委屈只會使雙方感情積怨日深,真愛不會無敵,無敵真愛仍得建立在睡眠充分又心情愉悅的雙方身上。」(p.58)
一個打呼的小細節,就足以威脅婚姻的基礎,何況生活中其他的摩擦和大事?所以,婚前的相處、磨合和協調,是非常重要幸福婚姻的基礎,不可不慎啊!
6.壓垮婚姻的往往是最切身的生活細節
即便已經因為先生的投資失利負債累累,如作者所言:人生中最痛苦的時候,她還是寧願活在「賢良淑德」、「同甘共苦」的框架和表象裡,但又能堅持多久?一再忽視內在的痛楚,結局又會如何?
「即便他對外的債務根本不是我造成的,甚至自己還因此負債累累,生活都要過不下去了,生命安全都有疑慮,依然沒有第一時間正視個人的需求,捍衛想要的平靜生活,竟然還覺得不可以在這個時候拋下他,簡直把自己卑微到塵埃裡。」(p.71)
於是,「一千塊的覺醒」!當兩人已經負債累累,信用卡也被先生拿去借貸,人都快要陪葬了!先生卻還能拿著找到僅剩的一千元,放著一堆帳單、房租不繳,跑出去買樂透!這樣心思的男人,能如何撐下去?撐一輩子?
7.離婚為什麼是女人比較失落和丟臉?
經過一番被討債的恐懼歲月,經過半年以上的分居,即便有許多奇怪不合理的念頭,譬如:丈夫突然解決債務了;但現實卻是謊言、債務的持續壓迫和打擊。在諮詢律師後確定了離婚意向,她竟然是一串的嚎啕大哭!
而這個從分居到離婚,當然不是一個證件而已!更多是身份上改變的衝擊,以及週遭的眼光和壓迫,譬如:失婚後的原生家庭會充斥著奇怪的氛圍~家醜不可外揚。
「應該明確讓別人知道我離婚嗎?別人會怎麼看我?同情我?笑話我?還是看不起我?.......坊間充斥這些正向道理我都懂,也都認同,可是知道跟做到就是兩回事。」(p.104)
「從進入婚姻到離開婚姻,把女性『他者化』的習俗與文化互動,彷彿在在告訴女性,妳『不潔帶煞』、『妳出嫁後就是外人』、『妳要懷孕生男傳宗接代』。女性成了一個不斷被轉移,或從父或從夫或從子,從來不屬於自己的存在。」(p.116)
8.不公不義?女人當自強!
作者從離婚後的「辭祖」,才了解女性地位的卑微。女性之所以被「次等化」,列不進祖先牌位,從文化和習俗來看其來有自,大家早已習慣並漠視,縱容這個制度幾千年來殘忍地壓制女性。
所以,作者勉勵自己:一定要做點什麼讓自己好起來!她引用了「轉念作業」中的「四句問話」和「反向思考」,以幫助更好的分辨什麼是「故事」(誇大不實的)和「真相」(需要接受的):
(1)那是真的嗎?
(2)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嗎?
當你持有那個想法的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3)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4)反向思考。
9.失婚,是豐厚的禮物
作者開始分享離婚,是從「粉紅地獄辛辣麵」podcast受訪時開始,勇敢分享離婚的生命體驗,後來答應Vito大叔邀約一起主持「分手的9個理由」,鼓舞了很多類似生命陷落的人;失婚不但不可恥,甚至是一份豐厚成長的生命禮物。
淚水後,是自我覺察的頓悟,和改變人生觀的意志!
「只要願意靜下心來,有意識的對成長過程中接受到的信念進行挖掘與探究,一定能逐漸明白——愛情中讓我們痛苦的,往往不是愛的本身,而是我們對愛抱持的錯誤信念與期待。」(p.148)
這種歷經失婚才有的頓悟,對於愛情有很棒的提醒,譬如:
(1)放下「真命天子」的執念,活成自己的真命狀態。
(2)不執著於白頭偕老,珍惜每一個當下的相處。
(3)超越「誰愛誰更多」的比較,成為愛的源頭。」
(4)勇敢地求助不是軟弱,也並不丟臉;反而是一種勇敢,一種智慧,更是自我救贖重要的一步。
10.重新檢視所謂的白頭偕老、永浴愛河
作者從「成田離婚」談旅行對相處的意義,這是1990年代日本的新名詞,因為新婚夫妻出國度蜜月,長途旅行中看到最真實的樣貌,缺點一覽無遺,進一步引發衝突,而於回到成田機場時便提出離婚的決定。
所以,一起旅行,可以帶來婚姻的快速檢視,雙方各自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相關的價值觀和習慣,能相處一輩子嗎?
作者歸納幾種絕對不要在一起(結婚)的清單:
(1)對方已經有伴侶
(2)情緒過激或個性極端
(3)金錢觀差距過大
(4)性健康與尊重問題
(5)隱瞞重大事實(尤其是疾病)
(6)犯罪傾向或品德問題
還有,建議婚前必聊的六個共識
(1)健康檢查:建立透明的基礎
(2)生育共識:孩子,生還是不生
(3)居住規劃:愛的小窩如何打造
(4)家務分工:柴米油鹽的默契
(5)金錢規劃:共同財務信念
(6)親密願景:關係經營與方向感穩定
11.重新體驗認識異性的管道
「重新開啟一段新關係,不會讓人忘記上一段舊關係,事實上,過往的經歷不是拿來遺忘,而是拿來記取。......在還沒有修復好與自己的關係之前,進入一段新的關係都將重蹈覆轍。」(p.195)
關於認識異性,當代網路發達,看似很容易,其實虛實、真假莫辯;要找到適合交往的對象、要有深入認識,現實上都是很難的。作者先體驗了國外很盛行的:快速約會,由此領悟出自身受到父權觀念的影響~習慣於等待而不敢主動,不知如何去選擇。
從快速約會到婚姻介紹所,作者的心得是:婚戀產業發大財!裡面有很好的提問:如何在平等的男女關係下談戀愛?
先說男生,容易因為身高、外貌等外在條件缺乏自信,卻又無法展現自身價值,甚至因此被騙錢、剝削;女生呢?看起來女生有一些優勢:美貌、溫柔,或其他特質,卻也想要在擇偶市場獲取交換利益,甚至最後卻淪為爾虞我詐、彼此欺瞞。
「愛情或婚姻當中確實存在價值的交換,但在我看來這樣的價值的核心是源於坦然接受自身真實的樣貌,而不是奠基於他人的肯定。所以永遠要讓自己充滿快樂、充滿價值。」(p.212)
12.重新看待親密關係
「每個人對於性愛的理解與需求各有不同,當雙方於此不能得到平衡,關係便可能陷入困境;此時的關鍵不在於[做不做],而是雙方是否有足夠的溝通,共同面對問題進而解決。」(p.218)
從女性角度,經歷了失婚後的衝擊,重新看待和省思親密關係,我覺得有一種「倒吃甘蔗」的感覺,傳統文化上的壓抑和漠視,親密關係竟被視為婚後理所當然的「雞肋」。
但事實上這是忽略人性的、天性的需求,無分男女,我們都需要親密關係、性;但,沒有伴侶,也並不等於沒有親密關係啊!
「我們仍然可以透過親密的友情、與家人建立更深的情感聯繫,甚至透過動物陪伴來滿足依附需求。心理研究指出,能夠擁有分享不同情感的多元關係,比起只有一個最愛的人,更能提高生活滿足度,感到更幸福。這樣的關係稱為情緒關係(Emotionships)。」(p.230)
13.重新看待分手
很高興從最後「從心碎到心動,攜手重啟人生」一篇,讀到Vito大叔的娓娓道來,原來也是失婚的Vito大叔,已經和作者成為伴侶啦!歷經人生婚姻的劇烈起伏,作者結論了三個重要的分手態度供參考:
(1)不要預設分手的模式:不要拘泥於分手的形式,而是積極坦然以對,才能走出陰影。
(2)誠實面對自己,不要強迫當「好人」:比起拖延、隱瞞、亂扯理由,坦然說出分手理由是地較好的,只要態度上不傷害人,願意溝通即可。
(3)不要過度糾結分手的理由:與其糾結分手的理由,去追根究底,不如好好地面對,也好好為自己、為家人、為前途而好好生活。
#分手的99個理由
#阿得的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