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來浦島太郎的故鄉跑一場絕美海景的丹後100K
2025/09/22 16:40
瀏覽1,718
迴響0
推薦14
引用0

 

前 言

全日本每年近百場的超馬賽事中,有三場由The North Face贊助,並與「日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及「日本地質公園網絡」合作,賽事收益將投入於世界人類遺產與珍貴地質自然遺產的保護工作。這三場比賽皆以壯麗的自然景觀聞名,分別是「飛驒高山100K超馬賽」、「富士五湖超馬賽」與「丹後100K超馬賽」。我曾報名參加 2020 年「富士五湖超馬賽」的118K組(後來改為120K),原本期待能飽覽富士山下五湖的美景,但因Covid-19疫情比賽宣布取消,近七千元的報名費也無法退費,只收到一件紀念T恤和一條毛巾作為紀念,成了有點遺憾的回憶。

「丹後100K超馬賽」與「南橫100K超馬賽」互為姊妹賽事,只要在「南橫100K超馬賽」取得總排名次,就有機會獲得邀請參加丹後100K。我有不少超馬好友都曾經挑戰過,回來後對京丹後市壯麗的海岸風光讚不絕口。另一位在台灣超馬圈人緣很好的日本朋友、同時也是超強的超馬跑者出口光,多次來台宣傳「丹後100K超馬賽」。這些因素,讓我在「一年完成一場海外超馬」的願望清單上,又新增了一項特別的目標—「丹後100K超馬賽」。


◎半夜兩點多的比賽會場終點

今年2月28日開放報名,我就一直關注。只要在4月25日前完成報名,就能拿到一件相當好看的THE NORTH FACE 紀念T恤。雖然不見得能拿到名次,但我打定主意一定要把那件T恤收入囊中。結果陰錯陽差,一路忙到忘了報名,最後不但錯過繳費時間,也連帶錯失紀念T恤的機會。

直到6月初,越野好手、同時也是我在世界盃24小時超馬賽的同學—陳在琮問我,有沒有意願參加「丹後100K超馬賽」,我才一鼓作氣上網報名,並著手安排機票、交通與住宿等細節。「丹後100K超馬賽」麻煩之處在於,賽事地點京丹後市距離京都還要搭兩個半小時的巴士,當地住宿選擇也不多。還好大會與JTB合作,推出三天兩夜、兩天一夜,甚至當天往返的接駁方案供跑者選擇。由於住宿方案早已訂滿,加上我一向堅持「快閃跑旅」原則,最後決定採取當天由京都往返的方式,四天三夜全部落腳在京都。

 

台北啟程前往丹後100K的第一天準備

凌晨2:30從桃園機場搭乘紅眼班機飛往日本關西機場,早上6:05抵達。這班機的好處是能早早就抵達旅館休息,因為當晚23:20還得搭付費接駁巴士前往京丹後市比賽會場。不過我在京都訂的旅館要到下午5點才能check-in,所以只好連前一晚也一併預訂。事後回想,其實前一天先到京都會更輕鬆,行程也不至於這麼緊湊。


◎抵達關西機場

 

大阪關西機場出關後,轉搭Haruka特快車前往京都。年初帶家人來京都也是搭Haruka,不過那時網路訂票後,還得先到櫃台或票機兌換實體票券並劃位。現在流程更方便了,網路訂票後上車前就會產生一組QR Code,只要在進出閘口刷一下就能搭車,連座位都能直接線上劃好。對於社恐的I人來說,真的是相當貼心。


◎Haruka特快車往京都的QR Code票券


◎彩繪Hello Kitty的Haruka特快車

 

從關西機場出發,80分鐘車程在早上9點便抵達睽違半年的京都。接著再轉乘地鐵,前往接下來三晚的落腳處—FirstCabin 京都二條城。擁有13家分店的FirstCabin,以設備完善、寬敞舒適的膠囊旅館著稱,我身高178公分,在房間裡能輕鬆站直換衣服,館內還設有大澡堂可以好好泡澡,咖啡、養樂多、冰棒、糖果無限暢飲暢吃,每晚僅約新台幣900元,對我這種旅行人來說,實在相當有吸引力。


◎FirstCabin 京都二條城

 

跟櫃台辦理前一晚的報到手續,實際住四天四晚,看一下房間沒有太大問題後,吃顆安眠藥戴上耳塞,早早就上床補眠,千萬不要流連,否則晚上搭夜車甚至明天比賽,一定會後悔,這是我的經驗法則。


◎就帶這些裝備上場,號碼布與晶片到會場再領取

 

睡滿8小時後,整理好裝備,吃過豐盛的晚餐又在京都街頭隨意晃晃,便前往京都車站八條東口的Avanti觀光巴士站,搭上23:20發車的當日往返接駁巴士(來回票價 20,000日圓)。

 

抵達28度高溫又下著雨的比賽會場


◎相當多人從京都搭乘當天往返的接駁車,共出動4輛觀光巴士


◎座位是四人一排的座位,再加上行李就顯得擁擠,兩個半小時的車程,很不好睡

 

接駁巴士是四人一排的小座位,加上跑者的隨身行李,空間顯得擁擠,既難以伸展也難以入眠。我在昏昏沉沉、睡睡醒醒、腰酸背痛的狀態下熬過兩個半小時,車子終於在凌晨兩點左右抵達京丹後市的比賽會場。這時氣溫高達28度,天空還下著雨。看來今天一整天的比賽將如預期成了「水戰」,不過也算是好事,雖然氣溫不低,但淋雨總比被烈日曝曬來得舒服。

 

到大會服務櫃檯領取報到物資,1331號是蠻順口的號碼,希望也能帶來順利的好成績。今年的100K組共有2021位選手參賽 (男子1757位,女子264位),其中有三位台灣選手,包括:大會邀請的高手陳在琮、第二次參賽又跑遍日本百K的林博文,以及來跑旅的我,大家都互相認識。寄物時與在琮約碰面,借他一隻小手電筒,按照以往經驗,從凌晨4:20起跑到天亮這將近一小時的時間,天色昏暗又沒有路燈,必須帶著照明設備,否則就只能跟著其他跑者跑,無法照自己的節奏前進。


◎1331號選手


◎供選手寄放物品的大禮堂


◎由右至左,陳在琮、大會高層、我

 

比賽開始,0-20KM

天空依舊下著雨,跑者們怕悶熱,大部分都沒有穿雨衣在起跑線等候起跑倒數。丹後100K分成A、B、CDE五個梯次,每間隔5分鐘起跑,我分配到A梯次,在長官致詞後,率先於04:20鳴笛起跑。


◎路線圖


◎高度圖

 

比賽從網野體育館前出發。天色仍暗,選手們魚貫前行,在路燈與頭燈的照耀下緩緩展開。有些人不知是狀態極佳,還是受開賽氣氛感染,亢奮之下全力衝刺,不斷超車,彷彿要搶得一個好位置。我不急,照著自己的節奏,以每公里五分出頭的速度穩穩前進。

才跑沒多久,來到3K處,天空仍下著雨,昏暗的賽道需要頭燈才能看清。遠遠約兩百公尺處,看見前方道路被積水覆蓋,形成一大片流動的水窪。旁邊抽水機正全力排水,工作人員也在指引方向。整段路都被水淹沒,看不清實際狀況。我瞥見右側似乎有條較平坦的縫隙可以穿越這片水漥,便就著頭燈小心踏入。沒想到才走了三步,整個人「撲通」一聲掉進路旁被水淹沒的水溝裡。

我嚇了一跳,心裡咒罵一聲「幹~」,水深竟到胸口下方。工作人員見狀趕緊大喊:「だいじょうぶ?」我連忙撐著爬起來,幸好只是手腳有些擦傷,身體沒有大礙。跳過水窪後稍作檢查,腰包裡的手機整支進水,還好有防水設計,只需把水甩乾即可。但沿路裝水的運動水瓶卻被沖走了,看來接下來只能在補給站拿紙杯帶著跑。確認沒大礙後,我繼續往前邁進。

清晨05:40左右,距離來到15K,天色已亮,終於可以將頭燈收起來。


◎左邊那個小藍牌是15KM的標示


◎雨勢斷斷續續,不過算是陰天的舒服天


◎工作人員指引選手過馬路

 

20-40KM

清晨06:00,距離來到20K,遼闊的久美浜灣展現眼前,接著有近10K的路程都是沿著久美浜灣前進。這是一片透過小小縫隙與日本海相連的海灣,無風無浪,說它是海灣我倒覺得比較像是一片湖泊。清晨的雨水讓水面看似有層霧狀的薄膜,很有種朦朧的美感。


◎右邊就是久美浜灣


◎面對久美浜灣的寶珠山吉祥寺,創建於奈良時代(西元710-794)


◎右邊就是久美浜灣

 

清晨6點半通過25K的標示,抵達25.5K的第5補給站,這是個大站,補給豐盛,竟然還有粗粗一根的小黃瓜,沾著味噌吃,很有關西風格,這在外面賣,一條可是要300元日幣,怎能不吃爆它!還有新鮮高麗菜剝片,同樣也是沾味噌吃,味噌在日本簡直是家常必備的營養聖品,我非常喜歡,也常常拿來當作長距離超馬賽的補給用。


◎25.5K的第5補給站


◎好大的小黃瓜


◎竟然也有高麗菜

 

上午7:10通過30K,轉出久美濱灣後,賽道進入寧靜的鄉間小鎮。沿途偶爾能遇見早起的居民與小朋友,在自家門口邊吃早餐邊為跑者加油,那份熱情也感染了我們,成為繼續前進的重要精神動力。

這份加油的動力是很必須的,因為當我抵達34.4K的第7補給站時,空曠的海邊除了下雨外,突然間雷聲大作,緊接著大雨傾盆而下,連補給的志工都被嚇了一跳。偏偏離開補給站後,正好要迎接本場賽事的第一個「魔王坡」—約兩公里的路程爬升140公尺。數字看似不多,但對已經跑了30K的跑者來說,在大雨中應付這段上坡卻是個極可能撞牆的挑戰。

這段坡道我賽前完全沒有預料到,在這裡吃足苦頭,把先前努力爭取的時間全數耗在走路爬坡上。直到39公里才終於迎來下坡。


◎進入小鎮市區


◎很喜歡這個畫面,就把它拍下來


◎開始雨戰第一個魔王坡


◎第一個魔王坡最高點

 

40-60KM

過了最高點後,下坡就順順地往下滑來到第一個全馬的距離,我記錄的時間是04:14:37,大約是以6分速完成,比我預期的速度慢,不過至少是順利地跑到這裡了。


◎全馬距離標示與時間


◎雨勢磅礡

 

磅礡的大雨從35K的上坡開始下到44K才結束,也是夠猛烈的。接著進到43.9K的第9補給站,這個補給站極為豐盛,讓人都不想離開了。


◎素的麵條,但我實在吃不下


◎補給站這裡是淺茂川漁港,今天分別會在1K、44K、99K各通過三次,很漂亮的漁港

 

然後終於在早上09:34來到賽程的一半50K處,費時05:14:28,雖然還有一半的里程,不過至少是有如當兵時破冬的心情。


◎50K處,準備下階了

 

跑這種長距離的公路賽,最讓人期待的就是大概每5公里就會出現的補給站。每個補給站都有各自的特色,有大有小,提供的食物也不一樣,有時還能吃到當地的特色小物。既然遠從台灣過來了,也不是特別拚成績,就打算邊跑邊體驗,看看日本的賽事是怎麼幫選手補給。

54.5K的第12補給站,就設在彌榮地域公民館門口,感覺就像整個鄉公所出動支援跑者一樣。今年丹後100K動員超過2000名志工,多半是當地的公務員。從賽事流程、交通管制、補給、賽道維護到選手安全等,全部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可以想像見他們付出多少心力,真的讓人心裡滿滿都是感謝!


◎中間這位感覺是公所老闆的大人物幫我弄一碗味噌湯,很好喝


◎可愛妹子做的壽司

 

一路跑到接近60K,雖然天空有下雨,但氣溫卻還是悶在嚇人的28度左右。除了定時補充電解質錠,到補給站也拿著各站要來的紙杯補充水分,也直接對著大水桶舀水往自己身上澆,拼命降溫。

另外依照以往的經驗,每到補給站我就跟志工要一大把冰塊,用頭巾包起來握在手裡。隨時冰額頭、脖子、頭頂,甚至整個身體降溫,還能含一塊冰在嘴裡,補充水分沁涼一下。直到下個補給站,冰塊剛好用盡再補充。這招是我從2023年世界盃24HR錦標賽的英國選手學來的,非常受用!

 

60-80KM

從58K開始到70K,這12公里是丹後100K的大魔王關卡,總爬升400多公尺。雖然比不上鎮西堡100K的兩段大魔王(20K上升1100公尺、12K上升800公尺),但可怕的地方在於,它出現在選手已經跑了快60K之後出現,完全有種「就要把你擋在這裡」的氣勢。

這一段幾乎只能用跑走來應付,老實說走的時間還比跑的多。身邊的選手也都差不多,大家全都低頭一步一步往上爬,完全跑不起來。只有偶爾一兩位從後面慢速刷過,想趁大家用走的時候加速超車,爭取較好的名次。


◎62K左右的隧道,原以為過了後就輕鬆了,沒想到還有另一個上坡延伸6K才結束

 

70K的最高點是「碇高原牧場」,一座渡假農場,旁邊還有間氣派的牛排館。經過這裡時,看到不少家庭扶老攜幼開車上來度假,散步閒晃,還順便替跑者們加油。看著他們悠閒自在的模樣,跑了70K的我心裡不禁羨慕起來,真想暫時換個身分,坐下來吃牛排、享受假期,不過還是得收拾起岔開的心思,專注在比賽上,比賽尚未結束。

過了70K,大魔王的長上坡總算結束,可以邁開步伐衝下坡。我對下坡比較有自信,很多選手怕下坡衝太快會受傷,所以跑得比較保守,我就趁這段下坡一路追,接連刷掉快十位選手。

到72.3K的補給站時,我先補了一大把冰塊降溫後,發現這裡有小朋友幫忙做按摩志工服務。想說反正時間也要花,就坐下來給他按一按。小朋友邊幫我塗上凝膠邊講了一大串日文,應該是問我力道和位置還OK嗎?我趕緊跟他說我是台灣人,聽不懂他說的。他聽了默默認真地幫我按摩完,還用力喊了聲「加油!」,然後我才繼續前進。

接近下午兩點,完成80K,費時09:37:28。


◎小朋友的按摩服務

 

80-100KM,比賽結束

80K一路延伸到90K,賽道從山林間重新回到海岸路線,太陽也如不祥之物地露臉,氣溫直接往上飆升,海岸完全沒有遮蔽,只好不斷用冰塊降溫,順著較平坦的道路繼續跑下去。


◎約82K處

 

接著一路小上坡小下坡地上上下下滑到85.7K丹後廳舍補給站,京丹後市政府所在地看起來好樸素可愛,讓人有股親切感,市政府的員工也出動幫跑者們補給,熱情地吆喝,就怕選手補給不夠,沒有力氣完成比賽。


◎85.7K丹後廳舍補給站

 

95K開始,大會每公里都會在路邊立一個小標示,提醒跑者快到了,加油,選手們這時心情也較輕鬆了,一邊整理經過90幾公里的疲憊樣貌,一邊調整情緒做最後奮戰,迎接終點的到來。


◎約95K處,前面這位2645號的女跑者,她也是每一個補給站拿冰塊圍在脖子上降溫,從70K左右我們就一前一後互有領先,她比我早一步進終點,後來查了比賽紀錄才知道,她叫吉田沙織,12:08:36完賽,B梯次出發,也就是晚我5分鐘,倒追了5分鐘回來,相當厲害!

 

轉進最後500公尺時,遠遠就看到終點的大型充氣拱門,我深呼吸整理好情緒,張開雙手帥帥地進終點,後轉身向賽道與大會志工深深地一鞠躬,感謝他們的付出,讓我能完成這場艱辛又美好的比賽。

 

最後以12:13:55完賽,總排名334/2021,50歲組第84/333。今年的丹後100K共有2021位跑者參賽(男子1757人、女子264人),完賽率僅59.2%,可謂相當艱難的賽事。途中我遇到一位日本跑者,我們用英文閒聊,他問我是不是第一次來,我說是的,好辛苦的一場比賽;他笑著說這是他的第四次,讓我不禁好奇,為什麼讓他一來再來樂此不疲?想想應該是京丹後的絕美風景,以及大會滿滿的熱情吧。

或許,這就是丹後100K的魅力所在。

有誰推薦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