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上
2015/10/07 16:20
瀏覽687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中國以「社稷」代表國家。
其源久遠…源於三代,與「中國」這名詞一樣時間久遠。
其意深切…自三代中國演化之後,至帝制中國兩千多年來一以貫之,與「中國」這名詞一樣蘊意深切。
「社稷」:在三代中國的演化過程中,「社」與「稷」原本是獨立的、各有其人,逝後才被祀為神;
而且正如「社稷」的順序…是「社」先「稷」後。
《論語》中很巧,首先提到有關於「社稷」的…正是「社」。
◆
《論語‧八佾》
(魯)哀公問「社」於宰我。
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
(孔)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魯哀公問「社」於孔門弟子宰我。
這表示「社」很重要,若不重要…堂堂魯國之君,應不會降尊紆貴特地去請教白衣之士。
同時這也表示「社」很古老,若非古老…堂堂魯國之君,豈能對此重要之事遺忘本源?
從宰我的回答可知:「社」…的確非常常古老。
周朝人以栗木立社神,這是周朝之事…社神應出現在周朝之前;
商朝人以柏木立社神,這是商朝以後之事…社神當出現在商朝之前;
夏朝人以松木立社神,這是夏朝以後之事…社神還很可能出現在夏朝以前。
社神是誰?為何其年代久遠、竟連魯哀公都不能詳知其情!
《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為「社」。
《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依上述三代典籍的說法,社神就是后土。
中國人常言道:皇天后土…后土就是出自三代的社神,他是共工氏之子,亦名句龍。
現在我們知道社神是誰了,問題是他生活在什麼年代?
因社神后土、句龍的資料非常少,若想推估社神的年代,只有從他的父親共工氏著手。
《大戴禮‧五帝德》孔子曰:「高辛之子也,曰放勳(堯)…流共工於幽州」
《孟子‧萬章上》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
《荀子‧議兵》舜伐有苗,禹伐共工…
依《禮記‧祭法》說共工氏「霸」九州,所以他終遭流亡的命運,這並不足奇;
但依上述三代典籍的說法,共工遭流放的時期有三:在堯、在舜、在禹…這就頗令人困惑。
實際上,
不論是宰我、孟子或荀子,他們距堯、舜、禹的年代幾乎都超過1500年。
而且其間的商朝雖有甲骨文但無文獻,更早的夏朝甚至連文字可都付之闕如、遑論文獻。
因此,所有堯、舜、禹的事跡應皆為囗傳心授…逾千年之久,實可概歸為傳說時代。
在此情況下,有關共工的傳說…究竟是被堯、被舜,或被禹流放,會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實可想像。
不過參考《尚書》,我們仍可在傳說中作一點努力,尋找出比較可能的真相。
《尚書‧堯典》(堯)帝曰:「疇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
《尚書‧舜典》(堯)流共工于幽州…二十有八載,(堯)帝乃殂落。
在《尚書‧虞書》的《堯典》、《舜典》中,完整說明了整個情況。
堯時共工氏就相當出名,驩兜曾向堯帝大力推薦共工氏;但堯沒有接受,後來堯禪政於舜,堯退居幕後。
舜攝政時,流放共工於幽州;這時名義上的天子仍為堯,等28年後堯過世,舜守喪三年再接帝位。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解釋。
《大戴禮‧五帝德》孔子說:堯「流共工於幽州」…因流放共工時,堯仍是名義上的天子。
《孟子‧萬章上》萬章說:「舜流共工于幽州」…因流放共工時,舜是當時的攝政者。
《荀子‧議兵》荀子說:「禹伐共工」…因討伐、擒拿共工時,禹是真正的領兵者。
或許這就是共工傳說的真相。
共工在傳說中是在堯、舜的時代,和禹曾一同為堯、舜的政統服務,那共工之子大概也應屬同一時代。
上述三代典籍:《國語‧魯語上》、《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禮記‧祭法》提到共工之子后土被祀為「社」。
而我們也討論過后土…約當堯禪舜攝的時代,
接下來需要討論的是后土…究竟是在逝後何時被祀為「社」神?
《史記‧夏本紀》啟曰:「用命,賞于祖;不用命,僇于『社』。」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
大禹過世後,其子啟繼立,但有扈氏不服,於是夏啟討伐之,大戰於甘。
將戰,夏啟作甘誓:如不齊心努力作戰,就將戮於「社」。
這表示夏啟己立「社」,自當有「社」神,而唯一的侯選人就是后土。
《史記‧殷本紀》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
商湯弔民伐夏桀得勝,便想遷移夏「社」,但不能得到認同,只得再作夏「社」(可能原先己毀);
「於是諸侯畢服,(商)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這表示商湯自己必立有商社,否則不必那麼介意要遷夏社,而商朝「社」神的唯一侯選人應即為后土。
《史記‧周本紀》除道,修「社」及商紂宮…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左)右畢從。
周武王伐紂得勝,有前代商湯的經驗,周武王主動修整戰爭中受損的商「社」,並在「社」南舉行大會。
這表示周武王親親以尊商社,同理可推周亦有周社,而周朝「社」神的唯一侯選人同樣仍是后土。
歷夏、商、周三代,社神一直就是《國語‧魯語上》、《禮記‧祭法》所說能「平九土(州)」的后土,
只因為那是屬於堯舜傳說時代,距魯哀公逾1500年,難怪魯哀公會有些隔閡、不清。
然而,有關社神歷史的真正細節…如后土是如何「平九土(州)」以立功於世的,那些並不重要。
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
中國人遠在那蒙昧幽渺的堯、舜時代…為敬土而首先立下了社神,這充份表現出中國文化的務實特色。
「社」…
從字形上看,左邊為示、右邊為土,代表:心示於土,也就是意在土地之主、土地之神。
而社神名為「后土」;后,君也。后,也有在後之意。
開創之君在先(皇)、繼體之君在後(后);所以中國依序稱:皇天、后土。
當初共工氏之子名句龍,很可能是在他志「平九土(州)」才以后土為字,或死後因功為世人所字。
因此,不論從「社」的字形或社神之名字來看,「社」就是土主、土神。
中國有土神,世上所有的文明大概都有土神。
但埃及古文明尊太陽神、希臘古文明尊天神宙斯…都屬光輝燦爛的天神;土神的地位並未彰顯。
而中國雖稱皇天、祭天神,但我們並不知三代中國的天神為何?
可是我們非常清楚:中國自三代起便代代有社、祭社神,把社神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實際上那只是一個平凡的土神,從這一點足以顯現中國文化腳踏實地的務實特色。
而在希臘古文明中所有奧林匹克山顛的諸神,都是神、大多天生就是高高在上之神、非普通平凡之人。
社神生前則非為神實為人,是普通平凡之人,是務實有功之人,逝後受人景仰才被祀為神…以凡人昇華為神,這一點足亦以顯現中國文化樸實近人的務實特色。
當我們在說中國的社神近人務實,可能並未太多強烈的感覺,
請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試想;請問:
希臘的亞力山大大帝會向他老師亞里斯多德請教有關於土神、或天神宙斯的事情嗎?
大概不會吧,至少在希臘的典籍中沒記,因為即使真有那件事…那也不重要、沒有意義、並不值得記載。
然而,中國的社神不同,
中國的魯哀公會向他臣子(孔子)的弟子請教有關於土神的事情:
2500年前的魯哀公必定認為這件事…很重要,才會問;《論語》作者也認為這件事…有意義,才會記。
而2500年後的中國人,我們依然能心領神會,感覺到這件事…很重要、很有意義。
這就是「中國」之「社」:其源久遠、其意深切…歷五千年讓中國人心有靈犀一以貫之的幽微之處。
《論語》中首先由一位弟子簡單說明「社稷」之「社」,接下來,就由另外一位弟子完整提到「社稷」。
◆
《論語‧先進》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
(孔)子曰:「賊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孔)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子路在此完整提出了「社稷」,但為什麼在前面魯哀公只問「社」而不問「稷」?
答案為:「稷」…是周朝人的祖先。
魯哀公是周朝人,他沒理由不知道、不了解、不清楚自己祖先;他沒理由還要問有關自己祖先的事。
《史記‧周本紀》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
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太史公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寫周朝的始祖棄…自幼至長都樂於農、擅於農,
所以堯舉棄為「農師」、舜封棄號「后稷」…但這只說他生前之事,未提他逝後是否被祀為「稷」神。
《史記‧殷本紀》
湯誥:「古禹、皋陶…后稷降播,農殖百穀。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後有立。」以令諸侯。
商湯在平夏桀後,對諸侯宣揚:禹、皋陶、后稷的功勞,並提到「故後有立」,
而禹、皋陶…逝後並未被立為神,所以這裡的「立」,應非祀而是另有涵義;
所以,在《殷本紀》中:只說「后稷」生前有功於民,也沒提到他逝後是否被祀為「稷」神。
我們知道周朝的始祖名棄、號后稷,樂於農、長於農,在三代中國確有大功於世。
但在太史公的史記中,實在看不出他究竟是何時被祀為「稷」神?
那要在三代的典藉中尋找。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禮記‧祭法》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參考上述三代典藉,都提到「稷」神有二:一開始是烈(厲)氏之子,後來才改為周朝的始祖棄。
而周棄…最早可上溯至夏、至少自商朝起,就己被祀為「稷」神。
不過與夏朝開始就己祀后土之「社」神相較,時間稍晚,故「社稷」一詞:社先稷後,其來有自。
「社稷」…包含了「社」與「稷」,兩者皆與土有關,皆為以人而祀之神;這是兩者相同之處。
「社」…主土,是土神。
「稷」…左邊為禾,屬穀類,意指「五穀之長」,引申為農神;穀生於土、附於土;故社先稷後,必然。
「社」與「稷」,兩者固有相同之處,但也有相異之點。
「社」…是土神,主土,字后土;不字后社;三代並無土官。
「稷」…是農神,主穀,不字后穀,字后稷;三代亦為農官。
三代中國的「社」與「后土」…專為受祀之土神;既為神則不得為俗世之官,故無土官。
但三代中國的「稷」與「后稷」…既為農官,亦為受祀之農神;神緣何能為俗世之官?
請參考下例說明。
《國語‧周語上》
祭公謀父諫(周穆王)曰: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
…
虢文公諫(周宣王)曰:「是故稷為大官…」
先看祭公謀父的諫語。
「世」后稷…很明確地指出:周(我)之祖先(棄、后稷)自虞舜、夏禹開始,就「世」襲后稷之官;
因此「后稷」…在此就是農官。
棄「稷」不務…很明確地指出:是因為夏衰、廢農不務,周(我)之祖先(不窋)才失其(稷)官;
因此「稷」…在此也是指農官。
再看虢文公的諫語。
故「稷」為大官…很明確地指出「稷」是官、是農官。
周朝的始祖…名為「棄」、生前受命農官名為「稷」、死後受祀農神名為「后稷」。
只因今天我們所有的三代文獻幾乎都出自周朝人之手,
而周人尊敬自己的祖先,往往尊稱「棄」為「稷」或為「后稷」,使得棄、稷、后稷三者界限變得模糊。
故「稷」(農官)、「后稷」(農神)…既可以指周之祖先棄(及不窋等),亦可指農官與農神。
但「社」…非官、無世襲、三代皆專用於祀土神;不同於「稷」。
雖然「社」與「稷」原本獨立,各有其源,只是兩者息息相關皆關乎土,最終乃併稱為「社稷」。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子路的這段話,是《論語》中首先出現「社稷」。
其實「社稷」在三代中國的典籍中出現非常早,早在三代的商朝就出現了。
《尚書‧商書‧太甲上》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廟,罔不祗肅…」
在《商書》中伊尹所稱的「社稷」:是指整個商朝…代表整個中國的「社稷」。
這是今天一般中國人印象中的「社稷」;而子路所說的「社稷」卻有不同。
子路所說的「社稷」:非指整個周朝、非指整個魯國,而是僅指一個城市…費邑的「社稷」。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
孔子在魯國任大司寇,力主正禮教、當先隳三都…隳: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郈邑、孟孫氏的郕邑。
而子路在魯國任職於三桓之首:季孫氏之家宰,協助孔子貫徹隳三都大事。
隳三都在魯國阻力極大,子路亟需得力助手輔佐,他從同學中挑選了子羔。
子路任子羔為費邑宰(依史記…子路任子羔兼費邑、郈邑宰) ,子羔雖優秀,但孔子有意見。
因此時:孔子54歲、子路45歲,而子羔年僅24歲…或許孔子認為子羔太年輕,尚需進學、充實、磨鍊!
《論語》記載
子路堅持己見:先任子羔為費邑宰;「何必讀書,然後為學」…這是孔子不悅於學的直接理由。
而子路所說:「有社稷焉」;實指費邑所祀之「社」與「稷」…這或是孔子有慨於禮的另一潛在因素。
《周禮‧地官司徒》
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
凡封國,設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
依三代中國之禮,凡有建邦國者立有該邦國的「社」與「稷」…這是可有、也是應有,毫無模糊空間。
但「都邑」亦如是、亦有「社」與「稷」…那就存在很大的模糊空間了!
關鍵在於什麼是「都邑」?
若「都」:專指天子、諸侯封國之都,如周之洛陽、魯之曲阜…則大夫應該不可自立「社」與「稷」。
若「都」:系指任何一個大型都會之邑,如魯之費邑、郕邑、郈邑…則大夫亦可自立「社」與「稷」。
然而周禮是不成文法,其禮因時、因地、因人而有變化,這裡的「都」究竟該怎麼解釋,著實費人思量;
不過,
對三代中國一般而言,習慣上指天子、諸侯封國之都,像魯國大夫季氏在費邑自立社與稷…較少見。
孔子當初推動隳三都時,也許內心在想:等隳三都城牆後,再擇機適當處理費邑之「社」與「稷」。
沒想到,子路力舉年少的子羔為費邑宰,竟還舉:「有社稷焉」…來為子羔背書,
也許這是孔子心中不滿意、認為不盡合於當世之禮,卻又不方便明白指出的一件事。
關於三代中國的大夫未自立社稷,還可參考孟子的說法。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天子保四海,自有保社稷之意;諸侯保社稷,是因其自立社稷;
但卿大夫保宗廟,刻意略去社稷…雖然不能據此推論卿大夫不能自立社稷,至少或可表示其為少見。
無論如何,我們從子路囗中得知三代春秋的魯國費邑亦有社稷;因此
三代中國的中央首都…有社與稷:祀社神與稷神;
三代中國的諸侯首都…有社與稷:祀社神與稷神;
三代中國的大夫家邑…有社與稷:祀社神與稷神
這意味著三代中國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祭祀的普遍性與一致性是其持徵。
埃及古文明尊太陽神、祀太陽神,那是中央領導一人獨祀…其祀神非具普遍性。
而希臘古文明尊奧林匹克12主神;但宙斯是奧林匹斯主神、光明之神阿波羅是德爾斐主神、智慧女神雅典娜曾雅典主神;希臘城邦所祀主神隨時、隨地而有不同…其祀神非具一致性。
三代中國古文明祀社神與稷神的普遍性與一致性;或是中國獨具的特色。
《論語》中既由一位弟子微妙地點出「社稷」,最後則由孔子親自上場提出終極意涵的大我「社稷」。
◆
《論語‧季氏》
季氏將伐顓臾。
冉有(名求)、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
「(冉)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
《論語》當中:
先由魯哀公問「社」、次由魯定公靖「社稷」、末由季孫氏將伐「社稷」…依序闡述三代中國之社稷。
魯哀公是孔子《春秋》一書中,最後的一位魯國領導。
魯哀公問「社」…
一方面由魯哀公虛心求教於「社」,表示出「社」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表示「社」的真實意義尚未為魯哀公、乃至於整個魯國社會所理解。
其實不止魯哀公,
孔子《春秋》一書中,曾以「如齊觀社」:記魯莊公、以「矢魚于棠」載魯隱公;
表達他們同樣對「社」的真實意義缺乏深入的理解。
《春秋‧莊公二十三年》夏,(魯莊)公如齊觀社,(魯莊)公至自齊。
魯莊公到齊國觀社…魯國大臣曹劌諫魯莊公:越境到國外旅遊看熱鬧,非禮;
魯莊公不聽,非得去。
這裡的「社」…指庶民因「社」而辨的集會。
《國語‧魯語上》
莊公如齊觀社。
曹劌諫曰:
「不可。夫禮,所以正民也…
夫齊棄太公之法而觀民于社,君為是舉而往之,非故業也,何以訓民?…今齊社而往觀旅,非先王之訓也。」
(魯莊)公不聽,遂如齊。
《春秋‧隱公五年》五年,春,(魯隱)公矢魚于棠。
魯隱公到魯國棠的地方看魚…魯國大臣臧僖伯諫魯隱公:捕魚是地方官所職的小事,領導看熱鬧,非禮;
魯隱公不聽,找個理由說要巡視地方、非得去。
這裡的「魚」、即漁、意「社」…指庶民以「社」而辨的捕魚活動。
《左傳‧隱公五年》
五年,春,(魯隱)公將如棠觀魚者。
臧僖伯諫曰:
「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皁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魯隱)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孔子在《春秋》所述之「矢魚于棠」、「如齊觀社」,
三代中國的《國語》、《左傳》、《公羊》、《穀梁》有評,帝制中國的董仲舒更把兩者合而為一綜評之。
《春秋繁露‧玉英》
(魯隱)公觀魚於棠,何?惡也…
譏何故言(魯隱公)觀魚?猶言(魯莊公)觀社也,皆諱大惡之辭也。
孔子《春秋》
第一位魯國之君魯隱公:矢魚于棠…失禮於「社」,臧僖伯諫而不免。
第三位魯國之君魯莊公:如齊觀社…失禮於「社」,曹劌諫亦不能免。
故最後一位魯國之君魯哀公,會小心謹慎…問禮於「社」,實在是其來有自。
而宰我回答:「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未必就是信口開河,他或許是別有懷抱;呼籲魯哀公力振。
只是孔子行中道,不同意宰我的激越。
《論語》三次提到「社」或「社稷」,氣氛都不對。
宰我提「社」,因魯哀公問「社」,孔子認為宰我激越錯解了「社」…魯哀公無為於「社」,最後與宰我一樣離魯國。
子路提「社稷」,助魯定公靖「社稷」,孔子認為子路從權輕忽了「社稷」…隳三都功虧一簣,魯定公無由以靖「社稷」,孔子終而離開魯國。
最後由孔子面對冉有、子路,在他流浪天涯13年後的垂暮之年回歸魯國,無奈地自己主動提出「社稷」。
同樣是魯國的社稷不靖…而宰我不見了、子路變成了配角,孔子要如何在此險惡的狀況下詮釋「社稷」?
《論語》很完整、很有層次地描述孔子是如何艱難而又堅定提出「社稷」新解。
首先《論語》指出季康子要伐魯國境內的小邦顓臾…擅權、非禮。
其次《論語》指出季氏家宰冉有偕同子路共見孔子…為季氏伐顓臾作說客。
孔子長期流浪、68歲才返魯國,來日無多…然而他直斥冉有之過,以「社稷之臣」稱顓臾,認為不該伐。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
顓臾…大皞(伏羲)氏後裔,周成王封顓臾王專祀魯國境內的蒙山。
孔子以「社稷之臣」稱顓臾,豐富、宏大了「社稷」的涵意。
孔子稱顓臾:「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
顓臾…既在魯國的「邦域之中」,就不是指一個人,而是一座城、一個城邦國家;那又怎能為「臣」、怎能為「社稷之臣」?
所以孔子所稱「社稷之臣」的「社稷」…也不是指人或神,而是另有涵意。
前面我們提到在三代中國,
「稷」…並非單指一個人,而是先為烈(厲)山氏之子曰柱,被祀為「稷」,後改周棄祀之為「稷」。
同樣的導理,「社」…表面看來似單指一人,即共工氏之子,逝後祀以為「社」;
但其實不論在三代中國或帝制中國皆另有別說。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
《淮南子‧氾論訓》禹勞天下,而死為「社」;後稷作稼穡,而死為「稷」
《漢書‧郊祀志下》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
「后土」即是「社」。
因此中國傳說中的「社」:包括共工氏之子、八愷、夏禹,「稷」:包括烈(厲)山氏之子、周棄;
不論「社」與「稷」皆非一人,因此中國所祀「社稷」的重點,並非在於人;
而《論語》中孔子所提之「社稷」…其意並非專指人或神,而是意指三代中國宗法親親的價值體系。
因為顓臾:實司大皞(伏羲)與有濟之祀…實際上,大皞(伏羲)、有濟與「社稷」並無直接關聯。
但是顓臾::服事諸夏…孔子以此稱其為「社稷之臣」,「社稷」是指「諸夏」、即親親價值。
關於這一點,請看《論語》中的後續敘述。
◆
《論語‧季氏》
…
冉有曰:「夫子(季康子)欲之,吾二臣(冉有、子路)皆不欲也。」
孔子曰:
「(冉)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
「(冉)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當孔子直言冉有之過,並以「社稷之臣」稱顓臾,認為不該伐…這時孔子尚未解釋什麼是「社稷」。
但冉有立刻表示知過,並解釋伐顓臾是季康子之意,他和子路都無意如此…間接表示他和子路無能為力。
孔子並未因此而諒解、放過冉有,反而進一步暗示冉有應辭費邑宰…以個人進退、向季康子進諫正言。
冉有原做說客而來,今反被孔子所說,不得己站在季氏立場發言: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可惜。
孔子在接下來的一大段話中,解釋「社稷」:是「修文德以來之」…這就是宗法親親的「諸夏」。
顓臾:城內有家族伏羲之祀,亦當有「社稷」邦國之祀…以家立國,是宗法親親的小我「社稷」;
顓臾:城內有蒙山之祀,以服事諸夏,稱「社稷」之臣…華夏為國,是宗法親親的大我「社稷」。
孔子所謂「社稷之臣」的「社稷」…意指整個三代華夏中國的宗法親親道統,繫於顓臾蒙山之祀,
季氏若伐顓臾:是自伐華夏中國的宗法親親道統…終必自戕。
從孔子囗稱:顓臾竟變成「社稷之臣」…我們因此理解三代春秋「社稷」的終極涵意。
它不再侷限為某一特定人物的社神與稷神…而是升為一種人文思想,沁於諸夏;
它不再侷限為某一特定邦國的社神與稷神…而是凝為一種人倫價值,潤於中國。
三代中國的國家:「右社稷,而左宗廟」…家祀宗廟、國祀社稷。
宗廟是三代家族禮序宗法親親人倫的小我之祀,社稷是三代邦國用宏宗法親親人倫的大我之祀。
國家、國家:國即是家、家即是國…這是三代中國的親親人文思想;
宗廟奠基於社稷、而社稷本乎宗廟…這是三代中國的親親人倫價值。
孔子正言詮釋的大我「社稷」…最終點醒了季氏、保住了顓臾。
三代中國古文明所祀的「社稷」,其意涵實際上超越了社神與稷神,而象徵著整個宗法親親的價值體系。
這一點類似埃及古文明之尊太陽神、祀太陽神,踓然那是中央領導一人獨祀…但其所述亦涵蓋其他神祗、實象徵環繞整個太陽神的價值體系。
這一點亦類似希臘古文明;雖各城各有主神,如雅典衛城之帕德嫩神廟主祀智慧女神雅典娜,但廟內雕有天神宙斯、海神波塞頓…以及特洛伊之戰、眾神和巨人之戰…等,象徵著環繞整個神譜的價值體系。
然而三代中國古文明所祀「社稷」的價值體系,與埃及、希臘古文明所祀神廟的價值體系有一點不同…親親。
玆以希臘古文明為例來做說明:
希臘最有名的史詩是荷馬所著的伊利亞德…歌頌特洛伊之戰,而天上諸神家族也分邊結派參與此戰。
三代中國則無類似史詩,雖戰爭現實存在、但在親親宗法的價值體系下:其非社稷之福、亦非社稷所允。
這是孔子正言詮釋「社稷」的要旨。
「社稷」…源於三代,與「中國」這個名詞一樣蘊時久遠。
「社稷」…由《論語》的三則事例可看出其意涵的變化。
宰我詮釋的是「社」…那是魯國之「社」;原本是天子所祀之「社」,擴為諸侯所祀之「社」。
宰我詮釋的只是「社」…說明「社稷」原本是「社」與「稷」各別獨立、互不相干。
子路引用的「社稷」…那是費邑之「社稷」、地方之「社稷」、季氏之「社稷」、大夫之「社稷」。
子路將「社」與「稷」組合一體稱「社稷」…原本天子所祀之「社稷」,下擴為諸侯、大夫所祀之「社稷」。
孔子所提出「社稷」…意指諸夏共祀之「社稷」,是天子、諸侯、卿大夫一體共尊的宗法人倫價值體系。
孔子習稱其為仁、孟子嘗稱其為義、我們可用較有感覺的說法,稱其為親親…的宗法人倫價值體系。
「社稷」…源於三代中國、成於三代中國,但未終止於三代中國。
「社稷」…在埃及的太陽神廟、希臘的奧林匹克諸神神廟都己傾頹為歷史陳跡之際,仍然保持原有的意涵,繼續沿用於秦漢、明清的帝制中國;中國乃親親睦倫得成其大。
宰我說明「社」,是因魯哀公問社 …那是魯國腳踏實地之「社」、也是三代中國諸侯親親近人之「社」;
「社」:腳踏實地、親親近人,可代表國。
「稷」與「社」一樣:腳踏實地、親親近人。
子路引述「社稷」…那是費邑之「社稷」、是季氏家族之「社稷」、也可說是三代中國家族之「社稷」。
「社稷」:亦可代表家。
孔子提出「社稷」:那是宗法親親的價值體系;這總結了三代中國的思想、貫穿了帝制中國的歷史…
從此;
親親中國以「社稷」代表國家,「社稷」亦即代表親親中國。
五千年恍如一夢,在21世紀的今天有一個的小小疑問:
中國人…是否還在稱「社稷」、是否還在乎「社稷」、是否還有所謂的「社稷」嗎?
其源久遠…源於三代,與「中國」這名詞一樣時間久遠。
其意深切…自三代中國演化之後,至帝制中國兩千多年來一以貫之,與「中國」這名詞一樣蘊意深切。
「社稷」:在三代中國的演化過程中,「社」與「稷」原本是獨立的、各有其人,逝後才被祀為神;
而且正如「社稷」的順序…是「社」先「稷」後。
《論語》中很巧,首先提到有關於「社稷」的…正是「社」。
◆
《論語‧八佾》
(魯)哀公問「社」於宰我。
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
(孔)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魯哀公問「社」於孔門弟子宰我。
這表示「社」很重要,若不重要…堂堂魯國之君,應不會降尊紆貴特地去請教白衣之士。
同時這也表示「社」很古老,若非古老…堂堂魯國之君,豈能對此重要之事遺忘本源?
從宰我的回答可知:「社」…的確非常常古老。
周朝人以栗木立社神,這是周朝之事…社神應出現在周朝之前;
商朝人以柏木立社神,這是商朝以後之事…社神當出現在商朝之前;
夏朝人以松木立社神,這是夏朝以後之事…社神還很可能出現在夏朝以前。
社神是誰?為何其年代久遠、竟連魯哀公都不能詳知其情!
《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為「社」。
《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依上述三代典籍的說法,社神就是后土。
中國人常言道:皇天后土…后土就是出自三代的社神,他是共工氏之子,亦名句龍。
現在我們知道社神是誰了,問題是他生活在什麼年代?
因社神后土、句龍的資料非常少,若想推估社神的年代,只有從他的父親共工氏著手。
《大戴禮‧五帝德》孔子曰:「高辛之子也,曰放勳(堯)…流共工於幽州」
《孟子‧萬章上》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
《荀子‧議兵》舜伐有苗,禹伐共工…
依《禮記‧祭法》說共工氏「霸」九州,所以他終遭流亡的命運,這並不足奇;
但依上述三代典籍的說法,共工遭流放的時期有三:在堯、在舜、在禹…這就頗令人困惑。
實際上,
不論是宰我、孟子或荀子,他們距堯、舜、禹的年代幾乎都超過1500年。
而且其間的商朝雖有甲骨文但無文獻,更早的夏朝甚至連文字可都付之闕如、遑論文獻。
因此,所有堯、舜、禹的事跡應皆為囗傳心授…逾千年之久,實可概歸為傳說時代。
在此情況下,有關共工的傳說…究竟是被堯、被舜,或被禹流放,會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實可想像。
不過參考《尚書》,我們仍可在傳說中作一點努力,尋找出比較可能的真相。
《尚書‧堯典》(堯)帝曰:「疇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
《尚書‧舜典》(堯)流共工于幽州…二十有八載,(堯)帝乃殂落。
在《尚書‧虞書》的《堯典》、《舜典》中,完整說明了整個情況。
堯時共工氏就相當出名,驩兜曾向堯帝大力推薦共工氏;但堯沒有接受,後來堯禪政於舜,堯退居幕後。
舜攝政時,流放共工於幽州;這時名義上的天子仍為堯,等28年後堯過世,舜守喪三年再接帝位。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解釋。
《大戴禮‧五帝德》孔子說:堯「流共工於幽州」…因流放共工時,堯仍是名義上的天子。
《孟子‧萬章上》萬章說:「舜流共工于幽州」…因流放共工時,舜是當時的攝政者。
《荀子‧議兵》荀子說:「禹伐共工」…因討伐、擒拿共工時,禹是真正的領兵者。
或許這就是共工傳說的真相。
共工在傳說中是在堯、舜的時代,和禹曾一同為堯、舜的政統服務,那共工之子大概也應屬同一時代。
上述三代典籍:《國語‧魯語上》、《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禮記‧祭法》提到共工之子后土被祀為「社」。
而我們也討論過后土…約當堯禪舜攝的時代,
接下來需要討論的是后土…究竟是在逝後何時被祀為「社」神?
《史記‧夏本紀》啟曰:「用命,賞于祖;不用命,僇于『社』。」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
大禹過世後,其子啟繼立,但有扈氏不服,於是夏啟討伐之,大戰於甘。
將戰,夏啟作甘誓:如不齊心努力作戰,就將戮於「社」。
這表示夏啟己立「社」,自當有「社」神,而唯一的侯選人就是后土。
《史記‧殷本紀》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
商湯弔民伐夏桀得勝,便想遷移夏「社」,但不能得到認同,只得再作夏「社」(可能原先己毀);
「於是諸侯畢服,(商)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這表示商湯自己必立有商社,否則不必那麼介意要遷夏社,而商朝「社」神的唯一侯選人應即為后土。
《史記‧周本紀》除道,修「社」及商紂宮…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左)右畢從。
周武王伐紂得勝,有前代商湯的經驗,周武王主動修整戰爭中受損的商「社」,並在「社」南舉行大會。
這表示周武王親親以尊商社,同理可推周亦有周社,而周朝「社」神的唯一侯選人同樣仍是后土。
歷夏、商、周三代,社神一直就是《國語‧魯語上》、《禮記‧祭法》所說能「平九土(州)」的后土,
只因為那是屬於堯舜傳說時代,距魯哀公逾1500年,難怪魯哀公會有些隔閡、不清。
然而,有關社神歷史的真正細節…如后土是如何「平九土(州)」以立功於世的,那些並不重要。
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
中國人遠在那蒙昧幽渺的堯、舜時代…為敬土而首先立下了社神,這充份表現出中國文化的務實特色。
「社」…
從字形上看,左邊為示、右邊為土,代表:心示於土,也就是意在土地之主、土地之神。
而社神名為「后土」;后,君也。后,也有在後之意。
開創之君在先(皇)、繼體之君在後(后);所以中國依序稱:皇天、后土。
當初共工氏之子名句龍,很可能是在他志「平九土(州)」才以后土為字,或死後因功為世人所字。
因此,不論從「社」的字形或社神之名字來看,「社」就是土主、土神。
中國有土神,世上所有的文明大概都有土神。
但埃及古文明尊太陽神、希臘古文明尊天神宙斯…都屬光輝燦爛的天神;土神的地位並未彰顯。
而中國雖稱皇天、祭天神,但我們並不知三代中國的天神為何?
可是我們非常清楚:中國自三代起便代代有社、祭社神,把社神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實際上那只是一個平凡的土神,從這一點足以顯現中國文化腳踏實地的務實特色。
而在希臘古文明中所有奧林匹克山顛的諸神,都是神、大多天生就是高高在上之神、非普通平凡之人。
社神生前則非為神實為人,是普通平凡之人,是務實有功之人,逝後受人景仰才被祀為神…以凡人昇華為神,這一點足亦以顯現中國文化樸實近人的務實特色。
當我們在說中國的社神近人務實,可能並未太多強烈的感覺,
請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試想;請問:
希臘的亞力山大大帝會向他老師亞里斯多德請教有關於土神、或天神宙斯的事情嗎?
大概不會吧,至少在希臘的典籍中沒記,因為即使真有那件事…那也不重要、沒有意義、並不值得記載。
然而,中國的社神不同,
中國的魯哀公會向他臣子(孔子)的弟子請教有關於土神的事情:
2500年前的魯哀公必定認為這件事…很重要,才會問;《論語》作者也認為這件事…有意義,才會記。
而2500年後的中國人,我們依然能心領神會,感覺到這件事…很重要、很有意義。
這就是「中國」之「社」:其源久遠、其意深切…歷五千年讓中國人心有靈犀一以貫之的幽微之處。
《論語》中首先由一位弟子簡單說明「社稷」之「社」,接下來,就由另外一位弟子完整提到「社稷」。
◆
《論語‧先進》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
(孔)子曰:「賊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孔)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子路在此完整提出了「社稷」,但為什麼在前面魯哀公只問「社」而不問「稷」?
答案為:「稷」…是周朝人的祖先。
魯哀公是周朝人,他沒理由不知道、不了解、不清楚自己祖先;他沒理由還要問有關自己祖先的事。
《史記‧周本紀》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
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太史公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寫周朝的始祖棄…自幼至長都樂於農、擅於農,
所以堯舉棄為「農師」、舜封棄號「后稷」…但這只說他生前之事,未提他逝後是否被祀為「稷」神。
《史記‧殷本紀》
湯誥:「古禹、皋陶…后稷降播,農殖百穀。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後有立。」以令諸侯。
商湯在平夏桀後,對諸侯宣揚:禹、皋陶、后稷的功勞,並提到「故後有立」,
而禹、皋陶…逝後並未被立為神,所以這裡的「立」,應非祀而是另有涵義;
所以,在《殷本紀》中:只說「后稷」生前有功於民,也沒提到他逝後是否被祀為「稷」神。
我們知道周朝的始祖名棄、號后稷,樂於農、長於農,在三代中國確有大功於世。
但在太史公的史記中,實在看不出他究竟是何時被祀為「稷」神?
那要在三代的典藉中尋找。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禮記‧祭法》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參考上述三代典藉,都提到「稷」神有二:一開始是烈(厲)氏之子,後來才改為周朝的始祖棄。
而周棄…最早可上溯至夏、至少自商朝起,就己被祀為「稷」神。
不過與夏朝開始就己祀后土之「社」神相較,時間稍晚,故「社稷」一詞:社先稷後,其來有自。
「社稷」…包含了「社」與「稷」,兩者皆與土有關,皆為以人而祀之神;這是兩者相同之處。
「社」…主土,是土神。
「稷」…左邊為禾,屬穀類,意指「五穀之長」,引申為農神;穀生於土、附於土;故社先稷後,必然。
「社」與「稷」,兩者固有相同之處,但也有相異之點。
「社」…是土神,主土,字后土;不字后社;三代並無土官。
「稷」…是農神,主穀,不字后穀,字后稷;三代亦為農官。
三代中國的「社」與「后土」…專為受祀之土神;既為神則不得為俗世之官,故無土官。
但三代中國的「稷」與「后稷」…既為農官,亦為受祀之農神;神緣何能為俗世之官?
請參考下例說明。
《國語‧周語上》
祭公謀父諫(周穆王)曰: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
…
虢文公諫(周宣王)曰:「是故稷為大官…」
先看祭公謀父的諫語。
「世」后稷…很明確地指出:周(我)之祖先(棄、后稷)自虞舜、夏禹開始,就「世」襲后稷之官;
因此「后稷」…在此就是農官。
棄「稷」不務…很明確地指出:是因為夏衰、廢農不務,周(我)之祖先(不窋)才失其(稷)官;
因此「稷」…在此也是指農官。
再看虢文公的諫語。
故「稷」為大官…很明確地指出「稷」是官、是農官。
周朝的始祖…名為「棄」、生前受命農官名為「稷」、死後受祀農神名為「后稷」。
只因今天我們所有的三代文獻幾乎都出自周朝人之手,
而周人尊敬自己的祖先,往往尊稱「棄」為「稷」或為「后稷」,使得棄、稷、后稷三者界限變得模糊。
故「稷」(農官)、「后稷」(農神)…既可以指周之祖先棄(及不窋等),亦可指農官與農神。
但「社」…非官、無世襲、三代皆專用於祀土神;不同於「稷」。
雖然「社」與「稷」原本獨立,各有其源,只是兩者息息相關皆關乎土,最終乃併稱為「社稷」。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子路的這段話,是《論語》中首先出現「社稷」。
其實「社稷」在三代中國的典籍中出現非常早,早在三代的商朝就出現了。
《尚書‧商書‧太甲上》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廟,罔不祗肅…」
在《商書》中伊尹所稱的「社稷」:是指整個商朝…代表整個中國的「社稷」。
這是今天一般中國人印象中的「社稷」;而子路所說的「社稷」卻有不同。
子路所說的「社稷」:非指整個周朝、非指整個魯國,而是僅指一個城市…費邑的「社稷」。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
孔子在魯國任大司寇,力主正禮教、當先隳三都…隳: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郈邑、孟孫氏的郕邑。
而子路在魯國任職於三桓之首:季孫氏之家宰,協助孔子貫徹隳三都大事。
隳三都在魯國阻力極大,子路亟需得力助手輔佐,他從同學中挑選了子羔。
子路任子羔為費邑宰(依史記…子路任子羔兼費邑、郈邑宰) ,子羔雖優秀,但孔子有意見。
因此時:孔子54歲、子路45歲,而子羔年僅24歲…或許孔子認為子羔太年輕,尚需進學、充實、磨鍊!
《論語》記載
子路堅持己見:先任子羔為費邑宰;「何必讀書,然後為學」…這是孔子不悅於學的直接理由。
而子路所說:「有社稷焉」;實指費邑所祀之「社」與「稷」…這或是孔子有慨於禮的另一潛在因素。
《周禮‧地官司徒》
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
凡封國,設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
依三代中國之禮,凡有建邦國者立有該邦國的「社」與「稷」…這是可有、也是應有,毫無模糊空間。
但「都邑」亦如是、亦有「社」與「稷」…那就存在很大的模糊空間了!
關鍵在於什麼是「都邑」?
若「都」:專指天子、諸侯封國之都,如周之洛陽、魯之曲阜…則大夫應該不可自立「社」與「稷」。
若「都」:系指任何一個大型都會之邑,如魯之費邑、郕邑、郈邑…則大夫亦可自立「社」與「稷」。
然而周禮是不成文法,其禮因時、因地、因人而有變化,這裡的「都」究竟該怎麼解釋,著實費人思量;
不過,
對三代中國一般而言,習慣上指天子、諸侯封國之都,像魯國大夫季氏在費邑自立社與稷…較少見。
孔子當初推動隳三都時,也許內心在想:等隳三都城牆後,再擇機適當處理費邑之「社」與「稷」。
沒想到,子路力舉年少的子羔為費邑宰,竟還舉:「有社稷焉」…來為子羔背書,
也許這是孔子心中不滿意、認為不盡合於當世之禮,卻又不方便明白指出的一件事。
關於三代中國的大夫未自立社稷,還可參考孟子的說法。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天子保四海,自有保社稷之意;諸侯保社稷,是因其自立社稷;
但卿大夫保宗廟,刻意略去社稷…雖然不能據此推論卿大夫不能自立社稷,至少或可表示其為少見。
無論如何,我們從子路囗中得知三代春秋的魯國費邑亦有社稷;因此
三代中國的中央首都…有社與稷:祀社神與稷神;
三代中國的諸侯首都…有社與稷:祀社神與稷神;
三代中國的大夫家邑…有社與稷:祀社神與稷神
這意味著三代中國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祭祀的普遍性與一致性是其持徵。
埃及古文明尊太陽神、祀太陽神,那是中央領導一人獨祀…其祀神非具普遍性。
而希臘古文明尊奧林匹克12主神;但宙斯是奧林匹斯主神、光明之神阿波羅是德爾斐主神、智慧女神雅典娜曾雅典主神;希臘城邦所祀主神隨時、隨地而有不同…其祀神非具一致性。
三代中國古文明祀社神與稷神的普遍性與一致性;或是中國獨具的特色。
《論語》中既由一位弟子微妙地點出「社稷」,最後則由孔子親自上場提出終極意涵的大我「社稷」。
◆
《論語‧季氏》
季氏將伐顓臾。
冉有(名求)、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
「(冉)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
《論語》當中:
先由魯哀公問「社」、次由魯定公靖「社稷」、末由季孫氏將伐「社稷」…依序闡述三代中國之社稷。
魯哀公是孔子《春秋》一書中,最後的一位魯國領導。
魯哀公問「社」…
一方面由魯哀公虛心求教於「社」,表示出「社」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表示「社」的真實意義尚未為魯哀公、乃至於整個魯國社會所理解。
其實不止魯哀公,
孔子《春秋》一書中,曾以「如齊觀社」:記魯莊公、以「矢魚于棠」載魯隱公;
表達他們同樣對「社」的真實意義缺乏深入的理解。
《春秋‧莊公二十三年》夏,(魯莊)公如齊觀社,(魯莊)公至自齊。
魯莊公到齊國觀社…魯國大臣曹劌諫魯莊公:越境到國外旅遊看熱鬧,非禮;
魯莊公不聽,非得去。
這裡的「社」…指庶民因「社」而辨的集會。
《國語‧魯語上》
莊公如齊觀社。
曹劌諫曰:
「不可。夫禮,所以正民也…
夫齊棄太公之法而觀民于社,君為是舉而往之,非故業也,何以訓民?…今齊社而往觀旅,非先王之訓也。」
(魯莊)公不聽,遂如齊。
《春秋‧隱公五年》五年,春,(魯隱)公矢魚于棠。
魯隱公到魯國棠的地方看魚…魯國大臣臧僖伯諫魯隱公:捕魚是地方官所職的小事,領導看熱鬧,非禮;
魯隱公不聽,找個理由說要巡視地方、非得去。
這裡的「魚」、即漁、意「社」…指庶民以「社」而辨的捕魚活動。
《左傳‧隱公五年》
五年,春,(魯隱)公將如棠觀魚者。
臧僖伯諫曰:
「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皁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魯隱)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孔子在《春秋》所述之「矢魚于棠」、「如齊觀社」,
三代中國的《國語》、《左傳》、《公羊》、《穀梁》有評,帝制中國的董仲舒更把兩者合而為一綜評之。
《春秋繁露‧玉英》
(魯隱)公觀魚於棠,何?惡也…
譏何故言(魯隱公)觀魚?猶言(魯莊公)觀社也,皆諱大惡之辭也。
孔子《春秋》
第一位魯國之君魯隱公:矢魚于棠…失禮於「社」,臧僖伯諫而不免。
第三位魯國之君魯莊公:如齊觀社…失禮於「社」,曹劌諫亦不能免。
故最後一位魯國之君魯哀公,會小心謹慎…問禮於「社」,實在是其來有自。
而宰我回答:「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未必就是信口開河,他或許是別有懷抱;呼籲魯哀公力振。
只是孔子行中道,不同意宰我的激越。
《論語》三次提到「社」或「社稷」,氣氛都不對。
宰我提「社」,因魯哀公問「社」,孔子認為宰我激越錯解了「社」…魯哀公無為於「社」,最後與宰我一樣離魯國。
子路提「社稷」,助魯定公靖「社稷」,孔子認為子路從權輕忽了「社稷」…隳三都功虧一簣,魯定公無由以靖「社稷」,孔子終而離開魯國。
最後由孔子面對冉有、子路,在他流浪天涯13年後的垂暮之年回歸魯國,無奈地自己主動提出「社稷」。
同樣是魯國的社稷不靖…而宰我不見了、子路變成了配角,孔子要如何在此險惡的狀況下詮釋「社稷」?
《論語》很完整、很有層次地描述孔子是如何艱難而又堅定提出「社稷」新解。
首先《論語》指出季康子要伐魯國境內的小邦顓臾…擅權、非禮。
其次《論語》指出季氏家宰冉有偕同子路共見孔子…為季氏伐顓臾作說客。
孔子長期流浪、68歲才返魯國,來日無多…然而他直斥冉有之過,以「社稷之臣」稱顓臾,認為不該伐。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
顓臾…大皞(伏羲)氏後裔,周成王封顓臾王專祀魯國境內的蒙山。
孔子以「社稷之臣」稱顓臾,豐富、宏大了「社稷」的涵意。
孔子稱顓臾:「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
顓臾…既在魯國的「邦域之中」,就不是指一個人,而是一座城、一個城邦國家;那又怎能為「臣」、怎能為「社稷之臣」?
所以孔子所稱「社稷之臣」的「社稷」…也不是指人或神,而是另有涵意。
前面我們提到在三代中國,
「稷」…並非單指一個人,而是先為烈(厲)山氏之子曰柱,被祀為「稷」,後改周棄祀之為「稷」。
同樣的導理,「社」…表面看來似單指一人,即共工氏之子,逝後祀以為「社」;
但其實不論在三代中國或帝制中國皆另有別說。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
《淮南子‧氾論訓》禹勞天下,而死為「社」;後稷作稼穡,而死為「稷」
《漢書‧郊祀志下》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
「后土」即是「社」。
因此中國傳說中的「社」:包括共工氏之子、八愷、夏禹,「稷」:包括烈(厲)山氏之子、周棄;
不論「社」與「稷」皆非一人,因此中國所祀「社稷」的重點,並非在於人;
而《論語》中孔子所提之「社稷」…其意並非專指人或神,而是意指三代中國宗法親親的價值體系。
因為顓臾:實司大皞(伏羲)與有濟之祀…實際上,大皞(伏羲)、有濟與「社稷」並無直接關聯。
但是顓臾::服事諸夏…孔子以此稱其為「社稷之臣」,「社稷」是指「諸夏」、即親親價值。
關於這一點,請看《論語》中的後續敘述。
◆
《論語‧季氏》
…
冉有曰:「夫子(季康子)欲之,吾二臣(冉有、子路)皆不欲也。」
孔子曰:
「(冉)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
「(冉)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當孔子直言冉有之過,並以「社稷之臣」稱顓臾,認為不該伐…這時孔子尚未解釋什麼是「社稷」。
但冉有立刻表示知過,並解釋伐顓臾是季康子之意,他和子路都無意如此…間接表示他和子路無能為力。
孔子並未因此而諒解、放過冉有,反而進一步暗示冉有應辭費邑宰…以個人進退、向季康子進諫正言。
冉有原做說客而來,今反被孔子所說,不得己站在季氏立場發言: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可惜。
孔子在接下來的一大段話中,解釋「社稷」:是「修文德以來之」…這就是宗法親親的「諸夏」。
顓臾:城內有家族伏羲之祀,亦當有「社稷」邦國之祀…以家立國,是宗法親親的小我「社稷」;
顓臾:城內有蒙山之祀,以服事諸夏,稱「社稷」之臣…華夏為國,是宗法親親的大我「社稷」。
孔子所謂「社稷之臣」的「社稷」…意指整個三代華夏中國的宗法親親道統,繫於顓臾蒙山之祀,
季氏若伐顓臾:是自伐華夏中國的宗法親親道統…終必自戕。
從孔子囗稱:顓臾竟變成「社稷之臣」…我們因此理解三代春秋「社稷」的終極涵意。
它不再侷限為某一特定人物的社神與稷神…而是升為一種人文思想,沁於諸夏;
它不再侷限為某一特定邦國的社神與稷神…而是凝為一種人倫價值,潤於中國。
三代中國的國家:「右社稷,而左宗廟」…家祀宗廟、國祀社稷。
宗廟是三代家族禮序宗法親親人倫的小我之祀,社稷是三代邦國用宏宗法親親人倫的大我之祀。
國家、國家:國即是家、家即是國…這是三代中國的親親人文思想;
宗廟奠基於社稷、而社稷本乎宗廟…這是三代中國的親親人倫價值。
孔子正言詮釋的大我「社稷」…最終點醒了季氏、保住了顓臾。
三代中國古文明所祀的「社稷」,其意涵實際上超越了社神與稷神,而象徵著整個宗法親親的價值體系。
這一點類似埃及古文明之尊太陽神、祀太陽神,踓然那是中央領導一人獨祀…但其所述亦涵蓋其他神祗、實象徵環繞整個太陽神的價值體系。
這一點亦類似希臘古文明;雖各城各有主神,如雅典衛城之帕德嫩神廟主祀智慧女神雅典娜,但廟內雕有天神宙斯、海神波塞頓…以及特洛伊之戰、眾神和巨人之戰…等,象徵著環繞整個神譜的價值體系。
然而三代中國古文明所祀「社稷」的價值體系,與埃及、希臘古文明所祀神廟的價值體系有一點不同…親親。
玆以希臘古文明為例來做說明:
希臘最有名的史詩是荷馬所著的伊利亞德…歌頌特洛伊之戰,而天上諸神家族也分邊結派參與此戰。
三代中國則無類似史詩,雖戰爭現實存在、但在親親宗法的價值體系下:其非社稷之福、亦非社稷所允。
這是孔子正言詮釋「社稷」的要旨。
「社稷」…源於三代,與「中國」這個名詞一樣蘊時久遠。
「社稷」…由《論語》的三則事例可看出其意涵的變化。
宰我詮釋的是「社」…那是魯國之「社」;原本是天子所祀之「社」,擴為諸侯所祀之「社」。
宰我詮釋的只是「社」…說明「社稷」原本是「社」與「稷」各別獨立、互不相干。
子路引用的「社稷」…那是費邑之「社稷」、地方之「社稷」、季氏之「社稷」、大夫之「社稷」。
子路將「社」與「稷」組合一體稱「社稷」…原本天子所祀之「社稷」,下擴為諸侯、大夫所祀之「社稷」。
孔子所提出「社稷」…意指諸夏共祀之「社稷」,是天子、諸侯、卿大夫一體共尊的宗法人倫價值體系。
孔子習稱其為仁、孟子嘗稱其為義、我們可用較有感覺的說法,稱其為親親…的宗法人倫價值體系。
「社稷」…源於三代中國、成於三代中國,但未終止於三代中國。
「社稷」…在埃及的太陽神廟、希臘的奧林匹克諸神神廟都己傾頹為歷史陳跡之際,仍然保持原有的意涵,繼續沿用於秦漢、明清的帝制中國;中國乃親親睦倫得成其大。
宰我說明「社」,是因魯哀公問社 …那是魯國腳踏實地之「社」、也是三代中國諸侯親親近人之「社」;
「社」:腳踏實地、親親近人,可代表國。
「稷」與「社」一樣:腳踏實地、親親近人。
子路引述「社稷」…那是費邑之「社稷」、是季氏家族之「社稷」、也可說是三代中國家族之「社稷」。
「社稷」:亦可代表家。
孔子提出「社稷」:那是宗法親親的價值體系;這總結了三代中國的思想、貫穿了帝制中國的歷史…
從此;
親親中國以「社稷」代表國家,「社稷」亦即代表親親中國。
五千年恍如一夢,在21世紀的今天有一個的小小疑問:
中國人…是否還在稱「社稷」、是否還在乎「社稷」、是否還有所謂的「社稷」嗎?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