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人生的第三種活法
2025/08/10 12:16
瀏覽399
迴響0
推薦10
引用0

年紀跨過花甲之年,離退休已是指日可待,對於晚年的生活該如何自處也應開始有所準備。回顧前半生,大體上是透過達成自己設定的職涯目標如教育天下英才、升等正教授、擔任行政主管、寫作出書等,取得所謂的意義和使命感,同時這些成就也會讓自己覺得充實快樂。

但問題是退休之後,往日在學校長期努力的成果轉眼即能成空,那我接下來第二人生的目標是什麼?要如何來安住自己的身心?在偶然間讀到《內在富裕》(Life in Three Dimensions,時報出版)這本書,得知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大石繁宏的研究中提出,人生除了快樂(happiness)和意義(meaning之外,還有另一個面向稱為「心理豐盈」(psychological richness)。他在書中先論述了人生追求快樂和意義的陷阱和問題,再提出其創新觀點:探索性人生(a life of exploration)所帶來的「心理豐盈」,這是種冒險探索未知、尋求多樣體驗、增加人生複雜性和故事厚度的追求,也是讓生命經歷更富有的方式。

例行的日常軌道,過十年無異於同樣的一年過十次,這種生活可能令某些人快樂、可能對某些人具有意義,但對某些人卻是種貧乏,就不是那麼豐富有趣。那要如何提升個人的「心理豐盈感」呢?書中的建議包括保持玩心(playfulness)、自己動手做(DIY)、美感體驗(aesthetic experiences)如讀小說、看電影、欣賞藝術、運動、旅遊等活動。我們再稍加引申,人生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各種經歷,也都是「心理豐盈」的來源。

例如當醫生告訴我,肺部兩個結節手術切除結果是肺腺癌一期,那是晴天霹靂般的宣判。但如果從「心理豐盈」的角度來看,各種人生跌宕起伏的體驗皆可為此歷程增添戲劇色彩,而且病痛往往更能提升我們對生命的觀點,那就不妨勇於擁抱這種經驗,讓自己的生命體驗更多樣完整。若人一輩子無病無災無煩惱,表面看似順遂,但卻缺乏從身心低谷奮起復甦的深刻覺知,生命似乎就平淡無奇了一些。

「心理豐盈」與追求快樂和意義最大的差別在於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s),這些陌生經驗不一定會使人快樂,也不一定具有意義,但是能開拓生命的廣度和深度。對我而言,「心理豐盈」的晚年應該去探索創造更多精采有趣的故事,但有趣的意思並不是好玩,而是新奇、陌生、異常甚至是逆境的挑戰。我覺得這樣的概念頗類似佛家的思想,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視人生的快樂和意義為虛妄不住的幻相,轉瞬成空、不要執著不放。而是以慈悲的無分別心來體驗此娑婆堪忍的世界,從中學習成長。這樣的態度很適合即將退休的我,盡情去體驗所剩無多的人生,不要留下遺憾,回首自己故事的篇章也會更有立體深度而值得回味。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心情隨筆
上一則: 肺腺癌手術記
下一則: 以渣打馬拉松開啟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