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專注的力量》9:深度工作力
2025/05/01 14:41
瀏覽3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作者/楊竣傑 | 2018-03-01

在世界名廚江振誠的第一本書《初心》中,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20歲那年,本來在西華飯店法式餐廳擔任主廚的江振誠,接受法國知名雙胞胎主廚Jacques & Laurent Pourcel的徵詢,放下一切,一個人前往南法的米其林三星餐廳Pourcel。前兩年,他每天只做一件事:削馬鈴薯。 別人眼中單調的瑣事,江振誠卻不以為苦,而且照樣練出一身功夫:「我不覺得什麼都沒學到。兩年下來,我只要把一顆馬鈴薯拿在手上,就知道它的水分、狀況。而且我很驕傲的是,那些每天從世界各地飛到這個餐廳來吃飯的人,他們吃的馬鈴薯,全都是我做的。」 靠著專注體驗每顆馬鈴薯的特性,他將自己對食材的理解能力推向極致。這是屬於江振誠的深度工作力。

鎮日在「忙、盲、茫」中打轉,猛然回顧,你卻發現自己一無所成?不斷在工作中尋尋覓覓,到頭來卻每站都像在「蘸醬油」,拿不出看家本領,又找不到值得深耕的定著點?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現在,就是回頭打造「深度工作力」的最佳時刻。

新經濟贏家必備:快速精通技能,創造差異化

1.什麼叫「深度工作力」?

2.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上,「深度工作力」特別重要?

美國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長期經營網站「學習客:成功模式解碼」(Study Hacks: Decoding Patterns of Success),每個月吸引超過10萬名訪客。 他在網站上一提出「深度工作力」(Deep work)概念,立即引發熱烈討論。之後衍生為《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一書,更登上2016年度亞馬遜書店的最佳商業/領導書。紐波特認為,數位科技催生出一個「淺薄時代」,太多人每天將大把時間花在網路和社群媒體上,工作習慣分心、求快,反而失去心智集中、專注思考的能力。問題是,在新經濟中真正的贏家,需要的不是前者,而是後者。 紐波特對「深度工作力」所下的定義為:「在不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技術,讓他人難以模仿」他強調,愈是在資訊氾濫、科技變遷的當下,深度工作愈是「具有極高價值的技術」

第一個理由,來自於「學習」。若想快速精通複雜的新技能,非靠深度理解與消化不可。如果缺乏這項本事,被淘汰幾乎是註定的宿命。

第二個理由,則務實地著眼於「報酬」。網路世界中,只要作品厲害、能差異化,市場可以無限大;但反過來說,平庸無奇的結局也最殘酷,任何人都可以馬上搜尋到更好的替代品。

紐波特本人就是一個「實證」。大學畢業後10年,他拿到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系博士學位,出版4本暢銷書,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還在喬治城大學取得終身教職。紐波特的祕訣並非把1天當3天用,相反地,他在週間很少工作到下午6點,週末也很少加班。 「我每天的工作都圍繞著精心挑選的深度工作展開,無法避免的膚淺活動,則拆分成小塊,利用間隙時間完成。每天3、4個小時,每週5天沒有任何打擾,已足以帶來很多有價值的產出,」他在書中指出。簡單說,紐波特的成功公式,就是:「高價值產出=高度專注╳時間」。

專注小事 高價值產出=高度專注╳時間

事實上,紐波特的觀點與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m Gladwell)在《異數》(Outliers)一書中指出的「天才來自一萬小時刻意練習」,不無共通之處。「刻意練習」的核心概念,同樣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項希望精進的技術上,再從中不斷修正,持續朝卓越邁進。 幾乎在所有傑出工作者身上,都可以找出類似的經驗:專心把手上的事做好,不管它是大事或小事。就像今年40歲的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是台灣微軟史上最年輕的總座。但他每次說起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一段經歷,不是畢業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電機工程系的漂亮學歷,也不是先前美商國家儀器台灣總經理與台灣施耐德電機台灣區總裁的兩個光鮮頭銜,反而是10歲時當送報生的那段訓練。「如果報紙被狗咬壞,客戶會投訴、扣錢,我就虧大了,所以不能亂甩,要整齊地放在門口踏腳墊上,」孫基康生動地描述。除了遞送,他還要同時催帳、收款,提高「顧客滿意度」這項KPI(關鍵績效指標),才能擴大送報範圍,增加打工收入。看似簡單的工作,卻隱含現實的商業運作模式,孫基康在3年送報生涯中,不斷透過觀察顧客反應,摸索出更好的做法,打下的商業知識與“sense”,更成為終身受用的養分來源。

從紐波特到葛拉威爾、從江振誠到孫基康,他們談的道理不難理解,但真能實踐的人卻少之又少。原因無他,現代人要對抗的干擾太多,對於WIFI已堪與「陽光、空氣、水」並列生存要素的「網路原住民」來說,更難想像何謂把眼珠從螢幕上移開,在工作時全神貫注。資策會今年2月公布的《2017年4G行動生活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就指出,51.5%的台灣民眾屬於每天使用手機2~5小時的中度使用者,更有28.1%為重度使用者,每天滑超過5小時手機。而在台灣Google於2017年發布的台灣《YouTube使用行為大調查》中,台灣使用者平均每週觀看YouTube的時間達14.6小時,較2016年同期成長超過4成。 「意志力是有限的,吸引注意力的誘惑愈多,愈難專注於重要的事,」紐波特指出。「腦力」本來應該是知識工作者的核心優勢,如今卻快速被稀釋。這種情況下,想拾回深度工作之道,「只有重新掌握你的時間和注意力,避開試圖搶奪它們的分心事物。」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