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7 來源:京武功夫如是說
氣通玉枕穴(後腦)
當修習者的氣機打通夾脊穴這一關後,這股氣便循督脈線上行至頭部的後腦——玉枕穴。 從中國傳統的醫學觀念,「頭為諸陽之首」。所以作用最大,它與大小腦神經,間腦,以及腦下垂體等組織密切相關。人體頭部有三大要穴:玉枕,前腦,間腦。作者依氣脈的順序來先分析講明玉枕穴。等到氣機通過了腰部,背部後,便自然而然升到後腦,當這無質無形的氣機到達玉枕穴的時候,修習者在坐中就會感覺神志不太清明,昏昏沉沉,似睡非睡的狀態。或者在昏昏迷迷中看見事物與景象,在這階段,修習者要保持健全的修習禪定的理論。就是保持一知:守住呼吸,不理會這些現象,即會黑暗來臨,就有破曉天亮。氣機到達後腦,可說是修習者在禪定方面向前邁進非常大的一步,但在這階段,也是很複雜而又麻煩的階段。值得欣喜的是,氣通玉枕這一關,便可打通中樞神經與大腦神經部分的氣脈。而入佳境。麻煩的是,打通了玉枕穴,前腦與間腦在將通而又未通之時,在這階段,修習者的腦神經受到氣機的影響,而會出現幻覺或幻象,有時預測小事也靈驗,因此以為已得神通。其實這只是心力的本身,的確具有靈驗的感應功能。這些小的感應只不過是修習禪定初始的驗證,並不是真正出現特異功能,此時,對大事情並不會靈驗,因為定力還不夠的緣故。修習者到此時的境界後,千萬不要得少為足,沾沾自喜。在修習禪定過程中,無論出現任何景象與驗證,要統統不予理會,否則會被修習中的假象,幻象所蒙蔽而功敗垂成,須加倍努力,待氣機通過間腦,便會心境豁然開朗。
氣通前腦
氣通後腦玉枕穴以後,氣機移至前腦,此時的現象反應,不如在後腦時複雜,它的反應,便是前額左右兩邊太陽穴發脹,感覺眉心與鼻根之處,有鼓脹或輕微刺痛的感受,但原先雜念紛紛的情形,到了這個階段,基本上沒有了,較之過去發生在生理與心理的痛楚感受,也相對減少了。至於幻覺,在這個階段還是有的,未發生之事,也能提前知道,修習者須認清這並非是天眼通,這只是修習禪定的一點小利益而已。千萬不要去執著它。其實這是心念之力與腦波的摩擦而發出暫時的現象。另一種現象是練功者在練功過程中,指的是正在打坐時,便會聞到檀香氣味,以及別的各種香味,這是練功者內臟的正常體香,換句話說,若是功夫不到這個程度,是不會聞到的,是為修習禪定的功效。
氣通間腦
氣機通過了前腦這一關,修習者要放鬆頭部的感受,繼續守住呼吸,這股氣機就會自然的迴轉於大腦和小腦之間,稱為間腦。繼而上衝到頭頂中央{泥洹宮},密宗稱為梵穴輪。世俗的練功者以為這已打通督脈,其實,並不盡然,這是初步打開了中樞神經。氣通間腦之時,在頭的頂部有脹滿感覺,就象有物體壓在上面,這是間腦沒有打通的緣故。修習者對這些現象不要理會,更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頭部,只堅守呼吸,渾身放鬆而聽其自然。繼而,修習者就會感到頭頂中心,發出一股清涼如水,異常舒適而下沁心脾之感,這股清涼甘甜的津液下降,由舌尖接住而下咽。在七支坐姿中,要求舌抵上顎,即起到這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時下降的津液至香至甜,香是清香,甜並不是糖之甜味,可說形容不出來。中國道家所說的:「醍醐灌頂,甘露灑須彌」,「玉液瓊漿」。就是指這下降的津液,修習者須知:這下降的津液,並非是平常口中的唾液。道家認為此下降的津液,是返老還童的長生之酒,雖言過於神秘,但的確它能起到祛病延年的功效。此時,不食而不會感到飢餓或服氣能夠辟穀。
總之,在修習禪定過程中,氣機已通達了腰部{尾閭穴},肩背{夾脊穴},頭頂{泥洹宮},眉間{印堂穴},後腦{玉枕穴},以及前腦,間腦。到此時,可以說已經打通了督脈,修習禪定的路已經邁了一大步,切不要得少為足,再接再厲,等待氣機下降,再打通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