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解心虛即我師
2024/06/17 00:03
瀏覽997
迴響2
推薦46
引用0
*
如果能忘記專長群像,那麼創意還有許多空間。
這是個屬於個人特色的年代,倘若你也在意。
如掛記著職業包袱或專長形象,牢牢不放,
將容易淡去特色,越走越狹隘,更顯平凡。
*
尤其,從事藝術或文學創作的人,
精神活絡與敏感度,要比其他強很多。
經常跳出既有思維模式,捕捉新靈感,
是極必需的!也是很棒的孕育過程。
讓心情放鬆平靜,是體察萬物之必然。
包容的來源是虛空,「無」是最大的擁有!
道理或許玄妙,卻經得起永世印證。
*
創作者,不能有群像,否則就失了個體風格。
創作者,無須拘泥教條,死抱泛道德論。
偶爾,你想跟著感覺,走入文字的生命,
就想像 ~ 悠悠地泛著舟兒,晃蕩到湖心,
聆聽大自然,群山環抱、萬樹蔥蘢的天籟。
或者,你有多少沉澱過的情緒要舒放,
就盡情擁抱文字搖籃,取一懷溫情慰藉。
*
生活的面向有許多,從忘卻群像到創意學習,
無論做什麼,就一個向內探尋,呈現本然真我。
~~~~~~~~~~~~~~~~~~~~~~~~~~~註:題目出自〈白居易〉《池上竹下作》後兩句: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
*
迴響(2) :
- 2樓. 子若2024/06/18 10:14
最近剛好在想這個問題:人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此方能與眾不同。可是,與眾不同,會不會有難以被人認同的可能呢?
畢竟,欣賞一個人時,多半是跟他有某種思想上的共鳴啊!
我經常想到活著時生活很悲慘的大畫家梵谷,生前沒有幾人能欣賞接受他的畫作,死後他的畫作卻價值水漲船高。。。這樣的藝術生命真是太孤苦了!
偉大的藝術,似乎都是巨大的痛苦換來的成果。。。
*
對,妳說得極好!這就是寫作者,內心極大的矛盾處。
想營造自己的形象或按平素思想而寫,就是符合社會規範,
禮義道德,甚至強調真善美的精神境界,非常美好!
但人畢竟有七情六欲,有比較強烈的喜怒哀樂時,
總是壓抑,不敢書寫,就缺乏生命與創作的真實度。
我最近就屢屢想突破這瓶頸,想說些與平時不一樣的話,
也有點瞻前顧後,怕大家不能接受,但我還是鼓起勇氣了!
畢竟只是言詞感性些而已。
梵谷,這位瘋狂的藝術家,真的是用生命在作畫,令人佩服
且悲憫!也因這樣,他的畫作才顯得有價值,有內涵與強度。
* sallychen 於 2024/06/18 16:42回覆 - 1樓. Awesome 澳森2024/06/17 02:22
竹子極少單獨存在,往往是一簇簇的群像。
看到竹子,就想到朋友在山上的竹林。下午才跟我怨嘆,特意鬆土施肥,但雨水不夠,今年八成沒竹筍吃啦!
沒竹筍?那我的口福不也沒了!哀怨哪!
罷了,我該向竹子學習,不止虛心,還得虛腹。
*
竹子,在古詩詞中,是相當受歡迎的詠物對象。
武俠片中的輕功飛舞,也常以一大片竹林為背景,
於竹梢揮劍,李安的電影【臥虎藏龍】就是。
另外,古代的水墨畫,竹子也是熱門選項之一。
〈蘇東坡〉就擅長畫竹子,流傳後世不少!
也難怪他說: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呵呵 ~
提及竹子又談到吃,這我可是很有心得喔 ~
夏天,最愛吃【涼拌綠竹筍】,還有【桂竹筍炒肉絲】、
【桂竹筍燉雞湯】也很清香暖胃喔!
雨水不足,竹筍就歉收,這也是“莫法度”的事。
不過,市場仍買得到各種筍,就稍微貴些。
* sallychen 於 2024/06/17 17:2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