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茶樹(學名:Melaleuca alternifolia (Maiden & Betche) Cheel)是桃金孃科白千層屬植物,常綠小喬木,樹高10-15米,胸徑10-20厘米。樹幹突瘤狀彎曲,樹皮灰白色;葉互生,披針形,長3-4厘米,無明顯縱脈,基部楔形。3-4月開花,圓柱形穗狀花序頂生於枝梢,小瓶刷狀。蒴果,無柄,徑1-2毫米。
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東部的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斯州,位於南緯21°-23°,東經145°-153°,是澳大利亞的芳香油樹種。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廣西、廣東等地栽培。主要分布區氣候,沿昆士蘭沿海為溫暖半濕潤帶,在北部為溫熱氣候,在地下水豐富的地區,它可生於半乾旱半溫暖至炎熱地帶。
澳洲茶樹主要用途是利用枝葉提取芳香油。茶樹油是無色或淺黃色液體,具有愉快的豆蔻氣味,有明顯的廣譜殺菌和抗菌作用,能有效防治皮膚、口腔、泌尿系統的細菌感染,能治療表面創傷、滲人深層肌膚發揮藥效,可保養和促進肌膚的代謝,又有穩定的芳香特性。茶樹油作為抗菌消炎劑和芳香劑,廣泛套用於製藥、日化、食品、香料等行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澳洲茶樹
- 學名:Melaleuca alternifolia (Maiden & Betche) Cheel
- 別稱:互葉白千層、澳洲白千層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桃金孃目
- 科:桃金孃科
- 亞科:細籽亞科
- 族:細籽族
- 亞族:細籽亞族
- 屬:白千層屬
- 種:澳洲茶樹

澳洲茶樹的英文名稱「Tea Tree」來自於18世紀航海水手,他們用澳洲茶樹葉加入飲料中調味,讓它有了「茶樹」的響亮名號。其香精成分主要為桉油酚、松油精以及松油烯等,具有殺菌、抗氧化及驅蟲等作用,廣泛地應用於牙膏、化妝品、洗髮精、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
澳洲茶樹主要分佈於澳洲及部份東南亞地區島嶼,臺灣引進澳洲茶樹栽培的歷史不算悠久,又多種植在盆器當中,限制了這些植株的生長,加上臺灣的氣候環境讓它就算開花也不會結果,所以早期都要從澳洲進口種子,現在才慢慢有人利用扦插的方法繁殖。
澳洲茶樹小檔案
株高6-12公尺,主幹通直,樹型直立呈圓錐形,多分枝,小枝細軟,樹幹外皮灰白,樹皮有薄層狀剝落,枝葉具芳香味,是提煉精油的樹種。
澳洲茶樹的葉與花
葉對生或螺旋狀著生,具脈三條,線狀披針形,葉全緣、平滑、革質,具有短梗或是無柄。花序白色,組成花序之每簇花具花1–3朵;萼筒平滑或被毛;雄蕊著生於花萼筒上。

台灣四月份開白色花朵的樹木,除了流蘇和桐花外還有澳洲茶樹(↑)
流蘇和油桐被稱做四月雪,而澳洲茶樹的花近似羽絨,它的花朵更像披在樹上的白雪
由於澳洲茶樹的花朵裂得較為細碎,所以不像流蘇花般會隨風飄落
但開滿整棵樹的白色花朵猶如披在樹上的一層雪花,讓人感覺超級療癒。
澳洲茶樹的花形和白千層得花一樣都如同一支刷子,因此會有許多人誤以為是白千層
原因是澳洲茶樹與白千層同屬桃金孃科,所以它們開的花看起來才會很相似!

下圖/白千層花

白千層屬常綠喬木,原產澳洲至新幾內亞。主幹健壯挺直,樹高可達20m。木栓質樹皮灰白色,質地鬆軟,會片狀如紙般剝落。披針形葉互生,長4~10cm,寬1~2cm,搓揉有濃郁香氣。白色花密集于枝端成穗狀花序,長約15cm,形如瓶刷。春、秋兩季開花。蒴果近球形,直径0.5~0.7cm,種子細微如灰塵。

白千層與澳洲茶樹的花乍看有點相像,因為它們同屬桃金孃科,且澳洲茶樹亦有茶香白千樹之別名,故看起來很類似;不過細看它們的葉子和花朵還是有分別的。白千層和澳洲茶樹都是提煉精油的樹種,一般稱「茶樹精油」的是白千層,而澳洲茶樹提煉的就叫「澳洲茶樹精油」。澳洲茶樹的花期在春季至初夏,而白千層的花期則是在夏季至秋季;澳洲茶樹的花朵是毛絨絨很像羽毛,而白千層的花則長得很一支白色小瓶刷。
上圖/白千層花,白千層的花很像白色小瓶刷,葉與相思樹很像,所以有相思仔、日本相思等別名。(↑)
中文名稱 白千層(資料取自亞泥生態園區)
學 名 Melaleuca leucadendra (L.) L.
科別屬名 桃金孃科、白千層屬
其他別名 脫皮樹、玉樹、白茶樹
白千層用途
桃金孃科植物為常綠灌木或喬木,它的植物生命力相當「堅強」,尤其台灣的氣候、環境很適合牠們生長。該科植物精油的特性是具有抗病毒、殺菌、幫助呼吸道系統、消炎的療效,因此相當受到青睞。桃金孃科植物較具代表性的包括桉樹、蓮霧、芭樂、蒲桃、千層樹、嘉寶果等樹木。白千層原產於澳洲、印度、馬來西亞,臺灣在1896年即已引進栽植,目前多被種植為行道樹或公園景觀樹,其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就是那淺褐白色質地柔軟像薄海綿的樹皮,一層層重疊,看起來有歷盡滄桑的感覺,也因此被稱為白千層,也另有別名叫脫皮樹、剝皮樹、千層皮。白千層另一個特徵是它那穗狀的花序,由於花序上的雄蕊非常多且具有細長的白色花絲,看起來就像我們洗瓶子的瓶刷,相似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所以它還有一個別名叫白瓶刷子樹。花謝後開始結蒴果,此時花序軸的頂端居然還可以再長出新的枝葉,也算是其特殊之處了。


仔細端詳這幾棵樹上覆蓋的白雪,可以發現也是植物的花,而且每朵花看起來比流蘇樹更細碎。在某些程度上,我個人覺得這些花的質感是比較接近羽絨的,裂的更細碎,卻又比流蘇花更不容易飄落。
這種花朵看似羽絨般輕柔的植物叫做「澳洲茶樹」。雖然名為「茶樹」,卻不屬於山茶科(Theaceae)植物,而是桃金孃科(Myrtaceae)家族的一員。顧名思義,「澳洲茶樹」的老家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北部是它的故鄉。它喜歡雨水豐沛而且環境溼度夠的環境,所以在原產地常常出現在溪流兩側。
「澳洲茶樹」的拉丁文學名中,屬名Melaleuca是從希臘文的melas(黑色)及leukos(白色)締造而來,在臺灣稱為「白千層屬」。這當然不是說這一屬植物都會有像斑馬般的黑白相間條紋,而是它們的樹幹大多是黑色,而枝條是白色。至於種小名alternifolia則是由alternans(互生的)及folium(葉)締造而來,意思就是「互生葉的」,這在大多數葉片是對生的桃金孃科植物中是個不多見的特徵,所以「澳洲茶樹」也被稱為「互生葉白千層」。
很多使用過精油的人都知道「茶樹精油」。不過這種精油並不是從我們所熟知的山茶科茶樹(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身上提煉而來。「澳洲茶樹」正是茶樹精油的來源植物,葉片就是提煉精油的原料。提煉出來的精油代有類似茶葉的香氣,用途相當廣泛,也因此有人把「澳洲茶樹」稱為「茶香白千層」。
雖然說茶樹精油在台灣被很多人廣泛使用著,但真正栽植澳洲茶樹的人卻不多,這是因為澳洲茶樹的幼年性頗長,不到一定的年歲不會開花。臺灣引進澳洲茶樹栽培的歷史不算悠久,又多種植在盆器當中,限制了這些植株的生長,加上臺灣的氣候環境讓它就算開花也不會結果,所以早期都要從澳洲進口種子,現在才慢慢有人利用扦插的方法繁殖。
也因為臺灣不容易看見澳洲茶樹開花,科博館這幾棵花開似雪的植株更顯得珍貴。這幾天有空別忘了來博物館走走,欣賞一下這些遠渡重洋飄落的細雪。





種子發芽期管理:當小拱棚溫度高於35℃時應放風通氣。經常保持苗床畦面土壤濕度,以畦面無水滲出為宜。當80%以上幼苗長出第一片真葉後,可適當全放風,並用50%黑紗網遮擋強光。
移苗:採用營養袋育苗。營養袋規格選用8厘米×8厘米×10厘米,袋底部和壁穿8小孔。營養土配方為39%森林表土+30%黃心土+10%細河沙+20%火燒土+1%磷肥,將各原材料打碎過篩,混均勻裝袋。然後擺放在圃地上,橫豎成行,每排25-30袋為宜。每大床四周適當培土,以防倒袋。每大行苗床之間應留40厘米作畦間步道和排水用,開好排水溝,以免大雨積水造成小苗根腐病。當幼苗高4-5厘米時即可移植到營養袋中。移植前小苗經10天以上煉苗,還需在移苗前兩天噴淋一次0.5%有機肥水(胺基酸),1天后再噴一次滅菌藥(可用天然滅菌劑)。移苗時,先將苗床淋透水,小苗起出後在植入營養袋前根部沾泥漿。小苗隨起、隨沾、隨定植,起苗後不能留置過夜。小苗植入營養袋時根部應與土壤充分接觸、壓實。每植完一床後立即淋定根水並蓋好遮蔭黑紗網。移苗宜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4時後,或陰天進行,晴天中午或陽光過強時不宜移苗。

扦插後管理水分管理:扦插後至生根前視天氣情況每天澆水1-2次,以苗床內基質濕潤而不滴水為宜。扦插10-15天后,插穗基部斷面基本癒合生根,生根後應減少澆水次數,但澆水要淋透。












澳洲茶樹主要用途是利用枝葉提取芳香油。澳洲茶樹芳香油,商業上稱為茶樹油,主要成分是萜品4-醇、8-桉葉油素、α-松油烯、γ-松油烯和α-松油醇等,其中萜品4醇的含量約30-45%。茶樹油是無色或淺黃色液體,具有愉快的豆蔻氣味,有明顯的廣譜殺菌和抗菌作用,能有效防治皮膚、口腔、泌尿系統的細菌感染,能治療表面創傷、滲人深層肌膚發揮藥效,可保養和促進肌膚的代謝,又有穩定的芳香特性。茶樹油作為抗菌消炎劑和芳香劑,廣泛套用於製藥、日化、食品、香料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