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很多路線都走過了,這次來走一些基本款。延續白沙屯追媽祖的熱情,這次就來走走澳門的媽祖廟。澳門有兩座媽祖廟,一座是拜拜用的,一座是觀光用的。澳門民眾最大的信仰是觀音,但是媽祖是海之女神,有海的地方就有媽祖。
現在澳門的輕軌已經通到媽閣廟了,我們先搭公車到媽閣廟回顧一下。400年前葡萄牙人到澳門,問當地居民這裡是哪裡,居民回答媽閣,於是葡萄牙人就叫澳門為Macau。媽閣廟一向是香火鼎盛,前一天晚上從機場搭輕軌到媽閣廟,已經關上廟門,旅遊塔屹立在山後,廟內燈火輝煌,搭配夜景,美不勝收。
白天的媽閣廟遊客絡繹不絕,人聲鼎沸,很多遊客來了都要上幾柱香,使得香爐煙霧瀰漫。媽閣廟有四座神殿,分佈在山壁上面,信徒歷年來陸續增修,形成現在的格局。其中三座供奉媽祖(正覺禪林_大殿、詹頊亭_石殿、弘仁殿),最高處的觀音殿則是拜觀音。媽祖聖殿上的附祀神尊跟台灣不同,台灣媽祖座前是千里眼和順風耳,而媽閣廟的媽祖座前居然有天將、唐三藏,而這裡的媽祖稱謂是「天后元君」,可以說被道教「收編」了。按理說,媽祖肉身羽化成仙,並沒有經過道教的修練過程,是一個逍遙自在的神明,也不屬於宗教。宗教和信仰怎麼分辨呢?宗教有經典、儀式,例如道教就是道德經,伊斯蘭教就是可蘭經,而信仰卻沒有那些,所以我們信仰媽祖也可以逍遙自在,不受太多約束。
![]() | ![]() |
![]() | ![]() |
幾顆巨岩上刻有文字,古人都有「到此一遊兼題字」的壞習慣。雖然觀音是佛教的菩薩,但是在澳門,觀音菩薩的佛教味道淺,道教內涵深。封神演義裡面提到一些道教神仙跟西方有緣,後來就投向西方。例如慈航道人後來變成觀音菩薩,普賢真人後來變成普賢菩薩等等。最上方的石頭寫了「太乙」二字,太乙真人就是哪吒的師父。其實澳門也有佛寺,但是派系很雜,其實對於大多華人而言,根本就佛道不分,而且佛教早已被道教給「收編」了。
![]() | ![]() |
港澳式的供奉與台灣不同,最大的特色是巨大的炷香和環香陣,也供奉燭台。
逛完媽閣廟,接下來搭輕軌去媽祖文化村。媽祖文化村在2003年才落成的,規模宏大,但真的是出自於澳門人的信仰嗎?一直以來,從不會想去走走,以前只是招攬觀光客的手段,而這次則是受到媽祖的感召才去走走。
媽祖文化村座落於路環的疊石塘山上,搭輕軌在石排灣站下車。輕軌為了石排灣區區一站而闢建了一條支線,因為這裡是有錢人住的地方。那裡居住了很多外國人,不時看見老外四處遊蕩。
媽祖文化村派接駁車在石排灣郊野公園公車站來回穿梭,每40分鐘一班。但是我們就是要走這段朝聖路,哪裡有在坐車的?當然是走路上去呀,兩公里多,不用一小時就走到了。從媽祖文化村牌坊開始走上路環高頂馬路,幸好山路旁有樹蔭,偶爾還有海風吹來,並不會覺得悶熱;否則這幾天澳門非常悶熱,濕度達到90%。
先走上一段斜坡,石排灣馬路旁的大廈伴隨著,路上偶爾有一些小公園,還有水池可供民眾垂釣吳郭魚。再上去一點,就可以看到一些登山步道的入口,原來這座山不只是公路而已,而且還開闢了像蜘蛛網般的登山步道(健康徑),供民眾休閒健行。最後一公里,遠遠地望見媽祖廟。附近有一個疊石塘山瞭望台,正好就在黑沙灣上方,把整個黑沙灣的美景一覽無遺。右邊是龍爪角地質公園,中央是黑沙海灘,左邊是威斯汀酒店(鷺環海天渡假酒店),威士汀酒店是學生時代所無法想像的高級酒店。黑沙灣一帶的海域就是伶仃洋,有名的詩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就是文天祥被押解經過這片海洋詞時所留下的。
走到了媽祖文化村,先登上媽祖聖像前參拜。媽祖像屹立山頂上,含笑望遠,正前方是氹仔市區和賭場,還可以望見港珠澳大橋。澳門的繁華盛景令人目不暇給,這些賭場都是這二十年突然冒出的;右後方則是剛才看到的黑沙灣。在台灣所見的媽祖聖像都是中年娘媽的福相,而這尊媽祖神像卻有青春少女的美感,微笑凝視海面,保佑來往船隻。畢竟媽祖未婚,在28歲羽化成仙,這個造型符合這個年紀,也是被我這種年輕人所接受的當代美學。
![]() | ![]() |
走進媽祖文化村,居然還有弘揚中華文明這類落款,政治意味濃厚。媽祖坐在大殿中央,左右兩側居然是關公和文昌帝君,一武一文。大殿的媽祖是中年娘媽福像,婢女在兩側搧風,類似王母娘娘,台灣似乎沒這種的配置,可能澳門比較熱吧。兩旁有千里眼和順風耳披掛著大甲鎮瀾宮的布條,聽說這尊媽祖是從大甲分靈過來,因為親戚曾經同班機偶遇大甲媽祖神尊,由隨行信徒證實;媽祖座下有各地雲遊而來的媽祖神尊,例如大甲鎮瀾宮、花蓮港天宮,這麼讓我隱約了解了媽祖文化村的脈絡。台灣還有許多贊助單位,例如竹北天后宮、松山慈祐宮等等。當場看到有遊客來進香,買了一柱比球棒還長的香柱,這種拜法就是港澳的特色。後方的神殿則是供奉觀音,四周牆壁擺放許多觀音的雕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