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末年、東漢初年,琅邪郡姑幕縣(山東省濰坊市轄安丘市南石埠子鎮石埠子村)有一位八歲的孤兒,名叫承宮,替人放羊養豬餬口維生。
鄉裡有一位有名的教書先生徐子盛,學館裡有幾百個學生聽他講解《春秋經》。有一次承宮趕著牲口經過學館,聽見學館裡頭傳出陣陣讀誦《春秋經》的聲音,越聽越入迷,就將牲口綁在學館旁的樹上,一字一句跟著背誦。
徐子盛聽見外頭有牲口的喧鬧聲久久不散,就出去查看,見到承宮正在專心的跟著屋裡的讀書聲喃喃念著,根本沒注意到先生已經站在他身邊。徐子盛等到這背誦告一段落時,才拍了拍承宮的肩頭。承宮一見先生已經站在身邊,擔心被責備,但徐子盛不但不生氣,反而溫和的問承宮是不是想讀書?承宮當然十分願意,但是自己只是個孤兒,又沒有錢交學費,轉念一想,就請求先生說:
「我真的很想讀書,但是我沒有錢交學費,不過我可以替學館裡的學生們撿拾柴火當成學費,請先生一定要答應收留我下來念書。」
當老師的都希望得英才以教之,更何況是自己願意讀書的更是難求,徐子盛就答應了承宮的請求,也特別細心的為他講解《春秋經》。
就這樣,承宮一面替人撿拾柴火一面努力不倦的學習,短短幾年就盡得老師《春秋經》的精髓,徐子盛很高興的看著承宮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承宮拜別老師,回家後,也為人講解教授《春秋經》。
後來東漢光武帝劉秀以及天下群雄起兵反對王莽,在戰火頻傳之際,承宮和妻子為了避亂來到了蒙陰山(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南)隱居,開荒墾地努力耕種了一片田。到了莊稼快成熟時,居然有人找上門來,說承宮種莊稼的那一塊地是他的。承宮聽了也不和這個人計較,把這塊莊稼都快成熟的農地讓給了他後,就離開了。
這件讓地的事傳了出去,承宮的名聲更加的響亮了。於是當時的官府先後三次派人來請承宮出來做官,但是都被承宮婉拒了。
東漢、漢明帝劉莊、永平年間,漢明帝也聽說了承宮的名聲,就特別下詔派了馬車前去接他,要他前來京城到公車(官署名)報到。然後又派車將承宮送到了辟雍(天子所設之太學),不但親自接見,還請承宮擔任博士(精通某一門學問或傳授經學的官),之後再升他為左中郎將(統領禁宮、皇室的護衛)。
承宮任職左中郎將期間,也盡責的數次上諫,對於時政有關缺失提出建言,而且言之有物切中弊害。同朝為臣的一些比較奸逆之徒,多因為懼怕承宮的氣節操守,也就不敢混水摸魚從中得利。也因此,承宮的名聲不但國內人人皆知,更遠傳到了北方匈奴處。
當時匈奴族因為天災而分裂成南匈奴與北匈奴,南匈奴的日逐王比單于歸附東漢稱臣。北匈奴的蒲奴單于留居漠北,受天災及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之下,實力大大萎縮,便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同時也請求見一見這位大名鼎鼎的承宮。
漢明帝就指示承宮,將儀容好好的整理打扮一番以便接見匈奴使節,承宮有些不好意思的說:
「那外邦異族只是聽說過臣的虛名,並非真正知道臣是個什麼樣的人。然而臣的容貌醜陋,若讓臣去接見外邦使臣,恐怕難登大雅之堂,而且也有損我大漢天威。所以還是請陛下另行派一位有著雄偉身材、容貌威武的大臣去接見外邦使者比較恰當。」
此時,漢明帝也想藉此向北匈奴宣揚國威,心想承宮說得也有道理,便同意承宮的請求,改派任職大鴻臚的魏應(字君伯)代打上陣。
永平十七年,漢明帝升任承宮為侍中祭酒(職權有時相當於宰相)。
到了東漢、漢章帝劉炟、建初元年,承宮過世。漢章帝為了痛失一名賢臣而感歎不已,就特別下了一道詔令,要賜給承宮一塊專屬的墓地。不過知夫莫若妻,承夫人知道亡夫絕對不會願意接受這樣的賞賜,就上書懇辭聖恩,並請求讓承宮回到家鄉安葬。漢章帝不但同意承夫人的請求,另外賞賜三十萬錢,派人一路護送回鄉。
改編自 《獨異志》/《後漢書》
原文:
《獨異志》.卷下
漢承宮威名聞於匈奴,匈奴欲識,使人求見宮。宮啟帝曰:
「域外重人形狀魁梧,臣貌醜陋,不如選瑰偉者示之。」
帝以大鴻臚卿魏應代之。
《後漢書》.卷二十七.承宮
承宮字少子,琅邪姑幕人也。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
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倦。經典既明,乃歸家教授。遭天下喪亂,遂將諸生避地漢中,後與妻子之蒙陰山,肆力耕種。禾黍將孰,人有認之者,宮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三府更闢,皆不應。
永平中,徵詣公車。車駕臨辟雍,召宮拜博士,遷左中郎將。數納忠言,陳政,論議切愨,朝臣憚其節,名播匈奴。
時,北單于遣使求得見宮,顯宗敕自整飾,宮對曰:
「夷狄眩名,非識實者也。臣狀醜,不可以示遠,宜選有威容者。」
帝乃以大鴻臚 魏應代之。
十七年,拜侍中祭酒。
建初元年,卒,肅宗褒嘆,賜以塚地。妻上書乞歸葬鄉里,復賜錢三十萬。
- 1樓. ghl. it p2014/10/07 18:44yuiu iitoi8(57ti7yo87r8y97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