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唐朝、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太平公主指使術士上言稱五日內必有急兵入宮,暗指太子將會兵變奪位,藉此圖謀廢掉太子李隆基。當時的宰相(兵部尚書本職加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張說(字道濟,一字說之)堅持主張這是太平公主的黨羽所散布的謠言,並諫請唐睿宗詔令由太子監國,之後登基為唐玄宗的太子李隆基才能平定禍亂。因此張說也成為當時受人崇仰、極具影響力的大臣,在開元年間前後三次擔任宰相執掌國政(註),長期主掌文學相關的重任,前後長達三十年。他的文章構思精妙,年歲增長而身體與意志更加健碩堅強,尤其擅長運用自己的長處創作偉大的著作;或引薦從事撰述的文人以輔佐君王施行教化。張說推薦了一行禪師主編撰寫的曆書遺作(註x4)給唐玄宗,唐玄宗下詔將這份新的曆法鄭重地傳授給百姓,讓百姓們能掌握農時、不誤農事。(註)。又倡議並協助唐玄宗封禪泰山(或作「太山」),建議重新在睢上舉行祭祠后土祠的禮儀,以為農事祈求豐年(註);擔任禮儀使前往拜謁五陵(註),主持集賢院(原名「麗正書院」)招納文學之士著書立說等等,所達成的功業博大、無與倫比啊。張說為人重視承諾,在君臣、朋友之間都表現出極大的大義(正道、大道理)。開元十八年十二月,六十四歲的張說病逝。唐玄宗下詔說:
「弘濟艱難,參其功者時傑,經緯禮樂,贊其道者人師。式瞻而百度充釐,既往而千載貽範,台衡軒鼎,垂黼藻於當年;徽策寵章,播芳蕤於後葉。故尚書左丞相燕國公說,星象降靈,雲龍合契,元和體其沖粹,妙有釋其至賾。挹而莫測,仰之彌高。釋義探繫表之微,英詞鼓天下之動。昔傳風諷,綢繆歲華。含舂穀之聲,和而必應;蘊泉源之智,啟而斯沃。授命與國,則天衢以通;濟同以和,則朝政惟允。司釣總六官之紀,端揆為萬邦之式。方弘風緯俗,返本於上古之初;而邁德振仁,不臻於中壽之福。吁嗟不憖,既喪斯文,宣室餘談,洽若在耳;玉殿遺草,宛然留跡。言念忠賢,良深震悼。是用當宁撫几,臨樂撤懸,罷稱觴之儀,遵往禭之禮。可賜太師,賻物五百段。」
(原文燒腦,偷懶照抄唄…… 。基本上大意就是稱頌功績、讚揚德行、表達哀悼、以及說明追贈的官職與致贈慰問禮金禮物。)
並在光順門為他舉哀、停止元旦朝會、親自撰寫了神道碑文(立於神道(墓道)旁的碑上的碑文)。比起以往同等級官員過世時的待遇,這些禮遇程度比原來的更加隆重,令當時的讀書人都同感光榮。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前後三秉大政」應該是指張說於唐玄宗、開元元年、十一年,二次任中書令,以及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封禪泰山時兼任中書令。
註x4:「僧一行」,一行禪師,俗名張遂,法號敬賢,號大慧禪師,也稱為沙門一行、一行阿闍梨,唐人還呼爲「一公」。
「贊明」,同「佐助彰明」,協助成就、發揚光大。指輔助並使事物得以顯著彰明。
「陰陽律曆」,漢代的《律曆志》認為樂律和歷法透過陰陽五行相互對應,將樂律(律呂)與歷法(曆)結合,並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描述宇宙萬物運行和變化,共同推算時間、調和天地之氣。
一行和尚撰寫成了《開元大衍歷》一卷,《歷議》十卷、《歷成》十二卷、《曆書》二十四卷、《七政長歷》三卷,一共五部五十卷,但尚未來得及上報給唐玄宗,禪師就病逝了。
註:「敬授人時」,原意為鄭重地將歷法傳授給百姓,使他們懂得時令變化,不耽誤農事。後引申為君主頒布歷書,以指導天下農事。
註:「舉闕禮」,「舉」,舉行、辦理。「闕」,同「缺」,缺失、遺失。故按字面解,「舉闕禮」可解為舉辦缺失的禮儀。
註:「五陵」,五座帝王陵寢,此時唐朝的五陵應是指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與武則天、唐中宗、與唐睿宗五位帝王的陵寢。
網路查找資料的五陵為泰陵(唐玄宗)、橋陵(唐睿)、景陵(唐憲宗)、光陵(唐穆宗)和惠陵(讓皇帝李憲),但其中卻有泰陵(唐玄宗)、及在唐玄宗之後的光陵(唐穆宗),故此則故事文中的五陵不可能是此後者網路所列出的五陵。
改編自 《大唐新語》
原文:
《大唐新語》.《卷一》.《匡贊第一》.張說
張說獨排太平之黨,請太子監國,平定禍亂,迄為宗臣,前後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文思精,老而益壯,尤工大手筆,善用所長;引文儒之士,以佐王化。得僧一行,贊明陰陽律曆,以敬授人時。封太山,祠睢上,舉闕禮,謁五陵,開集賢,置學士,功業恢博,無以加矣。尚然諾,于君臣、朋友之際,大義甚篤。及薨,玄宗為之罷元會,制曰:
「弘濟艱難,參其功者時傑,經緯禮樂,贊其道者人師。式瞻而百度充釐,既往而千載貽範,台衡軒鼎,垂黼藻於當年;徽策寵章,播芳蕤於後葉。故尚書左丞相燕國公說,星象降靈,雲龍合契,元和體其沖粹,妙有釋其至賾。挹而莫測,仰之彌高。釋義探繫表之微,英詞鼓天下之動。昔傳風諷,綢繆歲華。含舂穀之聲,和而必應;蘊泉源之智,啟而斯沃。授命與國,則天衢以通;濟同以和,則朝政惟允。司釣總六官之紀,端揆為萬邦之式。方弘風緯俗,返本於上古之初;而邁德振仁,不臻於中壽之福。吁嗟不憖,既喪斯文,宣室餘談,洽若在耳;玉殿遺草,宛然留跡。言念忠賢,良深震悼。是用當宁撫几,臨樂撤懸,罷稱觴之儀,遵往禭之禮。可賜太師,賻物五百段。」
禮有加等,儒者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