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割最肥美的肉給美國,台灣未來還剩什麼?
台美關稅談判尚未底定,傳美方要求台灣的投資金額在3500億美元到5500億美元之間。圖為台積電在高雄楠梓科學園區的晶圓22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外傳美國開出台美對等關稅談判協議價碼,金額介於南韓的三五○○億美元與日本的五五○○億美元之間;換言之,最少十.八兆台幣起跳。行政院未否認相關金額,只稱「台灣模式」與日、韓協議不同,無法類比。對此,外界關注的是美方是否給予我國相對的協防承諾,以及台灣模式能否順利在美複製等;但更應正視的是,十兆多協議帶走台灣高科技產業鏈後,台灣下個十年的經濟將靠什麼支撐?
台美關稅談判一直處於「黑箱作業」,把公部門的對美採購與民間部門的對美投資都放在同一個黑籃子裡,外界難窺其全貌。就一個影響國家整體經濟的協議而言,這種處理方式既不民主,也不開放,更充滿不可測的風險。我們認為,這項協議不應由行政部門片面決定,必須先公開其內容與架構,聽取外界對其利弊得失的意見,再作最後的定奪。
首先,撇開「台灣模式」與日、韓模式的異同不談,光就金額而論,我方要付出比韓國高的協議價碼,顯然是一個不合理的談判。南韓的人口和GDP是我國的兩倍多,日本的GDP是我國的四倍、人口則是五倍;台灣跟美方談了那麼久,最後要付出的投資金額不論是四千億或是四千五百億美元,與經濟產值及人口比例都極不相稱。我們的談判,根本是打腫臉裝胖子。
其次,根據副總統蕭美琴所謂的「生態系」,或副閣揆鄭麗君形容的「類科學園區」,這個協議基本上就是以台積電為核心的半導體上下游產業鏈會集體出走赴美設廠。二○二四年我國的工業投資總額是一.三兆台幣,如果賴政府承諾美方赴美投資十.八兆,那就是一口氣吸走台灣九年的投資總額,而且全都是高科技產業。試想,當整塊經濟肥肉都割給美國,未來九年台灣的國內投資要靠什麼支撐?日漸消瘦的傳產,擔當得起這個重任嗎?台灣的下一代,將來要到哪裡找工作?
第三,半導體產業鏈跟隨台積電赴美設廠,或許都出於民間企業的自主意願,也有助於台積電美國廠降低生產成本。但從台灣經濟的角度看,這卻是在「流血輸出」,也是「要五毛給一塊」的愚行。台積電先被迫赴亞利桑納設廠,又被迫承諾要擴大在美投資一五○○億美元,多少有點無奈,卻是基於大企業的責任不得不為。誰料,賴政府還自作聰明地雙手奉送上整個「生態系」,卻未意識到這是在拔台灣產業的根?這項協議或許對台積電有利,卻不利台灣經濟的未來,民進黨根本是在掏空台灣。
第四,台灣這兩年對美出口暢旺,如今已占整體外貿比重達三成四,遠超過台灣對中港澳出口的兩成三;主要原因,就是晶片及資訊機電的成長。然而,這並不是政府決策英明的成就,而是傑出的科技產業高度集中的結果。如果賴政府把這些很會賺錢的「金雞母」都送到美國,兩三年後,不僅國內的工業投資將大幅萎縮,就連今天的貿易燦爛景象也會跟著消失;原因是,其美國廠將大量取代台灣的出口。屆時,台灣「貿易大國」的願景,要寄託在什麼產業身上?
民進黨向來長於政治攻防,卻不擅於長期性的經濟規畫思考。這次,為因應美國對等關稅需索,不惜把台灣最珍貴的科技產業鏈「連資金、帶人才」一起拱手奉送給美國,讓人憂心談判的魯莽與不智。其影響之鉅大,恐怕比日、韓對美協議承諾的一次性投資採購,還要深遠許多。在野黨應強力要求執政黨公布協議內容,國會更不能袖手旁觀這次交易可能帶來的經濟禍害。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