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小小說 – 金蝦蟆〈中〉
2020/12/29 04:02
瀏覽1,410
迴響0
推薦50
引用0


除了有翁的試吃口碑做保證外,由於金蛤蟆為人處事的態度的確與以往大大不同,不但不再耍無賴、碰磁、詐騙勒索,而且每天起早貪晚的努力製糕沿路叫賣,時日久了,鄉親們都聽說金蛤蟆的茯苓糕好吃,又見他一反常態似乎真的痛改前非,就逐漸試著向他購買,一吃之後果然不假;再加上金蛤蟆為了要打響名號,販售的價格也就很便宜,大家就逐漸開始爭相購買。

 

雖然茯苓糕的銷售數量多了、金蛤蟆浪子回頭的名聲也傳開了,但由於售價低,利潤也就少了,入不敷出,資本也就逐漸消耗,才兩個多月那一萬文錢的本金就通通用光了。金蛤蟆為此傷透了腦筋又束手無策,不過這件事被翁知道了,又大方的借給了金蛤蟆二萬文銅錢,要他記取教訓、好好的運用這筆資金。金蛤蟆也不負所望,逐漸掌握了做生意的方法,不但能夠收支平衡,也開始小有盈餘。

 

翁一直關注著金蛤蟆的動態,心想金蝦蟆既然能真正的改過自新,每天不辭勞苦的往來市場中做生意,那麼他外出後,家中又有誰能為他看守門戶、生火做飯呢?就又送給他一個丫鬟做妻子。有了翁的鼓勵又添了賢內助,又過了一年多,金蛤蟆獲利更加豐碩,就決定不再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是將這街市旁的三間草屋翻修擴建,就在街旁開了一家販賣茯苓糕的店鋪,同時多角化經營,兼著販售小菜、茶水以及酒。於是路過的商旅為之停車下馬,店裡頭真正是高朋滿座、幾乎到了人滿為患的程度。

 

然而金蛤蟆始終沒有忘記翁的大恩大德,每天早晨一定會將剛出爐的茯苓糕親自送給翁品嘗。就這樣持續了三年,翁估算這些糕點的價格已經可以完全抵銷當初借給金蛤蟆的三萬文錢,就叮囑金蛤蟆可以不用再送茯苓糕來了。金蛤蟆卻指著上天發誓著說:

 

「您老人家待我恩重如山,這區區茯苓糕,我金蝦蟆活一日就會送一日,若有一日間斷,就讓我遭到五雷轟頂的懲罰。」

 

因為如此,翁更加肯定金蛤蟆也更加的喜歡這個知錯能改、努力上進的人,也就經常帶著孫子們前往金蛤蟆的糕店中光顧,金蛤蟆夫妻倆必定會備妥上好佳釀、採摘最新鮮的蔬菜當作祝福翁長命百歲的禮物,更是前往市場購買其他不同口味的果餅給翁的孫子們吃。兩家人一天比一天的親密友愛就像是姻親一般

 

又過了二年,翁已經高齡七十歲了,依舊身體健康、胃口很好,雪白的頭髮鬍鬚,就像是畫中的老壽星一般。

 

翁偶然間感到身體不適,在房間內躺在床上休息,吃什麼東西都不合口味,只喜歡吃金蛤蟆做的茯苓糕。然而就在翁臥病期間的某一天起,金蛤蟆突然接連好幾天都沒有出現,連他的妻子也沒來。翁生氣的槌了床板罵道:

 

「這個沒忘恩負義的東西,忘了在縣衙大堂台階挨板子受罪的時候嗎?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小子一定也是這樣。」

 

便氣得要與金蛤蟆一刀兩斷,立刻命人前往去將金蛤蟆找來,要與他結清所有後來的茯苓糕的費用,與他劃清界線不再多所糾葛。僕人去了好一會兒之後才回來,見到老主人時還一個勁兒的說:

 

「真奇怪,這真是太奇怪了啊!」

 

翁問是在奇怪什麼?僕人說:

 

「剛才我見到金蛤蟆他在床上躺著動也不動,只有胸口還有些溫度,他老婆守在一旁哭著說他這個樣子已經三天了,連糕店的大門都沒打開做生意呢。」

 

翁聽了之後也很驚訝,心想莫非這金蛤蟆出了什麼意外?

 

到了第二天,金蛤蟆夫婦倆一同前來府送茯苓糕,而且連前幾日未送的也一併補上了。翁見金蛤蟆又好端端的站在自己眼前,就問他前幾日到底是怎麼回事?金蛤蟆似乎有些顧忌的樣子沒有回答,翁轉問金蛤蟆的妻子,金妻說:

 

「他剛接任了地府勾魂使的職務,每個月必定會有三、四日向那樣動也不動的躺著就像死了一樣,直到他完成了差使才會醒過來。奴婢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的。」

 

翁就很堅持的向金蛤蟆打聽關於陰曹地府的事情,金蛤蟆也只能隱約的說了一點,不敢全盤托出。翁就問他勾的是哪些人的魂?金蛤蟆說:

 

「遠的近的都有,善人或惡人也不一定,全憑陰司的命令決定。」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炊爨」,「爨」音「竄」,燒火煮飯。

 

:「姻婭」,女婿的父親為姻,兩婿互稱為婭。今泛指姻親。

 

----- 待續 -----

 

改編自 《夜雨秋燈錄》

 

原文:

 

《夜雨秋燈錄》.卷八.金蝦蟆

 

六合董翁,善士也。傳者忘其名。

……

久之,人漸知蝦蟆糕美,啖之果甘,爭食之。奈彼欲揚其名,得利薄,本尋耗,兩月餘,十千盡矣,惆悵無策。翁知之,又假以廿千。後遂得法。翁思蝦蟆既自新,日日市上行,家中誰為守門執炊爨?遂又配以婢。年餘,蝦蟆大得利,不復負擔,竟擴所居,蓋衡茅臨街開糕店,兼售小菜茶酒。過者車為停,履為滿焉。而每晨猶送糕於翁。三年後,計糕資已盡抵三十千數,送如故。囑勿送,指天曰:

「蝦蟆活一日送一日,若間斷,霹靂擊我頂。」

翁由是反愛之。往往攜孫詣蝦蟆糕店中坐,夫妻必沽佳釀,攢鮮蔬為壽,更市果餌啖翁孫。兩家日漸親愛如姻婭。

又二年,翁年七十,猶健飯,鬚髮皓然,若畫中人。偶小恙,臥房闥,食諸味不甘,惟愛啖蝦蟆糕,而蝦蟆突數日絕跡,婢亦然。乃捶枕詈曰:

「負心賊,忘卻階下受杖時耶?久病床前無孝子,渠何必然。」

立命呼來會計糕值。僕去移時,回曰:

「大奇,大奇!」

問若何,曰:

「頃見渠僵臥床榻如死,惟胸頭溫,已三日,婢守屍哭,糕店門未啟耳。」

翁聞亦駭詫。

次日,夫婦送糕如故,且補前日所未送者。問蝦蟆,不語。問婢,婢曰:

「渠新充地府勾魂使,月必三四日僵臥,差竣始蘇。」

翁遂堅詢地府事,蝦蟆隱約言之,不敢畢露。問勾何人,曰:

「遠近善惡不等耳。」

……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雜記
自訂分類:小小說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