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
2016/05/24 05:25
瀏覽2,164
迴響0
推薦17
引用0
Excerpt: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

——在巴黎植物園
里爾克


牠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鐵欄
纏得這般疲倦,什麼也不能收留。
牠好像只有千條的鐵欄杆,
千條的鐵欄後便沒有宇宙。

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
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
彷彿力之舞圍繞著一個中心,
在中心一個偉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時眼簾無聲地撩起——
於是有一幅圖像浸入,

通過肢體緊張的靜寂——
在心中化為烏有。

1903
年,巴黎


這一陣子算是讀了不少和里爾克有關的書,回頭才發現書櫃上這一本塵封許久的《給青年詩人的信》。
重讀這十封信,不難想見一位毫不藏私、傾囊相授的偉大身影如何殷勤地在夜深人靜之際振筆疾書。

順道一提,最近恰巧在阮慶岳老師的
Facebook 上看到他分享一本名為《抒情詩的呼吸:一九二六年書信》,正是里爾克、帕斯捷爾納克 (Boris Pasternak),以及茨維塔耶娃 (Marina Tsvetaeva) 這三位詩人互訴衷曲、魚雁往返的書信集,對里爾克有興趣的格友,我想應該是不容錯過。

註:《抒情詩的呼吸:一九二六年書信》為簡體譯本,2007 年曾出版繁體譯本,書名為《三詩人書》,可惜的是目前已絕版。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73766
給青年詩人的信
作者:里爾克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4/09/29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
  為德語區著名詩人,生於布拉格,居住於德國慕尼黑、柏林。
  結識羅丹、紀為以及藝文界人士,並曾與女雕刻家Clara Westhoff有過短暫的婚姻關係。
  他遊歷歐洲各國,曾旅居義大利、斯堪地那維亞以及法國等。
  不論是他決定無業過活,或是為了純粹作為一名詩人而存在,為了創作,他寧奉獻自己的生命於藝術,並追尋一種不朽,即他所創作、尚無人可以比擬的語言與藝術的世界。
  他的著作包括小說、戲劇、詩集等相當豐富,另也有許多譯作。
  除了詩集《時間之書》、《杜英諾悲歌》、《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新詩集》、《生命與歌》、《形象之書》、《鎮魂歌》、《旗手克利士多弗?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馬利亞生涯》以及法文詩集《窗》、《薔薇》等,亦有小說《上帝的故事及其他》、《最後的人們》、《馬爾特手記》等多部著作;此外還有譯作如《瓦萊里詩抄》以及評論集《羅丹論》等。

譯者簡介:
  馮至(1905-1993)
  原名馮承植,字君培。
  今河北涿縣人。
  192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35年取得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曾任同濟大學、西南聯大外交系德語教授、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教授。
  歷任北京大學西語系主任,中國社科院外文研究所所長,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譯協名譽理事。
  曾當選瑞典皇家文學、歷史、文物研究院外籍院士、聯邦德國美因茨科學與文學研究院通訊院士、奧地利科學院通訊院士,並獲聯邦德國歌德學院歌德獎章、民主德國格林兄弟文學獎金、聯邦德國大十字勳章和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藝術獎。用其所得一萬馬克設立了「馮至德語文學研究獎」。
  著有詩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詩抄》、《馮至詩選》、《馮至選集》和《立斜陽集》,散文集《山水》、《東歐雜記》等,歷史小說《伍子胥》,傳記《杜甫傳》,譯有《海涅詩選》、《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


Excerpt
〈第一封信〉
巴黎,1903 2 17

尊敬的先生:
你的信前幾天才轉到我這裡。我要感謝你信裡博大而親愛的信賴。此外我能做的事很少。我不能評論你的詩藝;因為每個批評的意圖都離我太遠。再沒有比批評的文字那樣同一件藝術品隔膜的了;同時總是演出來較多或較少的湊巧的誤解。一切事物都不是像人們要我們相信的那樣可理解而又說得出的;大多數的事件是不可言傳的,它們完全在一個語言從未達到過的空間;可是比一切更不可言傳的是藝術品,它們是神秘的生存,它們的生命在我們無常的生命之外賡續著。
……
你在信裡問你的詩好不好。你問我,你從前也問過別人。你把它們寄給雜誌,你把你的詩跟別人的比較;若是某些編輯部退回了你的試作,你就不安。那麼 (因為你允許我向你勸告),我請你,把這一切放棄吧!你向外看,是你現在最不應該做的事。沒有人能給你出主意,沒有人能夠幫助你。只有一個唯一的方法,請你走向內心。探索那叫你寫的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心的深處;你要坦白承認,萬一你寫不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你要在自身內挖掘一個深的答覆。若是這個答覆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夠以一種堅強、單純的「我必須」來對答那個嚴肅的問題,那麼,你就根據這個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尋常最細瑣的時刻,都必須是這個創造衝動的標誌和證明。然後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個原人似地練習去說你所見、所體驗、所愛、以及所遺失的事物。不要寫愛情詩;先要迴避那些太流行、太普通的形式:它們是最難的;因為那裡已聚有大量好的或是一部分精美的流傳下來的作品,從中再表現出自己的特點則需要一種巨大而熟練的力量。所以你要躲開那些普遍的題材,而歸依於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現給你的事物;你描寫你的悲哀與願望,流逝的思想與對於某一種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靜、謙虛的真誠描寫這一切,用你周圍的事物、夢中的圖影、回憶中的物件表現自己。如果你覺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貧乏,不要抱怨它;還是怨你自己吧,怨你還不夠做一個詩人來呼喚生活的寶藏;因為對於創造者沒有貧乏、也沒有貧瘠且不關痛癢的地方。即使你自己是在一座監獄裡,獄牆使人世間的喧囂和你的官感隔離——你不還永遠據有你的童年嗎,這貴重的富麗的寶藏、回憶的寶庫?你望那方面多多用心吧!試行拾撿起過去久已消沉了的動人的往事;你的個性將漸漸固定,你的寂寞將漸漸擴大,成為一所朦朧的住室,別人的喧擾只遠遠地從旁走過。——如果從這反思,從這向自己世界的深處產生出「詩」來,你一定不會再想問別人,這是不是好詩。你也不會再嘗試讓雜誌去注意這些作品:因為你將在作品裡看到你親愛的天然產物,你生活的片段與聲音。一件藝術品,只要它是從「必要」裡產生的,就是好的。在它這樣的根源裡就含有對它的評判:別無他途。所以,令人尊敬的先生,除此以外我也沒有別的勸告:走向內心,探索你生活發源的深處,在它的發源處你將會得到問題的答案,是不是「必須」創造。它怎麼說,你怎麼接受,不必加以說明。它也許告訴你,你的職責是藝術家。那麼你就接受這個命運,承擔起它的重負和偉大,不要關心從外邊來的報酬。因為創造者必須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聯接的自然界裡得到一切。


〈第十封信〉
巴黎,1908 年耶誕節第二日

……我設想你是怎樣寂靜地在你寂寞的軍壘中生活,兩旁是空曠的高山,大風從南方襲來,好似要把這些山群整塊地吞了下去。
這種寂靜必須是廣大無邊,好容許這樣的風聲風勢得以馳騁,如果我想到,更加上那遼遠的海也在你面前同時共奏,像是太古的諧音中最深處的旋律,那麼我就希望你能忠實地、忍耐地讓這大規模的寂寞在你身上工作,它不再能從你的生命中消滅;在一切你要去生活、要去從事的事物中,它永遠賡續著,像是一種無名的勢力,並且將確切地影響你,有如祖先的血在我們身內不斷地流動,和我們自己的血混為唯一的、絕無僅有的一體,在我們生命中的無論哪一個轉折。
……
藝術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我們怎樣生活,都能不知不覺地為它準備;每個真實的生活都比那些虛假的、以藝術為號召的職業跟藝術更為接近,它們炫耀一種近似的藝術,實際上卻否定、損傷了藝術的存在,如整個的報章文字、幾乎所有的批評界、四分之三號稱文學和要號稱文學的作品,都是這樣。簡捷地說,我很高興你雖經受了易於陷入的危險,仍寂寞而勇敢地生活在任何一處無情的現實中。即將來到的一年會使你在這樣的生活裡更為堅定。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