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虛詞@香港文學生活館的《虛度年華:世界文豪的那些年》
2025/05/18 05:42
瀏覽59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虛詞@香港文學生活館的《虛度年華:世界文豪的那些年》
28歲、33歲、46歲,在生命中代表著什麼意義?本書是香港文學網絡媒體「虛詞」的專欄文章,雖然內容不算深入札實,但總是讓讀者們得以窺見某位作家在某一個時期的所思、所行,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虛度年華:世界文豪的那些年
作者:虛詞@香港文學生活館
出版社:二○四六出版
出版日期:2025/04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9348
內容簡介
「虛度年華」是香港文學網絡媒體「虛詞」專欄,將個別文人的特定歲數聚焦放大,以趣味性的角度織裁文學史料,讓讀者可以更細緻地看文人當時的境遇,當時的社會環境,某個年份在文人的文學生命與文學史脈絡中的位置,以及他們複雜幽微的內心。
【Excerpt】
〈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一九三七年,太宰治,二十八歲。又是自殺失敗的一年,這年他吃安眠藥。
這是他第四次自殺了,春天他攜著結識十多年的藝妓小山初代到群馬縣的水上溫泉,與她一同吃安眠藥自殺,自然是不成功,雙雙獲救。這是太宰最後一次自殺不遂,多年以後的第五次,他終究是成功溺斃在河水之中。而在二十八歲的這次自殺,他所作伴的這位小山初代,是他的初戀對象,也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然而,太宰是發現了初代與他的表弟有染,就帶她到水上溫泉一同自殺,希望一同了結生命,也了結生前如此這般無奈、放蕩而令人失望的生活。失敗以後,他們從此分開。
我們所熟知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其實是一九三七年出版的《二十世紀旗手》的副題,而不是媒體或出版社所宣傳的來自《人間失格》。第四次自殺未遂的太宰治也許覺得萬念俱灰,就從此掐熄了自殺的念頭。只不過雖然是不再自殺了,所延宕苦惱的餘生,仍是對大家「非常抱歉」。十一年後他終究成功的那次自殺,按照另一位無賴派作家坂口安吾在〈太宰治殉情考》裡的推論,他是喝得太醉才答應當時女伴的邀約自殺,太宰治根本不愛這個女子,結果卻是一去無回,結束無賴的一生。
……
回到太宰的二十八歲,這年他自殺失敗後決定與初代道別,並開始專心寫作,並很快的因為《女生徒》、《奔跑吧梅洛斯》等作品大獲好評,奠定了作家的身分。常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太宰的四次大難終於讓他寫出優秀作品,不得不說是前期的放浪,讓太宰得以在文學裡容易收集到不同特殊的材料,也使得他在日本文壇裡開出一朵無賴的小丑之花。假如說芥川的遺書就是他的絕筆〈某阿呆的一生〉,那太宰的《人間失格》,也是日本裡(某無賴的一生〉。
一九三七年,太宰治,二十八歲。距離《人間失格》出版,尚有十一年。
〈里爾克:後青年的孤獨〉
一九〇三年,萊納·瑪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二十八歲。
一九〇二年深秋,維也納新城陸軍學校的一棵古老栗樹下,尚未成為軍官的青年學生卡卜斯(Franz Xaver Kappus)正入迷地捧讀一本詩集;書中令他著迷的詩行,全都出自於時僅二十七歲的奧地利詩人里爾克之手。而讓卡卜斯更意想不到的是,未來五年間,他將陸續收到大詩人寄來的回信——這些信件匯集成篇,就是後世著名的《給青年詩人的信》。
二十八歲是個尷尬的年紀:未盡成熟,卻不時有年紀稍幼的朋友前來求教。年輕的卡卜斯寫下第一封給里爾克的信,大抵也是作為一個迷茫的後生,向稍為成熟卻相去不遠的前輩請教。他在信中提到了自己因作品不受賞識而灰心、對是否要繼續寫詩產生遲疑,都是不少剛開始寫作的人會面臨的問題。除此之外,卡卜斯還隨信附上兩首自己的作品,等待著「偶像」的指點。
然而面對後來者略顯稚嫩的疑問,里爾克並沒有洋洋得意地佔取教導者的位置——他更情願在交流之中觸及創作中相通的問題。一九〇三年二月,里爾克寫下第一封回信。儘管他在信中回應了卡卜斯關於自己詩歌作品的疑問,但也明確表示自己不喜歡隨意評論別人的作品;相較之下,里爾克更關注創作本身的問題:
這是最重要的:在夜深最深寂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你要在自身內挖掘一個深的答覆……然後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個原人似的練習去說你所見、所體驗、所愛、以及所遺失的事物。不要寫愛情詩;先要避開那些太流行、太普通的形式:它們是最難的。(第一封信)
……
在與後生的交談中,二十八歲的里爾克已經顯現出對更高命題的思考:真實生活比那些號稱藝術的職業更接近藝術,後者熱熱鬧鬧,而前者必須經歷長久的寂寞。這一年,他也寫下了詩歌作品〈豹〉,多數批評家認為這是其創作生涯的一次重要分界線,詩中也映射出這一時期里爾克對自身、對關係更深切的思索:
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
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
仿佛力之舞圍繞著一個中心,
在中心一個偉大的意志昏眩。
圍欄中的集合柔軟與野心的猛獸,在昏眩之中自長,不就是一個典型青年的模樣?十封書信的中譯者馮至先生道:「四圍一個窮乏的世界,在枝幹內部卻流動著生命的汁漿」,里爾克以及更多掙扎中的青年寫作者,就是這樣將彼此「趕入了以溫暖、和藹而多情的關懷為防護的境地」。
一九〇三年,里爾克,二十八歲。距離寫成《杜伊諾哀歌》,尚有十九年。
〈費茲傑羅:大亨小傳,情陷巴黎〉
一九二四年,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二十八歲。
上世紀二〇年代的巴黎,是屬於文人與藝術家的浪漫之都。而正在寫作《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的費茲傑羅,也在二十八歲的這年,帶著妻子薩爾達·費茲傑羅(Zelda Fitzgerald)來到這座璀璨城市。經過在法國「藍色海岸」聖拉斐爾(Sainte-Raphaël)的遊歷後,他們又再回到巴黎,繼續夜夜笙歌、紙醉金迷的靡爛生活。
……
從二十八歲到達巴黎開始,費茲傑羅與薩爾達沒有一日的安寧生活。他晚晚跟著薩爾達來回大小宴會,喝酒時又會突然昏厥,為自己的行徑尋找開脫;每天醒來,都無法專注地寫作;當薩爾達三番四次說出已和法國機師外遇的時候,他又必須強忍自己的醋意,耐心而理性地分辨薩爾達說話的真偽。永劫輪迴,不斷重複,費茲傑羅懵懂無序的精神狀態,就如〈崩潰〉(Crack up)的這句一樣——「在靈魂的漫漫黑夜中,每一天都是凌晨三點。」
……
一九二四年,費茲傑羅,二十八歲。距離出版《大亨小傳》,尚有一年。
〈戴望舒:留學里昂,雨巷怨男〉
一九三三年,戴望舒,二十八歲。
二十八歲的戴望舒,遠赴里昂中法大學留學。同時,這位剛剛出版第二本詩集《望舒草》的詩人,正在鬱鬱寡歡,掛念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
一九二七年,戴望舒二十二歲。在好友施蟄存家暫居的他,結識施絳年,一位十七歲的鄰家少女。很快,才華横溢的戴望舒就陷入孤獨而痛苦的單戀之中。〈有贈〉一詩,據說就是他寫給施絳年的獻禮:
誰曾為我束起許多花枝,
燦爛過又憔悴了的花枝,
誰曾為我穿起許多淚珠,
又傾落到夢裡去的淚珠?
在一九二九年,戴望舒首部詩集《我底記憶》的扉頁上,更印著「A Jeanne(給絳年)」這幾個法文大字。深情的戴望舒,更以拉丁文,翻譯古羅馬詩人A·提布魯斯的詩句:
願我在最後的時間將來的時候看見你,願我在垂死的時候用我虛弱的手把握著你。
……
戴望舒的名作〈雨巷〉,寫於一九二七年。詩中描寫的那位「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不少人認為就是指向那令戴望舒「痴心錯付」的施絳年。
撐著油紙傘,獨自
徬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
〈蘇珊·桑塔格:早熟早婚,青春期latecome〉
一九六一年,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二十八歲。
一九六一年之前,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與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一直以女性知識分子的形象衝擊西方當代文藝界與思想界,作為後起之秀,桑塔格雖然成名較遲,但她慧根早熟,十五歲中學畢業,三年後再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在芝大讀書期間,她認識了社會學家菲利浦·瑞夫(Philip Rieff),二人十天後閃婚,兩年後,一九五二年,兒子大衛出生,桑塔格從人妻一躍成為人母。
桑塔格做甚麼都快人一步,她早婚,也早離婚。一九五七年,她從哈佛大學取得了哲學碩士學位,然後拿著獎學金歐遊,在巴黎住了一段時日,深受歐洲文化影響,一九五八年回到美國後,桑塔格隨即向菲利浦·瑞夫要求離婚。二十六歲,桑塔格回復單身,但她並未攜同兒子到其嚮往的歐洲生活,母子二人移居紐約,桑塔格靠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及寫文章來維持生活,她覺得自己十分幸運,更揚言:「年紀輕輕就結婚生子,以後就不用再做這些事了。」
移居紐約的桑塔格,其實早已移情別戀。一九五七年她先跟海芮葉特·索默·兹沃鈴(Harriet Sohmers Zwerling)在巴黎同居,後來透過海芮葉特她認識了古巴裔美國劇作家瑪麗亞·艾琳·福恩斯(Maria Irene Fornes),二人自一九五九年開始,至一九六三年在紐約同居——顯而易見,瑪麗亞·艾琳·福恩斯是一個女性名字,桑塔格愛上同性,旁人看來是重生、是轉變,但只有桑塔格知道,那才是最初始的自己。
……
28歲、33歲、46歲,在生命中代表著什麼意義?本書是香港文學網絡媒體「虛詞」的專欄文章,雖然內容不算深入札實,但總是讓讀者們得以窺見某位作家在某一個時期的所思、所行,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虛度年華:世界文豪的那些年
作者:虛詞@香港文學生活館
出版社:二○四六出版
出版日期:2025/04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9348
內容簡介
「虛度年華」是香港文學網絡媒體「虛詞」專欄,將個別文人的特定歲數聚焦放大,以趣味性的角度織裁文學史料,讓讀者可以更細緻地看文人當時的境遇,當時的社會環境,某個年份在文人的文學生命與文學史脈絡中的位置,以及他們複雜幽微的內心。
【Excerpt】
〈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一九三七年,太宰治,二十八歲。又是自殺失敗的一年,這年他吃安眠藥。
這是他第四次自殺了,春天他攜著結識十多年的藝妓小山初代到群馬縣的水上溫泉,與她一同吃安眠藥自殺,自然是不成功,雙雙獲救。這是太宰最後一次自殺不遂,多年以後的第五次,他終究是成功溺斃在河水之中。而在二十八歲的這次自殺,他所作伴的這位小山初代,是他的初戀對象,也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然而,太宰是發現了初代與他的表弟有染,就帶她到水上溫泉一同自殺,希望一同了結生命,也了結生前如此這般無奈、放蕩而令人失望的生活。失敗以後,他們從此分開。
我們所熟知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其實是一九三七年出版的《二十世紀旗手》的副題,而不是媒體或出版社所宣傳的來自《人間失格》。第四次自殺未遂的太宰治也許覺得萬念俱灰,就從此掐熄了自殺的念頭。只不過雖然是不再自殺了,所延宕苦惱的餘生,仍是對大家「非常抱歉」。十一年後他終究成功的那次自殺,按照另一位無賴派作家坂口安吾在〈太宰治殉情考》裡的推論,他是喝得太醉才答應當時女伴的邀約自殺,太宰治根本不愛這個女子,結果卻是一去無回,結束無賴的一生。
……
回到太宰的二十八歲,這年他自殺失敗後決定與初代道別,並開始專心寫作,並很快的因為《女生徒》、《奔跑吧梅洛斯》等作品大獲好評,奠定了作家的身分。常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太宰的四次大難終於讓他寫出優秀作品,不得不說是前期的放浪,讓太宰得以在文學裡容易收集到不同特殊的材料,也使得他在日本文壇裡開出一朵無賴的小丑之花。假如說芥川的遺書就是他的絕筆〈某阿呆的一生〉,那太宰的《人間失格》,也是日本裡(某無賴的一生〉。
一九三七年,太宰治,二十八歲。距離《人間失格》出版,尚有十一年。
〈里爾克:後青年的孤獨〉
一九〇三年,萊納·瑪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二十八歲。
一九〇二年深秋,維也納新城陸軍學校的一棵古老栗樹下,尚未成為軍官的青年學生卡卜斯(Franz Xaver Kappus)正入迷地捧讀一本詩集;書中令他著迷的詩行,全都出自於時僅二十七歲的奧地利詩人里爾克之手。而讓卡卜斯更意想不到的是,未來五年間,他將陸續收到大詩人寄來的回信——這些信件匯集成篇,就是後世著名的《給青年詩人的信》。
二十八歲是個尷尬的年紀:未盡成熟,卻不時有年紀稍幼的朋友前來求教。年輕的卡卜斯寫下第一封給里爾克的信,大抵也是作為一個迷茫的後生,向稍為成熟卻相去不遠的前輩請教。他在信中提到了自己因作品不受賞識而灰心、對是否要繼續寫詩產生遲疑,都是不少剛開始寫作的人會面臨的問題。除此之外,卡卜斯還隨信附上兩首自己的作品,等待著「偶像」的指點。
然而面對後來者略顯稚嫩的疑問,里爾克並沒有洋洋得意地佔取教導者的位置——他更情願在交流之中觸及創作中相通的問題。一九〇三年二月,里爾克寫下第一封回信。儘管他在信中回應了卡卜斯關於自己詩歌作品的疑問,但也明確表示自己不喜歡隨意評論別人的作品;相較之下,里爾克更關注創作本身的問題:
這是最重要的:在夜深最深寂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你要在自身內挖掘一個深的答覆……然後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個原人似的練習去說你所見、所體驗、所愛、以及所遺失的事物。不要寫愛情詩;先要避開那些太流行、太普通的形式:它們是最難的。(第一封信)
……
在與後生的交談中,二十八歲的里爾克已經顯現出對更高命題的思考:真實生活比那些號稱藝術的職業更接近藝術,後者熱熱鬧鬧,而前者必須經歷長久的寂寞。這一年,他也寫下了詩歌作品〈豹〉,多數批評家認為這是其創作生涯的一次重要分界線,詩中也映射出這一時期里爾克對自身、對關係更深切的思索:
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
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
仿佛力之舞圍繞著一個中心,
在中心一個偉大的意志昏眩。
圍欄中的集合柔軟與野心的猛獸,在昏眩之中自長,不就是一個典型青年的模樣?十封書信的中譯者馮至先生道:「四圍一個窮乏的世界,在枝幹內部卻流動著生命的汁漿」,里爾克以及更多掙扎中的青年寫作者,就是這樣將彼此「趕入了以溫暖、和藹而多情的關懷為防護的境地」。
一九〇三年,里爾克,二十八歲。距離寫成《杜伊諾哀歌》,尚有十九年。
〈費茲傑羅:大亨小傳,情陷巴黎〉
一九二四年,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二十八歲。
上世紀二〇年代的巴黎,是屬於文人與藝術家的浪漫之都。而正在寫作《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的費茲傑羅,也在二十八歲的這年,帶著妻子薩爾達·費茲傑羅(Zelda Fitzgerald)來到這座璀璨城市。經過在法國「藍色海岸」聖拉斐爾(Sainte-Raphaël)的遊歷後,他們又再回到巴黎,繼續夜夜笙歌、紙醉金迷的靡爛生活。
……
從二十八歲到達巴黎開始,費茲傑羅與薩爾達沒有一日的安寧生活。他晚晚跟著薩爾達來回大小宴會,喝酒時又會突然昏厥,為自己的行徑尋找開脫;每天醒來,都無法專注地寫作;當薩爾達三番四次說出已和法國機師外遇的時候,他又必須強忍自己的醋意,耐心而理性地分辨薩爾達說話的真偽。永劫輪迴,不斷重複,費茲傑羅懵懂無序的精神狀態,就如〈崩潰〉(Crack up)的這句一樣——「在靈魂的漫漫黑夜中,每一天都是凌晨三點。」
……
一九二四年,費茲傑羅,二十八歲。距離出版《大亨小傳》,尚有一年。
〈戴望舒:留學里昂,雨巷怨男〉
一九三三年,戴望舒,二十八歲。
二十八歲的戴望舒,遠赴里昂中法大學留學。同時,這位剛剛出版第二本詩集《望舒草》的詩人,正在鬱鬱寡歡,掛念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
一九二七年,戴望舒二十二歲。在好友施蟄存家暫居的他,結識施絳年,一位十七歲的鄰家少女。很快,才華横溢的戴望舒就陷入孤獨而痛苦的單戀之中。〈有贈〉一詩,據說就是他寫給施絳年的獻禮:
誰曾為我束起許多花枝,
燦爛過又憔悴了的花枝,
誰曾為我穿起許多淚珠,
又傾落到夢裡去的淚珠?
在一九二九年,戴望舒首部詩集《我底記憶》的扉頁上,更印著「A Jeanne(給絳年)」這幾個法文大字。深情的戴望舒,更以拉丁文,翻譯古羅馬詩人A·提布魯斯的詩句:
願我在最後的時間將來的時候看見你,願我在垂死的時候用我虛弱的手把握著你。
……
戴望舒的名作〈雨巷〉,寫於一九二七年。詩中描寫的那位「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不少人認為就是指向那令戴望舒「痴心錯付」的施絳年。
撐著油紙傘,獨自
徬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
〈蘇珊·桑塔格:早熟早婚,青春期latecome〉
一九六一年,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二十八歲。
一九六一年之前,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與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一直以女性知識分子的形象衝擊西方當代文藝界與思想界,作為後起之秀,桑塔格雖然成名較遲,但她慧根早熟,十五歲中學畢業,三年後再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在芝大讀書期間,她認識了社會學家菲利浦·瑞夫(Philip Rieff),二人十天後閃婚,兩年後,一九五二年,兒子大衛出生,桑塔格從人妻一躍成為人母。
桑塔格做甚麼都快人一步,她早婚,也早離婚。一九五七年,她從哈佛大學取得了哲學碩士學位,然後拿著獎學金歐遊,在巴黎住了一段時日,深受歐洲文化影響,一九五八年回到美國後,桑塔格隨即向菲利浦·瑞夫要求離婚。二十六歲,桑塔格回復單身,但她並未攜同兒子到其嚮往的歐洲生活,母子二人移居紐約,桑塔格靠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及寫文章來維持生活,她覺得自己十分幸運,更揚言:「年紀輕輕就結婚生子,以後就不用再做這些事了。」
移居紐約的桑塔格,其實早已移情別戀。一九五七年她先跟海芮葉特·索默·兹沃鈴(Harriet Sohmers Zwerling)在巴黎同居,後來透過海芮葉特她認識了古巴裔美國劇作家瑪麗亞·艾琳·福恩斯(Maria Irene Fornes),二人自一九五九年開始,至一九六三年在紐約同居——顯而易見,瑪麗亞·艾琳·福恩斯是一個女性名字,桑塔格愛上同性,旁人看來是重生、是轉變,但只有桑塔格知道,那才是最初始的自己。
……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