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三砂慶明的《邂逅改變人生的一本書》
2025/05/15 05:30
瀏覽101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三砂慶明的《邂逅改變人生的一本書》

閱讀是博採廣納、鋪陳擴散,並且持續不斷地撼動人心。
Reading is untidy, discursive and perpetually inviting.
——
亞倫.班奈(Alan Bennett),《非普通讀者》(The Uncommon Reader

閱讀及分享三砂慶明的《邂逅改變人生的一本書》。

如同作者所述,請到書店或圖書館走走吧!才能有機會邂逅改變人生的一本書,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邂逅改變人生的一本書:每一本書都是通往不同世界的門口,讓無數人生變好的契機
千年の読書: 人生を変える本との出会い
作者:三砂慶明
譯者:林冠汾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3/10

內容簡介
如果覺得自己過得不順遂,
有問題困擾著你,
那麼,歡迎到書店走走,
或許能遇見拯救你的一本書!

日本蔦屋書店元老級員工、「閱讀室」網站主理人三砂慶明的人生與工作結晶
獻給「愛書人」的一冊情書
懂閱讀,讓書本成為翻轉人生的貴人!

Excerpt
〈前言:為什麼人生需要閱讀?〉
……

回顧我的人生,我發現自己經常感到挫敗。然而,深思熟慮後,我明白每個人只有活這麼一次。在這個獨一無二的人生中,我們都會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第一次的經驗,我們無法有所準備,只能勇敢踏出步伐。有些人無所畏懼,但我面臨挑戰卻總是緊張,頭腦一片空白,全身顫抖。在這樣的困境中,只要我走進書店,總會有一本書溫柔地向我伸出援手,為我指引前方的道路。翻開書本,我能跟隨著作者共同閱讀,見證他們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和災難,一步一步地踏上前人未曾探索的道路。
閱讀讓我領悟到,即使無力改變世界,只要用自己的方式來過好自己的人生,也能發現不同的世界。
有趣的是,當生活順遂時,書籍往往不會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相反地,在面臨挫折、失敗和黑暗時,我們才會與書本邂逅。
羅馬帝國時代作家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ertius)在他的著作《名哲言行錄》(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中,提到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一句名言:「教育在順境中是裝飾品,在逆境中是避難所。」
古文字研究的第一把交椅弗羅德里克.G.肯永(Frederic G. Kenyon),在他的著作《古
代書物》(Books and readers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中,也提到亞里斯多德正是建立書籍體系,並加以活用的藏書家始祖,他寫道:「隨著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從口述的教導,轉變為閱讀的習慣。」總之,多虧了亞里斯多德,我們才有幸擁有閱讀的習慣。亞里斯多德透過閱讀並收藏書籍,建立了智慧的體系,為我們的世界帶來了啟迪。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名言之所以至今仍然歷久不衰,我相信是因為這些名言是人類文化歷史的寶藏,一直流傳至今。
書籍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當我站在空蕩蕩的書架前,將一本本書籍排列整齊,還有跟書店客人進行交談時,我意識到了兩件重要的事:

1
就算過著幸福生活的人,也需要「避難所」。
2
書能夠為面臨困難的人打開新的一扇門。

英國女性主義先鋒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一書中提到:

所有的傑作,都不是孤立地橫空出世的,而是經年累月共同思考的結果,是群體智慧的結晶;單一的作品發聲,但響徹其後的是眾人經驗的共鳴。

這段文字提醒我們,我們在書店不經意拿起的一本書,其實就像地下水脈般與人類的歷史密切相連。就像維吉尼亞.吳爾芙所說:「莎士比亞不能沒有馬婁;馬婁不能沒有喬叟,而喬叟也不能沒有那些已被遺忘了的詩人,是他們雅馴了自然語言中的粗鄙之處,為後人鋪平了道路。」
千年前的作品《源氏物語》,至今還可以在書店的架上,發現到這本書重新出版。菅原孝標女,一直渴望閱讀這本書,並在《更級日記》中,描述了當她收到阿姨送給她《源氏物語》時的感動與興奮之情:

拿著禮物回家時,讓我興奮不已,簡直欣喜若狂。過去,我只知道《源氏物語》的片斷内容,也未能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因此總是感到困擾。然而,現在我可以在不受到任何干擾之下,獨自坐在布簾後,從第一集開始,從書櫃裡一本接著一本拿出來閱讀。擁有眼前這份幸福,身後發生的事也變得微不足道。
——
《新編日本古典文學全集26

即使在千年前,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總能帶來喜悅。細細品味著菅原孝標女的文字,我們一次又一次回到讀書的初衷。閱讀的目的不只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是因為內容引人入勝,讓我們無法自拔、一頁又一頁地翻閱。最棒的是,那些使菅原孝標女欲罷不能的書籍,至今仍然可以在世界各地的書店和圖書館中輕鬆取得,而不只局限在日本。

我們「偶然」邂逅一本書,但這真的只是「偶然」嗎?
德國青少年文學作家麥克·安迪(Michael Ende)在《我讀過的書》(Mein Lesebuch)一書中,向讀者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當你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陷入苦惱時,如果在恰巧的時刻,拿起一本恰巧合適的書,恰巧翻到了合適的頁面,也恰巧找到了合適的答案,你還會認為那是偶然嗎?

為什麼人生需要閱讀?我決定寫下這本書,無非就是想要探索這個問題。
我們恰巧走進某家書店時,邂逅某一本書真的是偶然嗎?
每天都有新書上架,也不斷有人拿走,從時時刻刻都在變動的書櫃上,這本書以人生不可或缺的七個主題為架構,搭配主題挑選出如星辰般熠熠生輝的書籍。在介紹書籍內容時,有些部分無法直接引用,我會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如果本書所介紹的書籍中,有一本書能夠引起你的興趣,那我將感到無比欣慰。
……

〈通往書籍世界的大門〉

[
閱讀樂園]

眼前有一本美好的書。
我也知道閱讀後一定會被感動。
然而,儘管知道自己的直覺是對的,卻還是沒能拿起書來閱讀。這樣的書每天都會增加好幾本。這些哪怕犧牲睡眠時間也想閱讀的書,不停地從我的身邊溜走,我卻無力阻止。
每次沒能閱讀自己想閱讀的書時,沙林傑(Jerome David Salinger)的著作《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總能撫慰我的心。

無論如何,我總是會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玩遊戲。成千上萬的小孩,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裡守備,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跑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裡跑,我得從任何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從早到晚就做這件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但我真正想做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

若是某地方有個讀書田的捕手,可以一本接著一本幫我把感興趣的書本接住,不知道該有多好。到時只要請捕手告訴我漏讀了什麼書,就能夠隨時邂逅自己想要閱讀的書。
日本作家椎名誠的短篇小說《蚊子》,有一篇描述以讀書為工作、獨具特色的科幻小說,其標題為〈日本讀書公社〉。故事中的主人翁們被分派到俗稱「包買書店」的「創作部一般隨筆課風俗雜書科」,每天的工作就是埋首閱讀「壓縮空氣發書機」傳送過來的書籍,一天必須閱讀上好幾本。前近代作風的日本讀書公社試圖控制讀書,讓讀書變成不伴隨感動的行為。該公社在這般體制下明確劃出界線,試圖把讀書塞進框架裡,卻怎麼也阻擋不了大家對讀書的愛從框架裡滿溢出來。「我們的工作是在隨時繃緊布滿全身的每一條神經之下,接受織細敏感的挑戰。」這句話說出了對於讀書的自豪。更令人感動的情節是,上午時間大家明明都是基於工作而聚精會神地讀著書,到了午休時,卻會看見各自一副開心模樣把自己喜歡的書,攤開在自己桌上的畫面。我心想那空間宛如一座閱讀樂園。如果有機會只能拿到一支可以進入小說世界的鑰匙,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打開通往這本書的門。
不過,仔細一想,才發現我早就知道可以在哪裡邂逅想要閱讀的書。去書店、去圖書館就行了。只要去到書店或圖書館,每天都會有人把新問世、即將消失的書本整理好,等著迎接你的到來。在那裡有的依照號碼順序排列,有的依照書籍內容分類,有的依照作者姓名分類,有的依照作者們的關聯性或時代區分做好整理。很奇妙地,即便是同一本書,也會因為陳列方式的不同,而讓人看見那本書的不同一面。更重要的是,書店每天都會更新排列在書架上的書,永遠都會有不同的書出現。書架是觸摸得到的無限。在這之中,每天都會有一本只屬於某位到訪者的書雀屏中選,這已經超越「偶然」,近乎奇蹟了。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