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Selected poem: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的〈邊緣〉
2025/04/28 04:52
瀏覽37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Selected poem: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的〈邊緣〉
書名:十九首西爾維婭·普拉斯詩歌精讀
作者:曾巍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4
內容簡介
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 1932-1963)是繼艾米莉·狄金森和伊莉莎白·畢肖普之後最重要的美國女詩人。這位頗受爭議的女詩人因其富於激情和創造力的重要詩篇留名於世。其詩歌於20世紀80年代就被介紹進來,並對國內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本書稿以休斯編定的《普拉斯詩選》為考察藍本,精選其代表性詩歌,以創作時間為軸,總結出普拉斯詩歌的特徵和審美價值。
本書由文本、導讀和詩論三部分核心內容構成:
1. 精選20-30首代表性作品,提供雙語對照。
2. 為每篇詩作提供注釋、撰寫導讀和評述;
3. 有特色的可讀性較強的詩歌評述 5-8 篇,以幫助讀者從各個角度深入理解詩人的創作特色和價值。
〈邊緣〉
這女人完美了。
她死去的
軀體掛著完成的微笑,
希臘式必要性的幻覺
在她罩袍的卷褶裡浮動,
她赤裸的
雙腳似乎在說:
我們走了那麼遠,它現在結束了。
每個死去的孩子蜷縮著,一條白蛇,
各自守著小小的
奶罐,如今空了。
她已把他們折疊
回到她身體內,像玫瑰的花瓣
閉合,當這花園
變得僵直,香氣如血流出
從夜之花甜蜜的深喉。
月亮沒有什麼可傷心的,
從她白骨的面罩後凝視。
她已對這種事習以為常。
她的黑衣窸窣,拖地而行。
Edge
The woman is perfected.
Her dead
Body wears the smile of accomplishment,
The illusion of a Greek necessity
Flows in the scrolls of her toga,
Her bare
Feet seem to be saying:
We have come so far, it is over.
Each dead child coiled, a white serpent,
One at each little
Pitcher of milk, now empty.
She has folded
Them back into her body as petals
Of a rose close when the garden
Stiffens and odors bleed
From the sweet, deep throats of the night flower
The moon has nothing to be sad about,
Staring from her hood of bone.
She is used to this sort of thing.
Her blacks crackle and drag.
【解讀】
《邊緣》是普拉斯生命中的最後一首詩,幾天之後,她選擇了自殺。而這首詩所寫的,也是一個死去的女人。詩歌的標題難免引起人們的猜想,所謂“Edge”,是否就是生與死的邊緣,這首詩是否就是詩人對這個世界的最後告別,是詩人留下的臨終遺言?如果是,她會對這個世界上的生者說什麼?我們不妨走進詩,到她用文字構造的“邊緣”世界去看一看。
詩的開篇說:“這女人完美了。”要注意的是,她並不是說“The woman is perfect.”,而是說“The woman is perfected.”。這裡使用的分詞形式,強調不是描述某種狀態,而是動作和過程的結束,這女人的完美是經由一定的行動實現的。這是一句斬釘截鐵的斷語,為這個事件划上句號,宣告這女人的目標已經實現。詩的第二、第三兩行簡潔描繪這個女人此刻的狀態和外貌:“她死去的/軀體掛著完成的微笑”。又是一個詭譎的微笑!在《拉撒路夫人》,同樣的微笑也凝固在另一個女性死者的嘴角。詩人有意將“軀體”(body)放在了第三行的句首,這樣它的首字母便成了大寫的“B”,突出“軀體”是詩人關注的重點。“完成”(accomplishment)意味著得償所願:死亡使其完美。接下來的“希臘式必要性的幻覺//在她罩袍的卷褶裡浮動”告訴讀者,詩人描繪的對象其實是一具古希臘的女性雕像,上句中的“完成”因此也有雙關之意,也可指作品的完工。這個句子中出現的另一個詞“necessity”,本來也有多重含義,可能導致不同的理解:如果是“必需品”,可能指雕像中的女性人物是希臘悲劇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是“必要性”,也可以理解為達致完美的必要條件。這時,一個死者的美和古希臘雕像的美被放到一起來談論了。而古希臘藝術品的美是如何實現的呢?這些雕像,其材質是大理石,其原型,要麼是美的理念(如對神話故事中神和半神的刻畫),要麼是死去的英雄人物。也就是說,要實現“美”,必須揚棄這具“軀體”,因為它終究是要朽壞的,而這就是“必要條件”。這自然引出下面的句子:“她赤裸的//雙腳似乎在說:/我們走了那麼遠,它現在結束了。”腳在這裡說有其正當理由,“軀體”的所有重負都壓在它上面,現在終於可以卸下了。
接下來的詩句顯示出:這女子並非一人孤身赴死,她的幾個孩子也隨之命赴黃泉。“每個死去的孩子蜷縮著”躺在她身邊,“各自守著小小的//奶罐”。“奶罐”的隱喻暗示女子的乳房,“如今空了”。母親的身體耗盡,孩子們也失去了營養源,自然無法生存下去。西方文化中常將蛇(serpent)比喻為對人的生命的威脅物,這裡詩人將之比喻為孩子,但是用“白色”的修辭,解構了意象的經典所指。有人據此指出普拉斯可能具有“弒嬰”傾向(事實上並沒有),這只能是一種臆測,這也是將“自白詩”過度做“自傳性”闡釋可能會導致的附會。這女子顯然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憐惜,她渴望保護他們,恨不得將其收入自己的身體,“像玫瑰的花瓣/閉合”。隨著孩子回到腹中,這女人的身體將重新變得完整。收回孩子成了一個象徵性儀式,她的血肉重新回到身體裡,如此達成的“完美”才是一個整體性的“完美”,沒有任何缺失。而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花園//變得僵直,香氣如血流出/從夜之花甜蜜的深喉"。當這女人被形容為一朵玫瑰,她曾經在其中盛開,如今卻變得“僵直”的花園就成了她曾寄身的世界的象徵。而“僵直”不僅指向冬天的寒冷蕭瑟,這個詞具有的性意味也指向了男性,和女性的象徵物“花瓣”、“深喉”產生了尖銳的對立。曾經豐腴富饒、繁殖力旺盛的“花園”被“僵直”統治,變得刻板貧瘠。它給女人帶來傷害,其創造力如花瓣收斂,“香氣如血流出”。這是女性主義批評家將詩中女子之死歸咎於男性中心主義社會的意象之源。
月亮的意象緊接著“夜之花”出現在詩歌的尾聲,它悄悄出現在天上,“沒有什麼可傷心的”,因為“她已對這種事習以為常”。詩人稱月亮為“她”,而且從“白骨的面罩後凝視”,彷彿月亮是另一個已死去的女性。她對這女子的死無動於衷,因為她見怪不怪了:這個女子所受到的侵害和她的死,看上去並非孤例,在她的故事裡包含了女性共同的命運,甚至包含她自己的。而棄絕這一具肉身,有可能意味著“重生”,這是肉眼難以察覺的“精神生命”,就像月亮自身,能夠被察覺到的部分是“白骨”,另外的部分遮蔽在“面罩”之後。當她“肉身”,的這一半凝視人間之時,察覺不到的精神生命還在延續,“她的黑衣窸窣,拖地而行”。月亮的形象,與死去的女人的形象在詩篇結束時蒙太奇般地疊加在了一起,共同行走在“邊緣”——不是生與死的邊緣,而是從肉體生命過渡到精神生命的重生的邊緣——當她跨越過這昇華的一步,才實現了真正的“完美”。
……
書名:十九首西爾維婭·普拉斯詩歌精讀
作者:曾巍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4
內容簡介
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 1932-1963)是繼艾米莉·狄金森和伊莉莎白·畢肖普之後最重要的美國女詩人。這位頗受爭議的女詩人因其富於激情和創造力的重要詩篇留名於世。其詩歌於20世紀80年代就被介紹進來,並對國內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本書稿以休斯編定的《普拉斯詩選》為考察藍本,精選其代表性詩歌,以創作時間為軸,總結出普拉斯詩歌的特徵和審美價值。
本書由文本、導讀和詩論三部分核心內容構成:
1. 精選20-30首代表性作品,提供雙語對照。
2. 為每篇詩作提供注釋、撰寫導讀和評述;
3. 有特色的可讀性較強的詩歌評述 5-8 篇,以幫助讀者從各個角度深入理解詩人的創作特色和價值。
〈邊緣〉
這女人完美了。
她死去的
軀體掛著完成的微笑,
希臘式必要性的幻覺
在她罩袍的卷褶裡浮動,
她赤裸的
雙腳似乎在說:
我們走了那麼遠,它現在結束了。
每個死去的孩子蜷縮著,一條白蛇,
各自守著小小的
奶罐,如今空了。
她已把他們折疊
回到她身體內,像玫瑰的花瓣
閉合,當這花園
變得僵直,香氣如血流出
從夜之花甜蜜的深喉。
月亮沒有什麼可傷心的,
從她白骨的面罩後凝視。
她已對這種事習以為常。
她的黑衣窸窣,拖地而行。
Edge
The woman is perfected.
Her dead
Body wears the smile of accomplishment,
The illusion of a Greek necessity
Flows in the scrolls of her toga,
Her bare
Feet seem to be saying:
We have come so far, it is over.
Each dead child coiled, a white serpent,
One at each little
Pitcher of milk, now empty.
She has folded
Them back into her body as petals
Of a rose close when the garden
Stiffens and odors bleed
From the sweet, deep throats of the night flower
The moon has nothing to be sad about,
Staring from her hood of bone.
She is used to this sort of thing.
Her blacks crackle and drag.
【解讀】
《邊緣》是普拉斯生命中的最後一首詩,幾天之後,她選擇了自殺。而這首詩所寫的,也是一個死去的女人。詩歌的標題難免引起人們的猜想,所謂“Edge”,是否就是生與死的邊緣,這首詩是否就是詩人對這個世界的最後告別,是詩人留下的臨終遺言?如果是,她會對這個世界上的生者說什麼?我們不妨走進詩,到她用文字構造的“邊緣”世界去看一看。
詩的開篇說:“這女人完美了。”要注意的是,她並不是說“The woman is perfect.”,而是說“The woman is perfected.”。這裡使用的分詞形式,強調不是描述某種狀態,而是動作和過程的結束,這女人的完美是經由一定的行動實現的。這是一句斬釘截鐵的斷語,為這個事件划上句號,宣告這女人的目標已經實現。詩的第二、第三兩行簡潔描繪這個女人此刻的狀態和外貌:“她死去的/軀體掛著完成的微笑”。又是一個詭譎的微笑!在《拉撒路夫人》,同樣的微笑也凝固在另一個女性死者的嘴角。詩人有意將“軀體”(body)放在了第三行的句首,這樣它的首字母便成了大寫的“B”,突出“軀體”是詩人關注的重點。“完成”(accomplishment)意味著得償所願:死亡使其完美。接下來的“希臘式必要性的幻覺//在她罩袍的卷褶裡浮動”告訴讀者,詩人描繪的對象其實是一具古希臘的女性雕像,上句中的“完成”因此也有雙關之意,也可指作品的完工。這個句子中出現的另一個詞“necessity”,本來也有多重含義,可能導致不同的理解:如果是“必需品”,可能指雕像中的女性人物是希臘悲劇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是“必要性”,也可以理解為達致完美的必要條件。這時,一個死者的美和古希臘雕像的美被放到一起來談論了。而古希臘藝術品的美是如何實現的呢?這些雕像,其材質是大理石,其原型,要麼是美的理念(如對神話故事中神和半神的刻畫),要麼是死去的英雄人物。也就是說,要實現“美”,必須揚棄這具“軀體”,因為它終究是要朽壞的,而這就是“必要條件”。這自然引出下面的句子:“她赤裸的//雙腳似乎在說:/我們走了那麼遠,它現在結束了。”腳在這裡說有其正當理由,“軀體”的所有重負都壓在它上面,現在終於可以卸下了。
接下來的詩句顯示出:這女子並非一人孤身赴死,她的幾個孩子也隨之命赴黃泉。“每個死去的孩子蜷縮著”躺在她身邊,“各自守著小小的//奶罐”。“奶罐”的隱喻暗示女子的乳房,“如今空了”。母親的身體耗盡,孩子們也失去了營養源,自然無法生存下去。西方文化中常將蛇(serpent)比喻為對人的生命的威脅物,這裡詩人將之比喻為孩子,但是用“白色”的修辭,解構了意象的經典所指。有人據此指出普拉斯可能具有“弒嬰”傾向(事實上並沒有),這只能是一種臆測,這也是將“自白詩”過度做“自傳性”闡釋可能會導致的附會。這女子顯然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憐惜,她渴望保護他們,恨不得將其收入自己的身體,“像玫瑰的花瓣/閉合”。隨著孩子回到腹中,這女人的身體將重新變得完整。收回孩子成了一個象徵性儀式,她的血肉重新回到身體裡,如此達成的“完美”才是一個整體性的“完美”,沒有任何缺失。而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花園//變得僵直,香氣如血流出/從夜之花甜蜜的深喉"。當這女人被形容為一朵玫瑰,她曾經在其中盛開,如今卻變得“僵直”的花園就成了她曾寄身的世界的象徵。而“僵直”不僅指向冬天的寒冷蕭瑟,這個詞具有的性意味也指向了男性,和女性的象徵物“花瓣”、“深喉”產生了尖銳的對立。曾經豐腴富饒、繁殖力旺盛的“花園”被“僵直”統治,變得刻板貧瘠。它給女人帶來傷害,其創造力如花瓣收斂,“香氣如血流出”。這是女性主義批評家將詩中女子之死歸咎於男性中心主義社會的意象之源。
月亮的意象緊接著“夜之花”出現在詩歌的尾聲,它悄悄出現在天上,“沒有什麼可傷心的”,因為“她已對這種事習以為常”。詩人稱月亮為“她”,而且從“白骨的面罩後凝視”,彷彿月亮是另一個已死去的女性。她對這女子的死無動於衷,因為她見怪不怪了:這個女子所受到的侵害和她的死,看上去並非孤例,在她的故事裡包含了女性共同的命運,甚至包含她自己的。而棄絕這一具肉身,有可能意味著“重生”,這是肉眼難以察覺的“精神生命”,就像月亮自身,能夠被察覺到的部分是“白骨”,另外的部分遮蔽在“面罩”之後。當她“肉身”,的這一半凝視人間之時,察覺不到的精神生命還在延續,“她的黑衣窸窣,拖地而行”。月亮的形象,與死去的女人的形象在詩篇結束時蒙太奇般地疊加在了一起,共同行走在“邊緣”——不是生與死的邊緣,而是從肉體生命過渡到精神生命的重生的邊緣——當她跨越過這昇華的一步,才實現了真正的“完美”。
……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上一則: Selected poem:羅伯特.勃朗寧(Robert Browning)的〈荒郊情侶〉下一則: Excerpt:“書簡閱名家”系列的《今天的陽光,讓我怦然心動》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