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須文蔚的《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2025/04/30 05:15
瀏覽37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須文蔚的《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書名: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作者:須文蔚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1/19
須文蔚在大學教文學創作與文學理論,深知文學教育有多重面向:文學,語文,文化與當代倫理,能帶給學生來自生命與生活的啟發。為了更認識文學教育變遷,聚合難得的機緣,訪談與記錄了全台灣各地三十多位老師的創新,溫馨與動人的教學故事。
在每一堂怦然心動的文學課中,都思索讓文學教育回到桃花源中,把古典的話語,映照今生今世,讀中外的經典,體察經典深意,安頓生命情意,社會實踐書寫,前瞻世界變遷,陪伴青年航向青春的苦澀與希望。
這是一本在台灣教育現場,最真實的感動,更有各種教學點子的妙意,能讓家長更掌握教育改革衝擊下,提升學子閱讀寫作乃至大考解題的基礎能力,放手讓老師帶領學生在文學課上探索與跨界。
【Excerpt】
〈自序:文學教育當與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
文學究竟如何走進我的生命中?我想應當是八歲那年,總陷溯在一個夢境中:我坐在一個巨大方塊上,飄浮在外太空中,天幕上有閃爍的星星,四方有許多緩慢飄飛的灰黑小星球,接近我,又飛走。
在沒有科幻電影可看的一九七〇年代,小腦袋裡究竟如何形塑出這麼生動的畫面?應當來自閱讀。我的第一堂文學課是從大量閱讀中開始的,鄰居大姐姐葉潔宇送了一大箱書,裡面有《封神榜》、《三國演義》、《說唐》、《地心歷險記》等中外文學。在此之前,我們家的書櫃裡只有《古文觀止》、白先勇的《遊園驚夢》、南宮博的《中國歷史故事畫傳》和一些父親準備特考的會計學教科書。
奇幻的小說總讓人入迷,買不起兒童讀物的窮孩子,就跑到國語日報門市,鎖定東方版的少年小說,一個下午囫圇吞棗讀三本,帶著滿滿的故事情節回到家中。絕對是腦神經太活躍了,到了夢裡,總是會偷偷搭乘著巨大方塊升空,飄飛在無垠宇宙。
到了中學以後,閱讀量大了,又讓升學考試折磨,夢中總在算怎樣也算不對的數學,倒是白天的文學探險變得更豐富。
中學時期的臺北正是威權與開放交替的空間,城市裡到處湧現新奇的文字,特別在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一帶,臺大與師大生活圈中,過去懸為禁書的五四新文學、黨外政論雜誌、各色文學同仁刊物乃至左翼的經典論述,都悄悄從禁忌或邊緣的角落現身,或以粗製濫造的翻印之姿,或隱沒作者姓名,飽足一九八〇年代時,學子飢渴的求知欲。
在此之前,魯迅、周作人、沈從文、巴金、老舍等耀眼的文壇巨擘,遭一紙禁令給冰封在文學史中,就連大學的中文系裡,也乏人研究。在讀高二那年,筆名艾農的趙潤海翩然到辭修高中教書,擔任「寫作研習社」的指導老師,他帶領一群不知現代文學為何物的孩子,讀沈從文、周作人、魯迅、老舍、茅盾、張愛玲,讓我們有機會回溯斷裂的五四傳統,帶給我一堂又一堂精彩的文學課。他更耐煩地幫我批閱詩作,從極為散文化的行與行間,告訴我何謂「詩的語言」,告訴我斷句該如何運用,我從他工整的眉批中望見了意象、節奏與結構的奥妙。
艾農一邊寫作碩士論文,一邊指導中學裡的文藝社團,給同學開了一張長長的新文學書單,由我負責張羅來供讀書會討論。《吶喊》、《徬徨》、《邊城》、《駱駝祥子》這些現在俯拾可得的名著,可難倒了一個中學生。
在高二某個週末午後,信步從羅斯福路轉往東南亞戲院,在兩旁淨是小吃、成衣攤販的小巷道中央,站著一個黑衣男子,瘦削、白皙的臉上,架著一副黑框眼鏡,身前擺著一只〇〇七手提箱,裡面放著一疊疊書,我好奇往裡一瞟,居然有魯迅的小說。
黑衣男子用特務交換情報的謹慎,低聲推銷《吶喊》、《徬徨》、《阿Q正傳》給我,還附贈《關於魯迅》的史料彙編一冊。我興奮地接過書,翻讀翻印自香港、字跡有些模糊的書頁,當下掏出錢買了下來,順便帶了沈從文的《湘行散記》。
臨走前,男子說:「我下週還會來,不一定在戲院旁,也可能在臺大附近。」我記下了特務先生的嘱咐,可是從此在溫羅汀一帶瞎混,再也沒見到他的蹤跡。
倒是從那個時候起,翻版的一九二、三〇年代文學開始大舉出現在臺大附近的書攤上。販賣禁書成為一股挑戰權威的知識力量,禁書攤有的擺在騎樓下,更妙的是有書商乾脆用貨車載書來,掀開帆布篷,不但有錢鍾書、沈從文、老舍、蕭紅和茅盾的小說,就連《資本論》也赫然在列。我原本立志非中文系不讀,但在送志願卡前,受到簡易老師的鼓勵,就踏進了東吳法律系。
大學時期,我曾經在延平南路的法學院中遇見蘇格拉底。法學院老師的教育強調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因為蘇格拉底善於一對一的個別化教學,常藉審慎的問答諸難,叩竭學生心思,善於因材施教。特別在英美法課堂上,老師多利用蘇格拉底式辯論,強調法律案例解析,學生必須事前預習並書寫摘要,老師於授課時不斷提出質問,交互論辯,讓課堂經常保有張力、火花與現實的省思。這段時期,我加入了「南風」和「曼陀羅」兩個詩社,堅持在文學大海中遠航,也藉由參與辯論活動,更熟悉了公共演說與修辭學的基礎。
一九七〇到一九八〇年代之交在溫羅汀逛禁書攤,固然頗為刺激,其實在舊書舖子挖寶,更會見到一些「隱姓埋名」的好書。「公館舊書城」從靠近公館圓環邊上開業,到隨後搬到汀州路三段,一直都是我蒐羅書籍重要據點。高中時買到精裝本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或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都沒打上作者的姓名,買的時候根本不識貨,買後束之高閣,應付聯考去,等上了大學後,拿給吳彩娥老師鑑定,才知道原來都是大師手筆。
公館舊書城的吳老闆整理書籍的本事一流,狹仄的店面裡,品類清楚,特別是文學書籍,依照開本排列,井然有序。窮學生零花不多,所以目標就鎖定一九七〇年初頗為流行的三十二開本「口袋書」,像是文星書店、大林出版社、晨鐘出版社的系列作品。舉凡余光中的《左手的繆思》、《逍遙遊》、王文興的《龍天樓》、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王尚義的《狂流》、林海音的《作客美國》、何凡的《不按牌理出牌》、於梨華的《變》、白先勇的《遊園驚夢》等,多半折扣後,一本只要十到二十元,當時閱讀成痴的少年,一舉能多帶幾本書回家,自然不會放過。日後這些見證臺灣現代主義文學風潮的出版品,還能供我指導的研究生寫作論文參考,倒是始料所未及的。
窮小子除了在舊書攤翻找文學經典,看看過期黨外雜誌外,偶爾走進「香草山書屋」或是「書林書店」,都會有莫名的驚喜。觸及文學圈同仁雜誌發行的刊物,或是詩人自行出版的詩集,像遇見小情人,心跳都會加速。特別是香草山書屋,本來在傅園旁,後來搬到對街上,作家託售的詩文集,多半放在矮櫃裡,俯身尋覓,找到心儀的書籍,到櫃檯結帳時,體貼的店主人會放進一張精美的書籤,上面寫著泰戈爾的詩,配上精美插圖,讓人難忘。
我在讀研究所時遇見另一個蘇格拉底,是在街頭談哲學的教師。在歷史上蘇格拉底是兼業教師,不以教書養家活口,他每天徘徊雅典街頭,聚眾傳道授業解惑,求以普渡混混沌沌的雅典同胞,他不在乎有無固定的教室、教材及學生,只要大家向學,求責去愚。當時政大傳播學院的老師們:陳世敏、汪琪、鄭瑞城、吳翠珍、馮建三等人,熱心帶領學生一起從事媒體改造運動,推動公共電視法制化,打造媒體監督的機制,讓學生體會知識與社會實踐密不可分,更細密地教導了學生修辭與寫作的方法。
我在政大新聞所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堂寫作課,臧國仁老師的「採訪寫作研究」、鄭瑞城老師的「雜誌寫作」還有林元輝老師的「報導文學」,都精彩絕倫,我保留了老師們的授課計畫表與讀物,一路帶進中文系我任教的課堂,成為我的祕密武器。
……
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東華大學中文系任教,有幸和楊牧、顔崑陽、許子漢、謝明勳、許又方、吳明益一群博雅、開闊、多元的老師共事,我在文學院中遇見另一群蘇格拉底。他們放縱我詢問:「教師是知識客觀的傳授者?還是可以流淚?」從他們的寬容中我發現,就關心人間疾苦與拯救人世混亂失序而言,蘇格拉底是有淚的哲學家,也是有淚有愛的偉大教師。當時擔任文學院院長的楊牧,總是提醒我們應當以詩的創造為抱負,更要以理想為嚮導擴大自身的抱負,我永遠記得他曾說過:「詩是宇宙間最令人執著,最值得我們以全部的意志去投入,追求,創造的藝術。它看似無形虛幻,卻又雷霆萬鈎;它脆弱而剛強,瞬息而永恆;它似乎是沒有目的的,游離於社會價值以外,飄浮於人間徵逐之外,但它尖銳如冷鋒之劍,往往落實在耳聞目睹的悲歡當下,澄清佹偽的謊言,力斬末流的巧辯,了斷一切愚昧枝節。詩以有限的篇幅做無窮的擴充,可以帶領你選擇真實。一原來文學關心的不僅只是詞藻的美好,更巨大的美好是「平」與「愛」,總稱之為社會正義,或公義。
……
二〇二〇年,我轉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任教,諸事忙亂中,汪詠黛老師推薦我寫作《人間福報》副刊專欄,主題可以自訂,我便想了個好題目「怦然心動的文學課」,想說說自身教學的經驗,報導在教學現場以生命觸動生命的故事。在各式各樣新的教育政策下,讓我們相信藉由老師們重視情意與生命、閱讀與詮釋、書寫與創新、關懷與實踐等面向,堅守文學本位,深耕人文的力量,可以一直陪伴學子到未來。誠如威斯利安大學校長邁克爾·羅斯(Michael Roth)所說:「人文科目會給予你的內心和腦海必要的元素,讓你今後幾十年在完成創造性工作時都受益無窮。」也期待讀者從本書故事中,體會出古典文本其命維新,書寫有著改革世界的力道,文學教育當與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
我因為痴迷文學,竟然可以在法律系和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到大學的文學院中任教,甚至有機會在民間講堂客座,日日讀自己喜愛的現當代文學經典,再把動人的故事與感動講述給臺下的學生和聽眾,我總覺得自己幸福無比。尤其是經典作品,每次重讀不僅有舊地重遊的溫馨,也都顯現出年少時忽略的思路與意涵。我喜歡卡爾維諾的說法:「經典之書能帶來特別的影響,無論是它們深深銘刻在我們想像之中難以忘卻,還是隱隱藏匿於層層記憶之下偽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
就像每一堂令人怦然心動的文學課的影響,絕對不僅止於讀懂一篇文言文,或記得一個故事,或背誦下一則註釋,而是會隨著下課鐘響後,餘音不絕,將會傳播到教室之外,成為感動人心的言說,引發綿綿的迴響。
書名: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作者:須文蔚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1/19
須文蔚在大學教文學創作與文學理論,深知文學教育有多重面向:文學,語文,文化與當代倫理,能帶給學生來自生命與生活的啟發。為了更認識文學教育變遷,聚合難得的機緣,訪談與記錄了全台灣各地三十多位老師的創新,溫馨與動人的教學故事。
在每一堂怦然心動的文學課中,都思索讓文學教育回到桃花源中,把古典的話語,映照今生今世,讀中外的經典,體察經典深意,安頓生命情意,社會實踐書寫,前瞻世界變遷,陪伴青年航向青春的苦澀與希望。
這是一本在台灣教育現場,最真實的感動,更有各種教學點子的妙意,能讓家長更掌握教育改革衝擊下,提升學子閱讀寫作乃至大考解題的基礎能力,放手讓老師帶領學生在文學課上探索與跨界。
【Excerpt】
〈自序:文學教育當與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
文學究竟如何走進我的生命中?我想應當是八歲那年,總陷溯在一個夢境中:我坐在一個巨大方塊上,飄浮在外太空中,天幕上有閃爍的星星,四方有許多緩慢飄飛的灰黑小星球,接近我,又飛走。
在沒有科幻電影可看的一九七〇年代,小腦袋裡究竟如何形塑出這麼生動的畫面?應當來自閱讀。我的第一堂文學課是從大量閱讀中開始的,鄰居大姐姐葉潔宇送了一大箱書,裡面有《封神榜》、《三國演義》、《說唐》、《地心歷險記》等中外文學。在此之前,我們家的書櫃裡只有《古文觀止》、白先勇的《遊園驚夢》、南宮博的《中國歷史故事畫傳》和一些父親準備特考的會計學教科書。
奇幻的小說總讓人入迷,買不起兒童讀物的窮孩子,就跑到國語日報門市,鎖定東方版的少年小說,一個下午囫圇吞棗讀三本,帶著滿滿的故事情節回到家中。絕對是腦神經太活躍了,到了夢裡,總是會偷偷搭乘著巨大方塊升空,飄飛在無垠宇宙。
到了中學以後,閱讀量大了,又讓升學考試折磨,夢中總在算怎樣也算不對的數學,倒是白天的文學探險變得更豐富。
中學時期的臺北正是威權與開放交替的空間,城市裡到處湧現新奇的文字,特別在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一帶,臺大與師大生活圈中,過去懸為禁書的五四新文學、黨外政論雜誌、各色文學同仁刊物乃至左翼的經典論述,都悄悄從禁忌或邊緣的角落現身,或以粗製濫造的翻印之姿,或隱沒作者姓名,飽足一九八〇年代時,學子飢渴的求知欲。
在此之前,魯迅、周作人、沈從文、巴金、老舍等耀眼的文壇巨擘,遭一紙禁令給冰封在文學史中,就連大學的中文系裡,也乏人研究。在讀高二那年,筆名艾農的趙潤海翩然到辭修高中教書,擔任「寫作研習社」的指導老師,他帶領一群不知現代文學為何物的孩子,讀沈從文、周作人、魯迅、老舍、茅盾、張愛玲,讓我們有機會回溯斷裂的五四傳統,帶給我一堂又一堂精彩的文學課。他更耐煩地幫我批閱詩作,從極為散文化的行與行間,告訴我何謂「詩的語言」,告訴我斷句該如何運用,我從他工整的眉批中望見了意象、節奏與結構的奥妙。
艾農一邊寫作碩士論文,一邊指導中學裡的文藝社團,給同學開了一張長長的新文學書單,由我負責張羅來供讀書會討論。《吶喊》、《徬徨》、《邊城》、《駱駝祥子》這些現在俯拾可得的名著,可難倒了一個中學生。
在高二某個週末午後,信步從羅斯福路轉往東南亞戲院,在兩旁淨是小吃、成衣攤販的小巷道中央,站著一個黑衣男子,瘦削、白皙的臉上,架著一副黑框眼鏡,身前擺著一只〇〇七手提箱,裡面放著一疊疊書,我好奇往裡一瞟,居然有魯迅的小說。
黑衣男子用特務交換情報的謹慎,低聲推銷《吶喊》、《徬徨》、《阿Q正傳》給我,還附贈《關於魯迅》的史料彙編一冊。我興奮地接過書,翻讀翻印自香港、字跡有些模糊的書頁,當下掏出錢買了下來,順便帶了沈從文的《湘行散記》。
臨走前,男子說:「我下週還會來,不一定在戲院旁,也可能在臺大附近。」我記下了特務先生的嘱咐,可是從此在溫羅汀一帶瞎混,再也沒見到他的蹤跡。
倒是從那個時候起,翻版的一九二、三〇年代文學開始大舉出現在臺大附近的書攤上。販賣禁書成為一股挑戰權威的知識力量,禁書攤有的擺在騎樓下,更妙的是有書商乾脆用貨車載書來,掀開帆布篷,不但有錢鍾書、沈從文、老舍、蕭紅和茅盾的小說,就連《資本論》也赫然在列。我原本立志非中文系不讀,但在送志願卡前,受到簡易老師的鼓勵,就踏進了東吳法律系。
大學時期,我曾經在延平南路的法學院中遇見蘇格拉底。法學院老師的教育強調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因為蘇格拉底善於一對一的個別化教學,常藉審慎的問答諸難,叩竭學生心思,善於因材施教。特別在英美法課堂上,老師多利用蘇格拉底式辯論,強調法律案例解析,學生必須事前預習並書寫摘要,老師於授課時不斷提出質問,交互論辯,讓課堂經常保有張力、火花與現實的省思。這段時期,我加入了「南風」和「曼陀羅」兩個詩社,堅持在文學大海中遠航,也藉由參與辯論活動,更熟悉了公共演說與修辭學的基礎。
一九七〇到一九八〇年代之交在溫羅汀逛禁書攤,固然頗為刺激,其實在舊書舖子挖寶,更會見到一些「隱姓埋名」的好書。「公館舊書城」從靠近公館圓環邊上開業,到隨後搬到汀州路三段,一直都是我蒐羅書籍重要據點。高中時買到精裝本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或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都沒打上作者的姓名,買的時候根本不識貨,買後束之高閣,應付聯考去,等上了大學後,拿給吳彩娥老師鑑定,才知道原來都是大師手筆。
公館舊書城的吳老闆整理書籍的本事一流,狹仄的店面裡,品類清楚,特別是文學書籍,依照開本排列,井然有序。窮學生零花不多,所以目標就鎖定一九七〇年初頗為流行的三十二開本「口袋書」,像是文星書店、大林出版社、晨鐘出版社的系列作品。舉凡余光中的《左手的繆思》、《逍遙遊》、王文興的《龍天樓》、施叔青的《約伯的末裔》、王尚義的《狂流》、林海音的《作客美國》、何凡的《不按牌理出牌》、於梨華的《變》、白先勇的《遊園驚夢》等,多半折扣後,一本只要十到二十元,當時閱讀成痴的少年,一舉能多帶幾本書回家,自然不會放過。日後這些見證臺灣現代主義文學風潮的出版品,還能供我指導的研究生寫作論文參考,倒是始料所未及的。
窮小子除了在舊書攤翻找文學經典,看看過期黨外雜誌外,偶爾走進「香草山書屋」或是「書林書店」,都會有莫名的驚喜。觸及文學圈同仁雜誌發行的刊物,或是詩人自行出版的詩集,像遇見小情人,心跳都會加速。特別是香草山書屋,本來在傅園旁,後來搬到對街上,作家託售的詩文集,多半放在矮櫃裡,俯身尋覓,找到心儀的書籍,到櫃檯結帳時,體貼的店主人會放進一張精美的書籤,上面寫著泰戈爾的詩,配上精美插圖,讓人難忘。
我在讀研究所時遇見另一個蘇格拉底,是在街頭談哲學的教師。在歷史上蘇格拉底是兼業教師,不以教書養家活口,他每天徘徊雅典街頭,聚眾傳道授業解惑,求以普渡混混沌沌的雅典同胞,他不在乎有無固定的教室、教材及學生,只要大家向學,求責去愚。當時政大傳播學院的老師們:陳世敏、汪琪、鄭瑞城、吳翠珍、馮建三等人,熱心帶領學生一起從事媒體改造運動,推動公共電視法制化,打造媒體監督的機制,讓學生體會知識與社會實踐密不可分,更細密地教導了學生修辭與寫作的方法。
我在政大新聞所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堂寫作課,臧國仁老師的「採訪寫作研究」、鄭瑞城老師的「雜誌寫作」還有林元輝老師的「報導文學」,都精彩絕倫,我保留了老師們的授課計畫表與讀物,一路帶進中文系我任教的課堂,成為我的祕密武器。
……
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東華大學中文系任教,有幸和楊牧、顔崑陽、許子漢、謝明勳、許又方、吳明益一群博雅、開闊、多元的老師共事,我在文學院中遇見另一群蘇格拉底。他們放縱我詢問:「教師是知識客觀的傳授者?還是可以流淚?」從他們的寬容中我發現,就關心人間疾苦與拯救人世混亂失序而言,蘇格拉底是有淚的哲學家,也是有淚有愛的偉大教師。當時擔任文學院院長的楊牧,總是提醒我們應當以詩的創造為抱負,更要以理想為嚮導擴大自身的抱負,我永遠記得他曾說過:「詩是宇宙間最令人執著,最值得我們以全部的意志去投入,追求,創造的藝術。它看似無形虛幻,卻又雷霆萬鈎;它脆弱而剛強,瞬息而永恆;它似乎是沒有目的的,游離於社會價值以外,飄浮於人間徵逐之外,但它尖銳如冷鋒之劍,往往落實在耳聞目睹的悲歡當下,澄清佹偽的謊言,力斬末流的巧辯,了斷一切愚昧枝節。詩以有限的篇幅做無窮的擴充,可以帶領你選擇真實。一原來文學關心的不僅只是詞藻的美好,更巨大的美好是「平」與「愛」,總稱之為社會正義,或公義。
……
二〇二〇年,我轉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任教,諸事忙亂中,汪詠黛老師推薦我寫作《人間福報》副刊專欄,主題可以自訂,我便想了個好題目「怦然心動的文學課」,想說說自身教學的經驗,報導在教學現場以生命觸動生命的故事。在各式各樣新的教育政策下,讓我們相信藉由老師們重視情意與生命、閱讀與詮釋、書寫與創新、關懷與實踐等面向,堅守文學本位,深耕人文的力量,可以一直陪伴學子到未來。誠如威斯利安大學校長邁克爾·羅斯(Michael Roth)所說:「人文科目會給予你的內心和腦海必要的元素,讓你今後幾十年在完成創造性工作時都受益無窮。」也期待讀者從本書故事中,體會出古典文本其命維新,書寫有著改革世界的力道,文學教育當與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
我因為痴迷文學,竟然可以在法律系和新聞研究所畢業後,到大學的文學院中任教,甚至有機會在民間講堂客座,日日讀自己喜愛的現當代文學經典,再把動人的故事與感動講述給臺下的學生和聽眾,我總覺得自己幸福無比。尤其是經典作品,每次重讀不僅有舊地重遊的溫馨,也都顯現出年少時忽略的思路與意涵。我喜歡卡爾維諾的說法:「經典之書能帶來特別的影響,無論是它們深深銘刻在我們想像之中難以忘卻,還是隱隱藏匿於層層記憶之下偽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
就像每一堂令人怦然心動的文學課的影響,絕對不僅止於讀懂一篇文言文,或記得一個故事,或背誦下一則註釋,而是會隨著下課鐘響後,餘音不絕,將會傳播到教室之外,成為感動人心的言說,引發綿綿的迴響。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上一則: Selected poems: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的《一個博物學家之死;進入黑暗之門》(中英雙語版)下一則: Selected poems:《但是還有書籍:米沃什詩歌1981-2001》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