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的《英雄與英雄崇拜》-1
2025/02/14 05:30
瀏覽211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Excerpt: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的《英雄與英雄崇拜》-1
所幸,不管怎麼處理,偉人,都是良師益友。不論處理得有多不完善,只要望著一位偉人,我們就不可能一無所獲。他是光的源泉,靠近他既有益又愉快。這道光正照亮,也曾經照亮世界的黑暗,這不只是盞點亮的燈,更是上帝賜予的自然發光體,是流動的光源,散發天生獨創的洞察力——氣概、英勇與高尚——沐浴其光輝中,人人都覺得與他們同在何其美好。無論如何,在他們附近徘徊,絕非強人所難。這「六類」從相距遙遠的國家和時代選出的英雄,縱使外型截然不同,但只要如實觀察,必能為我們關明一些事物,如能仔細觀察,就能瞥見世界史的精華。若我能在我們這樣的時代向你彰顯「英雄氣概」的意義,說明在各時代將「偉人」和其他人結合在一起的神聖關係(我姑且這樣稱呼它)——算不上詳盡闡述這個主題,而是開疆闢土——那就太令人高興了!無論如何,我決心勇於嘗試。
——〈作為神明的英雄〉
閱讀及分享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的《英雄與英雄崇拜》。
近日讀過「名不虛傳」的《衣裳哲學》,似乎就得再複習卡萊爾的另一本經典之作《英雄與英雄崇拜》。
雖說是複習,但學生時代的閱讀記憶早已消逝……無論如何,本書依然是值得推薦一讀,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英雄與英雄崇拜
On Heroes, Hero-Worship, 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
作者:湯瑪斯·卡萊爾
原文作者:Thomas Carlyle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3/0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6620
內容簡介
本書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湯瑪斯‧卡萊爾於1840年的講座內容。卡萊爾將「英雄」定義為有能力將神的旨意傳遞予世人之人,他認為,聰慧、新穎、魅力等外在標籤,並不是讓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的特質,而是有著對存在之洞察、對信仰之忠誠──「真誠」才是英雄的首要特質。
卡萊爾對英雄的論述,被認為是偉人史觀的有力表述,甚至影響了尼采後來發展出的「超人」概念。儘管他認為英雄應該受到尊敬,認為世界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英雄史,但事實上,卡萊爾亟欲告訴世人的是莫忘內心的信仰與真誠,他所期望的並不只是人們對英雄的景仰,而是每一個人都有潛力能成為英雄──而那將會是一個英雄輩出的世界,一個充滿正直與真誠的世界。
【Excerpt】
〈作為詩人的英雄〉
——但丁、莎士比亞
神的英雄、先知的英雄,都是古代的產物,在新時代不會再出現了。他們預先假想了某些粗糙的概念,但已被科學知識的進展消滅。如果處在深情驚嘆中的人想要幻想他們的同胞是神,或神的代言人,就需要一個缺乏或幾乎缺乏科學形式的世界。神性和先知已成往事。現在我們要將我們的英雄視為較不具野心,也較無疑義的詩人看待。這種人物不會消逝。詩人是屬於所有時代的英雄人物,一旦出現,就能為所有時代所擁有。最新的時代和最老的時代一樣都可能產生——只要自然高興,永遠都會產生。讓自然送一位英雄靈魂過來,在任何時代他都可能被塑造成一位詩人。
……
在我們現代寬鬆不嚴謹的觀念中,「詩人」和「先知」是兩碼子事。然而在某些古老的語言,這兩個名稱是同義詞。「Vates」既指先知,亦指詩人。確實,不論哪個時代,若充分理解,「詩人」和「先知」意義相近。其實他們的本質依舊相同,尤其在這最重要的層面:兩者都看穿了宇宙的神聖奧秘,即歌德所謂「公開的秘密。」「偉大的秘密是什麼?」有人問。「是公開的祕密」——對所有人公開,卻幾乎沒有人看得到!那神聖之謎,遍存於生命各處,費希特(Fichte)稱之為「世界的神聖理念,藏於表象底層。」所有表象,從繁星點點的天空到原野上的青草,尤其是人類和人類工作的表象,都只是外衣,是讓神聖理念顯而易見的具體表現。神聖奥秘無所不在,確確實實存在。在多數時間和地點,它屢遭忽略;宇宙——在任何語言都可定義為已實現的「上帝思想」——被視為無關緊要、了無生氣、司空見慣的東西——如諷刺家所言,彷彿是死的東西,是某位裝潢師傅把它拼湊起來的!這件事現在多說無益,但如果我們不加以了解,沒有活在這樣的知識裡,相當可惜。可惜到令人悲切——我們若不這樣度過此生,就是枉走這一遭了!
現在,我可以說,不論誰忘記了這種神聖奥秘,「Vates」,先知也好,詩人也好,已經洞悉,他是被派來這裡讓我們加深印象的。這就是他要傳遞的音信,他就是來把那揭露給我們的——永遠與他同在的神聖奧秘。當其他人忘卻,他依然明白——我或許可以說,他是被迫知道這些的,在未經他同意之下,他發現自己活在其中,必須活在其中。這其中沒有道聽塗說,只有直接的洞見和信仰,這個人也不得不成為一個真誠的人!任何人都可以活在事物的展演中,但對他來說,活在萬物的事實裡是自然且必然之事。儘管其他人都在玩弄宇宙,他卻對宇宙十分認真。他是個「Vates」,而第一個條件就是真誠。至今,詩人和先知這兩種「公開祕密」的參與者,仍為一體。
再回到他們的差異:我們或許可以說,「Vates」先知掌握了神聖奧祕的道德面,例如善與惡、責任和禁令:「Vates」詩人則掌握德國人所謂的美學面,如美與不美。前者我們或許可以說揭露了我們該做的事,後者則揭露了我們喜愛的東西。但其實這兩個領域互相接壤,密不可分。先知也著眼於我們所愛,否則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是我們該做的事?塵世所聽過「至高的聲音」說:「想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們既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即便是所羅門極為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也不如其中的一朵花呢!」,那望進了美的至深處。「野地裡的百合花」——穿得比世間王公貴族都美,從卑微的壟溝裡長出來;一隻美麗的眼,從美麗之海的深處望著你!假如這粗糙地球的本質和她外表一樣崎嶇,不是內蘊的美,它怎能創造出這些呢?以此觀點來看,歌德有一句令許多人震驚的話可能饒富意義:「美,」他暗示:「比善更高,美包含著善。」我在某個地方說過,真正的美,「不同於虛假,一如天堂有別於沃克斯豪爾!」詩人和先知的異同,就說到這裡。
在古代和近代,我們發現有些詩人被視為完美無瑕,挑他們的毛病是大逆不道。這值得注意,這是對的;但嚴格來說,這純屬幻想。實際上,很明顯,沒有完美無瑕的詩人!詩的氣質存於所有人類心中,沒有人是完全由詩構成。當我們好好讀一首詩的時候,我們全都是詩人。「在但丁的地獄前顫抖的想像力」雖然程度弱了點,但那需要的想像能力不也和但丁自己的如出一轍?除了莎士比亞,沒有人能從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Saxo Grammaticus)的著作中像莎士比亞那樣具體表現《哈姆雷特》的故事,但人人都可以從中塑造某種故事,人人都能呈現故事,呈現得好不好而已。我們不需要多花時間界定。在沒有明確差異之處,例如方圓之間,所有定義必多少有些武斷。在內心發展出豐富詩意元素、因此為人注意的人,會被鄰人稱作「詩人」。世界的詩人——那些我們認為完美無瑕的詩人——也是這樣被批評家確立的。一個在某些批評家心目中遠遠凌駕一般詩人水準的人,感覺就像宇宙的詩人。應當如此。但這是、必定是武斷的區分。所有詩人,所有人,都帶有一些宇宙的氣息,但沒有人完全由那構成。大部分的詩人很快就被遺忘,他們之中最高貴的莎士比亞或荷馬,也不可能永遠被記得——總有一天也會被遺忘!
但你會說,真正的詩和真正的非詩語言之間一定有分別吧:分別在哪裡?關於這一點已有諸多討論,特別是近期的德國批評家,而其中有些乍看不是非常容易理解。例如他們說,詩人具有一種無限的特質,會將一種「Unendlichkeit」(即某種「無限」的性質)傳達到他描寫的東西。這種說法雖然不太精確,但既然探討的是如此朦朧的事情,仍值得牢記:如果善加思索,仍會慢慢梳理出一些意義。就我個人而言,我在那古老、通俗的詩的特性中發現了相當程度的意義:詩是有韻律、有音律的,是歌。的確,如果被迫給出定義,我們可能會馬上說出這個特徵:如果你的描寫真正具有音樂性,不僅文字符合音律,在心靈和實質上,在所有思想和思想的表達上都是音樂,那它就是詩;若非音樂,那就不是詩——音樂啊,多少事物蘊含於此!唯有已洞察事物最深的核心、察覺事物最深的奧秘,也就是其隱藏旋律的心靈,才能說出音樂般的思想;事物內在凝聚的和諧是它的靈魂,有這樣的靈魂,事物才會存在、才有權利存在於這個世界。我們可以說,所有內心深處的事物都是旋律,以歌曲自然表露自己。歌的意義非常深刻。誰能以邏輯的語言表達歌曲對我們的影響呢?這是一種難以言喻、深不可測的語言,引領我們來到無限的邊緣,讓我們凝視它片刻!
不但如此,所有語言,甚至最普通的語言,裡面都有歌:世上沒有哪個教區沒有自己的腔調——當地人跟著這樣的韻律或音調唱出他們要說的事!腔調就是一種吟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腔調——雖然他只會留意別人的腔調。也請注意,所有熱情洋溢的語言也會變成音樂——比單純的腔調更精緻的音樂;人在盛怒下說的話也會變成一種詠唱,一首歌。所有深刻的事物都是歌。歌,不知怎地看來好似我們最核心的精髓,彷彿其他一切都只是外衣和外殼!歌是我們最重要的元素,我們如此,萬物如此!希臘人煞有介事地講述「天體的和聲」(Sphere-Harmonies):那是他們對自然內部結構的感覺;自然所有聲音和話語的靈魂,就是美妙的樂章。因此,詩,我們要稱之為「音樂的思想」,詩人是以這種方式思考的人。基本上,那仍取決於思維的力量,是一個人的真誠和深刻洞察力讓他成為詩人。看得夠深,就能感受到音樂;自然的心處處是音樂,只要你觸得到它。
……
話說回來,在我們這個時代,不是有兩位詩人,僅有這兩位,就算沒有被奉若神明,也可以說被「宣福」(beatify)了?莎士比亞和但丁是「詩聖」;真的,如果我們仔細想想,他們確實被封聖(canonize)了,因此褻瀆他們就是大不敬。這個世界不受約束的本能,跨越所有剛愎乖戾的障礙,已達成這樣的成果。但丁和莎士比亞是獨特的兩位。他們離群索居,生活在某種高貴的孤獨中;沒有人平起平坐,也沒有人次於他們:在世人一般的感覺中,這兩位充滿某種超凡脫俗,某種臻於完美的光榮。他們已被封聖,雖然沒有教宗或主教主持儀式!在這最不崇尚英雄的時代,盡管面臨各種墮落腐蝕的影響力,這仍是我們對英雄氣概堅不可摧的崇敬——我們將稍微探討這兩位,詩人但丁,和詩人莎士比亞:儘管對於「作為詩人的英雄」,在此我們能說的極為有限,但那將以最恰當的方式自我呈現。
……
所幸,不管怎麼處理,偉人,都是良師益友。不論處理得有多不完善,只要望著一位偉人,我們就不可能一無所獲。他是光的源泉,靠近他既有益又愉快。這道光正照亮,也曾經照亮世界的黑暗,這不只是盞點亮的燈,更是上帝賜予的自然發光體,是流動的光源,散發天生獨創的洞察力——氣概、英勇與高尚——沐浴其光輝中,人人都覺得與他們同在何其美好。無論如何,在他們附近徘徊,絕非強人所難。這「六類」從相距遙遠的國家和時代選出的英雄,縱使外型截然不同,但只要如實觀察,必能為我們關明一些事物,如能仔細觀察,就能瞥見世界史的精華。若我能在我們這樣的時代向你彰顯「英雄氣概」的意義,說明在各時代將「偉人」和其他人結合在一起的神聖關係(我姑且這樣稱呼它)——算不上詳盡闡述這個主題,而是開疆闢土——那就太令人高興了!無論如何,我決心勇於嘗試。
——〈作為神明的英雄〉
閱讀及分享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的《英雄與英雄崇拜》。
近日讀過「名不虛傳」的《衣裳哲學》,似乎就得再複習卡萊爾的另一本經典之作《英雄與英雄崇拜》。
雖說是複習,但學生時代的閱讀記憶早已消逝……無論如何,本書依然是值得推薦一讀,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英雄與英雄崇拜
On Heroes, Hero-Worship, 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
作者:湯瑪斯·卡萊爾
原文作者:Thomas Carlyle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3/0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6620
內容簡介
本書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湯瑪斯‧卡萊爾於1840年的講座內容。卡萊爾將「英雄」定義為有能力將神的旨意傳遞予世人之人,他認為,聰慧、新穎、魅力等外在標籤,並不是讓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的特質,而是有著對存在之洞察、對信仰之忠誠──「真誠」才是英雄的首要特質。
卡萊爾對英雄的論述,被認為是偉人史觀的有力表述,甚至影響了尼采後來發展出的「超人」概念。儘管他認為英雄應該受到尊敬,認為世界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英雄史,但事實上,卡萊爾亟欲告訴世人的是莫忘內心的信仰與真誠,他所期望的並不只是人們對英雄的景仰,而是每一個人都有潛力能成為英雄──而那將會是一個英雄輩出的世界,一個充滿正直與真誠的世界。
【Excerpt】
〈作為詩人的英雄〉
——但丁、莎士比亞
神的英雄、先知的英雄,都是古代的產物,在新時代不會再出現了。他們預先假想了某些粗糙的概念,但已被科學知識的進展消滅。如果處在深情驚嘆中的人想要幻想他們的同胞是神,或神的代言人,就需要一個缺乏或幾乎缺乏科學形式的世界。神性和先知已成往事。現在我們要將我們的英雄視為較不具野心,也較無疑義的詩人看待。這種人物不會消逝。詩人是屬於所有時代的英雄人物,一旦出現,就能為所有時代所擁有。最新的時代和最老的時代一樣都可能產生——只要自然高興,永遠都會產生。讓自然送一位英雄靈魂過來,在任何時代他都可能被塑造成一位詩人。
……
在我們現代寬鬆不嚴謹的觀念中,「詩人」和「先知」是兩碼子事。然而在某些古老的語言,這兩個名稱是同義詞。「Vates」既指先知,亦指詩人。確實,不論哪個時代,若充分理解,「詩人」和「先知」意義相近。其實他們的本質依舊相同,尤其在這最重要的層面:兩者都看穿了宇宙的神聖奧秘,即歌德所謂「公開的秘密。」「偉大的秘密是什麼?」有人問。「是公開的祕密」——對所有人公開,卻幾乎沒有人看得到!那神聖之謎,遍存於生命各處,費希特(Fichte)稱之為「世界的神聖理念,藏於表象底層。」所有表象,從繁星點點的天空到原野上的青草,尤其是人類和人類工作的表象,都只是外衣,是讓神聖理念顯而易見的具體表現。神聖奥秘無所不在,確確實實存在。在多數時間和地點,它屢遭忽略;宇宙——在任何語言都可定義為已實現的「上帝思想」——被視為無關緊要、了無生氣、司空見慣的東西——如諷刺家所言,彷彿是死的東西,是某位裝潢師傅把它拼湊起來的!這件事現在多說無益,但如果我們不加以了解,沒有活在這樣的知識裡,相當可惜。可惜到令人悲切——我們若不這樣度過此生,就是枉走這一遭了!
現在,我可以說,不論誰忘記了這種神聖奥秘,「Vates」,先知也好,詩人也好,已經洞悉,他是被派來這裡讓我們加深印象的。這就是他要傳遞的音信,他就是來把那揭露給我們的——永遠與他同在的神聖奧秘。當其他人忘卻,他依然明白——我或許可以說,他是被迫知道這些的,在未經他同意之下,他發現自己活在其中,必須活在其中。這其中沒有道聽塗說,只有直接的洞見和信仰,這個人也不得不成為一個真誠的人!任何人都可以活在事物的展演中,但對他來說,活在萬物的事實裡是自然且必然之事。儘管其他人都在玩弄宇宙,他卻對宇宙十分認真。他是個「Vates」,而第一個條件就是真誠。至今,詩人和先知這兩種「公開祕密」的參與者,仍為一體。
再回到他們的差異:我們或許可以說,「Vates」先知掌握了神聖奧祕的道德面,例如善與惡、責任和禁令:「Vates」詩人則掌握德國人所謂的美學面,如美與不美。前者我們或許可以說揭露了我們該做的事,後者則揭露了我們喜愛的東西。但其實這兩個領域互相接壤,密不可分。先知也著眼於我們所愛,否則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是我們該做的事?塵世所聽過「至高的聲音」說:「想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們既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即便是所羅門極為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也不如其中的一朵花呢!」,那望進了美的至深處。「野地裡的百合花」——穿得比世間王公貴族都美,從卑微的壟溝裡長出來;一隻美麗的眼,從美麗之海的深處望著你!假如這粗糙地球的本質和她外表一樣崎嶇,不是內蘊的美,它怎能創造出這些呢?以此觀點來看,歌德有一句令許多人震驚的話可能饒富意義:「美,」他暗示:「比善更高,美包含著善。」我在某個地方說過,真正的美,「不同於虛假,一如天堂有別於沃克斯豪爾!」詩人和先知的異同,就說到這裡。
在古代和近代,我們發現有些詩人被視為完美無瑕,挑他們的毛病是大逆不道。這值得注意,這是對的;但嚴格來說,這純屬幻想。實際上,很明顯,沒有完美無瑕的詩人!詩的氣質存於所有人類心中,沒有人是完全由詩構成。當我們好好讀一首詩的時候,我們全都是詩人。「在但丁的地獄前顫抖的想像力」雖然程度弱了點,但那需要的想像能力不也和但丁自己的如出一轍?除了莎士比亞,沒有人能從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Saxo Grammaticus)的著作中像莎士比亞那樣具體表現《哈姆雷特》的故事,但人人都可以從中塑造某種故事,人人都能呈現故事,呈現得好不好而已。我們不需要多花時間界定。在沒有明確差異之處,例如方圓之間,所有定義必多少有些武斷。在內心發展出豐富詩意元素、因此為人注意的人,會被鄰人稱作「詩人」。世界的詩人——那些我們認為完美無瑕的詩人——也是這樣被批評家確立的。一個在某些批評家心目中遠遠凌駕一般詩人水準的人,感覺就像宇宙的詩人。應當如此。但這是、必定是武斷的區分。所有詩人,所有人,都帶有一些宇宙的氣息,但沒有人完全由那構成。大部分的詩人很快就被遺忘,他們之中最高貴的莎士比亞或荷馬,也不可能永遠被記得——總有一天也會被遺忘!
但你會說,真正的詩和真正的非詩語言之間一定有分別吧:分別在哪裡?關於這一點已有諸多討論,特別是近期的德國批評家,而其中有些乍看不是非常容易理解。例如他們說,詩人具有一種無限的特質,會將一種「Unendlichkeit」(即某種「無限」的性質)傳達到他描寫的東西。這種說法雖然不太精確,但既然探討的是如此朦朧的事情,仍值得牢記:如果善加思索,仍會慢慢梳理出一些意義。就我個人而言,我在那古老、通俗的詩的特性中發現了相當程度的意義:詩是有韻律、有音律的,是歌。的確,如果被迫給出定義,我們可能會馬上說出這個特徵:如果你的描寫真正具有音樂性,不僅文字符合音律,在心靈和實質上,在所有思想和思想的表達上都是音樂,那它就是詩;若非音樂,那就不是詩——音樂啊,多少事物蘊含於此!唯有已洞察事物最深的核心、察覺事物最深的奧秘,也就是其隱藏旋律的心靈,才能說出音樂般的思想;事物內在凝聚的和諧是它的靈魂,有這樣的靈魂,事物才會存在、才有權利存在於這個世界。我們可以說,所有內心深處的事物都是旋律,以歌曲自然表露自己。歌的意義非常深刻。誰能以邏輯的語言表達歌曲對我們的影響呢?這是一種難以言喻、深不可測的語言,引領我們來到無限的邊緣,讓我們凝視它片刻!
不但如此,所有語言,甚至最普通的語言,裡面都有歌:世上沒有哪個教區沒有自己的腔調——當地人跟著這樣的韻律或音調唱出他們要說的事!腔調就是一種吟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腔調——雖然他只會留意別人的腔調。也請注意,所有熱情洋溢的語言也會變成音樂——比單純的腔調更精緻的音樂;人在盛怒下說的話也會變成一種詠唱,一首歌。所有深刻的事物都是歌。歌,不知怎地看來好似我們最核心的精髓,彷彿其他一切都只是外衣和外殼!歌是我們最重要的元素,我們如此,萬物如此!希臘人煞有介事地講述「天體的和聲」(Sphere-Harmonies):那是他們對自然內部結構的感覺;自然所有聲音和話語的靈魂,就是美妙的樂章。因此,詩,我們要稱之為「音樂的思想」,詩人是以這種方式思考的人。基本上,那仍取決於思維的力量,是一個人的真誠和深刻洞察力讓他成為詩人。看得夠深,就能感受到音樂;自然的心處處是音樂,只要你觸得到它。
……
話說回來,在我們這個時代,不是有兩位詩人,僅有這兩位,就算沒有被奉若神明,也可以說被「宣福」(beatify)了?莎士比亞和但丁是「詩聖」;真的,如果我們仔細想想,他們確實被封聖(canonize)了,因此褻瀆他們就是大不敬。這個世界不受約束的本能,跨越所有剛愎乖戾的障礙,已達成這樣的成果。但丁和莎士比亞是獨特的兩位。他們離群索居,生活在某種高貴的孤獨中;沒有人平起平坐,也沒有人次於他們:在世人一般的感覺中,這兩位充滿某種超凡脫俗,某種臻於完美的光榮。他們已被封聖,雖然沒有教宗或主教主持儀式!在這最不崇尚英雄的時代,盡管面臨各種墮落腐蝕的影響力,這仍是我們對英雄氣概堅不可摧的崇敬——我們將稍微探討這兩位,詩人但丁,和詩人莎士比亞:儘管對於「作為詩人的英雄」,在此我們能說的極為有限,但那將以最恰當的方式自我呈現。
……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