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普普就是一切都很好:沃荷的六○年代》
2018/02/17 05:26
瀏覽987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Excerpt:《普普就是一切都很好:沃荷的六○年代》
這是我對 1960 年代發生在紐約的普普風潮的個人觀點。在撰寫它的過程中,帕特.哈克特和我重建了那十年,從 60 年我畫第一幅普普繪畫開始,它是一個回顧,回顧我的朋友和我當時的生活情景——回顧繪畫、電影、時尚以及音樂,回顧超級巨星以及人際關係,它們構成了我們在曼哈頓閣樓裡的場景,我們管那個地方叫工廠。
——安迪‧沃荷 (Andy Warhol),〈前言〉
我不確定安迪‧沃荷或是普普藝術能不能代表美國的 60 年代;反之,我則是非常確定倘若不認識安迪‧沃荷或是普普藝術,應該無法知道美國 60 年代的奇妙、驚人之處。
本書從 1960 年一路伴隨安迪‧沃荷走到 1969 年,途中離經叛道、光怪陸離的景象沒有間斷過,但真正落入眼底的卻是沃荷見怪不怪的創新以及堅持,他讓我們見識到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力量,一種真正能創造時代的力量。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909
普普就是一切都很好:沃荷的六○年代
POPism: The Warhol Sixties
作者:安迪.沃荷, 帕特.哈克特
原文作者:Andy Warhol, Pat Hackett
譯者:楊玉齡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17/03/03
語言:繁體中文
一場文化風暴席捲了1960年代——普普藝術、迷幻文化、巴布.狄倫、地下電影——而風暴核心就是安迪.沃荷。他的工作室,名為「工廠」的一間曼哈頓閣樓,是60年代文化場景的中心,就在這個銀色工廠裡,他創造出界定普普藝術的康寶濃湯罐頭以及許多的文化偶像。從地下絲絨、滾石樂團,到伊迪.塞奇威克,也都在這裡串門子、打轉、揮霍青春——這些特立獨行的年輕人,構成改變世界的一場青年震憾(youthquake)。沃荷在本書毫無保留、幽默地閒話這黃金十年的內幕故事。
作者簡介
Andy Warhol(安迪.沃荷)一九二八~八七
畫家及平面藝術家,六○年代初以「康寶濃湯罐頭」、「夢露」等絹印畫作轟動了當時的藝術界。他也製作了大量的電影作品,包括《雀爾西女郎》、《帝國大廈》等。六○年代中至七○年代早期,他的「工廠」工作室成為一眾年輕音樂人、藝術家、社交名流的聚集地,並有如超級明星般被媒體所追捧報導。一九六八年遭到激進的女權分子槍擊,此事影響了他日後的人生與創作。沃荷於一九八七年逝世於紐約。
著作有:a, A Novel (1968)、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 (From A to B & Back Again) (1975)、POPism: The Warhol Sixties (1980)和The Andy Warhol Diaries (1989)
【Excerpt】
〈1960-1963〉
關於普普畫家,有一現象很驚人:他們在碰到彼此之前,畫風已經很相似了。我的朋友亨利‧蓋哲勒 (Henry Geldzahler),在正式受封為紐約文化沙皇之前,是大都會博物館二十世紀藝術館館長,他曾經這樣形容普普的開端:「就好像一部科幻電影——你們這些來自城中各個角落的普普藝術家,互不相識,各自從垃圾堆中爬出來,頂著自己的畫作、搖搖晃晃地往前走。」
(p.12)
德 (Emile de Antonio) 是我認得的第一個「把商業藝術視為真正藝術」以及「把真正藝術視為商業藝術」的人,而且他還令整個紐約藝術圈都採取這種態度。
(p.13)
我們越往西部開,高速公路上的景物就越有普普風。突然之間,我們全都覺得自己是內行人,因為即便普普到處可見——普普的特性就是「隨處可見」,所以大部分人還是把它視為理當如此,但我們卻對它驚嘆不已——對我們來說,它是一門新藝術。一旦你「搞懂」普普,一個符號在你眼裡,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然後一旦你思考過普普,美國在你眼裡,也再不會是它原來的樣子了。
在你替某樣事物打上標籤的一刻,你就跨了一步——我的意思是,你再也無後退,以未被標籤前的角度去看它了,我們看到的是未來,而且我們對於這一點有把握。我們看見人們置身其中,在它裡面走來走去,卻毫不自知,因為他仍然採用舊日的思維,採用舊日的參考樣本。但是我們每個人只需要知道自己正處身未來,就可以讓你到達那兒了。
神祕己經退去,但是驚異才要開始。
(p.62)
〈1964〉
一九六四年,一切向青春看齊。
孩子們把筆挺的衣服和盛裝華服都給扔了,那些裝扮讓他們看起來就像他們的老爸和老媽一個樣,突然之間,一切都倒了過來——現在輪到老爸和老媽開始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像兒女們一個樣。就連開幕典禮上,色澤鮮艷的新式短洋裝也能搶盡鋒頭,讓牆上展覽的繪畫失色。配合新式服裝的理髮師,要不是理平頭,俐落的短髮,就是精心梳理的龐大髮型;還有化妝,唇膏沒戲唱了,現在當紅的是眼影——彩虹色、珍珠色、金色——那種能夠在夜裡閃閃發光的眼影。
(p.102)
〈1968~1969〉
槍擊,令我對記憶中所有怪人有了全新的視野。我想到那次跑到四十七街工廠對著夢露畫布開槍的女生,還有那名玩俄羅斯輪盤的男人。我想到所有我見過帶著槍的人——就連維拉以前也帶著一把槍。但是我總是認為那不真實——或說,那只是一個笑話。它看起來仍然不真實,像是在看電影。只有痛苦是很真實的——除此之外,它還是像一場電影。
我明白到,在這之前我們沒有碰上壞事,只是時間的問題。瘋狂的人總是令我著迷,因為他們是這麼地有創意——他們沒辦法做出正常的事。通常他們都不會傷害別人,只是自尋煩惱而已;但是我以後怎樣才能知道是哪一種狀況?
(p.381)
註:沃荷在1968年6月3日遭到了瓦萊麗‧蘇連娜 (Valerie Solanas) 槍擊。 (維基百科)
這是我對 1960 年代發生在紐約的普普風潮的個人觀點。在撰寫它的過程中,帕特.哈克特和我重建了那十年,從 60 年我畫第一幅普普繪畫開始,它是一個回顧,回顧我的朋友和我當時的生活情景——回顧繪畫、電影、時尚以及音樂,回顧超級巨星以及人際關係,它們構成了我們在曼哈頓閣樓裡的場景,我們管那個地方叫工廠。
——安迪‧沃荷 (Andy Warhol),〈前言〉
我不確定安迪‧沃荷或是普普藝術能不能代表美國的 60 年代;反之,我則是非常確定倘若不認識安迪‧沃荷或是普普藝術,應該無法知道美國 60 年代的奇妙、驚人之處。
本書從 1960 年一路伴隨安迪‧沃荷走到 1969 年,途中離經叛道、光怪陸離的景象沒有間斷過,但真正落入眼底的卻是沃荷見怪不怪的創新以及堅持,他讓我們見識到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力量,一種真正能創造時代的力量。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909
普普就是一切都很好:沃荷的六○年代
POPism: The Warhol Sixties
作者:安迪.沃荷, 帕特.哈克特
原文作者:Andy Warhol, Pat Hackett
譯者:楊玉齡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17/03/03
語言:繁體中文
一場文化風暴席捲了1960年代——普普藝術、迷幻文化、巴布.狄倫、地下電影——而風暴核心就是安迪.沃荷。他的工作室,名為「工廠」的一間曼哈頓閣樓,是60年代文化場景的中心,就在這個銀色工廠裡,他創造出界定普普藝術的康寶濃湯罐頭以及許多的文化偶像。從地下絲絨、滾石樂團,到伊迪.塞奇威克,也都在這裡串門子、打轉、揮霍青春——這些特立獨行的年輕人,構成改變世界的一場青年震憾(youthquake)。沃荷在本書毫無保留、幽默地閒話這黃金十年的內幕故事。
作者簡介
Andy Warhol(安迪.沃荷)一九二八~八七
畫家及平面藝術家,六○年代初以「康寶濃湯罐頭」、「夢露」等絹印畫作轟動了當時的藝術界。他也製作了大量的電影作品,包括《雀爾西女郎》、《帝國大廈》等。六○年代中至七○年代早期,他的「工廠」工作室成為一眾年輕音樂人、藝術家、社交名流的聚集地,並有如超級明星般被媒體所追捧報導。一九六八年遭到激進的女權分子槍擊,此事影響了他日後的人生與創作。沃荷於一九八七年逝世於紐約。
著作有:a, A Novel (1968)、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 (From A to B & Back Again) (1975)、POPism: The Warhol Sixties (1980)和The Andy Warhol Diaries (1989)
【Excerpt】
〈1960-1963〉
關於普普畫家,有一現象很驚人:他們在碰到彼此之前,畫風已經很相似了。我的朋友亨利‧蓋哲勒 (Henry Geldzahler),在正式受封為紐約文化沙皇之前,是大都會博物館二十世紀藝術館館長,他曾經這樣形容普普的開端:「就好像一部科幻電影——你們這些來自城中各個角落的普普藝術家,互不相識,各自從垃圾堆中爬出來,頂著自己的畫作、搖搖晃晃地往前走。」
(p.12)
德 (Emile de Antonio) 是我認得的第一個「把商業藝術視為真正藝術」以及「把真正藝術視為商業藝術」的人,而且他還令整個紐約藝術圈都採取這種態度。
(p.13)
我們越往西部開,高速公路上的景物就越有普普風。突然之間,我們全都覺得自己是內行人,因為即便普普到處可見——普普的特性就是「隨處可見」,所以大部分人還是把它視為理當如此,但我們卻對它驚嘆不已——對我們來說,它是一門新藝術。一旦你「搞懂」普普,一個符號在你眼裡,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然後一旦你思考過普普,美國在你眼裡,也再不會是它原來的樣子了。
在你替某樣事物打上標籤的一刻,你就跨了一步——我的意思是,你再也無後退,以未被標籤前的角度去看它了,我們看到的是未來,而且我們對於這一點有把握。我們看見人們置身其中,在它裡面走來走去,卻毫不自知,因為他仍然採用舊日的思維,採用舊日的參考樣本。但是我們每個人只需要知道自己正處身未來,就可以讓你到達那兒了。
神祕己經退去,但是驚異才要開始。
(p.62)
〈1964〉
一九六四年,一切向青春看齊。
孩子們把筆挺的衣服和盛裝華服都給扔了,那些裝扮讓他們看起來就像他們的老爸和老媽一個樣,突然之間,一切都倒了過來——現在輪到老爸和老媽開始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像兒女們一個樣。就連開幕典禮上,色澤鮮艷的新式短洋裝也能搶盡鋒頭,讓牆上展覽的繪畫失色。配合新式服裝的理髮師,要不是理平頭,俐落的短髮,就是精心梳理的龐大髮型;還有化妝,唇膏沒戲唱了,現在當紅的是眼影——彩虹色、珍珠色、金色——那種能夠在夜裡閃閃發光的眼影。
(p.102)
〈1968~1969〉
槍擊,令我對記憶中所有怪人有了全新的視野。我想到那次跑到四十七街工廠對著夢露畫布開槍的女生,還有那名玩俄羅斯輪盤的男人。我想到所有我見過帶著槍的人——就連維拉以前也帶著一把槍。但是我總是認為那不真實——或說,那只是一個笑話。它看起來仍然不真實,像是在看電影。只有痛苦是很真實的——除此之外,它還是像一場電影。
我明白到,在這之前我們沒有碰上壞事,只是時間的問題。瘋狂的人總是令我著迷,因為他們是這麼地有創意——他們沒辦法做出正常的事。通常他們都不會傷害別人,只是自尋煩惱而已;但是我以後怎樣才能知道是哪一種狀況?
(p.381)
註:沃荷在1968年6月3日遭到了瓦萊麗‧蘇連娜 (Valerie Solanas) 槍擊。 (維基百科)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