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字的音義(十六)
十三、「椰子」的「子」字應該讀「ㄗˇzǐ」
⒈《國語辭典》裡的「椰子」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與「椰子」相關的語詞摘錄如下:
椰子〡ㄝˊ˙ㄗyé zi
植物名。棕櫚科可可椰子屬,常綠喬木。樹幹直立,高十五至三十公尺,不
分枝,頂端叢生羽狀複葉,長四至七公尺。雌雄同株。種植七至十年後開花
結實,花序腋生,長約一百五十公分,花被片六枚。果實也稱為「椰子」,
橢圓形,長十八至二十五公分,外果皮為青綠色,中果皮為厚纖維層,內果
皮為角質硬殼。果核內分為二層:外層白色椰肉厚約一至二公分,可生食或
製成椰子油或椰子粉;中心空腔內充滿液狀胚乳的椰子汁,為天然清涼飲
料。也稱為「可可椰子」、「胥邪」、「楈枒」、「椰瓢」。
大王椰子ㄉㄚˋㄨㄤˊ〡ㄝˊ˙ㄗdàwángyézi
植物名。棕櫚科大王椰子屬,高大喬木。高十至三十公尺,樹幹筆直,單幹
不分枝。葉羽狀全裂,長三至五公尺。花單性,排成肉穗花序。果實成熟後
黃綠色轉紅色,橢圓形,長約十五公厘。一般適用於行道樹及園景樹。
酒瓶椰子ㄐ〡ㄡˇㄆ〡ㄥˊ〡ㄝˊ˙ㄗjiǔpíngyézi
植物名。棕櫚科酒瓶椰子屬。幹單一直立,灰褐色,有環紋。葉羽狀全裂,
葉柄堅硬,紅褐色。花序抽自葉下,垂生,黃綠色。由於椰幹基部膨大如酒
瓶狀,故稱為「酒瓶椰子」。
西谷椰子ㄒ〡ㄍㄨˇ〡ㄝˊㄗˇxīgǔyézǐ
植物名。棕櫚科西谷椰子屬,常綠喬木,單幹,高七至九公尺。羽狀裂葉叢
生於莖頂,長可達六公尺,裂片對生,線狀披針形,基部闊,先端尖。花淡
紅色,為黃褐色有光澤的鱗被所包,排列成圓錐狀肉穗花序,花梗頗大。其
樹幹內髓心洗出白色澱粉,供做西谷米食用。原產於東印度群島及馬來西亞。
棗椰子ㄗㄠˇ〡ㄝˊㄗˇzǎoyézǐ
棕櫚科「海棗」的別名。參見「海棗」條。
海棗:植物名。棕櫚科海棗屬,常綠喬木。原產於非洲及小亞細亞一帶。株高
二十至三十公尺,徑四十至六十公分,羽狀複葉長二公尺半至五公尺,花
單性,雌雄異株,果常橢圓形,長三至八公分,形狀、大小、顏色、質地、
甜味、黏度,因栽培條件不同而差異很大。也稱為「棗椰子」。
椰子油〡ㄝˊ˙ㄗ〡ㄡˊyéziyóu
由成熟的椰子中榨取而得的白色或淡黃色脂肪。具特殊香味,可製造清潔
劑、肥皂、化妝品、人造奶油等。
從釋義上看不出「椰子〡ㄝˊ˙ㄗyézi」與「椰子〡ㄝˊㄗˇyézǐ」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可能有問題。我們先查《國語辭典》與《重編國語辭典》。《國語辭典》有關「椰子」的詞條如下 :
西穀椰子ㄒ〡ㄍㄨˇ〡ㄝˊㄗˇxīgǔyézǐ
(植物)常綠喬木,產東印度及馬來群島。葉為羽狀複葉,莖內有白色黏液
質,可製澱粉質食物。(參閱上條)(按:上條即西穀米)
西穀米:由西穀椰子樹莖內之白色液質製成之澱粉小粒,可食,亦稱西米。
棗椰子ㄗㄠˇ〡ㄝˊㄗˇzǎoyézǐ
(植物)棕櫚科常綠木本植物,高五六十尺,果實供食用,木材供建築及燃
料,葉供葺屋之用,纖維可製繩索。
椰子〡ㄝˊ˙ㄗyézi
(植物)常綠喬木,生熱帶,有高至十丈者,葉大,羽狀,花單性,雌雄同
株,實圓大,外具木殼,果肉稀軟如液,中空有清液,甚甘美,可助滋養。
《重編國語辭典》收詞、音義與《國語辭典》相同。
原來《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是把《國語辭典》原有的「椰子」按照《國語辭典》的音讀:「椰子」本詞讀輕聲,「椰子」衍生詞讀本音;而新收的衍生詞卻都讀作輕聲;只有「椰子油」從「椰子」而來也輕讀。這一來沒有了體例,產生「椰子」輕讀與讀本調不一致的現象。
⒉中古韻書裡的「椰子」
究竟「椰子」的「子」應該讀本音「ㄗˇzǐ」還是輕讀「˙ㄗ zi」,應該由「椰子」的「子」是實詞「種子」還是虛詞「詞尾子」來決定;如果是實詞「種子」應該讀本音「ㄗˇzǐ」,如果是虛詞「詞尾子」應該讀輕讀「˙ㄗ zi」。
「椰」字《說文》不錄;始見於《龍龕手鑑》說:「音耶,椰子,木名,出交州。」
「椰」字也見於《廣韻》、《玉篇》、《集韻》三書,分別是:
《廣韻.平聲.九麻.以遮切》「椰子,木名,出交州,其葉背面相似。」
《玉篇.木部》(元刊本)「余遮切,捓子,木名也。」
《集韻.平聲.九麻.余遮切.》「<木牙>捓椰:木名,出交趾,高數十丈,葉在其末。或从邪、从耶。」
這是唐宋間的資料,「椰子,木名」可為定論,至於字作「椰子、捓子、<木牙>子」都取近似之音的假借字可以不論。「椰子」的「子」是虛詞「詞尾子」;不過當時是唐宋的文言文時代,白話口語未入韻書,因此「輕聲」還沒有誕生,作「詞尾」用的「子」與「子實、種子」的「子」一樣都讀本音「ㄗˇzǐ」。
⒊古文裡的「椰子」
我們再往前找,可以找到「椰子」的古名。
《史記‧列傳第五十七‧司馬相如列傳》裡記載他為漢武帝寫的〈天子游獵賦〉,賦裡有「無是公聽然而笑曰:『留落胥餘,仁頻并閭』」(《漢書司馬相如傳》作「留落胥邪,仁頻并閭」);〈集解〉:「胥餘,似并閭,并閭,椶也,皮可作索。」〈索隱〉:「胥餘,似并閭;司馬彪云:胥邪,樹高十尋,葉在其末。《異物志》:『實大如瓠,繫在顛,若挂物。實外有皮,中有核,如胡桃。核裏有膚,厚半寸,如豬膏。裏有汁斗餘,清如水,味美於蜜。』」
《史記‧集解》是南北朝時代宋人裴駰註解的《史記》,《史記‧索隱》是唐代司馬貞(679-732A.D.)撰寫的《史記》註釋。〈索隱〉所引用的《異物志》應該是東漢議郎南海楊孚撰的《南裔異物志》;可惜該書於宋朝佚失,目前我們看不到原書了;現在從《北堂書抄》,《太平御覽》等類書輯錄出的資料作「椰樹高六七丈,無枝條,葉如束蒲,其上結實如瓠,繫於巔,若掛物狀。果實外有皮如葫蘆,核里有肉白如雪,厚半寸,如豬油,食之美如胡桃味,里有汁升余,其清如水,其味美於蜜,食其肉可以不飢,食其汁則解渴」,因古人鈔書不一定很嚴謹,我們也不必計較文字的少許出入,只要知道他說的是「椰子樹」就夠了。
根據裴駰集解「胥餘(邪)似并閭」,知道「胥餘」是像「椶(棕)」一樣的東西;根據司馬貞引司馬彪(240-306A.D.)「樹高十尋,葉在其末」,已經有「椰子樹」的樣子,至於引楊孚《南裔異物志》所描述,確實是「椰子樹」無疑;只是「胥餘」、「胥邪」是《史記》與《漢書》版本的不同,無法論定,我們兩收。
比司馬相如(179-117?B.C.)晚200年的張衡(78-139A.D.)在〈南都賦〉寫道:「楈枒栟櫚,柍柘檍檀」,李善注引郭璞〈上林賦〉注:「楈枒,似栟櫚,皮可作索」。
原來司馬相如的〈天子游獵賦〉在文選裡被分為 〈子虛賦〉、〈上林賦〉兩篇,張衡筆下的「楈枒」就是司馬相如筆下的「胥餘(邪)」、司馬彪筆下的「胥邪」,而裴駰《史記‧集解》的:「胥餘,似并閭,并閭,椶也,皮可作索」是來自郭璞注的「楈枒,似栟櫚,皮可作索」;「胥餘、楈枒、胥邪」具為一物,就是現在的「椰子樹」,「胥餘、楈枒、胥邪」都是假借的寫法,按初時司馬相如作「蟹醢」的「胥」、「餘饒」的「餘」或「琅邪郡」的「邪」,張衡用「楈木」之「楈」、「枒木」之「枒」,司馬彪筆下的「胥邪」回到「蟹醢」的「胥」、「琅邪郡」的「邪」;郭璞(276-324A.D.)比他們更晚,就用張衡筆下的「楈枒」。從這四人對於「椰子樹」的稱謂可知,「椰子樹」的古名是雙音節譯音詞,第一個音節用的假借字有「胥、楈」,都是「相居切」,今讀都作「ㄒㄩxū」,第二個音節用的假借字有「餘、枒、邪」,「餘」是「以諸切」今讀「ㄩˊyú」,「邪」是「以遮切」今讀「〡ㄝˊyé」,「枒」是「五加切」今讀「〡ㄚˊyá」,但是古音都在段玉裁的五部,其音相似,以今「椰子」之名暫定作「〡ㄝˊyé」字亦改作「椰」。因此我門可以說從司馬相如的西元前二世紀到郭璞的西元四世紀「椰子樹」就叫做「胥椰」。
接著我們看早期「椰子」一詞的用法。晉朝張協(?-307A.D.字景陽)在〈七命〉詩裡說「析龍眼之房,剖椰子之殼」,要「剖椰子之殼」的「椰子」應該是「胥椰之子實」的簡稱了。還有唐朝張鷟(658-730A.D.)在傳奇《遊仙窟》留「相思枕」給十娘詠曰:「南國傳椰子,東家賦石榴。聊將代左腕,長夜枕渠頭」,這也就是他的五言絶句〈相思枕留赠十娘〉;這個南國所傳的「椰子」也是「胥椰之子實」的簡稱。於唐中宗景龍二年(708A.D.)登進士第的張諤在五言律詩〈岐王山亭〉說:「王家傍綠池,春色正相宜。豈有樓臺好,兼看草樹奇。石榴天上葉,椰子日南枝。出入千門裏,年年樂未移」,「椰子日南枝」的「椰子」還是「胥椰之子實」。甚至宋朝王庭珪(1079-1171A.D.)〈存存閣〉的「王郎身如椰子大,胸蟠萬卷猶能載」,還有釋慧空(1096-1158A.D.)〈送化士(時在吉山)〉的「洞山身如椰子大,不畜粒米與莖菜」,「身如椰子大」的「椰子」也不會是「椰子樹」,應該都是「胥椰之子實」吧!這樣看來,「椰子」本是「胥椰之子實」的簡稱,長「椰子」的樹叫做「椰子樹」,「椰子樹」結的果實要叫「椰子樹果」或「椰子樹子實」嗎?而且早期的「椰子」是「胥椰之子實」,到宋人(西元10世紀前後)才把「椰子樹」簡稱作「椰子」。那麼「椰子」原本是「胥椰之子實」,是「椰子樹的果實」,這與《龍龕手鑑》、《廣韻》、《玉篇》、《集韻》說的「椰子,木名」又不同;「椰子」原是「胥椰之子實」,是「椰子樹的果實」,後來才把「長椰子的樹」簡稱「椰子樹」再簡稱「椰子」的,「椰子」的「子」原是「果實」、「種子」之義。
⒋「椰子」是「椰子樹的果實」音「ㄗˇzǐ」
歸根結底「椰子」原是「椰子樹的果實」,「子」有「果實」、「種子」之義,應該讀本音「ㄗˇzǐ」,到現在的口語白話裡不能像「橘子、柚子、桃子、李子」的「子」一樣讀作輕讀「˙ㄗ zi」。
至於《現代漢語詞典》「椰子」音「yēzi〡ㄝ˙ㄗ」,那是北京語音「濁音清化」所造成的。「耶、瑘、椰」在《廣韻.(下)平聲.九麻.以遮切》、《集韻.(下)平聲.九麻.余遮切》,都屬於「假攝開口三等平聲麻韻」的「以」母,「以」母是「次濁、喉音、喻母」,因此今讀應該是「〡ㄝˊyé」音;但是,北京語音有把陽平調改讀陰平的趨勢,例如:《廣韻.(上)平聲.七之.渠之切》的「期」從「ㄑㄧˊqí」變讀作「ㄑㄧqī」(同一小韻的「其、旗」不變),《廣韻.(上)平聲.八微.無非切》的「微、薇」由「ㄨㄟˊwéi」變讀作「ㄨㄟwēi」,《廣韻.(下)平聲.二十九凡.符咸切》的「帆」從「ㄈㄢˊfán」變「ㄈㄢān」(同一小韻的「凡」不變);現在正處於語音變化的時期,有異讀雖然不是好事,但是只要努力求其一致就好。目前臺北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及《異體字字典》,已把「期」的「ㄑㄧqī」音、「微」的「ㄨㄟwēi」音收作「又音」,《異體字字典》也把「帆」的「ㄈㄢān」音收作「又音」,像這樣就有可能慢慢的消除一些兩岸異讀的情況了。
- 3樓. 人神佛魔上帝各種萬年禍害沒必要再丟臉萬代2021/04/28 11:22打擾了!!
👍(💥超讚)手機傳那麼快
💖未來人類~不超幸福~也難👌😁\^^
▲📢👍全贏全勝(造福萬代)!!109▲💖👍😎全人類「百億身價」共富幸福法案發展!!\^^手機容量有限傳完「重要消息」離開 貴社群。👍自己人好的傳開👌😁\^^👍壞的就沒辦法(再搞自己人)☝️😁\^^▲🌈☕明天「造福萬代」、「百億身價」到處再戰讚…………👌🤗\^^不利用期假、有空時間💖造福萬代、賺「百億身價」外快不然要忙什麼??☝️😁\^^ - 2樓. 雲大少爺2021/04/10 23:47
一個子字有這樣多學問
博大精深
- 1樓. thy感恩偉大的節日 母親節2021/03/29 14:02
這「子」字,做了這麼多文章,學問豐富,真是學究!佩服之至! 請教 作文 作文 "做" 應是
"作" 之誤嗎? 謝謝!